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条精选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1、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高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真是荡气回肠,可歌可叹!
2、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
3、舍生取义的事例5:
4、晋哀公四年,赵襄子骑着马,后面跟着一队徒步行进的侍卫从赤桥经过。豫让埋伏在桥下的洞里,怀抱着长剑静静等候。这一刻,他想起了把自己当个人物看的智伯,想到了长达数月的隐忍。
5、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文天祥
6、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7、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8、[反义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9、舍生取义的事例7:
10、类比论证的典型例子其实不少人都见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重点词语解释:舍生取义
12、示例:舍生取义兮捐微躯,谁云女妇兮丈夫弗如?(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有关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简介如下:
13、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的枪口。
14、[成语辨形]生,不能写作“身”。
15、豫让呆呆地看着腹部遭到重创的侍卫倒在地上。赵襄子看着豫让,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恨,为什么明明放过这人一马,还敢再次前来;他敬,好一个为主报仇的义士,让他这颗奸雄的心也为之颤抖;他悲,这种人物为何不是自己的麾下,不然何愁大业难成。
16、以“死”守“密”的田光。秦始皇以统一六国实现大统而闻名,剑客荆轲则以刺杀秦皇而出名,当然,他的出名并不仅因他的刺客身份,更主要的是他身上那股浓烈的燕赵侠风义胆,要不人们对于博浪沙刺杀秦皇的那位却知之甚少呢?荆轲之所以能到历史舞台的前沿,还得归功于一位燕国的隐士,那就是田光。对秦恨之入骨的燕太子丹将田光招为门客后,从他那得知智勇双全的荆轲的情况,于是便让田光安排与荆轲隐密地见面,并再三吩咐田光切不可让第三者得知此情,田光将荆轲带至太子宫殿回家后为守密挥刀自刎。
17、舍生取义的事例3:
18、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他对监斩官说:“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
19、元世祖很钦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苏武牧羊
四十条精选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1、鱼我所欲也——“舍生取义”与“性善”论。 名论点: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
2、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3、[成语正音]舍,不能读作“shè”。
4、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5、“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6、此时,众侍卫已把豫让团团围住,就要万刃分尸。豫让微微闭目,面带悲愤。这时赵襄子一举手,说:“慢!豫让我问你,你跟过范氏,跟过中行氏,后跟智氏,可你从来没有给范氏和中行氏报过仇,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替智伯报仇。”豫让笑笑:“很简单,因为他把我当个人物看,我就用人物的行为来报答。
7、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8、由此可见,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由于需要找到相同特点,建议大家可以在日常写作中经常练习此种方法,在考试中方能类比得当。
9、舍生取义意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文天祥,祖国灭亡,兵败被俘,南面拜君后从容就义。
11、邱少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3营9连战士。1952年10月,志愿军参加金化以西“391”高地争夺战,邱少云所在排潜伏在距敌前沿60多米的蒿草丛中。
12、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过好的影响。
13、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14、[成语解释]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15、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
16、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啊!”赵襄子被他这种舍生取义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他沉吟半晌,决定再次放过他,不由说:“豫让,我就再——”这时众侍卫大声呼喊:“主公,他不但连续行刺,还杀伤了我们的人,这个人不能放!”赵襄子闻言有点犹豫。反倒是豫让分外从容,他轻轻坐在地上,说:“我已经尽了力,仇却未报,活着有什么意思?请您把外袍赐给我吧,我要砍上三剑,以便对死去的智伯有个交代。”
17、舍生取义的事例8:
18、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19、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在捷克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圣约翰·内波穆克曾是国王瓦茨拉夫四世王后的忏悔牧师。国王因怀疑王后与别人有私情,便找到内波穆克,要求他说出王后在祷告时透露的隐私。但内波穆克恪守教规,拒绝国王的要求。国王恼羞成怒,命士兵将内波穆克从查理大桥上扔进了河里。
六十条精选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1、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个孩子的生命,自己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中国万千老师的楷模。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3、“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4、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5、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6、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性善”论,他的说理也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局限性。
7、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饥,冷了,就与羊取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8、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北海边。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9、谭嗣同,为变法舍生,喊出我以我血荐轩辕。
10、赵襄子的手有些抖,不过还是脱下了袍。豫让举剑连砍三下,大笑三声,又大哭三声,然后拔剑自刎。这就是悲情英雄豫让,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难以湮灭的人物。他的舍生取义,他的士为知己者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11、[语法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12、[典故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3、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14、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5、舍身取义,杀身成仁。
16、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17、苏武是代郡太守,华夏志士,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
18、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所以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19、舍生取义的事例4:
20、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八十条精选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1、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2、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3、这段话出自战国时期富于雄辩色彩的孟子。为了证明舍生取义的道理,孟子拿鱼和熊掌的关系与生和义的关系进行类比,两者在的共同点都是“舍轻取重”,由“舍鱼而取熊掌”引出“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4、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
5、译文: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6、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里与皮袄取暖。过了好些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7、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9、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10、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你的大汉去。”
11、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12、舍生取义的事例2:
13、事实论据的作用:用在开头引出中心论点;充当文中论点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用在中间主要证明本段的分论点。道理论据的作用是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做道理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好地证明作者的观点。
14、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1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所以,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
16、史可法,不畏强暴,抗清被俘,不屈而死。
17、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18、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
19、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你的忠心,我佩服。如果你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
20、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一百条精选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1、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
2、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3、历史结结实实地跟豫让开了一个玩笑。当赵襄子骑马来到赤桥前,他的马怎么也不肯前行。一向疑心过重的赵襄子就下了马,让一名侍卫骑上过桥。于是,豫让的致命一击成为烟花泡影。
4、来了!马蹄声碎,像敲在豫让的心上。近了!他握紧长剑,手上青筋暴起。到了!豫让如猛虎般跃起——刺出——收剑——呆住。他发现骑马的人只是一名侍卫,赵襄子步行随后。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6、“幸运之神”的传说
7、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8、事实论据包括各方面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论据才能有说服力。切忌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只选取身边琐事作为论据,如论述“近墨者黑”这个观点时,用“我邻友某某锒铛入狱……”这样的事例,往往难以令人置信,缺乏说服力,论辩性不强。
9、[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
10、战国: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1、舍生取义的事例6:
12、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13、在传说中,内波穆克被河水淹没的一刹那,上方的天空中突然奇迹般出现了五颗闪烁的星星,似乎是要哀悼他的离去。从此,在捷克人眼中,内波穆克成了为保守秘密,保护美好情感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并被看作是幸运之神。
14、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15、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