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歇后语故事
1、三国著名歇后语
(1)、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2)、为了请诸葛亮协助自己获得天下,刘备曾经三次亲自到他住的茅庐(今襄阳古隆中 )拜访他,诸葛亮看到刘备诚恳,后才同意与刘备见面。刘备向他请教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这样才能有机会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3)、不能一周至少练习一篇作文,学生想写好作文是难如上青天的。
(4)、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5)、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人生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6)、(举例造句): 左宗棠这人虽然才高八斗,器量却不开阔。
(7)、《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降汉不降曹;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志》里关羽投降变节之说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个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将关羽讲义气的形象推向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一幕,更令无数人荡气回肠。
(8)、历史上,孟获此人应该是真的。七纵七擒也被记载,不过根据其他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与地理校对,七擒七纵应该实际并未发生。有的学者认为是诸葛亮表示如果孟获再战,自己有能力七纵七擒。
(9)、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
(10)、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
(11)、出自《三国演义》中关羽单刀赴会终从容返回。
(12)、我们每周一布置作文,孩子周日之前将作文发来。我们下周日之前将评点、修改好的作文发给学生。
(13)、故事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14)、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15)、(解释): 旦夕:比喻短时间内。危:危险。形容危险逼近。
(16)、赤壁之战结束后,蜀国为了夺取西川,派大将关羽镇守要地荆洲。吴国为了夺回荆洲,设鸿门宴招待关羽。关羽熟读兵书,久战沙场,便将计就计。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单刀赴会。关羽不仅应邀赴了宴会,更是挫动了吴国的锐气,打消了收回荆洲的念头,比喻关云长不畏凶险,勇猛精进。
(17)、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我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
(18)、《三国演义》中,东吴夺得了荆州杀害了关羽,刘备得知后不顾诸葛亮嘱咐的“北拒曹操,东和孙吴”的战略,也听不进中臣的劝阻,一意孤行率七十五万大军寻东吴报仇。结果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非但未能报仇反而一朝命丧,可怜了众将士。一般用来形容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侧重小利益与大损失的对比。
(19)、(出处): 《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20)、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2、三国歇后语故事简介20字
(1)、借鉴《三国演义》中关于败走麦城,一代名将终陨落。
(2)、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
(4)、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军发起火攻。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5)、典故:姜维北伐时,当时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得让原来在关公帐下做主簿的廖化(做过山贼,归顺关羽)做先锋。原义是蜀国连个像样的人都没了,廖化那样的大将居然要去做先锋。
(6)、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解析的15个三国歇后语,如果正确理解,准确表达,沟通方式又上一个档次啦~无论是酒后谈资还是正式场合的交流,都能让自己上升一个level!
(7)、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8)、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演义d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这是《三国演义》为了凸显出诸葛亮高大形象所虚构的一句话,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宽广深受孙权及文武百官乃至后世英雄的敬重与怀念。
(9)、刘备寄于曹操篱下,以在后院种菜来掩人耳目。一天,曹操派人请刘备去喝酒,并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后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吓得把匙箸掉在地下,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自己的吃惊,也使曹操放松警惕。
(10)、今天小编还为各位看官准备了一个歇后语的谜面,
(11)、关羽熟读兵书,久战沙场,便将计就计。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单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 拽着鲁肃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就这样赴了宴严重挫伤吴国锐气。打消了孙权收回荆洲的念头。
(12)、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13)、故事背景:三国赤壁之战结束后,诸葛亮用计气死了周瑜,协助刘备完成三足鼎立之势。为了夺取西川,故派大将关羽镇守要地荆洲。吴国为了夺回荆洲,设鸿门宴招待关羽,打算在关羽过江到赴筵席时埋伏刀斧手杀掉他。
(14)、故事背景:三国赤壁之战结束后,诸葛亮用计气死了周瑜,协助刘备完成三足鼎立之势。为了夺取西川,故派大将关羽镇守要地荆洲。吴国为了夺回荆洲,设鸿门宴招待关羽,打算在关羽过江到赴筵席时埋伏刀斧手杀掉他。
(15)、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
(16)、版权说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7)、出自《三国演义》中董卓迎接少帝后入京的烧杀抢掠等破坏性事件。
(18)、众所周知,张飞是一个粗豪的汉子,而绣花是一种细致的手工活,把张飞和绣花放在一起,这不是有粗有细吗?根据书中描写张飞本人确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书中描写在定军山张飞久攻不下,便设计每天佯装喝的大醉诱魏将张郃,张郃根本想不到张飞这样的鲁莽汉子也会用计,果然中计深夜带兵劫寨中伏被活捉,张飞一举收服定军山。用来形容人说话做事表面好像粗鲁、随便,实际上却是审慎、细心。
(19)、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有借无还、有把握)
(20)、事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丞相职务,降级三等,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造成败绩的重大过失。这时他才想起,刘备临终时嘱咐自己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要留意才是。由于自己没有照此办理,结果铸成了大错。
3、三国歇后语故事大全
(1)、徐庶是刘备的谋士,曹操软禁徐母来威胁徐庶,徐庶没有办法,被迫离开了刘备,去了曹操那里,但他不为曹操出任何计谋来对付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死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2)、故事背景:皱眉头是在思考解决的办法,诸葛亮为人比较聪明,像这样的问题怎能难倒他呢,所以稍微皱皱眉就想好了对策。用来表示诸葛亮足智多谋,思维敏捷。
(3)、(拼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4)、出自《三国演义》中曹操误信蒋干盗书和引荐庞统,侧面导致赤壁战败。
(5)、(解释):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6)、刘备到卧龙冈欲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不在。数日后,刘备冒雪再次来访,却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不久,刘备想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关、张都不愿意,经刘备开导才一同前往,这次诸葛亮在家睡觉,三人冒着严寒等到诸葛亮睡醒,终于请出诸葛亮。(《三国演义》38回)
(7)、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8)、故事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9)、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三国已经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我们平时使用的一些谚语歇后语都是出自三国。有这么一句话,叫“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话可不是大人吓唬孩子玩的,它实际上是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的,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少年人容易冲动,看了水浒都去打家劫舍就不好了,而老年人应该“知天命”,再玩弄奸诈权术已经不适合了。三国故事里,类似这样的谚语歇后语数之不清,您知道多少呢?
(11)、徐庶曾经辅佐刘备大胜曹操。后来,曹操捉得其母,并伪造徐母亲笔信,将徐庶骗去许昌。徐母得徐庶为尽孝而离开刘备后,痛斥徐庶,并上吊身亡以绝徐庶尽孝之念。从此,身在曹宫的徐庶便践行离别刘备的誓言,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三国演义》第37回)
(12)、歇后语“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背后
(13)、历史上,鲁肃为荆州问题邀请关羽相见,关羽军和鲁肃军相隔百步,约定关羽和鲁肃带上将领,只带佩剑上前沟通。鲁肃对着关羽一顿批评,结果一个不长眼的关羽部将暗讽孙权,终关单刀赴会没有结果。刘备听说此事,以湘水为界,将江夏、长沙和桂阳三郡交割给孙权。
(14)、《三国演义》中说,周瑜出谋划策,假意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去成婚,想乘机扣留,夺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在刘备行前做了周密的安排。结果弄假成真,刘备成婚后又带着夫人逃出吴国,周瑜带兵追赶,还被诸葛亮的伏兵打得大败。通常用来比喻本来是假装的,结果却变成了真事。有时还有后悔莫及的意思。
(15)、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6)、这句话不仅有夸赞张飞之意,也有调侃之意。张飞是一个强悍的人,五大三粗,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再加上他有万夫莫敌之勇,所以用“人强货扎手”来描述他的形象。刺猬: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嘴尖,全身灰褐色,头部、背部和身体两侧有硬刺,遇到敌人,身体就缩成一团。通常用来比喻某人拥有真实、过硬的本领,但又不好惹(有时表现为盛气凌人的样子。)
(17)、《三国演义》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18)、历史上,关羽在被徐晃击败后被层层紧逼,因军士涣散和援军不发等问题无奈来到麦城再做打算。不久后关羽主动请降,被孙权谋士看出是诈降,终潘璋截断关羽所有退路,关羽及关平(关平是关羽的亲儿子)被吴将马忠生擒。
(19)、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因此受到曹丕嫉妒。曹操死后,作为曹操大儿子,曹丕继承当上了魏王,后篡位当了皇帝。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和曹熊(第四子)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要求以“兄弟”为主题,但诗句里有不能出现“兄弟”的字样,否则杀无赦。曹植就作了这首七步诗。
(20)、诸葛亮皱眉头(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4、三国歇后语故事短篇
(1)、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完成其遗愿,积极准备北伐魏国。第三次出兵北伐之时,他再次上《后出师表》给刘禅,分析局势、说明蜀魏势不两立、北伐势在必行之后,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作结,表现了诸葛亮誓死为蜀汉的忠贞气节。(《三国演义》第97回)
(2)、故事背景:街亭失守, 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 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3)、费用:三~六年级:20元每篇;初中:30元每篇;高中:50元每篇。
(4)、(出处): 《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