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悖论关注的对象
1、罗素悖论的一个通俗表述是理发师悖论:理发师必须给所有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但不得给那些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如果刮,他就成了给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第二条规定,他就不能刮;如果不刮,他就成了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第一条规定,他就得刮。
2、3(判断题)如果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面积相等,那么它们的周长则不可能是相等的。()
3、罗素通过如上三个区分,实际上想为整个知识大厦奠定尽可能坚实的基础,带有明显的经验论和基础论意味。他从感官知觉的所予物(thegivens)即感觉材料开始。他还是一名因果论者,相信感觉材料一定是由物理对象引起的。我们经验到感觉材料,并从中推论出物理对象的存在,而所有物理对象及其性质和关系的总体构成外部世界。这个推论出来的世界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它与所有的经验证据相符合,其存在也不具有逻辑上的不可能性。但是,他补充说,我们也无法地断定它确如我们所知的那样存在,因为它不如此存在也是逻辑上可能的,并得到如下可理解的论证的支持:当一个人断定某一物理对象、他的自我或他人存在时,或者断定它们拥有他以为它们拥有的那些性质或关系时,因为不同人的视角不同而可能获得不同的证据,或者因为他在妄想、在受骗、在做梦、处于幻觉中,如此等等,他所做出的如上判断就有可能是错误的。罗素的结论“外部世界有可能不存在或以别样的方式存在”带有明显的怀疑论色彩,但这种怀疑论不是破坏性的,更多地体现了“理性的节制”: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遇事留有余地。罗素把这一点看作有教养知识分子的明显特征。据说,他在答问时曾说过: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他还强调哲学应该尊重科学:“科学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是十分正确的,但也很少是十分错误的,并且常常比非科学家的学说有更多的机会是正确的。因此,以假定的态度来承认它,是合乎理智的。”
4、因此,我们用这三位人士作为“样本”,粗略地说明,罗素对这三位代表性人物的影响,牵引出他对中国的影响。系统学观点表明,人们间的交流,其影响都是双向的,这些人的睿智表现,反过来,也会对罗素产生影响。据杨端六回忆,他留下了如下文字:研究哲学并不是罗素来访的目的,他此次来中国,是为研究中国的社会状况而来。他觉得这事不仅有趣味,且重要,就是他将来要想对中国有所贡献,也就在这里。
5、罗素坚持认为,关系是外在于实体的独立存在,关系和实体具有相同的本体论地位。把关系当作实体的属性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偏见,导致主谓逻辑对人类思想的长期统治。罗素提倡“外在关系”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形而上学,而是为了替关系逻辑奠定哲学基础。他所说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命题的词项之间以及命题与命题之间,主要指逻辑关系。“外在关系”说属于当时反对心理主义、提倡逻辑本体论的倾向。
6、康德时间的两个特征即均匀性和独立性恰好也是牛顿时间的性质,牛顿名之为时间。牛顿还意识到时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测度时间,相反,它是一切测度时间得以可能的前提。(罗素悖论关注的对象)。
7、1(单选题)如果对斐波那契数列进行推广,应该关注的是数列的()。
8、4(判断题)毕达哥拉斯学派名言“数,是世界的法则”中的“数”指的就是自然数。()
9、在一个判断句中如果其断定的对象还是一个判断,那么可从这个还是判断的对象中找出在此判断中比断定存在时间更前的对象,按时间顺序推理分析各个判断是否自洽,推理分析过程有开始有结束不会出现循环。但是如果在寻找前面对象的过程中把后面时间出现的对象(误)当作是在前面时间出现的对象,把明信片后面时间出现的语句当作在前面时间出现的对象,就会使推理者在寻找前面对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又进入到时间轴上后面时间的判断中,使推理进入循环。
10、2(单选题)()的逻辑顺序是建立数学分析的基础。
11、在系统学里,文化属于“慢”变量,它的影响却可“水滴石穿”,其影响和作用,又如“玉在山而草木润”一样,虽然不怎么显山露水,不声不响,但却久久为功。
12、1(单选题)从()世纪起,数学家就在寻找好“数学基础”。(罗素悖论关注的对象)。
13、2(判断题)“数学文化”课,是指以数学问题为载体,以教授数学系统知识及其应用为目的的课程。()
14、确定性。应该有一个算法,来确定每一个形式化的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5、罗素悖论:设集合S是由一切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所组成,即“S={x|x∉S}”。
16、杜威的指向,是西方读者,而对于笔者来说,其启发性意义突出有三点(不延伸论述)。
17、这里要特别强调指出:在PM中,罗素以p、q、r等为命题变项,以“否定”和“析取”为初始符号,引入5条公理,再定义引入“合取”“蕴涵”和“等值”运算符,实际使用(但未严格陈述)代入规则和分离规则,建立了命题演算;在此基础上,引入“φx”这样的命题函项以及存在量词,定义引入全称量词,再引入6条公理,其中两条实际上是推理规则——分离规则和概括规则,以他所创制的类型论为基础,建立了一阶谓词演算、等词理论、摹状词理论,另外还建立了类演算、关系演算和序列理论(相当于集合论)。所以,罗素所建立的是带等词的高阶逻辑加集合论。1930年,哥德尔证明了PM一阶谓词演算系统的完全性,即它能够推出所有一阶逻辑的普遍有效式。至此,先前由莱布尼茨提出的“把所有推理化归为计
18、图景作为公开场,事实上也是作为不在场的东西来发挥其牵引和维持的作用。所以,图景本身不是在场者,它拒绝“入图”。如果把科学知识看成是描画一幅世界图景,那么使得这种描画成为可能的东西,并不在图景之中。
19、奥地利哲学家迈农(AlexiusMeinong)提出这样一个悖论:当人们说“金山不存在”时,他们使用的“金山”这一词已经肯定了与之相应的东西的存在,至少是“金山”的观念的存在。罗素于1905年发表了《论指谓》的论文,针对迈农悖论提出解决方案。
20、从1898年开始,罗素和摩尔(G.E.Moore)一道反叛康德和黑格尔的唯心论哲学。当时流行的新黑格尔主义奉行“内在关系说”:两项间的每一种关系都可以视作这两项的内在性质,归根结底,是表示这两项所构成的那个总体的性质。以“A爱B”为例,可以说“爱”这种关系存在于A的某些精神状态中。由于A有“爱B”的内在性质,B有“被A爱”的内在性质,如此推论下去,会得出结论:所有对象都无法独立自存,整个世界只有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才能够存在,它们在本质上是精神性的。罗素不同意这种学说,论证了“外在关系说”,认为事实是离经验而独立的。考虑处于某个序列中的“A早于B”,这是一种反对称关系:如果A早于B,则B不早于A。若把这种关系分析为A和B各自的性质,就必须考虑日期。或许可以说,A的日期是A的性质,B的日期是B的性质,但这并没有穷尽“A早于B”的意思,还需补充说:A的日期早于B的日期,仍没有摆脱“早于”关系。如果把“早于”关系看作由A和B组成的那个整体的一个性质,则会陷入更糟糕的境地,因为在这个整体中,A和B之间没有次序可言,故无法区分“A早于B”和“B早于A”。罗素得出结论:“早于”关系不是A和B的内在性质,而是外在于A和B、存续于它们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还可以存续于别的对象之间,是与“性质”并列的一种抽象共相。他由此拒斥了把实在看作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并且本质上是精神性的一元论,先后转向了“多元实在论”“新实在论”或“中立一元论”,后者认为,单个存在的对象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看作是精神性的,在另外一些语境中可以看作是物质性的,就像一个邮址指南既可以(在英语中)按字母顺序来编排,也可以按所属地区来编排一样。罗素说:“在我看来,我们的经验世界由以组成的材料,既非心灵,亦非物质,而是比两者都更基本的某种东西。心灵和物质似乎都是复合的,而且它们的组成材料在一种意义上介于二者之间,在一种意义处于两者之上——就像一个共同的祖先。”中立一元论是罗素在较长时期内持有的一种哲学立场。
21、(7)罗素:《逻辑原子主义哲学》,重印于他的文集《逻辑与知识》,第211—341页。
22、限定摹状词指像“当今的美国总统”“世界高峰”“1和100之间的大奇数”这样的描述短语,其英语形式为“定冠词the+形容词+普通名词”,其特点是:只适用于一个对象。据罗素的分析,句子“当今的法国国王是光头”是以下三个命题的合取:
23、这句话可以说是罗素前期哲学的总结。比如,他的摹状词理论试图把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问题转变为摹状词的意义问题,他在《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一书中把外部世界的实在归结为感觉材料的逻辑构造。这些理论为初期分析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当时很多分析哲学家相信,只要经过对语言意义的适当分析,很多传统哲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或被消解为没有答案的伪问题,或者得到明确无误的答案。
24、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则违背了自己的约定;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那么按照他的规定,又应该给自己理发。这样,理发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25、http://www.iangibsonillustration.com/blog/2017/8/19/cat-and-buttered-toast-theory
26、伯特兰·罗素使用理发师悖论解释了一个更加严肃的悖论,即罗素悖论(Russell’sparadox)。它比我们见到的其他自指悖论更加抽象,很值得思考。假设存在不同的集合:所谓集合即由一系列对象组成的合集。某些集合只包括简单的元素,而某些集合包括其他集合。例如,一所学校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合,由不同的年级组成,而每个年级也是一个集合,组成元素是该年级的学生。某些集合甚至包含自身。本书列出的所有集合构成的集合包含自身。元素数量超过5个的所有集合构成的集合包含自身。当然,也有很多集合不包含自身。例如,设想一下由所有红苹果构成的集合,它不包含自身,因为一个红苹果不是集合。罗素想让我们假设这样一个集合R,它包含了所有不包含自身的集合。现在提出下面这个问题:
27、关于解决罗素悖论,这本《数学原理》让罗素的逻辑主义在数学领域,得以与另外的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写入了数学发展历史。然而,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沉重的。为了避开“自吞”的陷阱,罗素的逻辑推演系统,一套加盖一套,过于庞杂,令人望而生畏。
28、1(单选题)1998年以来,教育部的专业目录里规定了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内的数学学科。
29、第西方世界应该让中国独立发展,自主发展,这体现了系统论异质性的包容。
30、前两条公理没有问题,后三条却充满了争议,例如(3)和(4)都断定了某类集合的存在。通常认为,逻辑是关于推理的形式结构的理论,逻辑真理应该对于外部世界无所言说,即维特根斯坦所谓的“重言式”(同语反复)。罗素也意识到后三条公理缺乏自明性,甚至怀疑选择公理有可能是假的。但他并没有放弃逻辑主义,而是把无穷公理和选择公理作为假设性前提,把依赖这两个公理的数学语句S改写成如下的条件句形式:“如果无穷公理成立,则S”,“如果选择公理成立,则S”。罗素为这样的做法做了一般性辩护:“[数学的基础性前提]因过于简单而不容易,于是它们的后承一般说来比它们更容易一些。我们是因为能够知道后承为真才倾向于相信前提,而非因为知道前提为真才相信其后承。但是,从后承推断前提是归纳的本质。因此,研究数学原理所用的方法其实是一种归纳方法,与其他科学领域发现一般规律的方法实质上是相同的。”对罗素来说,选择数学公理有如下两条依据:它们是自明的因而是确实的,或者只有借助于它们才能推导出自明且确实的定理。罗素断言:即使在数学和逻辑中,的确实性(不可错性)也是达不到的,值得怀疑的因素总是有可能伴随某些公理及其推论,其证据之一是某些逻辑系统甚至能够推导出悖论。
31、从这些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我相信,经历过一些事情,通达人情世故后,他们有能力把中国人的观点思想引到应该走的方向。当然,他也尖锐指出中国人的弊病:贪财、胆小、麻木。
32、罗素的“外在关系说”是重要的。在西方逻辑学和哲学的传统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谬见:自然语言中一切语句都是主谓式的,至少可以化归为主谓式的,它们表示个体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从亚里士多德一直到莱布尼茨、康德都秉持这种立场。例如,康德根据主谓式语句来刻画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分析命题是其谓词的意思包含在主词的意思之中、前者并不对后者构成扩展的命题;综合命题是其谓词的意思对主词的意思有所扩展的命题。他们因此都不能正确分析关系命题和关系推理。例如,“2小于3,3小于4,所以,2小于4”是一个常见的有效推理,若把其中的关系命题化归于主谓式命题,就变成这样:“2是小于3的,3是小于4的,所以,2是小于4的”,其前提中有四个不同的项:2、小于3的、3、小于4的,没有共同的中项可以作为沟通前提与结论的桥梁,就像从“天是蓝的”推出“草是绿的”一样,推理无效。罗素则把关系命题分析为n(n≥2)个个体与n元谓词组成的公式,如R(x,y)表示“x和y有R关系”,再配以联结词和量词,就可以处理关系命题和关系推理,这样的逻辑才能成为日常思维特别是数学思维的有效工具。需要指出的是,在罗素之前,弗雷格通过对数学“函数”的扩展解读,已经提出了处理关系命题和关系推理的方法及其逻辑,他们俩人的方案本质上是一致的。
33、当然,这种感叹是建立在哲学与科学相对立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把它们看作是登上山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的话,则哲学家和科学家均可以发展出自己关于世界观的理论,通过不断的比较,终可以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理论。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理论的历史。
34、3(多选题)下列选项中,较早出现勾股定理的国家有()。
35、4(判断题)数学证明是依靠逻辑推理导出结论,定理已经证明就永远是对的,除非发现定理本身有误。()
36、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那些大科学家的工作或多或少都带有哲学的性质。所以有人说,伟大的科学家通常也是伟大的哲学家。比如席尔普编的《在世哲学家文库》里就有爱因斯坦一卷。
37、1914 年,罗素在哈佛大学做了8次系列讲演,其中第二讲题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他特别强
38、再以人为例。在世界图景化的过程中,人的角色也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也被充分的还原为图景中的一部分,被嵌入世界图景的因果链条之中。
39、集合中元素的数目称为集合的基数,集合A的基数记作card(A)。当其为有限大时,集合A称为有限集,反之则为无限集。
40、TheProblemOfChina(Russell-1920).pdf
41、简单类型论不能排除像说谎者悖论和理查德悖论等语义悖论,罗素随后发展了分支类型论。后者
42、十九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论,在集合论刚产生时,曾遭到许多人的猛烈攻击。但不久这一开创性成果就为广大数学家所接受了,并且获得广泛而高度的赞誉。数学家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石。
43、说起科学和好奇心,怎么能不提近正在火热进行的科学三分钟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距离后的截止只剩一周时间了,赶快行动起来吧~
44、于是,我们得到一个以原子命题为基础、通过逻辑联结词和量词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一个以原子事实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形而上学体系,该体系的底层是逻辑原子(可感知的殊相、性质和关系),然后逐步生成原子事实、复合事实,物理个体、类,以至整个外部世界。这两个体系鲜明地体现了语言与世界的同构关系。
45、就是说,它与组成自身的集合相等同,也就是“与自身不相等同的集合”;如果它是与自身不相等同的集合,那么根据“一切集合不是与自身不相等同的集合,就是与自身相等同的集合”这一逻辑区分标准,它就是与自身相等同的集合。这一矛盾具有“如果A是A,则A是非A;如果A是非A,则A是A”的形式,因而是一悖论。
46、这里如果把老师也混淆到学生行列,作为模糊的主客体不分的人,那么这里也完全可以说,这个老师说的也是个悖论,是个“鞭策悖论”,老师(我)要是给自己鞭策,那么老师(我)就违背了我说的“不给自己鞭策的人鞭策”。若是,老师(我)不给自己鞭策,那么老师(我)也违背了,“只给那些不给自己鞭策的人鞭策。”这是矛盾的。
47、3(判断题)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实质在于:极限的概念不清楚,极限的理论基础不牢固。()
48、罗素发现,一切悖论都来源于自我指示的恶性循环,即:用已经蕴涵着整体规定性的个体定义反过来规定整体。比如,把一切事物分成“与自身相等同”和“与自身不相等同”是用以规定个体事物的分类标准,不适用于包含一切类的总类,因此,“一切与自身不相等同的类所构成的类”是自我指示的恶性循环。同样,爱比米尼以整体名义说“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是对每一个克里特人所做的判断,不适用于他所代表的整体;理发师所做的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声称,也不适用于他所代表的整体。
49、罗素在少年时随兄学习欧式几何,留下了深刻印象,1890年进入剑桥大学后主修数学,因对当时的数学理论及其方法充满疑虑,开始关注数学的哲学基础。大学毕业后作为三一学院研究员留校任教,早期著作包括《论几何学的基础》(1897)、《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判性解释(1900)和《数学的原则》(1903)等,逐渐形成了逻辑主义构想,其核心主张是:数学可以化归于逻辑,数学是逻辑的一部分。具体包括如下两个断言:一是数学概念可以通过逻辑概念来得到定义,二是数学真理可以通过逻辑真理来得到证明。其背后的动机是:用逻辑的可靠性来证成算术以及所有经典数学的可靠性;用逻辑的自明性来解释数学知识为何且如何是先验可知的;用逻辑构造来削减数学理论的本体论承诺,例如对自然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无穷等的存在假定。应该指出,这种关切不只是罗素个人所独有的,而是当时许多大数学家的共同关切,即如何一劳永逸地证明数学知识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这样的研究被称为“数学基础”。在罗素之前,德国数学家弗雷格(G.Frege)等人早就提出了逻辑主义,荷兰数学家布劳威尔(L.E.J.Brouwer)等人提出了直觉主义,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D.Hilbert)等人提出了形式主义,并努力将其想法付诸实施。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是当时数学基础研究的三大流派。
50、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51、翻过明信片,只见背面的那句话是:“本明信片正面的那句话是假的。”
52、中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完全能在一二百年内,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
53、理发师悖论与罗素悖论是等价的:如果把每个人看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的元素被定义成这个人刮脸的对象。那么,理发师宣称,他的元素,都是城里不属于自身的那些集合,并且城里所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都属于他。
54、埃舍尔名画《Drawinghands》,实际上也反映了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自指困境
55、比赛开始,当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时,乌龟仍前于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了下一个100米时,乌龟依然前于他10米……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56、无论是沿袭牛顿的理论选择无限观,还是沿袭爱因斯坦的理论选择有限观,从哲学的角度看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力量。有意义的工作是从康德这里出发,往前走。
57、把同一类型的集合再分成不同层次,高层次的集合不能被看作低层次的集合。低层次的集合称为“直谓的”,决定它的性质称为“直谓性质”,其他层次的集合或性质称为“非直谓的”。一般地说,凡涉及某一类型的全体而又是此类型的性质的性质,是非直谓性质;否则,是直谓性质。考虑罗素自己的例子:在“拿破仑是一位伟大的将军”中,“是一位伟大的将军”则是个体的一个直谓性质;在“拿破仑具有一位伟大将军所具有的一切品质”中,“具有一位伟大将军所具有的一切品质”也是个体的一种性质,但它涉及个体性质的全体,是非直谓的。体现上述思想的系统记为RT,由对T中的概括公理做某种限制得到。RT可以避免语义悖论,却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对于一个集合S,人们不能笼统地说S的所有元素(它们是较低类型的集合)都有某种性质,而必须区分不同层次才能做出断定。实数就是这样的集合,故对实数不再能做出单一的断定,而要分类型分层次做出断定。这样一来,分支类型论就不能作为描述数学命题的恰当工具。为了弥补这一严重缺陷,罗素又在RT中引入还原公理:每一非直谓性质都有一个直谓性质与之等价。这等于取消了直谓和非直谓的区分,也就等于取消了分支类型论。罗素的类型论在解决悖论方面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58、尽管它们把这个看似很美好的世界无情地打破,但是这又何尝不是探索这个过程本身呢。我们能做的是
59、其身出贵族地位的罗素,深知“有教养的人”的作用,并对中国的这一层次人物评价极高,希望也很大。
60、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反证法的步骤的是()。
61、罗素一生长寿,活到98岁,他访华的1920年,在其人生的年龄线段上,正处于“中位数”的位置。时年48岁,接近50岁的罗素,接近“知天命”“之年。这个“中位数”是罗素一生的“分水岭”。这一点,有传记作家瑞·蒙克(RayMonk)所写的大部头著作《罗素传》为证。他以1921年为界限,将罗素的一生,截然分为两段,上册为《孤独的精神1872-1921》,下册为《疯狂的幽灵1921-1970》,前者充分肯定,后者质疑不断,颇多抨击。
62、任何哲学问题经过必要的分析和净化,或将不再成其为真正的哲学问题,或将成为我们所说的那种意义上的逻辑问题。(8)
63、罗素正好在他人生的转折点,接触到中国,并喜爱上中国。他这种喜爱,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即兴式的,应该将此视为,他的睿智知识沉淀与人生追求等要素的综合反应。这也导致了他的看法,不能不是超越的,既超越了当时西方知识界的普遍看法,更超越了百年漫漫时空。百年后的今天,人们重新加以认真审视时,依然感到那样鲜活,那样迫切。
64、按照这一理论,一个谓词只有用来表述较低级对象才是有效的,如果用来表述自身(或同一级对象)和较高级对象,则是无效的,就会产生悖论和无意义的表述。比如,“一切与自身不相等同的集合的集合”的逻辑形式是f(~fx),这是违反类型的表达。“真理是真的”的形式是f(f),“红色是自然数”的形式是f(F),“白色是苏格拉底”的形式是a(f),都是违反类型的无意义表述。
65、阿基里斯是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芝诺讲:阿基里斯在赛跑中不可能追上起步稍微领先于他的乌龟,因为当他要到达乌龟出发的那一点,乌龟又向前爬动了。阿基里斯和乌龟的距离可以无限地缩小,但永远追不上乌龟。
66、对此,罗素并不甘心,决心解决自己发现的这个“漏洞”,其勇敢的承担,颇像我国的“补天”女娲,令人敬佩。悖论出现之前,罗素正在雄心勃勃地要打算重新梳理他之前的著作《数学的原理(ThePrinciplesofMathematics)》,因为人们对此书的微词颇多。于是,在罗素的动员下,联手美国哲学家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共同排除数学原理中的这种“自吞式”的恶果。这两人联手,乃是货真价实的“强强联合”,他们的目标也提升了,要重写另外一本新书,计划一年内完成。
67、我们知道,数学研究的动力,多半是属于“问题导向”型的,体现的方式一般为:第一种,来自现实世界需求的推动;第二种,以“问题猜想”的方式牵引拉动;第三种,则是以悖论方式带来的反向推动,旨在解决“危机问题”。这一次,罗素之所以”牛“,是在集合论的“大厦”里,发现了这个要命的“软肋”,给数学的发展,猛击了一掌。
68、有了黄油悬浮技术,还要啥自行车(╯‵□′)╯︵┻━┻
69、2(单选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轧钢机的涡轮和蜗杆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