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理论
1、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论,它包含三层含义:以生活为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共生活而发展。(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理论)。
2、教学做合一。有下面3点:“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为了避免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意图之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是为了把学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
3、这就是体现在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他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构成了生活教育的发展优势。这一优势使人体验到科学的深刻和力量,让人感受到人文的关爱和温暖,促使生活教育实现人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在充分认识了中国教育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在陶行知看来,中国实行新教育30年,依然换汤不换药,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真正的生活教育必须是“适应于中国国民全生活之需要”的,即提倡一种把鸟儿从鸟笼放回树林的教育。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不仅考虑了一般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状况,尤其是考虑到了中国学校教育的十分不普及和民众极其缺乏教育的现实。
5、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为陶行知重视的是学生的德育。陶行知的德育思想,继承了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精华,又充实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因而底蕴深厚,大气纵横。一方面,他把道德视为做人的根本,明确在整个教育中德育应处于首要地位,他认为“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为此,他提出“建筑人格长城”的动议,而“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另一方面,他认为道德内容又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他针对道德培养上的守旧观点,指出,“有人说知识要新,道德要旧。这简直是应该扫除的一种迷信。旧道德只能配合旧知识。新知识必得要求新道德。”为此他倡行“大德”,“大德是大众之德。大众之德有三:一是觉悟;二是联合;三是争取解放。”在陶行知看来,道德的根本内容就是为人民大众的解放所必需的精神和品格,这就是陶行知“五育”中的“改造社会的精神”。陶行知不仅以此作为德育的根本内容,而且经常以此自勉并勉励诸同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个“大事”就是改造社会,就是民族的解放,大众的解放。陶行知身体力行,以自己开创并为之奋斗的生活教育运动实践了这一崇高的道德理想。(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理论)。
6、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要素融入教育过程中,促使信息技术实现同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这就是目前开展的学科教学整合。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整合的目的在于使相互交融的教学要素发挥出整体的功能和综合的优势,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7、表明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人生的需要,促进身心手脑的全面发展,陶行知乡村教育五目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到民主教育目的,(“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积成的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及实践,都充分体现了体劳智美德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8、“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9、裴斯泰洛齐在所著《天鹅之歌》中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这是指导我在初等教育方面的一切实验的原则。”陶行知深受瑞士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启发,曾表示过:世界上的大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等的成就,“无不在试验,无不在发明”,并愿成为中国“试验之先河”。给陶行知直接影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力图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强调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这点上,对陶行知影响至深。陶行知曾自述:“‘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也是现代教育思潮的中流。我从民国六年起便陪着这个思潮到中国来。八年来的经验告诉我说:‘此路不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悟到教学做合一的道理。所以教学做合一是实行‘教育即生活’碰到墙壁头把头痛时所找出来的新路。‘教育即生活’的理论至此乃翻了半个筋斗。……没有‘教育即生活’理论在前,绝产生不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但到了‘教学做合一’理论形成的时候,整个教便根本改变了方向。这个新方向是‘生活即教育’。”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
10、1931年,陶行知在上海购置科学仪器、图书资料,创办专门从事科学实验、科普创作的“自然学园”。学园成员有戴伯韬、方与严、董纯才、吕镜楼、陶行知的长子陶宏以及欧美留学生丁柱中、高士其等人。“自然学园”编写出许多反映现代新科学研究成果的科普读物,其中有高士其编写的《生理卫生活页指导》、《微生物大观》,丁柱中翻译的《巴士德传》,董纯才翻译的《十万个为什么》,陶行知和陶宏一同编写的《儿童天文活页指导》等。“自然学园”还编写了108册旨“在引导小朋友把自己造成科学的孩子”的《儿童科学丛书》,为当时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科学指导,是当时少有的科普读物和科学教材之一。为进一步推广“科学下嫁运动”,使更多的下层人士了解现代科学的成果,陶行知同广播电台共同创办“空中学校”,由陶晓光每天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在“科学园地”节目中,演播20分钟的科普知识。虽然“空中学校”因穷苦的人根本买不起“话匣子”而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终停办,但是这种利用新闻媒体的想法在当时是十分新颖和先进的。
11、那么如何构筑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呢?
12、教育一旦与金钱结下姻亲,一旦被某种不良的功利所驱使,那么教育的原有性质便被剥离了,教育也就不再是教育。
13、陶行知认为,“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在陶行知看来,与生活产生了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便产生了教育。也就是说,与生活能够产生密切联系,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
14、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5、应该指出,上述三个部分划分并非是的,在陶行知的文章和著作当中,多数情况下是对上述三个命题全面阐述,综合论证;而且就整体而言,三部分内容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就是生活教育理论。
16、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社会大学是这一主张体现。
17、社会即学校。有下面3点:为了改革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良人民生活的力量。“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身教育体系。
18、陶行知先生通过对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认识,使得他走上了教育之路,并通过对“知行合一”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进而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之改革事业奋斗终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认识“知行合一”,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学习陶行知先生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以便日后为中国教育尽自己之精力。
19、根据上述三个标准,陶行知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按照上述标准和总要求,陶行知提出了十分广泛,且又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体系。大致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有关健康的教学内容。第二类有关劳动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三类有关科学生活的教学内容。第四类有关艺术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五类有关社会改造生活的教学内容。很显然,陶行知所要的教学内容,不是应试的内容,不是升学的内容,而是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内容。
20、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21、明明知道搞“大面积超常训练”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是成堆的作业和练习,仍然永无休止地煎熬着学生,它扼杀了青少年本应具有的天性和灵性,把学生训练成作业、练习的工具。
22、然而,我们之中总有令人不可思议的教育人士。在他们的身上总让人看到“拉东洋车”的迹痕。他们到外国考察十天半个月,回来就有了资本,涨了行市,一踏进国门,先把自己的教育进行一番彻头彻尾的否定,接下来就是把别人的理论搬过来学舌,继而再把别人的模式搬过来模仿。其实,说白了这些不过是蹩脚的“依样画葫芦”而已。
2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历史遗产批判和继承
24、第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
25、所谓“科学下嫁”,就是要把近代科学知识普及到广大的工农大众中去。陶行知总结中国科学教育的得失,认为科学教育救国的第一步,就是要使中国每个人都知道科学,使每个人都对科学产生兴趣。“我们现在要做相反的工作,我们要使做工种田的人,拾垃圾的孩子烧饭的老太婆也能享受近代科学知识,把科学变得和阳光、空气一样普遍,人人人都能享受,这需要来一个科学下嫁运动。”他的倡导得到了要高士其、戴伯韬等人的支持,开展了一系列编写、选择教材,创办“自然学园”、“儿童通讯学校”、“空中学校”等有计划、有影响的科学普及运动,称为“科学下嫁运动”。
26、总之,构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结构,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开拓新的人才培养实践。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一项艰苦的工程。人民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投身到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去,在推进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自我充实和自我发展,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7、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体现出发展性。基于陶行知对时代本质的深刻把握,生活教育理论绝大部分内容渗透发展的观点。在生活教育理论中,为陶行知关注的,就是人的发展。他认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功能,离开了人的发展,教育将没有任何的意义。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在这里,陶行知以通俗的语言,揭示了教育发展的本质。
28、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把目光锁定在处于生活底层的人们,陶行知所立宏愿“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办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其实就是要把处于生活底层的劳苦大众从物质与精神的贫困中解放出来,从政治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他明确申明,“我们所负的使命:是教民造富;是教民均富;是教民用富;是教民知富;是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在国民d独裁统治时期,他赋予生活教育以民主的内容,倡导民主教育。他提出“民主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的幸福而办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它的任务是“一方面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明确了整个生活教育运动“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渡到自由平等的国家的教育运动”。
29、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他14岁曾立下志向:“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贡献!”从小就体现出了要用教育开发民智的思想。
30、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强烈批判以书本、以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主张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同时,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具有作用。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人的生活。
31、(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32、官方网站丨http://www.huixuesi.com/
33、“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34、改造农村为己任,他能为中国农村、为农民的的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人从老百姓中来,终又回到老百姓中去,为老百姓服务。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真人具有为民族复兴而献身的牺牲的精神。第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这些少爷、小姐手无束鸡之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要人侍候。只会分利,不会生利。一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因此,他要培养的真人,要具备五种生活力:即科学的生活力,健康的生活力,劳动的生活力,艺术的生活力,改造社会的牛活力。从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的培养目标看,“真人”的标准就是三个条件:“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35、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36、1914年,陶行知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在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陶行知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d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37、这些,就是生活教育理论给予我们今天的深刻启示,也是重要的启示。
38、“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以营造具有“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真善美之人格”的“和谐教育”
39、(3)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意图之一是改变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弊端,又是为了把学生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40、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41、明明知道频繁的考试、测验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是偏题、怪题和难题仍然象雪片一样铺天盖地压过来,它消解了青少年本应具有的潜能和智慧,把学生改造成测验、考试的机器。
42、(3)王守仁著、吴光、钱明、董平等编译.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43、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先生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44、根据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则:
45、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46、1936年,陶行知出席在伦敦召开的世界新教育会议,向大会介绍中国大众教育和救亡运动,介绍推行“小先生制”的具体情况,扩大了中国教育在世界的影响。
47、因为“生活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48、陶行之知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他强烈批判以书本、以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书本和文字的教育之过在于把书本和文字当成教育本身,把读书当成教育的本身,以为读书之外无教育,是大错特错了。因此,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占要有高度的一致。
49、对生活教育来说,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就是视人民为教育主体,推动人民大众自己创办教育的重要思想。他主张“鼓励人民办学校”,“鼓励学生自己管自己的事”,提出“努力将校门打开,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并以蓬蓬勃勃的生活教育运动实践了这一思想。
50、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思想虽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杜威要解决的问题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定问题,而陶行知面对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杜威的办法搬到中国来解決普及中国民众教育的问题行不通,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陶行知从生活教育论出发全面否定传统教育,有失偏颇。但他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等很多方面是适用的。生活教育在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相关性方面,也是积极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1、教育,无异于是社会肌体内部流动的血液。健康的血液可以增强社会的生命力。如果这种血液被不断地侵入毒素而久久不得清除,那么这种危险对于社会来说,将是毁灭性的。
52、生活教育理论是对“知行合一”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53、此例充分说明:陶行知教导学生们,要结合现实生活的需要来学习知识,这样在接受教育学成之后,才能学有所用,更好的去为祖国人民与社会生活服务。
54、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55、陶行知说过:“外国的经验,如有适用的,采取他;如有不适用的,就回避他。本国以前的经验,如有适用的,就保存他,如有不适用,就除掉他。去与取,只问适与适,不问新与旧。”
56、四种精神:“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57、(2)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58、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在中国“科学的种子长不出来”。为纠此偏,就必须“(1)教劳心者劳力——教读书的人做工;(2)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3)“在劳力上劳心”是指“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劳力和劳心的“两橛子”联接起来,“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59、(2)王阳明著、王学典编译.传习录(M).蓝天出版社,200
60、“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
61、他说,“我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62、大凡讨论知行关系,想要建立知行观的人必有一个动机,那便是“行”。“行”是“知”的归宿。陶行知先生研究“知行合一”,创立生活教育理论,他是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朱熹提倡的“知先行后”,其也强调“行”。只可惜,朱熹所推崇的认知方式——“格物”,禁锢了人们的手脚,使人不能行动。按照此法去实践的人终日只在书本上遨游,以至于终身不能行动。
63、(3)是“生活即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64、陶行知指出,注入式的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教、书本的教为中心的“教授法”,它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不顾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依据做学教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或者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
65、创造“真善美的活人”也是集体的创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集体创造要求创造的“和谐”,不允许“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不允许“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不允许“中伤整个的和谐”。在这里,陶行知提出了集体“和谐”创造的重要思想。集体的和谐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陶行知把创造过程同集体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无疑是提升了创造和创造者所应具备的思想境界。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曾把“集体自治”、“集体探讨”、“集体创造”作为集体生活的三要素,其实,正是这些要素构成了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这样说,集体生活的提出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人与社会生活的和谐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而生活教育所要培养的创造人格,也就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获得完善。
66、“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是一种浅近的、而又令人震惊的导向,这种导向可以把人们引向野蛮的自残和自戕;以平均分和升学率作为的评价指标,这是一种现代的、也是容易进行管理的导向,这种导向可以诱引人们不顾及社会效益,去盲目地追逐那种廉价的疯狂;褒奖“大运动量”的练习和补课,以为示范,这是一种时髦的、也是实惠的导向,这种导向可以把教师学生分别改造为教书机器和作业机器,促使应试教育走向它的极端和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