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陶渊明桃花源记集锦
1、这些人是哪里来的呢?引发了渔夫的兴趣。
2、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3、qí zhōng wǎng lái zhǒng zuò ,nán nǚ yī zhe ,xī rú wài rén ;
4、结果没有寻找到回家的路,寻找到了一片桃树林。此时,桃花盛开,这让渔夫流连忘返,想穷其源头。找到源头后,发现了溪水,发现了小山,发现了小山有一个小洞,发现了溪水是从那个小洞里流出来的。洞口有亮,从洞口往里看,又看不清楚,这更激发了渔夫的好奇心。渔夫由此想走进去看个究竟,正好那个洞口可以通过。于是渔夫把船靠在一边,只身进了洞口。
5、《桃花源记》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散文。作者汪曾祺于娓娓而谈中赞扬了我们祖国悠久而又丰富的文化历史,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
6、《桃花源记》中形容知识贫乏的句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汉语词汇,拼音是bùzhīyǒuhàn,wúlùnwèijìn,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更深的含义: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不理会尘世的利益纷争。
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其实,也可以想见,当陶渊明写到这里发挥对理想世界极尽所能的想象时,他内心是多么地愉悦呢。
9、为了避世,为了抗争于现实,为了不向这个社会妥协,有的躲在死物的研究里,有的逃在山村乡野里读书,有的故作癫狂醉倒在酒缸里。
10、这个“忘”字,就是由现实而入幻想明显的标记。后面的“忽逢桃花林”的“忽”字更加让故事虚无缥缈起来。
11、biàn yào hái jiā ,shè jiǔ shā jī zuò shí 。cūn zhōng wén yǒu cǐ rén ,xián lái wèn xùn
12、关于他的归田之志,在赋作《归去来兮辞》与《归园田居》、《饮酒其五》等诗中,表现得为明晓:
1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4、第(12)悉:尽,全。
15、由于“坞堡”和“桃花源”之间的相似性太高,所以陈寅恪先生才会认为桃花源其实就是以坞堡为原型重新构造的一个新世界。因此,桃花源本身是不存在的,至少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客观证据能够证明有桃花源的存在。
16、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17、根基本薄弱,后世亦萧条,自陶侃故后,陶家便一路式微,至陶渊明时已经十分贫素,《自祭文》中声称“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五柳先生传》中亦称“褐衣短结,箪瓢屡空”,家境很是贫困。
18、(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19、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0、陶渊明辞官的意思有三点,
40句陶渊明桃花源记集锦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说明了桃花源位于水源处,暗示桃花源是生命的源头,是希望的所在,而闪烁出忽明忽暗的微光的山洞把桃花源渲染的更加神秘,渔人沿着山洞前行数十步之后发现山洞的另一头别有洞天,赋予了桃花源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仿佛在暗示我们桃花源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并非客观存在的。在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示出了桃花源内恬静安乐的生活场景,这与外部世界士族势力猖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都仿佛是在做梦一般,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憎恶,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2、推出全新目录,所有精彩内容一览无余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4、lín jìn shuǐ yuán ,biàn dé yī shān ,shān yǒu xiǎo kǒu ,fǎng fó ruò yǒu guāng 。
5、如何赏析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
6、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
7、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讨得一些赏钱。相对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毫无机心和对他的热情,想想看,这是一个多么讨厌的小人。
8、渔人胆子很大,进入桃花源,看见了什么?山中间有一片平整的土地,有良田,有住户,注意“阡陌交通”四个字,“阡陌”也写作“千百”,现在解释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说文解字》是这样说的:“千”是空间概念,指南北方向。往南是人生的方向,往北是人死的方向。“百”是时间概念,指把从日出到下一个日出之间的时间段划分为一百刻。所以,“阡陌”还有一种解释为“通向坟墓的小路”。
9、《桃花源记》 晋·陶潜
10、要知道事有反常必有妖,这个渔人遇见如此反常的情况,竟然不害怕也是很胆大了。后面又说道“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句话意思是说,桃花源中的人穿衣打扮都和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13、我认为我们读书的时候,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不是为了驳斥和强辩,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看完我的解读,再看陶渊明的文字,桃花源里的人和官场上的陶渊明一样,像一只没有方向的小船,无论哪边的风吹来,都是逆风,这个世界会同情弱者,但从不会青睐弱者,桃花源的故事就像一片树叶受到阳光的照耀,它的背面一定是阴影,阳光越亮,阴影越深。
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15、这不仅是爸妈拼手艺的小擂台,
16、从前在晋文帝时,江州刺史桓玄上书皇帝,自请带兵讨平孙恩叛乱,赴京上表的人就是陶渊明;后来他又做过刘裕的参军,虽然不久归田,但是刘裕登基之后还几次下诏请他,陶渊明都辞而不受。可见他的才能与名望在上司眼中还是很出色的,所以“怀才不遇”这个常见的理由,决非他辞官的主要原因。
17、第(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8、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了不少笔墨去钩引史实,广征传说,并将桃花源各处的景色简明而生动的描写穿插其中,使读者获得一个完整、清晰、难忘的印象。诸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摘引夹杂在文中;诸葛亮带兵于此遭瘟疫;《都城纪胜·茶坊》、《梦粱录·茶肆》关于擂茶的记载; 《水浒传》里王婆家卖的姜茶等的叙述,都给人一种历史的深沉之感,使文章生动形象,趣味无穷。
19、《聊斋志异》写成仙得到的故事,都是这样的结尾。略略一翻,总有这样的故事。
20、如刘子骥为什么直到病死,也没有找到这个地方?
60句陶渊明桃花源记集锦
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间。
2、渔人发现的“山有小口”极有可能是墓道或者天井。东晋处于秦汉和隋唐之间,秦汉时期帝王的陵墓上一般会有封土,老百姓叫坟头,封土虽然气派能代表皇家,但也容易被盗墓贼光顾,根据《晋书》记载,司马氏三代都葬在洛阳故城东的首阳山,而且都是依山为陵,说明了晋朝开始有了这种陵墓建制,这是一个晋朝的帝陵。
3、历代咏陶渊明的诗句,我爱的是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平白如话,得陶公真趣:“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余墟里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4、yú rén gè fù yán zhì qí jiā ,jiē chū jiǔ shí 。tíng shù rì ,cí qù 。
5、第(2)太元:公元376~396年,晋孝武帝年号。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6、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桃花山、桃源山、秦人村、桃仙岭等四大景观。山峦、岩体、水体、河洲、洞穴、峡谷、天象、生物8类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内部景界幽奥秀美,外部景界雄浑壮阔。千百年来,桃花源碱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
7、《桃花源记》主要以武陵人的行踪作为主要的叙事线索,文章开头为我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等,这些元素充分表现出了故事的真实性,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说明捕鱼是他的职业,他对周围的山川地势应该熟悉,但是这次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反映出当时人民生活的窘迫,渔人只有多捕鱼来养活自己的家人,也暗示了故事的虚幻性。“忽逢桃花林”显示出了渔人在捕鱼时专注,猛然抬头,发现一片美丽的桃花林,把桃花林描写的虚幻离奇,使渔人尽情陶醉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之中,这才使渔人产生了“欲穷其林”的念头,作者也通过桃花林的没折射出显示的萧瑟、凄凉。
8、第(9)俨然:整齐的样子。
9、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10、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11、曾经侍奉过桓玄这个国家的乱臣贼子,自己家族和桓玄家族有旧,难免日后遭人非议,离开刘裕,隐居是好的选择;
12、那个神秘的洞口,似乎只为有缘的善良的人们开着。
13、从此以后,桃花源只存在于忧伤的文字中,存在于依稀的梦境里。
14、紧承上面诗意,“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寖复湮,来迳遂芜废。”这四句诗拓进一层,将秦末著名贤者“四皓”与桃源中人的先世相提并论,对后者“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极为敬佩,对其后代继续隐居于此,“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尤为称奇。避乱隐居桃源,长期不为外人所知,亦不知外界如何,堪称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桃源中人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美好的呢?
15、文章从“桃花源”的名字写起。汽车开进桃花源。十一月的天气,还开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接下来就追溯这桃花源名字的由来。说明桃花源不可能是真的,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而桃源属武陵,当有优先权了。接着作品就写了参观的“第一个节目”吃擂茶。由吃擂茶就要说到什么是擂茶,擂茶怎么个吃法,吃擂茶的感觉如何,什么地方的擂茶好吃,以及擂茶的来历,别处的擂茶情况,擂茶的医学道理,等等、等等。
16、《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文中的描写看似真实,但是具有极强的虚幻色彩,亦真亦幻,激励着人们去追寻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作者在文章中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丑陋与黑暗,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劳苦大众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深切向往,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理想社会的亮光,点燃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
17、《桃花源记》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1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19、用牛皮纸、挂历纸、报纸、包装纸……
20、表现作者向往和谐社会,安逸快乐的生活,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因为桃花源记的背景正是社会昏暗,战争连连,人们痛不欲生。所以在此文中更有一层体现了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他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而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正是当今世界所追求的。
80句陶渊明桃花源记集锦
1、整个故事叙述中,作者故意留下许多不能求证的“破绽”,以便于随时来个“釜底抽薪”,让整个故事虚起来,为后的“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张本。
2、jì chū ,dé qí chuán ,biàn fú xiàng lù ,chù chù zhì zhī 。
3、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篇2原文:
4、cctv《世界遗产在中国》34集报道庐山遗产时,说陶渊明在这里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桃花源记》,这里因此成为中国早的乌托邦。陶渊明一生执着的田园梦想,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反抗乱世、避退归隐的旗帜。凡是读过陶渊明居士的《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开篇的第一段,“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所以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是现今常德的桃花源
5、周“本周话题”的精彩留言会集锦“上墙”,并有机会获得64G优盘,期待你的故事!
6、陶渊明是魏晋风骨的代表人物之却绝不同于竹林七贤的飞扬不羁。他亦如嵇康般厌恶政治,但不会洋洋洒洒写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来高调明志,而只有一床无弦无徽的空琴相伴;他也和刘伶般好酒,但却多半独饮,偶尔与朋友相对也多有节制,不会裸衣奔走,让阮籍为之写下《酒狂》,却留下《饮酒》诗二十首;他亦是儒释道博古通今,但不炼丹,不谈玄,虽与慧远法师相投,却并未加入声名赫赫的白莲社,只天地独行,田园躬耕,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庄稼人。
7、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9、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剧透:关于陶渊明,以及上面引用的《饮酒其五》、《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都将是今年西周私塾暑假班的课程内容,已经报名的同学请提前预习哦!
11、史书并未记载桓玄死后他的家人去哪儿了,他其中一个儿子后来被捕,然后被杀,其他儿女、妻子、家眷呢?《晋书》没有交代,这些人应该藏起来了,刘裕打过来的时候,桓玄一路往西逃窜,为什么不往北?往南?因为武陵郡就在西边。
12、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13、如桃花源中人叮嘱渔夫不要对外人道,而渔夫为什么要亲自向郡守报告?
14、戳音频,让全国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时
15、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作品简介与赏析《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16、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省介词:
17、fù qián háng ,yù qióng qí lín 。
18、所谓心志真洁,不卑不亢,莫过于此。
19、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0、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100句陶渊明桃花源记集锦
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村颠。
2、接着按时间顺序写“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在山下看了方竹亭。晚饭后,摆出了纸墨笔砚作诗。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在看似很“随便”的叙述中将人、景、情融为一体,达到了整体的艺术和谐。这种“随便”的文思正是作者有实感,有真情,有卓见的表现。看似漫不经心,随意写来,信手拈来,实则上文中有心,文中有道,文中有深切的意蕴。
3、tǔ dì píng kuàng ,wū shě yǎn rán ,yǒu liáng tián měi chí sāng zhú zhī shǔ ,
4、他虽然喜欢菊花,但不代表他写任何事物都得用菊花才行
5、陶渊明真正有籍可考的先祖只有曾祖父陶侃一人,入了《晋书》,有《陶侃传》言明其以寒门入仕,建功立业,但是从未真正进入门阀阶层,与王谢士族有着天壤之别。
6、“相命肆农耕”以下十八句,传神地描绘出这个由桃源中人开辟的新天地,将读者领入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神仙境界。在这里,五谷按时种植,人人辛勤耕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且又相互勉励、和睦相处,因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尤其令后世称羡的是,劳动所得,悉归己有:“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在这里,祭祀衣著,犹存先秦古风;环境安宁,唯闻鸡犬之声。在这里,年复一年,春秋代序,无论童叟,怡然自乐。
7、《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8、《桃花源记》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9、楼主您好;对于桃花源,我也认为是不存在的,只是陶渊明想象出来的一片乐土,因为当时作者处于动荡的东晋时代,政治昏庸,百姓流离,现实的落寞使得作者无法排解心中苦闷,只得借助文章,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虚构的童话世界里,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民风淳朴,人民自给自足,与世无争,这正是作者向往的生活。
1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3、作者时而着眼生活的实景,时而倾吐内心的感受,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灵活多变,紧凑自然。如文章中描写景物或叙写事情之后,常有一小段精彩的议论,这样安排,结构就不呆板。像第三段谈吃擂茶后,就说:“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既说出桃源藠头的特点,又赞扬了桃源藠头之好。又如参观了“秦人洞”后,有人觉得失望。
14、描写桃林美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相通,鸡犬相闻。”描写桃花源社会风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
15、桃花源一个幻想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扩展资料《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17、桃花源的真正主人?
18、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9、不合情理!答案只能有三个:
20、晋孝武帝任用谢安为宰相,谢安一生尽心尽力辅佐国君,从无二心,也是在“太元”这个年号里,谢安组织大军,淝水之战以弱胜强。打败了前秦的侵略。谢安和陶渊明一样,还是一位隐士,捕鱼打猎,吟诗作对,对官场无半分贪念。陶渊明是想用谢安的故事,反讽桓玄与刘裕这两个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