谭嗣同舍生取义的诗句【文案85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5 08:46:31

谭嗣同舍生取义的诗句

1、

(1)、洋务运动后,士大夫都认为中国有了坚船利炮,就可以成为强国。谭嗣同看穿了“同光中兴”背后的局限,指出仅有技术而无科学思想,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算学即不深,而不可不习几何学,盖论事办事之条段在是矣。”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感激)我与(通"欤"语气助词)?乡(xiàng通:向"过去,从前.下同)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4月25日,广州城所有新军的武器被收缴,而且清廷从外调动大量清军进入广州城。从日本、越南购买的军火26日才能运到分配。起义被迫再次延期,起义改为4月27日。

(4)、这首诗据说是梁启超改的。即使不是梁启超改的,也是别人改的。因为这首诗前后两句根本就矛盾。

(5)、谭嗣同1897年写成《仁学》一书,他在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6)、父亲为研究清史从而收集清代学者墨迹的做法,得到好友们的理解和支持。如谷牧、胡绳、魏文伯、李一氓、姚洛、王力等人,或把自己所藏赠送父亲;或帮父亲寻找;或用交换藏品的方式帮助父亲收集缺少的品种。 

(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后面一句明显与前一句是矛盾的。上来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摆明了“我要死给你看”。然后又说“去留肝胆两昆仑”,说逃亡与不逃亡都很伟大。前面一句刚说了“思张俭”,逃亡会造成亲友遭受迫害,转脸就说逃亡很伟大。这不是矛盾吗?

(9)、《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是足以惊神泣鬼的一首壮歌。抒发了项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项羽的故事千古流传,项羽的这首《垓下歌》也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10)、他为什么这样痴情,这样痛切,竟不肯“假以天年”呢?

(11)、是“维新变法”,是“广州起义”之前的十次起义,是“广州起义”,是“辛亥革命”,是“护国运动”,是“护法运动”,是“五四运动”……这一次次争民族独立,求思想自由的“义举”;在“义举”中闪耀的精神激荡了无数的跟随者,影响了无数的徘徊者,也必然会在无数人那里寂然无声。

(12)、                       .

(13)、上世纪60年代初,为扭转“大跃进”造成的被动局面,他受嘱托,带队到农村调研。 

(14)、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愁多少。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15)、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16)、他的义举和诗句激越感动了无数有志之士,温生才即其一。

(17)、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18)、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很快占领了阵地,全歼守军两个营。

(19)、这时,金圣叹不但没有哭,反而很乐观地安慰儿子说:“别哭,别哭!来,我俩父子来对对联。”当场出一对联是:“莲(怜)子心中苦;”要儿应对,儿子哭得泪人儿一般,想到明日父子就要永别了,哪还有心思应对啊。

(20)、父亲经过研究,将一封封信札拓裱后,汇编成集。如他将赵翼等九位学者写给孙星衍的信合为一册,称《平津馆同人尺牍》;将钱大昕、翁方纲等人给钱泳的信合为一册,称《梅花溪同人手札》;将冯桂芬、郑观应、杨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信札合成一册,注明“此册所收乃晚清输入新思想者”。 

2、

(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父亲这一阶段的收藏,更多关注风云变幻时代造就的杰出人物。清代思想家、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以诗文揭露清廷的腐朽,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父亲收集到龚自珍的一幅中堂,视为珍品。凡有朋友来,必拿出来一起欣赏。(可惜“文革”期间被中央文革小组中某些早就窥觊田家英藏品的人拿走,散失掉了。)父亲还有一本龚自珍早年学佛时抄录的《心课册》手稿,也属罕见的墨宝(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 

(2)、其次是正。先生学问给人的鲜明印象应该是正,用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的话讲:“卓然一出于正,惟以扶世翼教为心。”先生以发明正学为己任,正正是先生的自我认定,这充分彰显在先生自题之墓志铭上:“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全。”应该说,正原本学问之本然与必然,不言而喻,先生为什么着意强调正呢?原因是在于明末正学支离、邪说流行、异端横行,某种程度上,先生弃戎舞笔也是感时愤世,借用曾国藩为《船山遗书》所作序言中的话讲:“目观是时朝政刻核无亲,而士大夫又驰骛声气,东林、复社之徒,树d伐仇,颓俗日敝,故其书中黜申、韩之术,嫉朋d之风,长言三叹而未有已。”

(3)、1930年9月,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1931年8月,吉鸿昌被蒋介石解除兵权,被强令出国“考察”。

(4)、敌人的机枪又慌忙朝他打过来,突然,董存瑞扑倒了,但是一会儿又猛然爬起来,一阵快跑跳进旱河沟里,进入了敌人的火力死角。

(5)、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 。——秋瑾《失题》

(6)、上面两首诗分别用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所表达的辛弃疾与陆游的共同愿望是  ①    ;“   ②  ”和“    ③   ”两句又写出他们年华已逝却功业未成的伤感和愤懑。(3分)

(7)、陈意映出身于当地望族,嫁给林觉民的时候17岁,林觉民18岁。林觉民两年后赴日留学,回国后投入革命,25岁赴义。

(8)、何谓实践理性?这是西方哲学的概念,用马克思的话讲:“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实际上,实践理性正是注目礼概念近的推论。注目礼的意思极其简单,就是不能够循环“自”证,所以“我”必须走出“我”,及于人,克服“我是什么”与“别人认为我是什么”之间的歧异,达于“他”证,此诚实践理性,简单讲,就是一个人超越自娱自乐内循环而推己及人并后赢得别人认同的人际活动。这正是先生所强调的,不只是行,更重要的行出效果,先生绝非一般地强调知行合而就是绩效定乾坤,说白了,成王败寇。这充分反映在先生对“德”与“善”的解释上,“何以谓之德?行焉而得之谓也。何以谓之善?处焉而宜之谓也。何以谓之至善?皆得咸宜之谓也。不行胡得?不处胡宜?”

(9)、1897年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发起“戒缠足会”,李闰就在长沙带领大脚仆妇上街宣讲不缠足的好处。丈夫谭嗣同赴京变法后,李闰为夫祈福:“如有厄运,信女子李闰情愿身代。”情深如此。谭嗣同北上后给妻子的信中有“十五年来同学道”这样的话。

(10)、大约从50年代中期起,父亲就开始了对清代学者墨迹不懈的收集。十几年间,他几乎把全部的业余时间和绝大部分工资、稿费都用在这件事上。 

(11)、他给自己选定的刺杀对象是时任广东水师提督的李准。4月8日,温生才手持五响快枪,恰巧遇到了观看完飞行表演的广州将军孚琦,误以为是李准,扣动扳机,发射,太阳穴、脑门、颈项、身部各中一枪,当场毙命。温生才随即被捕。

(12)、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完成任务"。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d”。

(13)、“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14)、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5)、金圣叹见儿子无心来对,便笑:“娃娃,听着,还是老子来与你对上。”下联对为:“梨(离)儿腹内酸”。对联工整,且含父子生离死别之苦。儿子收泪对金圣叹说:“这都怪你老人家读书过多,才惹起惨遭杀身之祸。”

(16)、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17)、说到做到,一个热血英雄铸就了。这首绝笔诗也因此名世,诗人也践行了自己视死如归的豪言壮语,尤其是后两句,如今已成为千古绝唱。谭嗣同践行诺言,君子哉若人!

(18)、董存瑞在他所在的六连担任爆破手,从城东北向隆化中学外围工事运动。国民d军的机枪严密封锁着他们前进的道路,董存瑞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了敌人4个炮楼、5个碉堡,胜利地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19)、武陵源,就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国桃花源。传统文人都把归隐当作寄托,可谭嗣同敏锐地感到,真正的安宁,不是远离尘世,而是拥抱这个宽广、多变而艰难的世界。

(20)、1991年,我们第一次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田家英收藏展”,引发了人们对父亲的怀念。父亲的生前好友薄一波、、胡绳、吴冷西、梅行等70多人出席开幕式。赵朴初老人参观后,当场题写了“观其所藏,知其所养。余事之师,百年怀想”的诗文,以表对田家英的敬慕之情。这次展出后,母亲将一百位清代著名学者、志士仁人的105件墨迹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吴伟业、龚鼎孳、王时敏、龚自珍、林则徐、何绍基等人的作品。 

3、

(1)、相对于古文字、古诗词等能流传至今,也多半是经后人整理而集结而成的。在其过程中,修改个别字或语句很正常。

(2)、下午四点多,黄兴集结了一百多人,慷慨陈词,悲歌不绝。

(3)、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4)、舍生取义意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图书馆,父亲看到一部由梁启超作序,萧一山撰著的《清代通史》,很感兴趣。他佩服作者的治学精神和勇气。但他认为萧一山受时代条件局限,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未能采用。加之作者本人的唯心史观,给这部著作带来很大的缺憾。从那时起,父亲就萌生了有生之年,撰写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清史》的想法。 

(6)、“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哪怕在生命的后一刻,这位拳拳赤诚的诗人,仍是希望以自己的死来震撼民心、激励君主,唤起国民、国君精神上的觉醒。

(7)、1934年,吉鸿昌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

(8)、回到村里,她听到支部书记石德辉和几十个乡亲被反动派抓起来的消息后,勇敢地参加了营救行动,把他们救了出来。

(9)、由于这首绝诗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引起了当时和后来研究者的诸多推测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谁呢?

(10)、温馨提示:投稿请一律按附件格式,诗歌10首之内,并附上简历及1-2张近照。

(11)、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饥,冷了,就与羊取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12)、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不断在增加,特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是连长说:“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没等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d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就是只剩下我一个人,也要完成任务。”

(13)、船山先生所处的明清之际被认为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可事后回看,明亡清兴也只是历史上一再出现的王朝更替。满清虽然入主中原,但中华历史用夏变夷之势未改,中华道统一脉相承,“桃花依旧笑春风”。之后历经战火纷飞、外强侵略,直到一百年后的1949年10月1日,主席才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稍后不久援朝抗美战争的胜利更是令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总司令感慨系之:“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时代呼唤新的文化英雄,“七尺从天乞活埋”不再需要,但“六经责我开生面”迫在眉睫。诚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站在湘西草堂后山上的莫急亭里,举目远望,谭嗣同赞颂先生的一句诗跃入脑海:“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14)、中共浏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爱民宣读了纪念谭嗣同殉难120周年征文活动表彰文件。

(15)、《临终歌》是李白临终之时长歌当哭而作的诗,可以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临终歌》让我们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16)、敌人使出种种手段,迫害逼供,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共产d员,由于d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d的一员,能够为我们d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大光荣。”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17)、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18)、人们只知道田家英学识渊博,深得的信任和器重,却很少知道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收藏清代学者墨迹,成就了一项文化事业。这篇文章,就从父亲缘何萌发了辑藏清人墨迹和他是怎样收集的说起。 

(19)、   阎进,隶宣武。建炎①初,遣使通问,进从行。既至云中府,金人拘留使者散处之,进亡②去。追还,留守高庆裔问:“何为亡?”进曰:“思大宋尔。”又问:“郎主③待汝有恩,汝亡何故?”进曰:“锦衣玉食亦不恋也。”庆裔义而释之。凡三亡乃见杀。临刑,进谓行刑者:“吾南向受刃,南则我皇帝行在④也。”行刑者曳其臂令面北,进踊身直起,盘旋数卒南乡⑤就死。

(20)、《晋书·梁王肜传》:“肜位为宰相……而临大节;无不可夺之志;当危事;不能舍生取义。”

4、

(1)、谭嗣同写这首诗时年仅14岁,正是初二学生的年纪。少年心事当拿云,每个人都有过打马狂歌的中二青春。然而,谭嗣同的纵笔挥洒,背后又是怎样的人生境遇呢。

(2)、他们确定的起义时间是1911年4月13日。

(3)、一般认为《石灰吟》的作者为明代的于谦。于谦,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

(4)、      翻译: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可以保全生命,得不到就要饿死。

(5)、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面对黄继光坚定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我任命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

(6)、翻译: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为人民而死);有的比鸿雁的毛还轻(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而死)。

(7)、李煜被困之际,写下了很多思国怀乡的词作,感情真挚动人。据说这首《虞美人》写成没多久,李煜就被宋太宗下令毒死了。在政治上,李煜是失败的,但在文学上,李煜却无疑是成功的,佳作频出,不愧为“千古词帝”。

(8)、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文联原主席、长沙市原市长、国家一级作家谭仲池,世界谭氏宗亲总会第一常务副会长谭洲,世谭总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华谭氏文化研究总会执行会长、湖南省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侄曾孙谭志宏,全国政协特邀海外委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浩博士,原中谭总会常务副会长、株洲市政府原副秘书长谭伟奇,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大学杨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吴仰湘,大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夏刚,岳麓书社原社长、编审、《湖湘文库》编委会副主任夏剑钦,中共浏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新伟,市委副书记邱山东,浏阳市政协主席李家喜,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爱民,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仙娥,副市长邓雪琴,市政协副主席张葵红、谢建国、廖伟平、刘来宏,世谭总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原中谭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三级作家谭凯文,谭嗣同的玄孙谭士恺出席大会。

(9)、林觉民牺牲时才25岁,谭嗣同舍生取义的时候,林觉民不过12岁。他是否受到谭嗣同的影响?1907年,新婚两年的林觉民被父亲送到日本读书,他在这一时期有言:

(10)、董存瑞,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6班班长,1948年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的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年仅19岁。

(11)、临行前,恰逢“九一八”事变,吉鸿昌发电报向蒋介石请命:“国难当头应一致对外,愿提一师劲旅,北上抗日,粉身碎骨,以纾国难。”未得允许,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寻求国际声援。

(12)、这封信,写在“革命”的前三天,在香港临江的一幢小楼上。三天之后,也即4月27日,写信人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

(13)、后面一句明显与前一句是矛盾的。上来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摆明了“我要死给你看”。然后又说“去留肝胆两昆仑”,说逃亡与不逃亡都很伟大。前面一句刚说了“思张俭”,逃亡会造成亲友遭受迫害,转脸就说逃亡很伟大。这不是矛盾吗?

(14)、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失去故国的荆轲正在燕国作太子丹的门客。为阻止秦国的进攻,燕太子丹请荆轲谋刺秦王赢政。

(1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阎进、谭嗣同“舍生取义”的表现各是什么。(4分)

(16)、那先生心目中的正是什么呢?先生在学问上入手的路径是“我注六经”,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但先生并非一般的注释家,而的确下了返本归源的功夫,而且也确有别开生面的效果。“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曾表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就先生学问之返本归源并别开生面而言,这不算夸张的评价。但也不得不承认,先生之学没有登顶独来独往甚至“六经注我”的高度,严格讲,还属于“我注六经”的范畴。通常也被认作“群经之首”的《易》被先生当成了大本大源,不仅有“《易》者,天地固然之撰也”的明确说法,而且有“道盛而不可复加者,其惟《周易》乎”的深沉感慨,事实上构成先生心目中的正学之源。就正学代表人物而言,先生早年推崇朱熹,曾感言“朱子之述,皆圣功深造体验之实”,但晚年拐了弯,转而崇尚张横渠,症结正在于《易》,按先生的说法,朱子“于《易》显背孔子之至教”而“张子之学,无非《易》也”。

(17)、金圣叹(1608—1661),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清顺治末年,金圣叹以抗粮哭庙案被牵连入狱,判决斩刑。在处决他的头一天,其子到狱中看望他,刚一见面,儿子就大哭不止。

(18)、        子 燕 余天敏 陈唯忆  

(19)、1911年4月26日晚,林觉民给妻子写一封信:

(20)、正如他十八岁那年在《望海潮·自题小像》中写到的:

5、

(1)、女先生先是自己范读,声音发颤:“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一字一句,她从第一句就已经完全感同身受,语调哽咽,不知何时已经是泪流满面。读到“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时,她更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悲痛痛哭流涕,满堂学生也由于受到老师的强烈感染而整整哭了一节课。

(2)、(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3)、长夜寂寂,愁绪无从消解,有时李闰在孤灯下哭泣,谭嗣同之父此时已被罢官在家,在窗外对她说:“七嫂,你不要过分伤心了,使我及全家都很难过。你要知道,复生(谭嗣同的字)已不能复生了,他将来的名声,必然在我之上,你应引以为慰。”(刘萍君:《先祖母李闰二三事》)

(4)、父亲的知心好友梅行这样评说:人死后是不会再有知觉的,家英并不会知道这些,但个人的情操、品性、业绩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增添人们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彻底唯物主义者的愿望。 

(5)、站在宇宙运化的高度,万物本无高下,人为的隔绝可悲可鄙,因此“通”的结果必然是“平等”。谭嗣同以此为出发点,对封建君主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结果却“不为君主,即詈以叛逆”,“中国人犹自以忠义相夸示,真不知世间有羞耻事矣!”锋芒之犀利,今天读来仍掷地有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