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和卢梭
1、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力选手,他们俩都推崇自由和平等,都推崇自然神论,他们都受到当局的压迫,过着各处流亡的日子,他们有太多的相同点。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同一战线的战友,应该是密友,应该是亲近的人。但事实上,他们却是一生之敌,他们生前互相仇视,互相攻击。我觉得这种反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2、伏尔泰认识卢梭相对较晚,两人在许多问题的观点上针锋相对,经常展开激烈争论。也许是出于礼貌,也许是想打破两人之间尴尬的沉默,1755年卢梭把他参加第戎科学院竞赛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寄给了伏尔泰。文章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人类的不平等是人类自身在社会化进程中造成的。这本来是启蒙时代思想丰收的硕果之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出于令人难以揣摩的动机,伏尔泰收到文章后却给卢梭回了一封很怪的信。信中第一句话便是:“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类的新著,谨表感谢。”一下子就把问题定了性:反人类。伏尔泰接着写道:“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趴在地上四足行走。不过,由于我丢掉这个习惯已有六十多年,我遗憾地意识到要重操旧习在我是不可能的了⋯⋯”在伏尔泰看来,卢梭关于人类社会化带来的人性堕落的说法是要把人类拉回到史前野蛮时代去。卢梭的思想当然不是如此。伏尔泰的批评表现为一种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讥讽,与两人的实际思想并无太大关系。伏尔泰何等聪明,不会不知道卢梭绝非其敌。伏尔泰在信中如此随便说笑,举重若轻,但卢梭却没有同样的心情。卢梭敏感而缺少幽默,不像法国人那样开朗。伏尔泰的信,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对卢梭的心灵却是打击不小。他在9月7日给伏尔泰的回信里说:“现在轮到我来对你表示万分的感谢。我把我那本糟糕的书寄给你,不是为了得到你如此的‘恭维’,而仅仅是把你当作自己阵营的首领而尽的义务和表达的尊敬⋯⋯”语句充满讥讽,也满含委屈和痛苦。
3、伏尔泰雕像 图/iStock/Elenarts
4、从《忏悔录》中可以看出,卢梭是一个性格温柔、平和甚至腼腆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在青少年时期被师傅蛮横对待,他的思想过激了,终引得法国人革命热情高涨,引得全世界人民革命热情高涨,造成了多少动乱啊!如果不能善待他人,那么极有可能因为你的一个小小举动,导致你所珍惜的事物、你遵循的传统,被毁灭、推翻。你的暴虐举动,可能毁灭你的文明,这就是历史中的蝴蝶效应。
5、另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伏尔泰统治了男性的思想,卢梭控制了女性的心灵,维尼(Vigny)就为此说提供了证明:他说自己的父亲有“一个类似于伏尔泰的头脑”,他母亲的则“类似于让-雅克”。
6、卢梭的晚年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被法国通缉、被瑞士驱逐;他被狄德罗、休谟等朋友疏远甚至反目成仇;他患了“被迫害幻想综合症”,他认为一直有个幕后黑手在迫害他;他死前穷困潦倒,还被狗咬伤扑倒过。卢梭的一生,精神生活一直是幸福的,但现实生活却不大如意,结局也很凄惨。
7、伏尔泰尊崇儒学,可以推断出他应该深受中庸之道影响,所以他的观点不会太过激,而一般能保持中正平和。
8、这时,华伦夫人看小卢已是二十一二的英俊青年,从厨娘到贵妇人,眼睛老瞄着小卢送秋天的菠菜,博爱为怀的她深恐这孩子学坏,决定对“孩子”进行性启蒙,于是,“妈妈”又成了情人一一尽管“孩子”知道花匠阿奈也是“妈妈”的情夫,阿奈也知道革命队伍此时多了一位比自己年轻的战士,但三人的关系却十分和谐,其乐也融融……在忏悔录中,卢老师的生花妙笔将这段人生经历写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9、伏尔泰统治了男性的思想,卢梭控制了女性的心灵
10、综上所述,伏尔泰称卢梭的理论“反人类”,“反社会”是完全正确的,是一针见血的论断。历史用无数的血泪证明了,卢梭的理论导致无数人在地上爬行。所以,伏尔泰评价卢梭:“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丝毫不为过。可惜的是,伏尔泰没能阻止悲剧地发生。
11、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12、还有一种信念也对伏尔泰不利,因为他在反驳孟德斯鸠——“一部著名作品的品德高尚的作者”——时说,美德“不是任何事务、任何政治责任的原则”。另一种具有伏尔泰色彩的观念是,人是从激情中获得动力的,激情是“驱动整个机器的”真正的“轮系”;但这种观念让反革命者和雅各宾派都很反感,对于他们,伏尔泰实在是个“品性败坏之人”。(伏尔泰和卢梭)。
13、而卢梭崇尚平等,他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但社会使人分化,所以自然状态下的平等是人类美好的状态,为此他甚至反对文明本身 。
14、从日内瓦出走后,卢梭独自谋生,谋生的手段是到处流浪,凭借掌握的音乐才能、创作才能,在一群穷酸文人之间混,结识贵族、贵妇,靠这些人给的一些补给过生活。在38岁他发表论文一举成名之前,他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
15、卢梭在给达朗贝尔的《论戏剧的信》中,否定戏剧的教育作用,认为戏剧对道德风俗毫无益处,悲剧刺激人感情,而喜剧培养嘲讽的情绪。伏尔泰认为,戏剧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增强人的理性。伏尔泰读到卢梭的《论戏剧的信》后,就写信严厉批评卢梭否定戏剧功能的观点。
16、在卢梭死后50年,他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终于被日内瓦所承认。人们于是为他在巴黎做了一尊雕像,放在日内瓦湖与罗纳河相交的一座小岛上。小岛以卢梭的名字命名,岛很小,在蓝绿色的湖中,风吹得浪花高溅。尽管离熙攘的老城不远,小岛就像一个隐藏的花园,清幽静谧,只有几只肥硕的天鹅在水中嬉戏。
17、Anyway,卢梭也不是省油的灯,回信反唇相讥,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18、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与世长辞。33天后(1778年7月2日)卢梭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也离开了人间,两人看似不能单独在这个世间上脱离彼此的存在。
19、以上就是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个一生之敌的故事。故事结束后我们需要思考本应是密友的他们为什么会成为仇敌?他们俩之间的争吵到底谁对谁错?
20、一次意外事件中断了卢梭幼年时期的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1722年,卢梭10岁时,他父亲与一位法国军官发生纠纷。事端平息后,卢梭父亲为了名誉和自由,愤然离开日内瓦,远赴他乡,从此再没有照管过卢梭。卢梭被托付给舅舅。舅父有一个儿子与卢梭同年,两人被送往色塞,寄宿在牧师朗拜尔西埃家,学习拉丁文和其他科目。这是卢梭仅有的在别人指导下的正规学习。在此环境下,卢梭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育了他的个性。两年后,卢梭与表兄又回到舅舅家。
21、卢梭的观点过激的主要原因是他在青少年时期遭到师傅的暴虐对待(之前已论述),但造成他观点过激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22、私有制不但不是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私有制对平等是有促进作用的。有些人身材矮小或有其他身体缺陷,天生就不受大多数人喜欢,这其实对他来说是大的不平等。但如果他聪明能干,有很多钱,他就能受到尊重,能更平等地与大家交流。举个著名的例子:霍金,如果不是他家有钱,他的理论能发表并得到大家尊重吗?
23、我多么希望卢梭能像伏尔泰一样,能有幸福的晚年,能享受现实生活的快乐,这样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因他的过激思想而受苦。
24、卢梭诞生于日内瓦老城主街(GrandRue)40号上的一家钟表店,那是1712年的夏天,他的母亲产后染病去世,尚在襁褓中的卢梭于是由他的父亲和姑妈带大。这幢老房子就在圣彼得大教堂的近处,周遭的石灰岩老建筑带着斑驳的米色,都挂着神圣罗马帝国和瑞士的旗帜。老房子的窗户很低,阳光勉强可以照亮前面的钟表作坊,年幼的卢梭便时常在里面趴着观察在桌台上工作的父亲。现在,钟表店已经改造成卢梭与文学博物馆(FondationdelaMaisonRousseauetdelalittérature)。和伏尔泰不同,卢梭会将他的手稿与注解保留下来,博物馆也因此可以向公众展示他早期发表的诗歌、小说、笔记以及乐稿。你还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他与伏尔泰的通信和法国封禁卢梭书籍的决定。
25、路易·勃朗也有类似的划分,稍有区别的是,伏尔泰占统治地位的阶段是制宪议会时期,随后他丧失这一地位,但热月九日之后又得以恢复;在伏尔泰的两段统治之间是卢梭短暂的反个人主义的中间统治期。但奥古斯特·孔德的划分不一样:伏尔泰对大革命的性只持续了吉伦特派统治的那八个月;接下来是狄德罗的时期,这是孔德主义者眼中真正的幸福时期;后到来的是卢梭时刻。
26、伏尔泰出生在巴黎,流亡英国、普鲁士,后长期居住在瑞士边境的凡尔内,也曾在日内瓦住过。卢梭比伏尔泰小18岁,在地理上的人生道路正与伏尔泰相反:他生于日内瓦,之后去法国。卢梭12岁时徒步流浪去法国,在巴黎自学成才并成名。
27、伏尔泰和卢梭是同时代的人,都具有那个时代思想家鲜明的特征,比如他们都憎恨腐败和迷信,反对暴政和压迫。
28、伏尔泰收到书后给卢梭回了一封信。信中第一句话便是:“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类的新著,谨表感谢。”一下子就把问题定了性:反人类。伏尔泰接着写道:“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不过,由于我丢掉这个习惯已有六十多年,我遗憾地意识到要重操旧习在我是不可能的了……”后,伏尔泰写道:“我从夏比意先生那里得知,您的健康状况很不好。您应当回到您的故土,呼吸家乡的空气,享受自由,与我一起喝当地母牛产的奶,在大自然中悠然倘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