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论语十二章20句
1、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 ②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2、“文”是指诗书礼乐等外在的文饰,它可以让人知识广博、情趣高雅。
3、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5、在自省与自修中提高做人的修养。
6、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11、第二个层次是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这样教育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4、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5、译文: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啊,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6、关于交友和与人相处,孔子还有一句名言:道不同步相为谋。
17、长久以来,人们提起诸葛亮,往往都把他看成“神人”。诸葛亮何以如此多才多能?在《诫子书》里他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见这是他长期专心致志、刻苦读书并多方面学习的结果。
18、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9、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20、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精选孔子论语十二章40句
1、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译文:孔子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4、 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5、《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6、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如果说“一日三省”是向内心、向自我求助的话,“见贤思齐”就是向外求助,为自己找一个学习和提高的参照物。
7、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8、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9、什么样的人是小人?什么样的人可称得上君子?谁的脸上也没有贴上标签,似乎让你难以判断。实际上,君子与小人行为方式的对比有时极为鲜明。比如,有的人为利人不惜损己,有人则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的人对于:成人之美”的事不亦乐乎,有的人则对“成人之恶”的事趋之若骛……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11、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2、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1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4、 ——《学而》
1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16、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而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过法度。”
17、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0、《论语》十二章只讲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乐趣。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不知道有没有帮到你。
精选孔子论语十二章60句
1、论语12章,孔子感叹时光流逝的句子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间像河流的水一样,不分昼夜的流逝。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4、自古以来的圣贤都认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宽以待人,则不但可以赢得尊敬和友谊,还能尽量不得罪人。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8、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9、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13、 ——《八佾》
14、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6、寓意:学者们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注重查清和填补空白,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好。
17、《论语》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1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9、译文:孔子说:“三人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20、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精选孔子论语十二章80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第二个层次是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在《论语 为政》中,孔子这样教育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4、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5、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6、人的一生不可无友,但交友不可不慎重选择。真正的朋友是在你有困难时可帮助你克服困难,在危急时会帮你渡过难关。
7、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8、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9、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10、可见,诸葛亮的“通才”不是仅仅限于书本,也不局限于某一专业和领域,而是百事皆学皆通,这给我们的现代教育带来很好的借鉴,这就是教师不要以“应试教育”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多多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向大自然索取知识,才能使自己学到登山涉海的本领。
1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者,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12、寓意:每个人都应该有雄心壮志,坚定信念,坚持不懈。
13、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5、这时就需要自己用心去发现了,看看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有很多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他们的身上是不是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如果是,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学习,这样自己的才能与道德就会得到提升。
1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7、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18、其实,无论哪朝哪代,痛恨失信、呼唤诚信的声音从来就没有断绝过,正因为如此,那些诚信的故事才会千古流传。那些以诚信为做人之本的人才世代受到景仰。
19、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0、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jú):规矩,规范。
精选孔子论语十二章100句
1、“文质彬彬”是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文静而有修养。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这个成语也来自《论语》来自孔子的创造,而且是被孔子作为做人的一种境界提出来的。
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3、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5、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6、寓意:贫穷是常见的,但个人的道德成长不应受到贫穷的限制。孔子崇尚扶贫、幸福、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孔子对于求学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层次:、
9、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10、有句老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是的,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可以进步,而怎么学习又该向谁学习呢?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2、 ——《里仁》
13、意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表明老实而心术不正的人交友,同善于谀奉承德人交友,同善于花言巧语而胸无实学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14、《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15、注释:①笃(dǔ):忠实,坚守。 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③仁:仁德。
16、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7、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1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什么样的人是小人?什么样的人可称得上君子?谁的脸上也没有贴上标签,似乎让你难以判断。实际上,君子与小人行为方式的对比有时极为鲜明。比如,有的人为利人不惜损己,有人则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的人对于:成人之美”的事不亦乐乎,有的人则对“成人之恶”的事趋之若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