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知行合一
1、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是一个个的发明家和创造者。记得那次,我讲创意美术,引导时提了一个问题,雪融化后是什么?好多同学都回答一个字“水”,但是有一个小可爱的话让我诧异很是开心。他说“雪融化后是美丽的春天”。是的,我们必须得保护宝贝的心灵和每一个奇思妙想,我们得会变成小孩子,这样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老师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陶行知知行合一)。
2、陶行知成长在中国历史动荡的时代,成年后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本想通过学医来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却因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愤而退学。读大学期间,深受辛亥革命的影响,他认识到教育才是唤醒和改变一个民族未开的根本实践。大学毕业后,陶行知赴美留学,师从杜威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回国后,他积极投身平民教育运动,为贫苦人民和儿童的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
3、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且须和他们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总而言之,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需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受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富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4、复杂的事情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长期坚持,自然功成。
5、 校园之外,陶行知把精力投入在“办理教育之人”的培训事业中。在他看来,中国实在缺乏教育方面的人才,“中国不想推行义务教育则已,若想推行教育,必从培养改良地方办学人员入手”。1920年暑假,他在南京高师暑假学校,录用全国各地教育行政人员及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数期之后,学员数量已达800多,遍及18个省。在后人看来,陶行知所开创“暑期培训”从形式上看,已有后来“平民教育运动”的色彩。
6、他说的这句话,简直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翻版,慧能大师说的是“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圣人所悟的都是一回事,都是那个真心本性,就是那个“知”。
7、科学的观察与诊断。要用科学的卫生方法,好好地调节自己的身体,不致生病!
8、第一个,是“一”字。一是“专一”的一。荀子说:“好一则博。”
9、不管处于什么时代,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坚持真理,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高的人生追求。
10、在上课过程中,我时刻告诉自己,要爱他们,做他们的朋友,每次上课前都会想着法的让他们快乐,激起兴趣,一起把课上成功,一起学习。画的好不好且不说,小学美术应该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维的能力,是发现美,是快乐的表达。美术是能激发小孩子创造力的一门艺术,是培养一个人气质的重要学科。
11、第一点是要“站岗位”。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守牢自己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
12、父亲王华见了,很生气:“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
13、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否则必定要困于日用破碎,而不能够向上飞跃。
14、到了朋友家里,陶先生见到那个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树下,聚精会神地看蚂蚁搬家。夫人一见又来了气,正要骂他,陶先生立即劝住了。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开来呢?能告诉我吗?”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里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我错了,不该把手表拆坏,惹妈妈生气。”
15、 这些做法,不就是陶先生100年前极力反对的“杀人的会考”模式吗?到现在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并且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16、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陶行知知行合一)。
17、 费正清日后评价:“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18、 在赴美留学之前,对陶行知思想影响大的人物无疑是王阳明。当时思想学术界极为推崇“王学”,以其“知行合一”的思想改造中国人,原名陶文濬的陶行知亦被这一浪潮影响,1911年,改名为“知行”,寄托自己积极入世、改造社会的想法。
19、创造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实现创造是陶行知治学思想的归宿。他指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要“放大胆子,单身匹马,大刀阔斧”。
20、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21、今年暑假,恰逢和全镇老师共读此书,细细读来,我感到震撼,感动!震撼于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感动于他的大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本书中所谈到的许多现象和问题都值得我去思考,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面镜子,可以此来对照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言行。
2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 大学》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说做圣人的道理我自己心里本来就具足的,之前是因为我在外面的事物中去找这个“理”,所以这是完全不对的啊。这个故事被称为“龙场悟道”。
23、 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杜赞齐曾说,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人都有可能成为甘地式的人物,但他们终都没能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政治和权力的产生使得他们必须首先获得权力才能实现理想”。
24、 其时,日本已经入侵中国,教育的主题已经不仅仅是“改造”,还包括“救亡”。
25、第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6、教育是一门科学。文章中提到教小孩要联合大众起来自己干,才是真正的儿童教育。小先生能叫中华民族返老还童,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培养小先生,让小先生把我们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现在我们的闯关课堂就是在逐步培养小先生,当我们把这些小先生培养好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从这些孩子身上也学到很多,他们的可塑性极强,也有耐心。我的动手能力极差,有一次我向一个学生学习叠千纸鹤,当我的手拿到折纸时,我的手是僵硬的,那个孩子很耐心地教,但是我没有学会,孩子又交给了我一个简单的叠法,终于学会了。这个孩子很开心,他尝到了当老师的乐趣,所以要坚信学生经过培养能够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27、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盂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28、 虽以政治为题,但《共和精义》处处指向教育。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正于台下观礼,对陶的论文印象十分深刻,以至32年之后陶去世,他题写挽诗,想起的仍是那次见面的场景,“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
29、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觉得很有深意。
30、 也是从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始,陶行知才介入到“平民教育事业”中去。1922年,陶行知在上海见到前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因后者立志“普及教育”,便将晏阳初在长沙试验平民教育的方法和成果一一告知,朱其慧极感兴趣。1923年春末,晏阳初在嘉兴进行试验,陶、朱一行人便赶往参观,当晚大风雨,不料晏阳初的子弟,包括“木匠、商店徒弟”一一前来,陶行知深受感动。他当即邀请晏阳初前往上海与胡适等人讨论,成立全国性平民教育总。
31、 学生成为农民,自然放下身段,和周边的乡村连成一体,下意识地参与乡村建设。晓庄师范开办后不久,就在周围开办了平民学校、乡村医院——“改造社会”的口号,此时已经完全落实到行动中来。
32、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
33、先说“公德”。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卫护公德……我们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是否妨碍了公德?是否有助于公德?再说“私德”。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成为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的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重要的是“廉洁”。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
34、 这些观念对陶行知影响极大,余子侠教授说:“所谓‘知行合一’的行,并不涉及对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仅仅是内心修养功夫的一种行为意念或意志方向,丝毫无意助益社会环境的改造和客观世界的变更。”而西方教育理论则表现为“一种外向扩展进取的意志的培养和锻炼”,“有了这种理论武装,陶行知早年积蓄的‘内圣’功夫,开始转化成真正实现‘外王’之道的内在动力。这种‘外王’之道之根本目的,即在于成为改进社会改造环境的真主宰。”
35、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如:在教学第6单元例求两人之间有几人时,为了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我首先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并理解问题中“之间”的意思,通过审读题意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序数含义的认识。然后放手给学生,引导孩子用数一数、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数、画示意图、列式计算等解题策略。后引导学生一起总结解决排队问题的方法,巩固学生的记忆。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
36、 他舍弃了所谓的“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直接喊出“大众教育”的口号。
37、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38、第二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应该具有创造精神,锻炼身体,独立自强。 陶行知对勇于创造、独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进行倡导,对师生亲手种菜、盖校舍、建设礼堂给以鼓励,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创造上,陶行知认为对孩子改造环境与社会的精神与能力进行培养。他认为,需要做完整的人,而不是不完全的人。完整的人要求体魄强健。陶行知对在求学过程中被病魔得去生命的学生感到痛心,因此,对学生锻炼身体严格要求。陶行知要求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思想独立,对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39、他认为“理”不是在万物之中,而是在人的真心之中,所以他的格物说就是:“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
40、1905年,十四岁的陶行知进人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十七岁时他考人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已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严重歧视非基督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返回徽州的陶行知专攻英语后,于1909年考人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人金陵大学文科。
41、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有感触。
42、 生平:(1891—1946)本名陶文濬,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为知行。1934年,因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陶为徽州歙县人,幼时进入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师承传教士唐进贤。后经唐介绍,入读金陵大学。1917年,陶行知留美,先后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归国后,陶行知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出一套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相信,教育改造是中国社会改造为有效之道。1927年至1930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外的晓庄师范践行这一理论,取得极大成功。
43、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44、 这些观点似乎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推行起来艰难。
45、事实告诉我们,大人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人。
46、 费正清说:“陶行知与政治当局的关系是矛盾的,他的乡村实验终于不能获得任何当权者的有效保护。陶行知和冯玉祥之间有一种隐秘的关系,这位‘基督教将军’是蒋介石的对手,钦佩并可能帮助晓庄学校的事业。蒋介石本人曾短暂地对晓庄学校的进展感兴趣,但在1930年下令关闭该校,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该校有社会方面激进的可能性。”
47、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48、 入读金陵大学,是陶行知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此前,他是徽州歙县的一个穷小子,在旧式学堂接受启蒙,在教会学校崇一学堂接受初等教育,人生轨迹近乎寻常。直到1909年进入汇文书院后(金陵大学前身)才得以改变——在金陵大学的5年时间,陶行知“如鱼得水,甚为欢洽”,崭露头角。金大也让他身上的基督教气息渐浓——金大为教会高校,陶行知浸染其中,逐渐被基督教精神影响。日后,司徒雷登说:“(陶行知)一生从事教育,坚信博爱,后主张小先生制,均为基督教精神之大发挥”,蒋梦麟则称他在推广平民教育时“很有传教的精神”。
49、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
50、一直到30岁之后,确切地说是在31岁的时候,他才感到佛系、道系都不靠谱。
51、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脑溢血,不幸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52、 一开始,他在南京高师实行教育改革是技术层面上的。比如,把“教授制”改成“教学制”,因为他认为“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他又将原来的固定科目改为“选科制”,因为他觉得学生“不可偏于一面”。待到成为教务主任后,陶行知的动作更大了,他开始实行“男女同校”的策略——陶行知觉得这是实现“教育民主”的重要一步。陶行知的种种举措,使得南京高师成为一时教育改革典范,和北京大学的改革遥相呼应。
53、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54、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55、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56、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其创新的思想犹如一根金钱,打破了人们对于偶像,迷信,教条的陈旧观念,使当时的知识分子们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了出来!
57、 教育是有关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发展和未来的大事,必须立足根本,行在当下。与创造人们更美好的生活为目的,以与时俱进的推进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知行合一”,大胆创新,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和未来。
58、下一期,我们即将讲到,陶行知回国后发现乡村教育存在很大问题,于是开始办学校,编书籍的故事,都说陶先生的教学方式有创意,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59、 教育实绩: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一系列实验学校,被誉为“乡村教育的圣人”。
60、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61、陶行知对学生的要求是全身心付出,服务人民大众,做“人中人”。他提倡应该知行合思想和行为统道德品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培养。在社会生活中对“做人”“做真人”进行学习。
62、 如今,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和实践越来越远了。孩子们被逼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不管世间有五谷。”至于“知行合一”之类的概念,更是知之甚少。
63、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