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个传统节日【文案139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2 01:13:35

中国的24个传统节日日期

1、传统节日有几个

(1)、因为由于各地风俗“小年”的日子也会有差异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此外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2)、清明,24节气之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3)、正月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

(4)、寒衣节又称“十月朝”、“鬼头日”等,时间为阴历十月初一。我国北方地区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

(5)、下元节:十月为农历十月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6)、不过话说回来,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这次疫情倒是让我长大了不少。

(7)、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8)、上巳节:上巳节俗称三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9)、所以,我倡议,如果2021年,疫情还没有稳定,不管有钱没钱,都在家消停待着,千万别在像新疆一样,不听指挥,随意聚集了,这一聚集,一反复,一停课,影响的不仅仅是城市经济发展,更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口粮问题。

(10)、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除夕(年尾后一天) 等。

(11)、重阳节:九月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12)、饺子的形状,确实像人的耳朵。但跟冻坏冻不坏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人们的传说罢了,只当饭后一笑吧。

(13)、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故又称为重九。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又称国庆节、国庆日、中国国庆节、国庆黄金周。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国庆日。

(15)、春节历史悠久,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人们常说但是过大年、过年就是这一天。现在春节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16)、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上元节等,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自古以来元宵节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人们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17)、 马来西亚两个春节,一个是马来人春节,一个是农历春节。农历春节和我国同一时间。春节习俗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掛灯笼、贴春联、拜年、放烟花。春节必有的食品是骨肉茶。春节有亮灯仪式、书法比赛、猜灯谜等活动。

(18)、十二月的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大年封井(祭井神),贴春联,迎财神,吃年夜饭,守岁。

(19)、岁除(除夕):腊月廿九或为岁末的后一天夜晚。岁末的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20)、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花朝节当天要祭拜花神,祈福禳灾。节日期间,人们还要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2、中国有几个传统节日

(1)、中国的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2)、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3)、社日节又称土地诞,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社日节我国民间习俗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4)、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6)、寒衣节:十月初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7)、中国的传统节日并没有24个,只有17个,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8)、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9)、重阳节:九月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10)、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11)、岁除(除夕):腊月廿九或为岁末的后一天夜晚。岁末的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12)、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或六日;踏青、扫墓、植树、放风筝、吃青团、插柳、拔河、荡秋千、射柳、蚕花会。 

(13)、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14)、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会”的法律体制。是构成区域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由猿到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

(15)、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16)、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 

(17)、腊八节:俗称腊八 ,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18)、三月初上巳节,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19)、在解放前,冬至这天,是地主遣散雇农的日子。

(20)、二月初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3、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1)、春节:(正月初一):有贴春联,给压岁钱等习俗;

(2)、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

(3)、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以扫墓、祭拜等形式为祖先送寒衣。 

(4)、二月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5)、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严肃的气氛中转为娱乐礼仪型。从此,节日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6)、社日节,又称土地诞(农历二月二),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

(7)、 朝鲜、韩国、越南过春节的时间和中国样,习俗基本相同,如祭祖、吃年夜饭、拜年等。各国年俗也有各自特色。在饮食上,韩国过年必吃糕片汤;朝鲜吃打糕,年糕汤、八宝饭;越南除夕吃团圆饭必有方粽。春节活动习俗也有所不同。韩国重要的活动是祭祖;朝鲜是给长辈拜年后,去参加民间游戏活动;越南除夕夜要采绿,初一早上要冲喜,春节间要逛各种庙会。

(8)、七月半(中元节):七月十四/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9)、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10)、中秋节:八月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11)、腊八节:腊月初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 

(12)、以前,我一直认为,赚钱就是为了要买东西的,不买东西,还赚钱干嘛,所以,一直是个月光族,这次,半年没开工资,好像突然理解爸妈为啥要攒钱了。

(13)、中秋节:八月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14)、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15)、过去,人们生活困难,一年很少吃好吃的东西。即是白面,一年也难得吃几顿。每隔几天,弄个节气、节日,找个借口,吃点好东西罢了。

(16)、正月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17)、正月初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18)、上巳节俗称三月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此外这个节日在汉代以前时间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19)、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20)、端午节,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4、传统节日有哪些

(1)、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2)、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香桥会、接露水、祭拜鬼神、祈求姻缘、斗巧、听悄悄话、结红头绳、净水视影。 

(3)、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秋游、祭祀鬼神、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喝菊花酒。 

(4)、春节:正月初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5)、农历一月:                                                                                       正月初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6)、二月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7)、正月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尧的诞辰。

(8)、冬至,故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被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内(即早十一月初迟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闰月的大前提。

(9)、寒食节: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10)、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旧俗中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个节日,时间是在清明节前1-2天,在古代日期并不固定,有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在大多和清明节过。

(11)、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我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其习俗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此外,清明节的时间为公历(阳历)4月5日前后。

(12)、冬至节:阳历12月22日前后,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

(13)、地里的庄稼已收拾殆尽。粮食入仓,禾秆成垛。雨水冲毁的田埂地垅也修正完毕。是地主遣散雇工的时候了。

(14)、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15)、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16)、冬至节:公历十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享祀先祖,办宴席等。 

(17)、4月4日(年份为双数)或5日(年份为单数):清明节

(18)、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19)、到了冬至,预示着冬日的寒冷正式拉开了帷幕。

(20)、十二月二十三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5、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

(1)、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祭社神、吃龙食、采龙气、剃龙头、起龙船、使耕牛、开笔写字、引田龙。

(2)、土地诞(龙抬头):二月初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3)、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修斋设醮、祭祀祖先、祭祀神灵。 

(4)、七月半(中元节):七月十四/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5)、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打扫屋子、沐浴、吃灶糖、祭祀鬼神。 

(6)、这天,长期住在雇主家的农工们都会领到一点微薄的薪金,或者背上点粮菜当作佣钱回家去。

(7)、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吃腊八醋、吃腊八蒜、吃冰、吃腊八豆腐、吃腊八面。

(8)、祭灶节:腊月廿三或廿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

(9)、因节气和公历都是阳历属性,所以节气公历日期反而相对固定,冬至常在公历(阳历)12月22日前后。

(10)、寒衣节:十月初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11)、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

(12)、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

(13)、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14)、六月初晒衣节,晒伏节“六月晒红绿。”“姑姑节”“六月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15)、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16)、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吃元宵、花灯会、祭神、走百病、舞狮、踩高跷。 

(17)、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18)、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19)、七夕节又被人们称为七姐节、乞巧节等,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为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所以起名叫“七夕”。

(20)、元宵节(上元节):正月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1)、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

(2)、端午节(五月初五):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3)、寒食节:公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节前一日);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 

(4)、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5)、祭灶节:腊月廿三或廿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 

(6)、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7)、端午节:五月初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8)、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9)、上巳节:(三月初三):有春浴、踏青等习俗;

(10)、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11)、时间过得真快。倏忽间,冬至就快到了。二O一九年也即将过去。

(12)、腊八节:腊月初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

(13)、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民俗节日来自于人文与自然文化,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关;

(14)、中秋节(八月十五):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15)、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其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涵盖了哲学、人文、历史、天文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16)、七夕节(七月初七):被视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

(17)、龙抬头又称春耕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二月二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18)、七月是地官舜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20)、十月初十月朝,寒衣节,又称祭祖节,也是儒家鬼节之一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汉代前为干支历午月午日,汉代后演变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与春节一样,其习俗蕴含着祈福、消灾等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一种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

(2)、到了冬至这天,人们会提前割一点肉,自家地里收得有萝卜、白菜、胡萝卜。这些都是做饺子的好馅料。

(3)、春节:正月初即农历新7a64e4b893e5b19e31333431343634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4)、端午节:五月初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赏月、祭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燃灯、花灯会、观潮、烧塔、玩兔爷、摆宴席。 

(6)、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7)、元宵节(正月十五):有赏花灯、吃汤圆等习俗。

(8)、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缠五彩绳、喝雄黄酒、避五毒、躲端午、贴午时符、佩豆娘、画额。   

(9)、下元节:十月为农历十月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10)、就拿我们幼儿园老师来说吧,从二月份到现在,大部分都没开过工资,如果疫情再不结束,别说走亲访友了,连吃饭都成问题了。

(11)、花朝节:农历二月二日;祝神庙会、游春扑蝶、种花挑菜、晒种祈丰、制作花糕。 

(1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13)、龙抬头: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14)、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过春节时间和中国一致,过年习俗没中国那么复杂。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春节流行掛大红灯笼、舞狮子、放烟火等中国传统春节活动;新加坡春节则举办名为春到河畔迎新年的主题活动。

(1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有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的习俗。

(16)、土地诞(龙抬头):二月初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17)、除夕(腊月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18)、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19)、上巳节:三月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该节在文字记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