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三大主张分别是
1、陶行知说:“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活动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之场所”。实际上,在他看来,学校教育再怎么广博、优秀,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没有真正的普及,一切皆是“茶杯里的风暴”,都是空谈。
2、IEGS动态||周洪宇寄语《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开设“生活·实践”教育研究栏目
3、其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4、第三阶段从1935年12月27日与沈钧儒等共同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以及1936年1月23日在上海建立国难教育社,1月28日参与发起组成上海各界救国会和5月参与发起建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倡导和领导全国文化教育界救国运动,中经1945年10月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和中央常委,担任中国民主同盟教育委员会主任,领导全国民主教育运动,直至1946年7月去世,这是其“大政治家”生涯的完成期。尤其是陶行知开展国民外交,争取抗战外援,开辟了另一条战线,弥补了国内进步政治力量在国际政治斗争中严重不足的缺陷,有力支援了国内的抗日救国运动,为促进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杜威提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成长。杜威指出,改革教育,将有效和成功地训练儿童走向生活,为进入这个新世界作好准备。杜威把教育研究从课堂教学、书本和教师这“三中心”转到儿童发展上,这是教育研究突出的进步,也是教育研究史上一个历史性转折,用杜威自己的话来讲,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是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6、提出的中国幼稚教育患了三大病,倡导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并认为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之新大陆,创办了乡村幼稚师范和乡村幼稚园,进而提出“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三大主张分别是)。
7、郭沫若也曾陶行知是我们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曾被毛主/席评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说“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宋/庆/龄更是评价他为“万世师表”。通过众多名人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知道,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对我们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8、“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
9、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做了《深刻领会总书记号召学习陶行知的重大意义》主旨报告。他总结了总书记充分肯定陶行知思想、事业、人格与精神的重要讲话,他认为,要全面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继承并弘扬陶行知思想、精神,“在理想信念上,要学习陶行知人民本位的政治立场;在理论学说上,要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道德人格上要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在精神品质上,要学习陶行知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以身作则的师范精神和开拓求新的创造精神;在思想作风上,要学习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知行合一的实践品质”。
10、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11、陶行知的五大主张:陶行知之前的给自己起的名字叫做陶知行,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受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所以改名为“知行”。进入中年时期,他通过博学有所感悟,又把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学说,翻了个筋斗,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正式庄严宣布改名为“行知”。
12、《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简读》的编写体例分为具有严格内在逻辑关系的四个部分,围绕“四有”好老师的几个方面,分别选录陶行知的教育名篇:第一编,理想信念——教师的历史使命与社会担当;第二编,道德情操——教师的职业伦理与道德精神;第三编,扎实学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第四编,仁爱之心——教育的出发点。这样编排精妙之处在于,既符合陶行知教师教育论述的实际情况,可以直观感受陶行知先生的为学为人及其教育思想精髓;又遵循了教师专业标准,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相结合,教师们可以从阅读原始文献中感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情怀与人格魅力。
13、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14、 为了把文化从“小众”手里解放出来,使整个文化成为大众的文化,让大众更好地运用这一斗争武器实现自身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陶行知大声疾呼要对文化从认识、工具、方法、组织、时间和新文化创造等方面实现解放。
15、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其中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那么三大原理又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16、(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号2019SJGLX3信阳师范学院2019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17、例如,陶行知1927年3月15日在南京市郊老山脚下创办的中华教育改进社试验乡村晓庄师范学校,便是全国乡村师范学校的滥觞,并被纳入教育部正式学校体系,此后各地以此为样板纷纷设立乡村师范,都学习陶行知办晓庄学校的经验,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由于乡村晓庄师范学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为乡村教育服务的思想和能力,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推动了全国乡村教育改革发展,被克伯屈誉为“远东教育革命的策源地”。又如,1931年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故名为“工学团”。这是一种学校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新型的“工、学、团”一体化的教育形式,中国历史上属于。山海工学团等工学团组织注重收留培养进步青年,打通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贯穿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再如,陶行知1939年7月在重庆合川古圣寺创办的育才学校,收留和培养抗战时期流离失所、有特殊才能的难童。因为学校办学理念进步,成效卓著,中共重庆办事处、也把战友、烈士子女李硕勋的孩子送到育才学校社会科学组读书,从此成为陶行知的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留下陶行知师生缘中的一段佳话。当时的育才学校分为音乐组、戏剧组、文学组、绘画组、社会科学组和自然科学组等六个组,按照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特长以及师资力量进行分组,对学生实行适才培养。陶行知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在此不一一细述。
18、研究和反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研究中必须反思,也只有通过反思加深研究。杜威和陶行知都十分重视反思,杜威认为,在研究中要大力倡导反省思维,去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展的结果的关系,从而将经验到的模糊、质疑、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陶行知提出“内省”和“分析”,想一个透彻,弄一个明白,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这是教育进步之母。我们要学习借鉴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切实加强反思,反思教育改革的现状,反思行动研究中的问题,反思影响问题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反思各种问题的相互作用,在反思中不断发
19、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因此,研究教育,不能离开社会环境。通过研究,要充分利用环境,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呈现生机勃勃的现代生活,一切教育内容及活动与社会生活相符,从而为学生提供了简化、纯化和平衡的环境。
20、木匠师傅一愣,不叫我做凳子那叫我来干什么?陶行知接着说:“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你教会一个学生做凳子,就给你一份工钱,如果都教不会,就算你把凳子全部做好了,也一分钱没有。”
21、陶行知的一个理论:陶行知的“一个理论”就是指生活教育理论,这也可以叫做陶行知重要思想的一个大总称。
22、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23、周洪宇认为,陶行知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营养来源”,同时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有益的理论借鉴”,我们可以“借鉴陶行知‘教育立国’的思想,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可以“借鉴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使教育与社会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还要“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开放的大教育体系”“借鉴陶行知‘全面教育’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借鉴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借鉴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借鉴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借鉴陶行知‘政富教合一’思想,注重社会整体改造”“借鉴陶行知坚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思想,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24、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做了《教师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出路》主旨报告。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新思考教育的起点和原点问题,在工作岗位中要认识学生,要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追求,教人求真,学做真人。针对目前已经暴露出来的学业负担、课外培训等问题,发出追问“教育能改变吗?我们要做什么?”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25、 陶行知的一生,正好处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转折点上。他是近代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文化冲突做出明智选择的典范。
26、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27、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28、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行知,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有人研究历代的著名教育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有大成就者,都处身在一个革命的年代中,如发明“竹简”后的孔子、老子,产生“草纸”后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出现“活字印刷”后的朱熹等。而陶行知,也正适逢时代的变革、转型期,只是这一次大变革是让整个国家、民族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头,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疾风骤雨,比任何单纯技术性的突破都更有颠覆性。
29、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
30、诗化教学。在陶行知的践行中可以看出,写诗,是他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不管是面对儿童,还是对友人、学者,都常可以看见他的格律诗和现代诗。通过诗歌,让生活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育对接,这对教育从“人上人”的专属品,普及成“人中人”的民众权利,是极有帮助的。我们知道,陶行知受过良好的国学和西学教育,但他的诗歌浅白平易,老少咸宜,读久了,自然就可以知道当时国民素养的实际水平,也看出一个教育家在苦心孤诣下的智慧和创造。写诗、做对子,原本是封建时代科举逻辑的基本功,但陶先生稍作转变,就成了村间地头的儿童喜欢的教育表达。
31、“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在”,百年中国,百年教育,百年先生。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上个世纪的“陶先生”,去梳理那个时代的教育探索、教育研究和教育践行,感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诞生、发展与成熟,见证我国教育在内忧外患中的求索和改革之路,以及在与中西方教育哲学、教育思想的激烈碰撞中完成的本土化解构和价值回归。可以说,这些宝贵的财富,既给今人带来勇气和智慧,又让世人看到更为宽广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32、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也是为了纪念习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对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发展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3、书中不虚美,求真务实地评价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例如关于陶行知学生活教育学说的评价:“作为一种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教育学说,生活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蕴含着不少合理因素,它的现代大教育观、主体教育论、生活课程论、实践教学法和终生教育论等,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又如关于陶行知学局限性的评价:“任何一个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都有他的历史局限性,陶行知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对待陶行知的教育学说,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而不能停留在简单模仿陶行知的想法和做法的水准上。”
34、蔡元培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就是“完全人格”,或“养成健全之人格”,追求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融通和发展。他认为人具有三个方面的本性:一是具有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二是兼有个性和群性,三是兼有肉体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些自然本性是人潜在发展的基础,本无所谓善恶,但要靠教育才能向健康方向发展,健全的人格就是要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蔡元培认为人既要立足于现象世界,又要向实体世界迈进,这才是完全人格,也正是教育的目标。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完全人格教育可以分为五项,属于现象世界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分别相当于体育、智育和德育。属于实体世界的有世界观教育,而美育则是联系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桥梁,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蔡元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35、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36、之所以答应法源兄的邀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心中的“新教育”情结。新教育是发源于欧洲、后来又影响到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受其影响的陶行知先生曾经把他发起的生活教育运动也命名为“新教育”。1919年7月22日,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发表了著名的讲演,题目就叫《新教育》。他还亲自担任了《新教育》杂志的主编,是中国新教育运动的重要。
37、陶行知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7年那年,他曾因临摹对联而巧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就读。17岁时,他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本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却因受教会歧视,愤而退学;随后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又转入金陵大学文科。在内忧外患的逼仄下,危厄之局让他对教育有了坚实而迫切的思想基础:“人民贫,非教育莫之高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之智之;d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袖不期出而出,而多数之横暴,亦消于无形”。当时,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抱有“救亡图存”的思想,但经历种种挫折后终才清醒:相比于坚船利炮,唯有教育才是开启民智、自强自立、抵御外辱之道。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陶行知经过冷静思考和树立鸿鹄之志后,终身选择“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38、另外,尤为难得的是,陶行知人格伟大,极富人格魅力。从陶行知的人格特质看,他具有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乐于奉献的伟大情操、炽烈真诚的教育激情、不屈不挠的刚毅品质、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开拓求新的创造精神。正是这六种人格特质,构筑了陶行知丰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为他在中国现代文化诸多领域进行开拓和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39、会议第二天,吕德雄作陶行知研究会工作报告,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修改章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d建工作会议、常务理事会召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办、院办主任于发友在d建工作会议后进行d课授课。
40、陶行知在自己半个世纪的战斗生涯中,共创作八百左右首诗歌,这些诗不仅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而且内涵深刻、寓意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内容讲,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1)充满激情的政治诗。这类诗揭露黑暗统治,同情民众疾苦,揭露国民d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人民带来的沉痛灾难,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农夫、工人、车夫、报童、老妈子等人的疾苦。(2)正视现实的教育诗,以批判传统教育的空疏腐败和力倡新型进步教育。(3)呼唤民主的革命诗。这类诗通过弘扬高尚的革命精神来激发中华儿女的战斗力,动员和号召全国民众起来为自由、民主、民族独立、人类解放而战。
41、通过多年的刻苦工作,陶行知先生已经成长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可归纳为三大原理,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2、杜威和陶行知的行动研究实践是十分丰富的。杜威对中小学行动研究实践主要有这三个方面:一是在密执安大学任教时,他深入中小学教学实践,研究中小学教育,认为当时中小学教育不符合儿童学习特点,教学计划和方法缺乏想象力,各种训练相当不协调,为此,他提出要把教育心理和哲学思想综合起来研究。二是1896年,创立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其办学宗旨是“为了孩子”,同时“检验和显示理论工作在实际情况中的结果”。该校在杜威的领导下全方位开展了教育研究,探索课程、教材和教学法方面的改革。因此,有人将该校称为“杜威学校”
43、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44、周洪宇已经深耕于陶行知学四十余载。长期浸润于陶行知精神之中,其人格修为、学术涵养、精神境界自然受到深远影响。陶行知是“人民的教育家”,而周洪宇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不断推动各项重要教育政策与法律制度出台,提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实行国家教育公务员制”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建议,在国内教育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荣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纪念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人物30人”“当代教育名家”等称号,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周洪宇继承并发展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将其发展为“生活·实践”理论,这无疑是对陶行知理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45、陶行知(1818--19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
46、 艺术的兴味 (美)
47、需要说明的是,陶行知所指的“学校”,并不同于狭义上的意义,而是包括专门学校和人民群众在内的生活场所。他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说:“从野人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它(指学校)头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它的围墙,大千世界是它的课堂,万物变化是它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它工作”。我们由此可知,“生活教育”的涵盖范围是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而无所不包的,并在“施力”方向上呈现出“五大分力”:
48、陶行知把教育的对象由过去的少数统治者及其子弟转到广大的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及其子弟,把教育的目的由过去的培养剥削者和统治者转到培养具有生活力和创造力,为民族、为人类谋利益的新人,把教育的重心由少数的大城市转到广大的乡村,把教育的内容、方法等改造得适合人民大众实际生活的需要,把办教育的依靠者由反动统治阶级转到人民大众自身,这就改变了旧教育的性质与格局,给中国数千年的教育带来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这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就是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时,陶行知也是近现代早重视农村问题和农村教育的先进中国人之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农村教育的调查和改革试验工作,成为中国改革农村教育的开拓者。
49、 健康的体魄 (体)
50、23岁的陶行知,随后被校方推荐去美国留学,于26岁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他义无反顾返回祖国,并在归国的海轮上下决心:“我归国后,要使全中国的人都受到教育”。
51、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行动研究日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青睐。为了促进行动研究健康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借鉴杜威和陶行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实践。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52、其实,这既和陶行知的个人有关,又是时局下的无奈之举。可以说,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战时教育、创造力教育等思想的“大公约数”,是其思想核心。很多人似乎特别推崇这一思想核心,但又被陶行知先生的种种客观表现(演讲、办刊物、办学校、办团体等)所束缚,不能抽丝剥茧地看出其本质是方法论,是一种教育哲学。这套教育哲学从根源上论,来自两方面:一是直接来源,即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投射。他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后经改造而成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三驾马车:“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客观地说,前者更重以教育实验来检验、支撑、确证实用主义哲学原理,偏于“务虚”;后者更重以教育救国、以教育御辱,偏于“务实”。
53、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5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5、而回到陶行知的角度看,所谓模式,所谓套路,都统统是要打倒的,他的大教育观是以“生活”为根基,以“生活力”为准心。这此指导下,陶先生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手、脚、眼、脑、时间和空间;所见皆所学,比如街边的字牌、报纸。若没有笔墨纸砚,以手指为笔,以清水为墨,以泥地为纸……当然,今天的条件大为改良,已无需这样简陋。
56、 陶行知的主要职业是教育,他是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在他的教育思想方面,博取兼收,融合西方的特点体现得为鲜明。不难看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是从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信条蜕变发展而来的。
57、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58、陶行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是生活教育的理论。从1922年陶行知发表《生活教育》正式提出“生活教育”的基本概念以来,时间已过去近一个世纪。如今放眼世界,欧、美、日、韩等各国(地区)对“生活教育”的研究多有建树,国内的研究和实践更是不断取得新绩和突破。我们发现,自民国以降,教育家灿若星辰,唯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实践,非但未被湮灭;相反,正越发显现生机,在城市、乡村的广袤大地上茁壮成长。我们在惊叹于这一奇迹的同时,首先要问的便是:“生活教育”到底从何而来,她又缘何能超越时空,具有如此历久弥新的魅力?
59、他之所以不断地提“小先生制”,一方面的确是受国情所囿,也即教师的力量不足,但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学生“即学即传”的优势:不羞涩、不遮掩、不功利、不做作。教育的“求真务实”,在单纯“小先生”那里从来都不是什么问题。但成人要想做到这一点,却太难。另一方面,“小先生制”本身也锻炼了无数的学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促进了自学、自研等种种能力。
60、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61、陶行知大声呼吁:“八天的和平太短了,我们需要永久的和平!假装的民主太丑了,我们需要真正的民主!”6月25日,陶行知在国际饭店代表54个人民团体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要求美军立即撤退。6月29日,陶行知与郭沫若、沈钧儒等发起《致美国人民书》。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d特务暗杀,陶行知亦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
62、当我们慢慢重温陶行知的思想,省察他当年的教育心路,分析导师杜威对他的终生影响时,不妨可以在“永恒性”和“哲思性”这两个维度中反复的回顾、假设、判断和对比。我们其实看到的,是中国教育的良心和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精气神。虽然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建设在如今的教育年代中未必能真正改天换地,但恰如德兰修女所说:“即或那光辉只是一支微小蜡烛所发生的亮光,但集全世界的黑暗也无法熄灭它。”是的,我们已经幸运的看到那束光,并被它所照耀着。
63、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哲学理念,以及民主教育、科学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创造教育、终生教育等具体主张,撰写出版了《中国教育改造》、《生活教育论集》等大量教育论著,培养了、张劲夫、刘季平、董纯才、戴伯韬、张宗麟等大批杰出人才。陶行知充满教育激情,满怀教育救国的理念和追求,从1917年秋回国到1946年7月去世,30年里几乎没有一天中断过他的教育实践。除了早年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的各种被视为开风气的教育改革(如与北京大学联手首招女大学生入学,改“教授法”为“教学法”,推动学生自治,主张教育研究与实验,用教育统计学和行政学原理科学设置全校各科系课程表等),还开创性地创办了从基础教育到师范教育到职业教育甚至到成人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各类学校,这些学校后来都成为开风气之先、引领时代潮流的有名的学校。
64、行动研究是以改良教学实践为根本目的的,但并不是不要理论导向。杜威和陶行知一贯倡导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杜威主张,要缩小教育理论和它在实践中贯彻之间的距离,要学习和运用好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学理与经验结合,必有进步,二者相离,学理就要变成空思想,经验也变成育行育动。因此,我们在行动研究中必须重视理论导向,切实加强理论对行动的指导,努力谋求在广阔的教育理论背景下把握在行动中问题的性质、内涵和作用,不断在理论指导下预测行动的步骤和结果,分析评估行动的进展,使行动深入持久地发展。
65、与“教学做合一”相应的,是“社会即学校”。如此论断,当然有时局的因素(国内动荡,百业凋敝,民心涣散,教育几成奢侈品,没有了杜威所立足的美国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彻底“拆除了学校的围墙”,将之从“雏形的社会”进一步拓展,直至消灭彼此边界。这一点,在现今这个“世界是平的”互联网时代,极具借鉴价值。我们学生的“生活力”在如此全新、平等而广阔的环境下,能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更美好的结果。
66、 陶行知在论战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生产工具在文化中华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他的这一见解对于探讨人类文化本质的同一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67、二是说教育、学校要为生活和社会服务,教育同时要满足人民需要。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个过程,教育蕴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才发生相互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
68、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69、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社会活动者、爱国者,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新型学校,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革命战士。他所创立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学说,顺应中国和世界的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对于今天乃至未来中国和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仍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70、提倡和实践大众教育,开辟了一条人民教育的新路线
71、陶行知,汉族,安徽歙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
72、陶行知批评教学分离的的教师”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趣,一概不顾。专门勉强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结果造成了“先生收益少”“学生苦恼多。”他深刻的批判了“教授法”,提倡“教学法”。
73、作者简介:赵婧,(1983-),女,汉族,安徽萧县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炎黄学等。
74、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
75、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76、方法上的综合性。杜威和陶行知都主张开展行动研究,必须综合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方法。杜威批判了在行动研究中的两种极端倾向,即抛弃自然科学方法和依赖自然科学方法的倾向,他强调,教育科研不能忽视智力工作的技术,但也不能仅仅通过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和测量的技术;同时,杜威还认为,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必须把它们作为一种资源。陶行知也认为行动研究必须注重多种方法综合,他强调,心理学是一切教学方法的根据,教育统计则是改进教育的基础。陶行知的行动研究实践还有二个显著特点:一是陶行知的研究实践始终不离如火似荼的政治生活,他曾经告诫人们,我们的研究学问,并非只增加一点个人的幸福,目的是要改造社会,他还反复强调,教育不是玩具,不是装饰品,不是升官发财的媒介,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类解放的武器,他立志要通过研究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他的行动研究实践是始终围绕社会生活的变迁发展而展开的。二是陶行知的研究实践始终不离中小学教育,陶行知很早就深刻认识到:“夫国之盛衰,视乎教育;而教育之新旧,视乎研究”,他认为“调查为确实研究之根据”,倡导“系统之调查”,他深入中小学教育实践,开展调查研究,研究中小学管理、课程、教法、师资培训等问题,进行量和质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当时中小学界培育调查研究之风建有殊功;同时,他又注重对中小学教育历史的调查,正确分析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和变迁,使教育改革植根我国土壤之中,得到健康发展。所以陶行知的教育研究实践立足于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实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77、生活教育学说是由概念范畴、命题原理和具体主张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各种主张的精髓,是民主第全民教育、全面教育和终生教育这四大基本原则。它们一起构成骨骼分明、血肉丰满的生活教育学说体系。它有三大命题,分别构筑成生活教育学说的本体论、场域论和方法论。第“生活即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是陶行知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之在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中心位置,居于主导性地位。第“社会即学校”。“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以社会为学校”,“把整个的社会或整个的乡村当作学校”。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要“了解社会的需求”,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服务。从社会与学校的关系说,“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第“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对生活现象、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中“教学做”因对象不同含义不同。生活教育学说处处关注着社会,处处关怀着人民大众。
78、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践行陶行知伟大教育思想,为贯彻习总书记新时代教育思想做出新的贡献。
79、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80、《道德经》有言:“夫为病病,是以不病”。陶行知以“培养生活力的公民”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绝不是对王阳明、杜威等思想的简单复制,而是建立在脚踏实地、充满了辩证、碰撞、改良和重构的探索之学。这一如他的“教学做”所主张的,没有“做”,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81、力倡中国新文字改革,无愧为语言文字改革先驱
82、 改造社会的精神(德)
83、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
84、我们今天是不是也要搞诗化教育,这是一说。但太多的老师,用枯燥的学科语言讲学生听不懂的话,已经成了某种对教育的诅咒,成为孩子学一门恨一门的根源之一。能不能弯下腰、屈点尊,用与孩子平行的目光、用与孩子对接的语言来理解教育、传达教育呢?陶行知做到了,而启示则留给了我们。
85、
86、杜威是美国的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继承和发展杜威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新教育理论。行动研究的思想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陶行知新教育理论中占有一定重要地位,也是他们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创新之处。他们的行动研究思想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87、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至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88、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89、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