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简介及生平事迹
1、纳兰容若的事迹
(1)、翩翩相府佳公子,金堂玉马,轩车广厦,纳兰容若该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但他却好像很少真正快乐过。
(2)、作为大清相国明珠之子,相府怎会容得下一位红楼之妇!纳兰与沈宛的相识,只是在他伤痕累累的身上,再添上另一处伤痛罢了。
(3)、生活在富贵之家,身为长子的纳兰容若,为了传宗接代,也逃脱不了三妻四妾的生活。
(4)、纳兰的早死,大概与他多愁善感的性格有关。这里所问纳兰老师的死,不知是那个老师。纳兰十七岁入国子监子祭酒徐元文的赏识。徐元文大概也可以算是他的老师。但他的老师为人所知的,大概还是徐乾学。可是,纳兰去世的时候,徐乾学,徐元文兄弟都还没有去世。不知纳兰是否还有别的情感十分亲近的老师。不敢乱猜。
(5)、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纳兰性德《菩萨蛮》
(6)、还是以传记阅读教学为例,在阅读完《纳兰容若传》后,我们发现一个人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于是选定“经历与成长”为主题,然后阅读与此主题相关的书记,例如《悲情曹雪芹》《李煜传》《仓央嘉措传》等。
(7)、忆来何事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纳兰性德《虞美人》
(8)、两人相知相惜,恩爱无比。可是半年后,纳兰容若突然病故,沈宛伤心欲绝,孤苦无依,只好重返江南。
(9)、谦益在降清后又反清,写了大量反清内容的作品,激楚苍凉,律诗尤胜。伟业创造“梅村体”,五七言古近体诗,也是名篇络绎,号称一代诗史。谦益以两朝诗坛领袖的资格,对清初重要诗人,如吴伟业、屈大均、宋琬、施闰章、王士禛都有影响,论定他们的诗,并给他们的诗集都写了序。特别是对王士禛有“代兴”的期许。士禛因谦益的揄扬,继谦益而起,逐步成为康熙时期诗坛的领袖。(注)
(10)、虽然,纳兰在失意中迎娶了卢氏,两人自此也过上了“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的美好生活。但,好景不长,三年后卢氏就因难产而去世。
(11)、这位女生运用阅读启蒙的思维导图,配合擅长的绘画技术,不但将语文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阅读四大名著,写出了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还绘制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文,还熟练使用了关键词来描述人物形象。
(12)、康熙二十三年的九月,顾贞观受容若之托,携沈宛进京,同年底,容若纳其为妾。然而,纳兰相府是容不得这样一位出身青楼的汉族女子,不但不能进纳兰府,甚至连个妾的名份也不给。容若也只好在德胜门内置房安顿。
(13)、《西风吹梦》(纳兰性德项鸿祚蒋春霖合集)岳麓书社2002年
(14)、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15)、纳兰性德对朋友的感情也是很真挚的。他与顾贞观的友情,当时传为美谈。并因此搭救吴兆骞,更是文坛佳话。看看他写给顾贞观的词,就能看出他对朋友的情感。
(16)、“诗余”是词之别称,旧时地位甚低,《四库总目》卷一九八“集部五词曲一”即曾说过:“词曲二体,在文章技艺之间,厥品颇卑,作者弗贵,特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其于文苑尚属附庸。”康熙帝能如此重视,足见其胸襟之大,抱负之深,而反看有清二百余年之词学,直与宋词抗衡,不能说没有康熙帝的倡道之功。
(17)、每个句子看着都很平常,可是在苏轼的《江城子》之后,再没有人写过这么让人悲伤的悼亡词了。不过纳兰和苏轼存在着一个区别。苏轼是个豁达的人,他只在想起悲伤的时候才悲伤,而纳兰容若是个放不开的人,他会被悲伤淹没。
(18)、老爹是当朝相国,自己竟然还是带刀侍卫,这细思极恐!明显这是把整个家族架在火上烤,而这一切的背后主使就是皇帝。
(19)、在纳兰性德生活的时代,尽管王士禛已被尊为“天下盟主”,引领清诗新的走向,但当时的情致并非如后世看的那样明朗,诗界的创作也存在不断反复、摸索前进的态势。清初人在扫荡元明摹古遗风的同时,(注)自身也在摹仿。只不过针对元明两代的“诗必盛唐”,他们一方面将视眼扩大到整代唐诗,同时更看重宋诗而已。(注)这固然与清初的学风、思潮有关。清人与元明人在诗词创作上的极大不同,即是他们更看重文字背后的学养与“经世”思想(当然,走到被人诟病的另一极端是之后的事,并非初衷),不纯以“诗人”“词人”“文人”目世。且要知易代之际士人的出处行退,往往体现并关系社会道德标准、风尚习气之蛻嬗变迁。如黄宗羲、吕留良、高旦中等,前后耗费极大心血,协助吴之振编《宋诗钞》,(注)此中显然有用世的思想之在,实有借宋调的真朴以抒发自己不臣异族的郁勃不平之气(此点之后已为翁方纲看破,有所指责)。此时风尚之下,其流弊所在,即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宋诗开始引发人们关注的同时,伴随的是极度贬抑唐诗的思潮:宗唐与宗宋,孰优孰劣,各成派别,互为攻讦。(注)钱锺书《谈艺录》别唐、宋诗云:“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杨诚斋集》卷七十九《江西宗派诗序》曰:‘诗江西也,非人皆江西也。’《刘后村大全集》卷九十五《江西诗派小序》仍以后山、陵阳、子勉、均父、二林等皆非江西人为疑,似未闻诚斋此论。诗人之分唐宋,亦略同杨序之恉。”(注)此于唐诗、宋诗理解,是精辟。但明人和清人则未必如是观,从今日能看到的明清人别集看,他们大多都是极为盲目的,认为唐诗即是唐人之诗,宋诗即是宋人之诗,主唐诗者必一概反对宋人诗,主宋诗者则一概诋毀唐人诗。流弊所之,社会思潮随之涌动,酿成清初诗文界的两种势若水火趋向。纳兰性德的诗学思想与诗学理论,许多即针对这一现象而作。(注)
(20)、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8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
2、纳兰容若生卒年月
(1)、以《纳兰容若传》为例,全书共分十六章,通过绘制出纳兰容若的事迹图,了解传主生平。
(2)、如今,斯人已逝,却留下一首首清丽婉约,深情动人的词作。从每一首词中,我们仿佛看到一身白衣的纳兰容若,浅笑着,风度翩翩地从清代走来……
(3)、在词论方面,性德的《填词》一诗集中批评了人们重诗轻词的错误看法,从理论上予词以高的地位。之外,他还提出在史传文学的创作中,要尽力避免渗入作者主观色彩,以保持评价、叙述的客观允正。
(4)、纳兰容若的妻子——卢氏,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
(5)、毫无疑问,婚后的纳兰容若和卢氏度过了人生中幸福的时光,两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在这段美好的生活中,纳兰写下了不少欢快的词作。
(6)、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纳兰容若《忆王孙》
(7)、上述四类,第一类诗可看出纳兰性德的胸襟和抱负。第二类、第三类诗,可以窥见他的才学。这三类诗皆写得风格清新﹐抒情状物不落窠臼,别开生面,在清初人的诗集中,诚属上品。第四类诗,“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可见纳兰性德的真情和柔情。纳兰一生笃于交谊,生平交际半天下,挚友如严绳孙、顾贞观、朱彝尊、姜宸英等,初皆不过布衣,而他礼贤下士,虚己纳交,竭至诚,倾肺腑,“凡士之走京师,侘傺而失路者,必亲访慰籍;及邀寓其家,每不忍其辞去;间有经时之别,书札、诗词之寄甚频”。(注)韩菼撰神道碑亦曾说:“或未一造门,而闻声相思,必致之乃已。”而从这些诗看来,皆写得真切自然,感情直率,在其诗集中具特色。
(8)、纳兰性德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他又参加乡试,在乡试中中第,成为贡士。此后他潜心学习,为接下来的殿试做准备。尽管他准备充分,但人算不如天算,一场大病,终让他错过了殿试。科举考试,三年一举,错过了此次考试,纳兰性德唯有再等三年。
(9)、2这样的词估计很难在正规字典中查到正解。属于后生词,拼合的词。(古诗词中也有用过的)
(10)、阅读就是输入,把你看到的信息读进自己的大脑里,而绘制思维导图就是信息的输出,把重点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纸上,然后通过复习巩固自己的思维导图,加强知识的存储与记忆。
(11)、还有一位同学拿了一本三维立体图册子,我也是费了很大周折借来一遍一遍地盯着去看,终于学会了看三维立体图。
(12)、曲起而词废,词起而诗废,唐体起而古诗废。作诗欲以言情耳,生乎今之世,近体足以言情矣。好古之士,本无其情,而其体,以作古乐府,殊觉无谓!
(13)、在纳兰去世十年的时候,顾贞观在在曹寅的画轴上题了一首诗:
(14)、清代笔记《能静居日记》里有一个记载,和珅将《红楼梦》进呈给乾隆阅览,乾隆读后说:“这本书写的就是明珠家的事。”后来在红学索隐者中,曾有很大的一个流派断言“明珠家事说”,而乾隆的这段话就是他们观点的重要源头。
(15)、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筏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纳兰容若《虞美人秋夕信步》
(16)、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分支主题,再继续向外发散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在阅读中获取的信息,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
(17)、思维导图的绘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将孩子的放射性思考具体化地呈现出来,加速对阅读材料的累积量,能有效开发孩子左右脑的功能,也让思维更轻松有趣。
(18)、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下期节目我们再会!
(19)、思维导图是思维的可视化,能让思维过程外显,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示思维过程的全局。同时,它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号的使用,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
(20)、雪花不只是在寒月悲笳中飘落,却因了这月光、这笳声而动人心魄,让人难忘。带着生不如愿的苦痛,带着几世难消的孤独寂寞,在苦寒的塞上之地,伴着的风沙和悲戚的胡笳,一个眉清目秀的公子,身着戎装,独自放声悲歌。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假如容若不是多愁善感到如此,以他的文韬武略,是能有一番作为的,虽不见得如其父般权倾天下,至少可以乐享天年,不至英年早逝;也有人说,每个人的命运走向都是自己选择的。我们深信纳兰的心中不曾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他注定富贵,但注定不是人间的富贵花,纳兰不惮于在词中坦露胸怀,他喜时便喜,悲时便悲。他以雪花自喻,这种超然的态度,这种清高自傲的志向,是可以让很多人瞠目,自叹自怜,又卓尔不群,雪花与容若何其神似,花有根,离开土壤便不能生存,唯有雪花非尘土所生,可以漫然天际,人间富贵,凡人想之便难以取舍,唯有纳兰容若,生于富贵,身怀才学,依然超凡脱俗于尘世。雪非凡根,人非凡品,雪和人都不该向人间富贵中寻觅。
3、纳兰容若简介及生平事迹纳
(1)、“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2)、针对这种反元明摹古之风的“新摹古之风”,纳兰性德别具只眼,如《渌水亭杂识》四云:“宋人专意于词,实为精绝;诗其尘饭塗羹,故远不及唐人。”(注)又说:“人情好新,今日忽尚宋诗,举业欲干禄,人操其柄,不得不随人转步。诗取自适,何以随人?”(注)其《原诗》一篇亦说: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他像干苦役一样当着侍卫,一直到死也没能摆脱。而且皇帝还有没有提拔他的意思。明珠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当了内务府大臣,纳兰的弟弟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转行当了侍读,后来一直官运亨通。而纳兰混了九年,只从三等侍卫混成了一等侍卫。康熙对他挺不错,得病的时候还嘘寒问暖送药,但就是不重用他。我觉得这里面透露出某些信息。康熙喜欢他,事实上几乎没有人不喜欢纳兰容若,但康熙似乎并不认为他是个大臣的苗子。从纳兰容若的性格判断,也许康熙的眼光毕竟是对的。
(5)、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唯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6)、纳兰容若,清初词人,字容若。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7)、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纳兰容若《如梦令》
(8)、卢氏死后不久,明珠大人又为纳兰续弦一位官家小姐,称为官氏。
(9)、思维导图的运用,是整本书阅读的一种方法,如何正确又有效地让孩子运用起来,就需要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导师来指引。
(10)、纳兰性德的诗,历来注意者不多。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选录纳兰诗仅六首,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选录三首,钱仲联《清诗纪事》所收稍多,亦不过十首,余则不大见有选本行世。清人诗话评介,亦不过一两首。纳兰性德之诗名,当时后世,远不如乃弟揆叙之盛。(注)
(11)、◆ ◆ ◆ ◆ ◆ ◆ ◆ ◆ ◆ ◆
(12)、集中诸体皆备,尤以词为具特色。清代前期,浙西词派声势颇盛。该派奉周邦彦、姜夔为圭臬,而实不足追踪周姜。性德词题材虽狭窄,然尽洗模拟饾饤之习,纯以自然胜;多数篇章词风凄婉,而雄浑之作尤为擅场。其成就实在浙西词派之上,为清词中代表作家之一。集中卷六至卷九共收有词三百首。其词集初名为《侧帽》(注),增补后又取名为《饮水词》,尝另行。(注)《饮水诗集》二卷、《词集》三卷,于康熙十七年(1678)为顾贞观、吴绮所选刻;(注)之前已有词集《侧帽集》行世,徐釚《词苑丛谈》称:“时有以成容若《侧帽词》、顾贞观《弹指词》寄朝鲜者,朝鲜人有‘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即是指此。二种于道光中经汪珊渔整理,合编为《纳兰词》,共收入词三百五十首。此书有《四部备要》本、世界书局本、“人人文库”本,甚是常见;其中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保留原版面目,具特色。此外,嘉庆中袁通在南京选刻《饮水词钞》二卷,列入“随园三十六种”之光绪十八年(1892)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曾予重印,亦甚常见。
(13)、纳兰大概正是太过聪惠,看到人世的无常,但于任何真情,他都怕失去。对一个朋友,他在坚信今生做知己的同时,又怕来生来世不能成为好朋友好知己。这样的深情,世间真的是少有的。
(14)、纳兰容若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容若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15)、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容若《长相思》
(16)、纳兰容若并不文弱,能骑马射箭,据说是“上马驰猎,拓弓做霹雳声,无不中”,就连小说《七剑下天山》里梁羽生都让他和“七剑”之一桂仲明对过一掌,所以干侍卫这行倒也不难。但问题在于纳兰容若不是《鹿鼎记》里的多隆,干侍卫这种工作完全违背他的天性,而且毫无成就感。
(17)、有客问诗于予者曰:“学唐优乎?学宋优乎?”予曰:“子无问唐也宋也,亦问子之诗安在耳?《书》曰‘诗言志’,虞挚曰‘诗发乎情,止乎礼义’,此为诗之本也。未闻有临摹仿效之习也。古诗称‘陶谢’,而陶自有陶之诗,谢自有谢之诗。唐诗称‘李杜’,而李自有李之诗,杜自有杜之诗。人必有好奇缒险、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谢诗;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折腰乡里小儿之意,而后有陶诗;人必有流离道路、每饭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诗;人必有放浪江湖、骑鲸捉月之气,而后有李诗。近时龙眠钱饮光以能诗称,有人誉其诗为剑南,饮光怒;复誉之为香山,饮光愈怒。人知其意不慊,竟誉之为浣花,饮光更大怒曰:‘我自为钱饮光之诗耳,何浣花为!’此虽狂言,然不可谓不知诗之理也。”客曰:“然则,诗可无师承乎?”曰:“何可无也。杜老不云乎:‘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凡骚、雅以来,皆汝师也。今之为唐为宋者,皆伪体也。能别裁之而不为所误,则师承得矣。”(注)
(18)、至于他的母亲,纳兰家族却绝口不提,好像富森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般。
(19)、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诗坛的“盟主”,诗界领袖,于性德是前辈,他的诗论及诗歌创作实践极大程度展现出了明末清初诗学风尚与诗学思想的转折及发展。他反对明代的摹古倾向,继承了公安派“申写性灵”的思想,他在重视真情感的同时,又强调外在事物以至时代迁演之于真情实感触发的重要性,提出“穷于时,迫于境”而“发为诗”,方是“古今之真诗”的论说。他的艺文思想对于清初几位思想家如黃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均影响极大。钱仲联《简论清诗》谓:
(20)、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4、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
(1)、纳兰诗第三类为闲情杂咏之作,包括友朋赠答、相和之辞。此类诗在纳兰诗中比重不少,如《通志堂集》所录《幸举礼闱以病未与廷试》《有感》《四时无题诗》《秋意》《为王阮亭题戴务旃画》《填词》《题赵松学画鹊华秋色卷》《题赵松学水村图》《新晴》《岁晚感旧》《题照》《渌水亭》《初夏月偕仲弟作》《雪中和友》《西苑杂咏和荪友韵》《渌水亭》及写丁香、杏花之作,皆属此类。此类亦各有其美,风格虽异,然多体物细腻,真切自然,用语清丽流畅,迄今读来,犹令人赞赏不已。如《秋意》其三:“雨声池馆秋,漠漠横塘水。水鸟故窥人,飞入荷花里。”《中元前一夕枕上偶成》:“酒醒池亭耿不眠,帐纹漠漠隔轻烟。溪风到竹初疑雨,秋月如弓渐满弦。残梦远经吹角戍,明河长亘捣衣天。哀蛩饯晓浑多事,也似严更古驿边。”
(2)、紫玉权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3)、纳兰性德是朱邸红楼中的贵公子,才华艳发,多愁善感,气质上受汉文士影响很深。虽曾有积极用世的抱负,却更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侍卫职司单调拘束、劳顿奔波,远不合他的情志,使他雄心销尽,失去了“立功”、“立德”的兴趣。上层政治d争倾轧的污浊内幕,也使他厌畏思退。诗人禀性和生活处境相矛盾,是他憔悴忧伤、哀苦无端的悲剧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长期随驾出巡还破坏了他的家庭生活。职业苦闷和离愁别恨交织,再加上爱妻亡故的打击,使他深陷苦海。
(4)、《饮水词笺校》辽宁教育出版社冯统一赵秀亭笺校
(5)、➤展演时间:2016年8月1日-8月31日
(6)、在基础阅读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重组,把阅读的效果以图示的效果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基本明白一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为下一步阅读打下了基础。
(7)、现如今,随着各种媒体平台的出现,文字这个东西被挤得极为尴尬,因为文字这类东西很难像视频音频那样容易被所有人接受。而这类媒体远远要比文字类的东西受欢迎得多,只是打开看,打开听,很轻松。但书里的东西是真的让人受益匪浅的,它带给人的东西要比那些碎片式的音频视频的内容更有深度,更有内涵的,更能让人有很多启迪的。
(8)、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纳兰容若《采桑子》
(9)、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10)、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着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1)、第一类为拟古诗和咏史诗。见《通志堂集》卷二至卷三。其中《效江醴陵杂拟古体诗二十首》和《拟古四十首》,为人称道。如《效江醴陵杂拟古体诗二十首》之第十一《陶渊明田家》:“结庐柴桑村,避喧非避人。当春务东作,植杖躬耔耘。秋场登早秫,酒熟漉葛巾。采罢东篱菊,还坐弹鸣琴。磬折辱我志,形役悲我心。归华托陈荄,倦鸟棲故林。壶觞取自酌,吟啸披予襟。”第十七《谢玄晖观雨》:“冉冉敬亭云,泠泠北崎风。仰见城西隅,崇朝阶蝃蝀。霢霂散帷幔,霏微入帘栊。讼庭滋草碧,铃阁泫花红。之子期未至,琴尊谁与同。登楼一以望,山城如画中。青笠岩际叟,绿蓑溪上翁。白鸟讵有营,飞飞西复东。嗟予徇微祿,润物惭无功。”语质清丽,皆有魏晋人风致。(注)
(12)、有一次,初中同学拿着上、中、下三本闲梦楼主的武侠小说《海棠夫人》,这本书也是我费了很大周折借来读的,当然这本书就像刘备借荆州一样,是一直没有还的,这本书是我完完整整地读了几遍、书很新、文字很全的书,后来,这三本书被母亲卖给了一个收破烂的,为此,我和母亲好多天都不说话!
(13)、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留君不住我心苦,横门骊歌泪如雨。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江流浩淼江月堕,此时君亦应思我。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已如此。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荆江日落阵云低,横戈跃马今何时。忽忆去年风月夜,与君展卷论王霸。君今偃仰九龙间,吾欲从兹事耕稼。芙蓉湖上芙蓉花,秋风未落如朝霞。君如载酒须尽醉,醉来不复思天涯。——纳兰容若《送荪友》
(14)、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15)、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
(16)、记得一次去了大姐家,她的小叔子把他曾经上初中时的所有学习笔记全部给了我,有自己写的,也有那种油印的、很薄的粉连纸、用大图钉装订的笔记,我拿到了这些笔记本,如获至宝地不停地去看去读,虽然那时候,以我的水平,是根本读不懂《东郭先生和狼》《卖油翁》《两小儿辩日》《捕蛇者说》《卖炭翁》《黔之驴》这些文章的,但我还是一遍一遍地读,甚至还去读他做过的所有几何习题。
(17)、纳兰痛失爱妻,又壮志难酬,倍觉疲顿,留下了一首首哀感顽艳的悼亡之词,而他与爱妻卢氏却只能在梦中相见……
(18)、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纳兰容若《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19)、双林禅寺,纳兰容若为爱妻卢氏守灵,残阳之下,黄叶飘落,勾引起无限回忆……
(20)、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5、纳兰容若的生平简介
(1)、“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的《长干行》,正好形象地描绘了纳兰容若和惠儿纯洁的初恋。只是在后来的三年一次皇上选秀女的活动中,这位才貌双全的少女被迫入宫。一对两小无猜,情投意合的恋人被硬生生拆散。惠儿后来成为康熙的嫔妃。
(2)、我觉得,纳兰的病,大概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如果有的话,徐乾学应该会提到。清史稿也没有特别的交代“俄疾作,上将出塞避暑,遣中官将御医视疾,命以疾增减告。遽卒,年止三十一。”纳兰病去世的时间,是在夏天,大概很热,皇帝要出塞避暑。纳兰为侍臣,是要陪驾的。这时,他生病了。皇帝被御医来给他看病。并嘱咐,病情的好坏,要随时向皇帝报告。
(3)、我完完整整读过的书有《平凡的世界》《双城记》《鲁滨逊漂流记》《小王子》《茶花女》《福尔摩斯探案集》。《平凡的世界》读的多,其他的都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就搁浅了,诸如《包法利夫人》《高老头》《雾都孤儿》等书籍至今我都没有翻过一页。
(4)、纳兰性德,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饮水词》《渌水亭杂识》等,收入《通志堂集》。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喇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显赫的八大姓之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吉,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紧密。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着锦的。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5)、因此,纳兰容若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野望,因为只要存在上进心,这个上进心肯定就是催命符。
(6)、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十二日,纳兰性德生于京师,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7)、皆是有见之言。从《渌水亭杂识》《通志堂集》所收纳兰性德致友人函,以及《原诗》《填词》《赋论》诸篇的论述看,纳兰性德强调创作应贯穿真情实感,“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诗取自适,何以随人”,主张以真实的感情为诗歌创作的第一要义,坚决反对明代以来文坛流行的摹拟风习,指出“万户同声,千车一辙”现象的根源在于“随人喜怒,而不知自有之面目”。他认为真实的性情或感情只能来自每个人具体的生活实践,“人必有好奇缒险、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谢诗;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折腰乡里小儿之意,而后有陶诗;人必有流离道路、每饭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诗;人必有放浪江湖、骑鲸捉月之气,而后有李诗”,指出“无其情”是写不出好诗来的;诗人必须立足于生活实践从事创作,抒写自己的思想、见闻、喜怒哀乐。
(8)、他生于公元1655年,名纳兰成德,(后因避太子讳,一度改为纳兰性德),号楞伽山人,容若是他的字。他与康熙皇帝同年出生,论宗族则是叶赫那拉氏,跟慈禧太后属于一系。所谓纳兰,其实就是“那拉”二字的不同叫法。
(9)、《拟古四十首》,其第十三为著名,一般看作是纳兰性德的自述诗,后世谈论纳兰性德者多有引述。其诗云:“予生未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行当适远道,作记殊汗漫。寒食青草多,薄暮烟冥冥。山桃一夜红,茵箔随飘零。愿餐玉红草,一醉不复醒。”语极寥落,“予生未忧愁居其半”两句,堪为触目惊心。再如其第十:“天地忽如寄,人生多苦辛。何如但饮酒,邈然怀古人。南上有闲田,不治委荊榛。今年适种豆,枝叶何莘莘。豆实既可采,豆秸亦可薪。”虽自《古诗十九首》之第十三“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化来,然凄凉之情,溢于言表,远不如第四十咏赵孟頫句清隽。如其第四十云:“吾怜赵松雪,身是帝王裔。神采照殿廷,至尊双昳丽。少年疎远臣,侃侃持正义。才高兴转逸,敏妙擅一切。旁通佛老言,穷探音律细。鉴古定谁作,真伪不容谛。亦有同心人,闺中金兰契。书画掩文章,文章掩经济。得此良亦足,风流渺谁继?”
(10)、《幸举礼闱以病未与廷试》写成于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即徐乾学《墓志铭》所叙“会试中式,将廷对,患寒疾”事,语极抑郁。诗云:“晚榻茶烟揽鬓丝,万春园里误春期。谁知江上题名日,虚拟兰成射策时。紫陌无游非隔面,玉堦有梦锁愁眉。漳滨强对新红杏,一夜东风感旧知。”再如《雨后》:“宿雨芦村暑乍清,归云天外一峰晴。蝉四柳陌多相应,燕踏琴弦别作声。白日旋消高枕过,秋风又向乱砧生。伤心咫尺江干路,拟著渔簑计未成。”题咏之作,则如《题赵松雪水村图》:“北苑古神品,斯图得其秀。为问鸥波亭,烟水无恙否。”《题苏文忠黄州寒食诗卷》:“古今诚落落,何意得斯人。紫禁称才子,黄州忆逐臣。风流如可接,翰墨不无神。展卷逢寒食,标题想后尘。”《为王阮亭题戴务旃画》:“心与西山清,坐对西山雪。山空多幽响,芳草久云歇。白云如沧州,缥缈不可越。丹青意何长,宛此山径折。卧游失所见,空林一片月。”
(11)、纳兰不仅是一位深情款款的公子,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事实上纳兰无论是对自己深爱的人、朋友,事业、理想都倾注了真挚的情感,有自己的追求。他有很多经典的词句都是写给亡妻卢氏的。这部戏想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词人纳兰的形象和与卢氏的那段“一生一代一双人”的感人故事。这部剧也是第一次以昆曲的形式把他们的爱情故事搬上舞台。炎炎夏日,希望昆曲能够给您带来一丝清凉。
(12)、纳兰大概正是太过聪惠,看到人世的无常,但于任何真情,他都怕失去。对一个朋友,他在坚信今生做知己的同时,又怕来生来世不能成为好朋友好知己。这样的深情,世间真的是少有的。
(13)、一出校门,进入社会,就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地读一本书的,除非你的工作相对于轻松一点,诸如图书馆管理、学校教育等工作,有很多闲余时间也有很多机会去读很多书,而大多数人是忙碌的,有各种琐碎摆在眼前,忙得焦头烂额,加上现在社会有很多比读书更有诱惑的因素的干扰,是很难静下心来去读书的。
(14)、清初词家如陈维崧、朱彝尊等,不脱古人羁绊,以化用前人旧境为能事,总有名家词句梗搁在眼前,所以他们的词,即使是好的作品,也难免隐现着前贤名作的影子,终不能超越古人;他们并非不想创出新的意象,思想习惯和才力束缚限制了他们,使他们寻觅终身而不得一字。纳兰性德却凭敏锐的观察、新鲜的感会和高度的语言概括力,独造新境,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
(15)、纳兰容若的父亲是一代权臣明珠,极其精明狡狯,属于那种眼前飞过苍蝇都要辩个公母的人。在当时的满洲权贵里,明珠是汉化的一个。他重视让孩子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纳兰容若学的也快,如海绵吸水一般。这一点他跟贾宝玉也不同。贾宝玉有叛逆情绪,不愿意学四书五经,还经常私下发表一些发动言论。纳兰容若却是一个乖孩子,他一辈子也没有真正叛逆过。虽然他在灵性上更容易接受佛教,但他从没有真正质疑过儒家传统,也没有真正质疑过自己所处的社会。他只是觉得不舒服。在诗词的才情上,他胜贾宝玉十倍,在思想的勇气上,贾宝玉则远远胜过了他。
(16)、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17)、在阅读过程中,书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章节等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主题,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大量的关节点。
(18)、走笔至此,亦须谈及者,从后世的角度看,无论钱谦益,或是王士禛,或是再后来之翁方纲,之所以能引领一时风气,其原因一方面固然在他们深厚的学养及诗文创作实践;但另层面,则在他们均是朝中大员,都曾主持过一次或多次乡试或会试,有一大批门生故吏,为天下士林所宗,故只言片谈,可蔚然成风,影响至天下艺文风气习尚。他们之所能取得天下读书人的尊崇,奉为盟主,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他们势位显赫,“屡畀以衡文之任”,凡所首举,皆为词林瞩目。他们的文艺思想及风尚好恶,很容易成为天下读书人追逐竞尚的方向。
(19)、➤深度合作品牌:太平洋咖啡、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
(20)、容若死后,待沈宛产下遗腹子后,纳兰相府或客气,或不客气地将其“请回”江南。那个叫富森的遗腹子,倒是名正言顺,归入纳兰家族的族谱,并得以善终。在他七十年的时候,还被乾隆邀请参加了太上皇所设的“千叟宴”。
(1)、或者你已有机构,想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摆脱激烈的市场竞争,
(2)、一生恰如三月花,倾我一生一世念,来如飞花散似烟醉里不知年华限,当时花前风连翩几轮春光如玉颜清风不解语,怎知风光恋一样花开一千年,独看沧海化桑田一笑望穿一千年,笑对繁华尘世间轻叹柳老不吹绵,知君到身边-——纳兰容若
(3)、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纳兰容若《木兰辞》
(4)、《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5)、只有卢氏给他留下过这样的伤痕。纳兰容若二十岁的时候娶了卢氏。卢氏是两广总督的女儿,文化修养很不错,和纳兰容若感情好。纳兰甚至还为她破天荒地写了艳词。但是三年后,卢氏难产,母子俱亡。这一次打击对纳兰容若创巨痛深。他忽忽如狂,将妻子的灵柩停放在双林禅院,不时过去守着棺材陪灵。直到一年多之后,才在父亲坚持下给妻子下了葬。他反复回忆,反复咀嚼,写下了一首又一首回忆妻子的词。这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排遣悲伤的.办法,让悲伤离开身体,流到纸上,慢慢地消散。
(6)、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遥,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7)、纳兰容若的基因也许有问题。他的子女没有一个长寿的,纳兰容若本人也在三十一岁的时候走到了生命尽头。1685年五月,纳兰容若和朋友们聚会饮酒,每人都写了《夜合花》一诗。八天之后纳兰容若去世了。一年后,顾贞观从北京回到了故乡,在自己屋子里挂上纳兰容若的小像,过了三十年隐居的日子。
(8)、读书要趁早,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所有书籍都要有所涉猎。那样会扩宽你的思路,会让人的思想更有深度,让人活得不再肤浅,活得更精彩,活得更充实,仅此而已。别老想着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是丰富人的内心世界的,何必把读书这件很苦却很有乐趣的事情捆绑在改变命运,光宗耀祖这些俗事之上呢?
(9)、这是根据以前在读者群里的讲解语音整理出来的,当时即兴讲,有些地方或者典故一类可能记得不是特别准确,敬请见谅——
(10)、通过有效的阅读,我们的语言会得到正确地建构,思维会得到长久地发展,与此同时,阅读时,孩子的审美能力也在提高,心智也在逐渐成熟。
(11)、魏晋时代有位名士叫荀粲。他的妻子发了高烧,荀粲把衣服脱掉,大冬天跑到院子里,把自己冻得浑身冰凉,然后再回去抱着妻子给她降温。在悲伤中,纳兰容若想起了这个千年前的古人,写下了一句词:
(12)、各种文人雅士马上蜂拥而来。这里头固然也有本来就混得不错、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更多的是落魄文人。翻建一下这些才子的简历,往往当时都是“窘甚”“贫甚”“仅一布袍”“生计无着”“困顿”,现在他们就像尿急的人望见麦当劳,一头扎了进来。何况纳兰的父亲明珠是权臣,要是攀上这个关系,马上就能飞黄腾达——用他们文雅的话来说,这就叫“涸鱼出水”,而且明珠似乎也有意通过儿子的关系网罗人才做心腹。
(13)、纳兰容若,姓纳兰氏,字容若,本名纳兰成德,后改为为“性德”,一般称为纳兰性德。他是满州正黄旗人,清初大学士名珠之子,其母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爱新觉罗氏。康熙十五年进士,官至一等侍卫。他虽然出身于贵族之家,地位显赫荣耀。可是,由于他的性格原因,他并不以高官显贵为荣耀,反而郁郁寡欢。三十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14)、他没有了理想,也没有了抱负,甚至没有了追求。
(15)、讲述康熙年间,康熙帝与一僧雪印(实为康熙之父委派)打赌,怪僧承诺将街头两名乞丐;当朝宰相明珠之子纳兰容若;海师提督施郎之子施仕伦训练成国之栋梁,朝廷重臣。其后二人与纳兰容若、施仕伦四人官居,权倾朝野,成为康熙面前红极一时的御前四宝的故事。
(16)、纳兰诗的第二类为纪游踪的山水诗。前谈性德生平,曾引徐乾学《墓志铭》所记,说:“上之幸海子、沙河、西山、汤泉,及畿辅、五台、口外、盛京、乌喇,及登东岳,幸阙里,省江南,未尝不从”。此外,《墓志铭》里也说性德曾“奉使觇梭龙诸羌”。其沿途见闻皆有诗,或描摹山水,或抒发幽思,董讷《进士纳兰君讠来词》所说“字追米蔡,词抗苏黄,诗则拾遗、王、孟之间,罔不各臻其妙”(注),即是指这类诗。其为人称道者如《虎阜》:“孤峰一片石,却疑谁家园。烟林晚逾密,草花冬尚繁。人因警跸静,地从歌吹喧。一泓剑池水,可以清心魂。金虎既销灭,玉燕亦飞翻。美人与死士,中夜相为言。”《金陵》:“胜绝江南望,依然图画中。六朝几兴废,灭没但归鸿。王气攸云尽,霸图谁复雄。尚疑钟隐在,回首月空明。”《秣陵怀古》:“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先是驻跸古北口,九月沿京杭运河南巡,十一月回銮。上述诸诗,当作于此时。此外尚有七绝《江南杂诗》四首,皆同一风格。如《江南杂诗》第四:“妙高云级试孤攀,一片长江去不还。是销魂难别处,扬州风月润州山。”此类诗深得唐人精髓,若混入唐人集中,颇不易辨出。
(17)、相对于纳兰词的“家家争唱”“传写徧于村校邮壁,海内文士竞所摹仿”,纳兰性德的诗则要寂寞得多。《清史稿·纳兰性德传》称性德“善诗,尤长倚声”,(注)沈德潜《清诗别裁集》、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及清人诗话,均称容若诗“清新秀隽,自然超逸”,“有开天丰格”(注),“缠绵秀丽”(注),“吐属清隽”(注),“一代诗才,俊逸飘飘凌云”(注);即使放在整个清初诗坛而论,纳兰诗亦有一定之地位,非泛泛而作,只惜诗名为词名所掩,由是不彰。而历来谈论纳兰性德者,亦多著力于性德之词,鲜有将他的诗纳入研究视域。本篇拟就前人鲜曾涉猎的纳兰性德诗作及其诗学思想,作一探索性的勾勒与敷述,希冀借此一侧面,概见清初诗坛之风貌,及清初社会风气、政坛好尚与艺文之关系。
(18)、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19)、(摘要)历来谈纳兰性德者,多著力于他的词,鲜有将他的诗纳入研究视域。本篇论文拟就前人鲜曾涉猎的纳兰性德诗作及其诗学思想,做一探索性的勾勒与敷述。本篇论文分三个部分:首先从清初诗坛的风尚谈起,因为任何一位作家的创作与思想都不能超越他生活的时代,希望通过历史的比较分析,还原纳兰性德诗作及其诗学思想的本初源自;复次,论纳兰性德的论诗之旨,这是本篇论文的重心,希冀以此概见清初社会风气、政坛好尚与艺文之关系;第三部分,敷述纳兰性德诗作之形制、类型,依类来谈,同时略作赏析,以便使读者更易窥得纳兰诗的“庐山真面貌”。
(20)、纳兰容若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1)、总之,我是对各种知识是饥渴的,我对所有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尤其是文艺类的东西几近于痴迷的态度,三教九流都去看,都去观察,甚至还关注了一个专门出一些江湖黑话段子的主播,甚至还特意去网上查阅学习这些江湖黑话。总之,我对所有我感兴趣的东西,不惜一跪。
(2)、卢氏,长相端庄秀丽,颇有才华,而且性格温柔。纳兰与卢氏,门当户外,郎才女貌,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
(3)、当然,论影响,自还是帝王为大。清代十二位皇帝,都比明代出色,其中关心文艺思潮、才思出众者,则要推康熙帝和乾隆帝。康熙帝的《御制文集》和《御制诗集》今天很容易看到,从中我们不难窥见他的艺文创作实践及文艺思路,结合有清二百六十余年的文艺思想,很难以忽视他的贡献。
(4)、"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性德《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