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歌及解释
1、节气歌二十四节气谚语
(1)、俗语谚语凝结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成果,二十四节气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人们于是将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以俗语谚语的形式进行加工总结,形成广为流传的民俗民谚。这些民俗民谚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意象鲜明。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立夏小满,雨水相赶”“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这些民俗民谚直到现在依然适用,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甚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3)、大雪12月7日前后,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4)、☑ “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采桑娘子喜天晴,种田哥哥要雨天。”
(5)、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6)、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经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科学的时间知识体系,并且在我国千百年的发展中不断被人们使用并实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和文化的一种积淀,如今,这种文化走出国门、被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运用,无疑圆了我们多年的愿望。
(7)、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先民们没有现代的时间观念,那时候也没有时钟,但他们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员。他们在劳作中,渐渐明白时间的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他们从四季的更替中观察到了大自然的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看到了花草树木的萌芽到枯萎,看到了百虫鸟兽的生存迁徙,看到了万物生长靠太阳,风雨温度对万物的影响,能分辨出自然中各种物候气象。在漫长的与大自然的缘分中,他们渐渐掌握了四季的微妙,气候的变化,24节气应运而生。
(8)、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9)、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10)、二十四节气观念深深地融合进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体现了中国式的“天人合一”“齐物”思想,将自然界的变化运行规律,与人类社会的活动准则结合起来。二十四节气在汉代基本定型并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在汉代演变成型的,以及其对汉代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11)、春天揭鬼,夏天大水。春天的大雾会导致严重的干旱,夏天会下大雨。)
(12)、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13)、6月1日,一声雷劈碎了9台。(6月1日打雷,当时台风很少。)
(14)、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15)、 本书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16)、立春:咱们立春打69头,春播,早备耕。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会又高又优。
(17)、下面以“小满”为例,看一看节令课大致架构。
(18)、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
(19)、惊蛰3月5日/6日,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20)、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江淮地区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2、二十四节气农谚歌意思
(1)、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太阳运行到黄经15度时开始清明节气。
(2)、说变就变孩儿脸,明明哭闹着,一会变得满脸笑容,甜甜的叫着奶奶。前一刻完成不记得了,这就是一个奶奶经常见到的图面,脸变行太快了!
(3)、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典型代表,彰显了我国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所蕴含的大众智慧和文化合力,更彰显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底蕴。这种优秀文化不仅是当前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基础。
(4)、为“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群体于2014年5月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并共同约定了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内乡县衙博物馆,湖南省安仁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花垣县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非遗保护中心、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村民委员会、遂昌县非遗保护中心、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村民委员会,贵州省石阡县文化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文化馆等相关社区,将建立并依托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仪式实践和民俗生活,开展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使这一传统知识体系得以存续。以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民俗学会为代表的社团群体长期从事“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文献、传统知识及民俗实践的保存和研究工作,将为该遗产项目的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分别负责征集、收藏、展示和研究、宣传、弘扬等工作,承担起专业机构和专业学会的责任。
(5)、二十四节气背后隐含着生动的故事,同时在具体农业实践中也有不同的谚语、段子、歌曲、诗歌等。这些对于农业遗产的传承、当前新农村社会的建设以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构建、当前社会的发展等具有具体指导意义。因为这种生动的故事时间,不仅有利于被百姓所接受,同时也是百姓生活的指导。
(6)、“春寒雨多,冬寒雨散。”春天若天气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稀少。
(7)、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8)、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9)、而我们现在的人,尤其儿童,只知道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盛大节日,至于节日的来历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却一无所知,图的就是那份热闹,热闹的背后是空虚和无知。
(10)、晚上看西北的黑,一半是狂风暴雨。晚上西北天空有乌云,半夜有暴风雨。)
(11)、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此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丙位(正南偏东),太阳到达黄经75度。
(12)、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
(13)、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14)、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5)、历法是相对不变的定则,不能随意更改,那么到底在哪一年闰?又插在哪两个月之间呢?
(16)、
(17)、过早东南风黑,午前风雨。(东南方向有乌云)
(18)、谷雨:谷雨中,雪霜未破,杂粮播种不宜迟。家燕回来滴水,圃枝连果园。
(19)、网上也有把5月份偏冷的天气和汤加火山暴发联系在一起,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汤加火山主喷发时间很短,喷发总量不足“皮纳图博火山”的十分之坦博拉火山的百分之并没有达到能够改变气候的能力。所以,还是不要去胡乱猜测得好,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0)、立夏5月5日/6日,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3、二十四节气歌中与农事相关的谚语
(1)、大雪:大雪纷飞带来丰收年。多样化创造高收益。耙耕的时候会保持土壤水分,积累更多的肥料,寻找肥源。
(2)、芒种节气,气温会迅速升高、降雨量也随之增加,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会进入漫长的梅雨期,北方也变成了“三天打雷两天下雨”,出门好随身带把伞,晴天遮阳避暑,雨天遮风挡雨。
(3)、立冬:立冬,白天地面冰冻消失,牛羊圈舍固定,农田整备,水渠修复,农田建设进入高潮。
(4)、近这几天网上谈论小麦做青储的事异常热闹,农民有农民的苦,专家有专家的忧,单从各自的角度来看都是对的。另外,近日网络上关于欧美国家为了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禁止”中国种植水稻的的话题讨论的也挺多。再有,印度也宣布小麦禁止出口了。总之,粮食危机离我们并不远,还是要有忧患意识的!
(5)、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6)、祖冲之的好办法说起来也不复杂,他把数学中的比例方法巧妙地用到测影中:在冬至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测中午影长,因为冬至前后的太阳运动是对称的,也是均匀的,所以用冬至前后测得的数据按比例逼近冬至日,后就能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冬至时刻。
(7)、冬节在月末,卜汉正在二月。(寒假在月底。冬天不会冷,第二年一二月会冷。)
(8)、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9)、与此同时,其他二十几名民间天文学家和官方天文学家也都纷纷拿出了方案,一时间相持不下,莫衷一是。经过激烈的争论,落下闳的历法“晦朔弦望皆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大大优于其他各家,遂被采用。这便是公元前104年颁行的“太初历”。
(10)、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和秋分的。
(11)、 从字面上看,吉利或不吉利都是打雷引起的,功过归于打雷的节气不同。深究其原因,雷声间接反映了天气气候的变化,每年天气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开春以后,天气气候日渐变暖,暖到一定程度,高空有了雷雨云,便有可能打雷。
(12)、本书将传统节日、美术、文学三者结合,向我们揭示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经典谚语、节气民俗等。插图优美,文字精美,趣味性强,能引领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助于拓展孩子的博物兴趣,对传统文化启蒙和自然科学教育都是不可多得的优良读物,让孩子真正领略中国传统节气与风物之美。
(13)、“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小暑前后十天内,若吹东风,则有台风来袭。大暑前后早晚泛出红霞,表将有台风。
(14)、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意思就是如果惊蛰前打雷,雨就会不停地下。
(15)、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16)、从祖冲之的妙招里不难知道,节气交接的时刻只是一瞬间,而不是我们平时想象的一天。如今,每年的节气都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算出,其公布给公众的节气时间是精确到分钟的,如果有需要,可以将这个时刻精确到秒,甚至更小的时间计量单位。
(17)、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是为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18)、雨水2月18日-20日,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19)、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20)、说到芒种的风俗,送花神和青梅煮酒算是唯美和惬意的,夏日来临,百花零落,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感谢花神的赐予,盼望来年再次相会。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南方,每年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降血脂、消疲劳、美容,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品尝,加工后才能入口,而这种加工的过程就是煮梅,并不是字面上说的,拿梅子去煮酒。
4、反映二十四节气的农业谚语
(1)、分别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2)、(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12-0王福州)
(3)、“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大家猜猜这里的三车是指哪三车呢?小满动三车,就是水车,丝车,油车!
(4)、农民借助一节气,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体系之中,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天人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对应着天干与地支,对应着周易中的卦象,对应着古乐的十二音律,每一种解释都涉及对天地人关系的认识,深入去琢磨就回味无穷。每一个节气都带着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而相应的民俗元素,比如新年爆竹,元宵灯火,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背后都有丰富的形成史。
(5)、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6)、过去的时候,村民没有天然气、有没有蜂窝煤,平时做饭使用的燃料都是木柴,每天或者定期去山上打柴,也成为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必须做的事,早晨落雨晚担柴,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如果在雨水节气的早晨开始下雨,通常这种雨都不会很大,甚至多为毛毛雨,不但降雨不会很大,而且下雨的时间还特别的短,时间并不会很长,也被叫做早上下雨下午请,早上下雨的时候,我们不能外出,但到了下午傍晚的时候,还是能够去山上担柴、砍柴的,也侧面的说明了这场春雨的短暂。
(7)、过去生活条件不好,穿鞋也成为一件奢侈品,富贵人家才能够穿得上舒适的鞋子,而作为我们普通人,更多的时候是要穿草鞋的,草鞋也是为平常和普通的鞋子,在雨水节气下午的时候开始下雨,指的是这场降雨是不会在短时间之内停下来的,会整晚上的下雨,有时候还会断断续续地下上好几天,在这下雨天气里,我们也不能够外出干活,只能够蜗居在家里,在家里自然也是不能够闲着,在这下雨的天气里,打草鞋是得多的事,打草鞋一来可以作为消遣度过这个雨天,二来天气好转之后,我们还要外出干活,泥泞的道路,草鞋也是必须要穿的。这也是对于雨水节气当天的天气预测。
(8)、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9)、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10)、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11)、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12)、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带孩子们跨越春夏秋冬四季,进行奇妙之旅。书中用精美的图片来诠释,用生动的文字来记述每一个节气,跟着这本书看看、听听、玩玩,累了停下来想想,发一会呆,写一点文字,让孩子们慢慢穿越中国的节气,让孩子们快速且快乐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培养孩子们对科学及文化遗产的兴趣,传承我国的文化传统。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开启快乐的二十四节气之旅吧!
(13)、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14)、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15)、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意思,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着不同的气候,也象征着季节的变化,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二十四节气巧妙地把衣食住行,天文地理等结合了起来,一起来看看二十四节气歌全文意思
(16)、周穆王西征“于是休猎,于是食苦”和西王母终成眷属的故事。
(17)、观测星宿的确是一种好方法。今天的时间,正是天文学家们不断用高倍望远镜观测星星的位置来加以校正的。不过,在只能用肉眼观测的时期,如果遇上连日的阴雨天气,这个方法就难免失效。那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18)、作为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古人对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凝聚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9)、此图是根据《王祯农书》中的“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改绘而成。“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是对历法和授时问题所作的简明小结,中心的北斗星斗杓的指向是确立二十四节气的基础,其外圈的四种星象亦是中国古代划分四季时的关键,两者均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在原图中还标明了天干地支,但现在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而将其略去,改为标注每个节气的公历日期。
(20)、《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
5、农民二十四节气谚语歌
(1)、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热的月份是七月,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表示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冷的月份是一月,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三日,表示冷的冬天快到,故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长,冬至日白昼短,古代又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2)、“雨打五更日晒水。”即五更忽然下雨,中午必晴。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11月30日下午17点30分(当地时间12点30分)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
(4)、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5)、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时序规律,反映了人们对天地运行和四时交替的思考。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然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先秦时期的人们就已经通过简单的方法观测日影,到了汉代,在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下,深厚的农业技术和文化终于凝结出了二十四节气这颗人类智慧的结晶。
(6)、春天给人带来希望,春天里的人们充满活力。“立春”这天,贵州省龙里县的苗族青年男女在“跳月”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美貌和才华,寻找意中人。
(7)、北方的习俗是要吃春饼,喻意“咬春”,北京的孩子们换上新衣,争先恐后地品尝“春天的味道”。
(8)、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节气已逐步成为大众欢庆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至节,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吃羊肉等习俗。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存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9)、七次,八次,九次,十次。(金牛宫顶端的小七星,每个月黎明时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
(10)、二十四节气蕴涵丰厚、历史悠久、精神积淀和文化含量无与伦比,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传统生活的诗意呈现,更是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非遗名录,表面看是知识类遗产的代表向世界标示中华遗产的丰富多元,深层看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传统文化阐扬的又一生动示范。非遗作为资源,我们高度关注传承人这一活态要素,以及非遗项目、文化生态实验区等本体要素;同时适应非遗的关联性特点,不忽略环境、生态等遗产的文化属性,倒逼文化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和非遗保护的机制创新,拓展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理论”,深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活化保护等方式,探索构建整体、系统和综合的保护网络,保住民族延续的一泓清水。
(11)、“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有收。”清明日若有南风吹,可卜大丰收之年。
(12)、六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13)、上半年来廿下半年来廿三。二十四节气农谚:“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14)、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15)、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6)、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17)、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众所周知,24个节气,其中包括12个月,每个节气15天前后。而我国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有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可以见到黄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如小满三候: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南北地域不同物候也会有所不同。
(18)、“七一雷,一雷九台来。”七月初一日若有雷鸣,年中台风必定很多。
(19)、一位名叫“落下闳”的天文学者标定东西各方向的准确位置,设立测时的日晷仪,明确夜间测时漏仪的刻度,同时测出天上二十八星宿之间距离,来定月初的时间和月末的时间。几年后,在实测天文数据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他提出系统的改历方案。
(20)、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1)、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的运动,它运动一圈所构成的大圆便是图中的黄道。古人细致地将黄道划分为24份,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便分别对应其中的一份,也即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此外,左下是以太阳为中心的节气示意图,能看到以一定倾角围绕太阳公转的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接受光照的程度不因而造成了季节和冷热的变化,而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就均匀地分布在公转的轨道上:太阳直射赤道时,对应着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则分别对应冬至和夏至。
(2)、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3)、“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内受熬煎。”夏至日吹西北风,可卜年中什稻有歉收之虞也。
(4)、糜草是一些喜阴的细软的野草。此时太阳强烈,这些糜草就会枯萎而死。农作物生长迅速,一天一个样,浇水、施肥刻不容缓。
(5)、今年的小满交节时间是公历5月21日9点22分25秒,农历四月此时,太阳黄经刚好达到60度。
(6)、 在香港,“惊蛰”这天要“打小人”,这一民俗在2009年被《时代》周刊视为“亚洲安慰心灵的佳事物”之一。
(7)、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有成熟,故称小满。
(8)、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9)、初霜:初霜为冻霜,秋季要抓紧翻耕蓄水保墒,冰冻天要灌溉冬水,脱粒晒粮,修补粮仓。
(10)、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
(11)、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12)、“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
(13)、曾经,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刻度,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祖辈的生命;如今,我们中还有多少人能逐一说出这二十四个节气呢?我们所知的节气知识真的准确吗?
(14)、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之光先生介绍,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尤其是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由于春天升温快、秋天降温快,春秋两季普遍较短促,冬季和夏季时间较长。此外,受北面西伯利亚的强大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温度往往比同纬度的其他国家要低。
(15)、读先哲书,处处可见他们对天人相应的感叹,历代的诗人学者都在节气里吟诗作赋,他们以天地节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也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实不虚和不可思议。
(16)、据专家考证,二十四节气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测定日影,发现了冬至、夏至等特殊时节,后来进一步测出了春分、秋分。很可能在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已初步为中国人所知,但鉴于先秦文献资料的缺乏,不能很有力地证明这一论断。截至汉代,二十四节气已成型是确定无疑的,汉代完整的文献资料也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观点。在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明确提到了二十四节气:
(17)、祖冲之后公布的冬至时刻与现代人推算出的实际时刻只有20刻(约5小时)的误差,这在仪器、计算工具都简陋的古代,实属难能可贵。
(18)、二十四节气萌芽于殷商时期的阴阳合历,从春秋到明末,中国天文学形成独立体系,包含100多种历法,成为时令节气的依据,记载始自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成熟于秦汉年间并完整记载于《淮南子》。作为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于一身的丰厚遗产,富含谚语、歌谣、传说等多类型民俗遗产,又有传统生产工具、器具、工艺品等载体,还有相关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空间文化类遗产等。将一年四季十二月对应天干地支、周易中的卦象和古乐十二音律,每一种解释都涉及对天、地、人关系的认识,春、夏、秋、冬四季神灵的身影亦可从《山海经》或《尚书》里窥见,文化内涵丰富;每个民俗元素背后都有丰富的形成史,揭示中国人独有的宇宙观、生活态度和哲学态度;每一种物象背后都是诗意生活的画卷,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都可领略其丰富源流。
(1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
(20)、关于这个问题,中科院地理所的物候学者戴君虎解释道:尽管物候能精确地感知温度、气候,但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年份之间波动很大。比如,日本京都樱花开放的记录是目前世界上为完备的,在其1100多年的记录中,早开花期出现于1246年3月22日,而迟开花期出现于1184年5月15日,两者相差几乎达4个节气。
(1)、“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到了这个节气降水增多,要抓紧时间收获大蒜等作物,以免雨天增多,田间积水,影响收获。
(2)、秋处露秋寒霜降:分别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秋季到来。处暑:处暑是炎热的暑天结束了。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3)、生物是测试季节的活仪器,通过一丝不苟的认真记录,古人发现了生物与季节之间的联系,却未必知道其中的缘由。
(4)、“春黑冬白,雨仔泄泄。”春天满天布黑云,冬季满天白云,则细雨绵绵,下不停之意。
(5)、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是易传播的形式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就通过诗歌来表情达意。目前能反映先秦时期社会面貌的,正是中国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二十四节气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也将其编成歌谣,从而大大增加了它的传播性。《诗经》中的《七月》一诗,就将先民们一年四季进行农事活动的场景描绘了出来。目前,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歌,流传广的要数现在小学生都会背的《二十四节气歌》。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把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都串联起来,组成一首七言律诗,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相比于诗歌的前半部分,诗歌的后半部分知道的人较少:
(6)、芒种时节田野乡村四处可见,忙于农耕,收获与播种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祖国大地也铺上了一副火热美丽的画卷。芒种也意味着仲夏的来临,雨热同期还请大家注意防暑降温,出门提前关注天气变化喔。
(7)、《时间之书》《微读节气》《光阴》《二十四节气诵读古诗词》
(8)、现在,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懂得天时、农时、子时、午时及其意义的人并不多,各种版本的日历、钟表比比皆是,从老人到孩子都知道看日历、看钟表,古人流传下来的黄历不用翻了。尤其是工业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运用,24节气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式微,生存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9)、“雷打秋,冬半收。”立秋雷鸣,则迟禾少收之报。
(10)、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11)、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12)、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于增强全球华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传承保护这一古老智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国际层面宣传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都具有重要意义。
(13)、霜降有阳光,暗寒无药。(寒冷的天气,虽然结霜,但有阳光就能温暖,否则就冷了。)
(14)、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5)、隆冬节气中,无雪无霜。(冬节在月中,那年冬天很少霜雪。)
(16)、清明4月4日/6日,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草长莺飞,柳暗花明。
(17)、芒种三候“反舌无声”。在古人眼中,伯劳鸟和反舌鸟是善鸣之鸟中的两类典型代表,伯劳鸟因阴气微生而啼叫,反舌鸟因阴气微生而收声。时至仲夏,花香已逝,鸟语渐稀。
(18)、分别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19)、“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20)、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1)、“上半年是六廿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多相关一二天。”
(2)、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3)、白露:白露晚上冷,白天热。这是种冬小麦的好季节,水稻在田里晒干以收获向日葵。早熟的苹果正忙着采摘。
(4)、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谷雨的时候是种植红薯好的时候,其实不同的地方也稍微有差别的。而红薯本身是收的比较多的,亩产万斤并不难,可以好点卖出去然后五六毛,然后差点的做粉条加工麻烦但是贵,剩下的小的不太好的,我们就喂猪了,所以红薯在农村是好东西;
(5)、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6)、“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观早晨之雾来卜晴雨。
(7)、此时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