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简介资料
1、如果说苏格拉底用生命为之奠基的是雅典人民理性和思辨的传统的话,他的徒弟柏拉图则在老师的基础上对人生的思考更广更深。亲眼看着他敬爱的老师被不义的判决所陷害,柏拉图年幼的内心必然曾激起过极大的波澜。影响柏拉图的,除了其恩师苏格拉底,还有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除了数学之外,他有名的立场就是主张灵魂不灭。他的思想给了柏拉图很大的启发,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人一死就什么都跟着结束了,那么我们这一生所做的事情八分之九十都是浪费的,我们为什么那么辛苦读书、求取知识呢?我们为什么那么努力工作呢?工作的目的究竟何在?反正后都要离开世界,一离开世界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这一生付出的许多努力、奋斗所获得的成就与成功,都只是一种幻象而已。大多数人当然不愿意接受类似这种的消极、悲观的想法,这时就必须承认,人是有灵魂的。但是灵魂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图就想要想办法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灵魂不灭。
2、(4)初的论断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之精确细腻地表达。在战场上退或进都可以是勇敢行为。(苏格拉底简介资料)。
3、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
4、苏格拉底不能简单地用已经证明过了的知识的,来反驳朋友很明显的混乱逻辑。因为这样的话,别人就会以为他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实际上一门关于政治知识的技艺终还是可能的。而我们从他与普罗塔戈拉的争辩和《申辩》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这么认为的。苏格拉底要谨慎许多:他不听从别的,而只听那些经过认真仔细思考而显示为好的话语(即逻格斯[logos],克,46b)——然而显示为好的,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好的。
5、重新布置任务后,我问邹培霖,是不是有小组遗漏?要每个小组都参与研究活动。邹告诉我,有一个小组没有上交材料。于是我把这个组的组长叫出来,问他们组的进展情况。
6、“科学知识由先天的形式和后天的质料两个因素构成,
7、把这种对人生的看法映射到现实生活中的话,大多数人都搞错了,因为现代人对于幸福与否的标准,大多集中在有形的金钱、物质之上,甚至深陷其中,丧失了闲暇,也丧失了思考宇宙和人生的机会,根本算不上幸福。
8、TheDeathofSocrates,David
9、为追求的确定性的知识,苏格拉底把他的助产术运用于不同对象,讨论了各种问题。我们以《拉刻斯》篇中对”勇敢”的讨论为例。拉刻斯是当时有名的将军,自以为对勇敢十分了解。当苏格拉底问他什么是勇敢时,他觉得这问题很简单:“一个能坚守岗位,与故拼搏而不逃跑的人,你就可以说他是勇敢的。”苏格拉底对他的回答进行反讥,认为他仅谈到了重装步兵,没涉及骑兵,更没涉及航海、疾病、贫困、公共事务等领域的勇士,因为勇敢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如在快乐、痛苦、欲望、恐惧方向,都存在着勇敢。通过归纳,苏格拉底接着要他回答一般的勇敢是什么,即在所有这些行为中都共同的性质是什么。拉刻斯修改了前面关于勇敢的说法,认为勇敢就是灵魂的忍耐。苏格拉底又对这个答案进行了驳斥。因为忍耐分智慧的与愚蠢的,只有智慧的忍耐才算勇敢,而且还要分析在什么事情上智慧,不能笼统断定。经过步步诘问,苏格拉底迫使拉刻斯承认自己对勇敢一无所知,深感苦恼,并表示虽然不习惯这种研究方式,但却产生了浓厚兴趣,愿意继续研究,毫不气馁。
10、(3)如果对以上问题找到例外情况,那么原来的定义就是错的,或者至少不准确。勇敢而后退是可能的。坚守阵地而并不勇敢是可能的。
11、这就把苏格拉底塑造成了一个研究琐碎无意义的天上地下之事的自然哲学家,一个没有原则是非而“把弱的说成强的”爱好修辞诡辩的智术士;一个靠收取费用来养家糊口的贩卖灵魂的小贩。
12、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但他不同于其他老师,他不是“以先知觉后知”,不是认为自己先已闻道,只需要给别人指明就好。
13、涉及到民主观点的相关讨论,在《克力同》中表达出来。克力同是苏格拉底的一位善良的老朋友,是民主局势下正常的政治意识的典型例子;对话所描绘的场景也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克力同设法见到了审判后被囚禁的苏格拉底,并想劝说他逃亡。克力同这时考虑的自然是其朋友的利益。但是,这更关涉到了他自身的利益:苏格拉底应该拯救自己,因为要不然克力同就失去了他好的朋友和他自己的好名声,而他好像更在意后者。克力同说,因为没人会相信,在有机会逃走的情况下,苏格拉底是自愿留在监狱里的;而富有的克力同没有用他的钱来解救他的朋友,这会被人理解为吝啬的标志。克力同不想被认为是个视金钱比朋友更有价值的人。因此,他恳请苏格拉底,必须要考虑“多数人的观点”(克,44bd)。克力同考虑到了多数人的想法和观点,因而也证明了自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14、昔兰尼派的快乐论,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所继承,虽然后者的哲学基础和快乐含义与前者不尽相同。
15、事实上,这种天赋观念的理论在古希腊柏拉图关于知识表征的探讨中就已得到体现。
16、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无知的人;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
17、就是因为不了解,所以大家才会觉得他们高不可攀。事实上,在傅老师的笔下,这些大师也并不是异类。他们,只是比我们多了一些对人类和人生的思考而已。因为思考,他们的存在变得与众不同。
18、苏格拉底对人类处境先知的洞见,以及为此所承受的悲剧性结局,迫使我们对人类文明的出路深入反思。苏格拉底映照今天堕落的程度,也成为我们探寻新方向的坐标。
19、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有智慧的人。
20、亚里士多德: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适当的位置
21、这个论证可以再深一层来看,无论政治的形式是民主的,贵族的或专制的,都无法凭借政治上的手腕来拯救当时虚伪的时代风气。
22、张梓瑶同饰演与苏格拉底对话的青年,面对苏格拉底的雄辩,她不断地承受这“苏式打击”,不断回应:“是的”、“好的”、“没错”、“就是这样的”,然后张口结舌。她在反思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我演的时候,作为对话的年轻人,与苏格拉底辩论的时候,心里是被堵的,苏格拉底有理,也是密不透风,你无法去反驳他,年轻人想要去反驳他,却没有与之相敌的能力。”
23、他在《申辩篇》如此说,然后以反讽的口吻继续解释,
24、苏格拉底对自我的探寻很深入,是这方面的榜样,一个人拥有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什么意义?
25、---让我想到鲁迅先生的看法,认为医学不能救中国,需要批判、改造国民性。
26、苏格拉底: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后几步。
27、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教育史上大大发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是鼓励的,能激发他们兴趣的。
28、苏格拉底以牛虻和灵魂助产士为使命,这对知无知的文化关怀和教育理念有重大影响。文化是自下而上的,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启蒙是自我修复的。
29、在《论灵魂》里亚里士多德同样谈到了知识的来源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思考(thinking)和感觉(perception)类似,
30、这种观点,很容易推而广之,成为种族不平等的理论依据。
31、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0岁。
32、我准备了两台相机,一个录全景,一个录特写。
33、走完台,我、刘老师和邹培霖商量了细节的完善。
34、苏格拉底在施行助产术时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已孕育的真理胎儿。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35、杰斐逊所说的这个真理,其实并没有「不言自明」,因为很多人都误解了他的意思。
36、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37、用一个字概括苏格拉底的生命内涵,就是“敬”这个字。
38、第8组找到了更为详实的法庭辩论对话资料,找到了法官穿的黑袍、法锤,我借来了铭牌,可以写“法官”、“公诉人”、“被告人”、“陪审团”。
39、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哲学开辟了道路。
40、我做了一点指导:要收集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要有证据支持,查找资料要交代出去。(后来,他们的呈现方式不是论文,资料交代出处就没了意义)
41、----在那儿我就是我自己,因为我辨明了真的即是善的;
42、《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的是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43、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44、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45、人们的生理条件和智力条件生下来就注定有高有低,但不妨碍他们在社会中应享有机会上的平等。
46、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47、苏格拉底之后不仅有“小苏格拉底学派”,人们甚至将柏拉图和亚里上多德称为”大苏格拉底学派”,他的思想对后来希腊哲学的影响由此可见―斑,苏格拉底与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等人并称为人类的导师,在西方哲学史乃至整个人类思想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48、⑤.教育内容: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数列为学习的科目。
49、有人可能会问:这些考古发现与哲学有关系吗?
50、在那儿我是否秉持真理而活,完全在于我自己的决定。
51、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52、恰恰因为如此,苏格拉底才触动了其他公民的敏感处:他使他们明白,他们不是他们自己相信的那个样子。这就使他与普罗塔戈拉截然不同。苏格拉底在《申辩》中,对普罗塔戈拉认为所有雅典人都是美德的教师的观点,做出了比在《普罗塔戈拉》里更坚决的反驳:只有一个人腐蚀了年轻人,而其他所有人都在提升他们的美德,这几乎不可能;而通常也不大会发生大多数人理解某事,而只有少数人对此是无知的情况(申,25ab)。大多数人(在苏格拉底看来)并不理解政治美德。苏格拉底不是民主的支持者。
53、而受过了教育的人,就像是从这些囚徒中逃出来的人,他们走出了洞穴,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开启了别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