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课文
1、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2、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列夫托尔斯泰课文)。
3、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赞美了托尔斯泰能将世间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并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4、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批注]这句心理描写体现出了客人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失望、疑惑,让我们看到了前后极大的心理落差。思考:前面几段作者已经对其外貌进行了层层铺垫、步步蓄势,极力渲染出其外貌的鄙陋,此处还有没有必要通过客人的角度进行刻画?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5、作为一篇重在写人物外貌的作品,它与同学们阅读过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阅读体验?(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设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
6、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7、第2段,细腻描写托尔斯泰面部的各个部位。仍用大量的比喻来刻画托翁的面部征:整个面部,就像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制濫造的小屋;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就像是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含外墙那样粗糙。总之,托翁的面部“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8、第九段:赞美托尔斯泰的目光,揭示托尔斯泰的不幸。
9、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
10、学生一边看一边想一边就已经笑出来了,大家纷纷表示,这实在不是一张让人舒服的脸。“太难看了!”
11、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12、“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13、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4、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15、《列夫托尔斯泰》一课大约有3100多字,全文只围绕托尔斯泰的面部进行描写,这样的文章细心的孩子自然能够看下去,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欢读下去了。怎样才能调动大家自觉阅读的兴趣,并且静下心来,品味文章的写作成功之处呢?我想到了以下的方法。
16、(5)具有这种犀利眼光,……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17、“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18、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19、 (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20、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21、“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这句话生动描写了来访者的心理、神态,有怎样的作用?
22、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23、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
24、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25、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26、永远流浪的灭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小合适。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昕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围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7、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文章没有背景的渲染,直接进入肖像描画,勾画出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的总体特征一一多毛,胡须浓密。作者抓住这个特征,浓墨重彩反复描写,但不给人以啰唆重复之感,一下子就让读者对托翁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描写中,又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28、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29、由于课件内容较大,这里只展示一部分,需要资料的家长和同学请按下方步骤领取!
30、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1、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犀利的目光”比作“锃亮的钢刀”,暗示托尔斯泰对时代的观察与认识十分深刻.
3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33、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来源于他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他又用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4、理解作者在描写时穿插的议论和评价性语言,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35、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精彩?为什么?
36、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37、正襟危坐: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8、(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深入,主要是为了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抓关键性形容词的方法准确把握。同时,教师要适时板书,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39、列夫·托尔斯泰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文章以此为题,既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0、(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41、蒙昧mèi:①不懂事理,愚昧;②没有文化以前的原始状态。
42、(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发现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阅读和作文经验,特别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议论性语言两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本文语言特点。)
43、句意解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赞美了托尔斯泰能将世间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并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44、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45、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46、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托尔斯泰
47、“直到生命的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48、因为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重重罪恶的原因,他总想尽大的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所以他又是不幸的。
49、茨威格(1881一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他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等。
50、“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51、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52、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目的是什么?
53、“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54、本文是茨威格为列夫托尔斯泰"绘制"的一幅肖像画,可以分为两部分:
55、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摹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冈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56、八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新闻采访、写作》预习+教案+课件
57、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58、颔首低眉(hàn shǒu dī méi)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59、第9段为什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60、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 ——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