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文案39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03 16:52:31

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

1、对于当时流行的玄言诗,陶诗是受到它的影响的。在这方面,朱自清先生的意见比较中肯。他在为《陶渊明批评》一书(萧望卿著)所作的序中说:

2、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行役”一词取自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於规林》其二:“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嘆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復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悲嘆行役的辛苦原是此前行役诗共同的内容,后两者则是陶渊明所特有的,而且越到后来这两种情绪就越强烈。那种失去自由的无奈之感,成为这类诗的基调。试看以下例句:“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捨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乙已岁叁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3、这种议论只能说是后人审美观,而不是南朝人的看法。事实上,在南朝人看来,陶诗过于质直,不足称道。因而,《宋书·谢灵运传论》和《南齐书·文学传论》两文叙述了诗歌的发展历史,都没有论及陶公。直到萧统的《陶渊明集序》,才开始给陶渊明诗文以较高的评价:

4、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尷尬的。

5、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雕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鶏鸣,及晨愿乌迁。”《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復餘。”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6、“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

7、译文: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8、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洪柯百万寻,森散覆旸谷。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9、在六朝士人中,陶渊明是园林游赏和写意化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笔下有很多跟园林有关的描写:如“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答庞参军》)(6)“阶除旷游迹,园林独余情”(《悲从弟仲德》)(6)“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6)“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6)

10、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生活总还要继续进行,不能无休止地哀伤下去。儒家经典里甚少谈论这个方面,而看破一切的大诗人陶渊明则直截了当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哀伤是早晚会淡化以至于终结的。“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11、可见,饮酒只是咏怀的一种方式。宋人叶梦得亦云:“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11)

12、今按,陶渊明有两个儿子出生于同一年,可以有几种可能,夫人(正妻)生一个,妾(即所谓如夫人)生一个(即所谓庶出),恰好在同一年;雍、端二子乃同一母所生,无非年头生一个阿雍,年尾又生了一个阿端。雍、端二子是双胞胎。这几种情形很难认定是哪一种,陶渊明是否有如夫人亦不得而知。即使有,也不足为奇。说“先生清德如此,而乃有如夫人,亦可一笑”,无非是先把他请上神坛,再加以质疑和批评。古代诗人中有如夫人的多了去了,如果他的诗没有能写到陶渊明的水平上,又不以“清德”著称,一般来说就不会有人去批评他。公众人物容易挨批挨骂,文学史上的大人物也是如此。其实我们只管多读他的诗就好,不必去关心什么莫须有的如夫人之流。

13、陶渊明写过好几组组诗,其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组织有结构的,如《咏贫士》七首;另一种是将一些散篇扫归一处,大抵无组织无纪律,如《饮酒》二十首之类。《读〈山海经〉》介乎两者之间,先来一首总帽,然后分别发表自己读《山海经》的感想,就这个意义而言,是有组织的;而后面那十二首的排列好像相当随意,又似乎没有什么严格的纪律。陶渊明是不喜欢受拘束的,连拜见上级来人都懒得束带折腰,不惜挂冠而去,何况写诗。像后来杜甫那样精心安排《秋兴》八首,陶渊明是干不来的。

14、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5、臣危肆威暴,钦駓违帝旨。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长枯固已剧,鵔鹗岂足恃。

16、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幷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一文认为,屈原代表了载道文化,陶渊明代表了闲情文化。陶渊明所代表的这种文化模式深刻地契合了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封建士大夫独特的文化心理。宋元以来成为他们的认同对象,备受推崇。

17、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18、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着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顏延之《陶征士誄》盛赞其人品,而对其文学衹有一句评论曰:“文取指达。”钟嶸《诗品》将他列入中品。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萧统《陶渊明集序》曰:“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眾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见《梁昭明太子文集》卷《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詮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朱熹对陶渊明赞颂备至,如:“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晋宋人物。”南宋汤汉《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是现存早的注本。他据韩驹对《述酒》诗的评论,详加考释,认为此诗是为刘裕篡晋而作。此说影响很大。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幷获得了世界的声誉。1958年12月至1960年3月,《光明日报》的《文学遗產》副刊展开了对陶渊明的大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无论在当代还是对后代都起着引人走向消极道路的促退作用;有人则对他抱肯定态度。经过讨论,对陶渊明抱肯定态度的占了上风。《文学遗產》编辑部将这次讨论中的重要论文编成《陶渊明讨论集》,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关於陶渊明在国外的影响,据不完全的统计,其作品有日、韩、俄、德、英、法、捷克等文字的译本或选本,另有大量研究论着。。

19、可惜刘裕没有能够真正统一九州,他很快就回到东晋的故地来,通过一套复杂而冠冕堂皇的手续,让原先由他安排上台的晋恭帝司马德文将政权“禅让”给他,顺利地实现了晋、宋的易代。据《晋书•恭帝纪》记载,司马德文配合刘裕,很痛快地在交权的文书上签字画押,并“谓左右曰:‘晋氏久已失之,今复何恨。’乃书赤纸为诏。”事情到这里都还是很完满的。但此后刘裕出了一着臭棋,派人用药酒毒死了司马德文。

20、元人刘履在《选诗补注》云:“观其‘众鸟有托’‘吾爱吾庐’等语,隐然有万物各得其所之妙,则其俯仰宇宙,而为乐可知矣。”梁启超说陶渊明这个人“能领略自然之美,能感觉人生的妙味”的确如此。

21、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形夭无千岁),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22、这里有不少是人们耳熟能详、曾经得到反复赞叹的大名人,而更值得注意的则是那些知名度未必很高却为陶渊明特别关注的人物。例如关于汉朝人张挚(长公),陶渊明在《饮酒》其十二诗中充满感情地称颂他道:

23、孟嘉有名的轶事自然也都与桓温有关,《晋书》本传写道:

24、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他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拟古》、《杂诗》。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叁良”、“二疏”、荆軻,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这些咏怀、咏史之作,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中有对自己生平的回顾,如《饮酒》其十九;有对社会的抨击,如《饮酒》其二十。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愤,如《咏荆軻》。从《杂诗》其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忧愤是深而且广的:

25、中华书局资深编审、古籍整理专家崔文印先生校释,考寻史源,注明原书文献出处,辨明原书所论漏误,并择要补充相关资料,便于读者阅读。

26、西王母像所有的女神一样,在后人心目中颜值极高,陶渊明在诗里也说她有“妙颜”,可是在今本《山海经》里,她的尊容却有些不妙,至少是奇特:

27、此外,园林的写意化也体现在园林景物的布局上。在陶渊明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后世园林造景方法的运用。如《桃花源记》开头,作者描写武陵渔人在桃花源入口处的感觉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6)165给人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感觉。

28、陶渊明对刘裕上台当皇帝可能不是太赞成,但也没有表示过反对,至于用残忍的手段害死前晋恭帝司马德文一事,他肯定是不赞成的,但也只是在一首题为《述酒》的诗中借用典故顺便提到了一下,说是:

29、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人生的理念:

30、就是说,陶渊明在诗中往往将他对现实人生的看法寄托于酒中。陶渊明喜欢饮酒,醉酒的状态可以使他超然物外,形神相亲,变得更加清醒。他的二十首《饮酒》诗,以吟咏古人、追忆往昔、感慨时事为主,借以表现他的孤高不群,如“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其三)(6)“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其九)(6)“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其十四)(6)等等。

31、可见,他终生都与琴有不解之缘,甚至到了“卧起弄书琴”(《和郭主簿》其一)(6)60的地步,直到晚年还“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6)1这说明陶渊明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也就是他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要悟出琴中之趣,就不必拘泥于弦上之声。至于是否懂得音律,反倒不那么重要了。李白曾说陶渊明是“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赠临洺县令皓弟》)

32、事实上,陶渊明在一开始更多地是被视为隐士,而非诗人。如时代较近的刘勰,其《文心雕龙·明诗》篇在论述文体之演变时就忽视了陶渊明的意义;钟嵘《诗品》亦将其置于中品。反而是同时代的萧统率先注意到了,并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随着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兴起,陶渊明的诗歌受到了相应的重视,并有王绩、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亦步亦趋。宋代苏轼著名的“望”“见”之辨,同样体现了对渊明诗艺的揣摩。

33、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衹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叁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狠精彩,不可更易。

34、如果将《游斜川》诗的第一句确认为“开岁倏五十”,诗序的第一句确认为“辛丑正月五日”,陶渊明的生年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宋人张縯在《吴谱辨证》中写道:

35、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36、一个人好根本不糊涂,如果一时糊涂了,要赶紧救治,恢复对人对事的正确认识。陶渊明虽然对政治不感兴趣,其看法还是不错的。

37、陶渊明读过的《山海经》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本子之间都有些什么异同,是一个完全无从确知、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能拿今本《山海经》作为背景和依托去读陶渊明的诗。这里恐怕一定会有不大对头的地方,而除了忽略过去之外毫无妙策。

38、从这首诗看去,陶渊明对这一类神仙品大有兴趣,“丹木”“玉膏”一类特殊滋补品比起他本人常用的菊花酒来,不知高级到哪里去了(参顾农《陶渊明与菊花酒》,《书品》2004年第5辑),虽不能得,心向往之。陶渊明固然把生死看得很透,而同时也想各种办法争取长寿。这二者并无矛盾,现代人仍然常有诸如此类的想法和举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