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金刚经名句149句文案集锦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28 08:28:42

一、金刚经名句

1、人世间的有些东西,通过等价交换可以得到,但是对于果位,无论你用金钱,或者是地位、名声,都无法换得,你只有去修才能得到。

2、念《金剛經》就是這樣,像淸理垃圾。淸理完了面上的,乾乾淨淨,一陣芬芳。繼續下去,地底下的宿垃圾便散發出濃重的黴味和臭味。

3、15不争是慈悲,不辩是智慧,不闻是清净,不看是自在。

4、10水流平地本无声,地有高低而有声;大道无言周法界,因贪瞋痴而有争。

5、「复观自心,非生非灭,圣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

6、学佛要去除分别心,只有真的做到,看一切现象,无任何差别,看任何人,都不讨厌,看一切都与自己,没有分别,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7、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8、“名”只是一个符号,可以人为地任意的给与某种事物冠名。“名”下的涵义或特定特征为有名的“道”。“道”一旦有了“名“就代表人类认识某种”道”,是为知道。比如由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观察天体后发现的彗星,经过他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彗星的运行规律,测定了运行轨道和数据,并因此命名为哈雷彗星。彗星被发现的有600多种,它们的形态又各自不同,按“道可道,道”的涵义来解释,所有的彗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道“。彗星的前身是我国劳动人民口中说的“扫帚星”,那么彗星的未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又有谁会“知道”呢。

9、问道是向有知识,有丰富阅历的人请教道理,向道家请教道术,问询世间一切自己不懂的道义根源。问道不是专指向道家问询,它是一个现代词语,意思很简单,就是问。类似于头条的悟空问答,知乎等都是问道的形式。

10、《金刚经》译本目前流通的主要有三个版本:

11、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2、17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13、18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14、虽然诸法性空,但也不是断空、顽空,不能因为“空”我们就什么都不做,还应当“生其心”,就是要发起慈悲的大愿,庄严净土,修菩萨道,利乐有情。

15、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16、正當要動手時,一個念頭閃過,是那首老和尚的四句偈。於是他照著偈子,向前走三步想一想,向後走三步想一想,走動的聲音,吵醒了睡夢中的太太。商人的太太看著丈夫手裏拿著菜刀,嚇得大叫說:「你這是在做什麼?」商人指著那雙男人的鞋子問:「這又是什麼?」

17、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

1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9、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20、花道:插花造型艺术,亲近自然之道。

二、金刚经名句书法图片

1、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2、(图源自网络,侵删。)

3、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4、儒家之道归根结底就是问道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儒教所体现的表象上看出来。儒家以做学问,著书立学为中心,教人开蒙,钻研学术,论辩真伪,从而促使社会进步,视野开阔,奠定了儒家思想能够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5、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6、名相,耳可闻者曰名,眼可见者曰相。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我们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感知和现象,其实它们只是名相而已。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并不是这个人本身。所有皆是名义上的相,并不是事物的本来。因为事物本来也是虚妄不实的。

7、22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8、茶道:品茶者的生活艺术,享受美感之道。

9、儒家思想,是百家学说之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或,由创立,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大的,也是中国的主流意识。

10、有为法是指目的性很强的法门,即佛祖讲的非法,不正确的法门。去庙里拜佛烧香,求保一家平安,是一种有为法。双腿一盘,苦思冥想,为了成佛,是一种有为法。所有带有动机,强烈功利,目的性强的法门都是有为法。

11、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

12、普贤王菩萨这个偈子,多读会惊醒自己珍惜光阴,也会渐渐放下一些对俗乐的沉迷,而注重于思想和心灵上的成长,加强对修学领域的专注与奋进。

13、誓救众生。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

14、以上分析,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有不对处,欢迎留言补充指正。后一句,留给大家分析。

15、(1)佛家之道与佛教参禅的目的。参禅即问禅,问佛教的禅意和根源以及世间的一切”道”。参禅的宗旨是生死的论证,肉体的明心见性。就是要领悟生与死的关系以及自身的本来面目。佛家认为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前路。“明心”就是看透心底,“见性”乃是窥见自己的本性。唐宋以前的禅宗参悟,大多是三言两语就欣然悟道了。句式有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恶莫思,生死勿念”等。由于人惰性无常,经常讲了以后又往往做不到,自宋以后,得道高僧祖师们开始引导信众,效仿达摩祖师用坐禅的方式去参悟

16、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7、释义:在此之中我很开心,一定要跟你们说。看到开心的火烧云,一定要告诉你们。

18、如果你不给自我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正因你自我的内心,你放不下。

19、在佛陀看来,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梦中、在虚幻中“演戏”。到了梦醒的时候,梦中的一切什么都不会存在。但是人还会继续吃苦。

20、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1、庄周蝶梦,不知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这是出自于庄子。

2、“习”现在常用意义是“复习”、“练习”。习字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下面是一个日字,在六书里属于会意字,本意指“鸟多次拍着翅膀学飞翔”,强调的是“多次”、“反复”。《礼记 月令》就有“六月,鹰乃习之。”就是说六月时节,雏鹰开始练习飞翔了,小鹰不断拍打翅膀,反复练习。

3、之後,我還是每天精進念《金剛經》。痛苦的心境在慢慢恢復,蛻變,能真真切切感受到。

4、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5、31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7、《行路难》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

8、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

9、不瞞大家,末學罪障實在深重,擱家自閉多年,抑鬱,精神分裂。於是,從5月開始,我就每天持誦。多時,每天25遍,少時,基本3遍。持誦200,300遍…慢慢開始引動了宿業:有一天,我自殺了。服了兩瓶精神類藥。

10、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武士道通通源于我国的习武之道。

11、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12、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13、《金刚般若经赞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谓要以智证于无住,无住即无因也。”

14、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了救县长夫人,硬生生血被抽干,而医生后也只是漠然地看了一眼,仿佛逝去的并不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15、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16、这一段颂偈里藏着大智慧,譬如工画师,这一段里与(楞严经)里深藏的智慧之海,略有相似,值得一读再读。

17、我在看网友评论的时候,有人说:“《活着》这本书太残忍了”

18、当你愉悦时,你要想,这愉悦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9、小结:道非道,道。宇宙万物,道法自然,万物浩繁,难以数计。然而,一物一道,一道一名,各有各的奥妙。《道德经》一句话,世人但凡有说尽道法自然者,岂不是旷世奇人,铸就鸿篇巨制。

20、到了将来,你就会真正认识到这一步。才会真正发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四、佛家经典禅语

1、如来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法,是让人不执著于自己所得到的任何东西。在修行的时候,也不能执著于任何东西,始终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清净状态。

2、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5、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接近的。

6、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7、读诵,背诵金刚经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感悟。曾经有一段时间,觉得金刚经里到处都是经典。现阶段觉得这一句该是金刚经核心要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因,“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果,或许以后认识还会改变。

8、《金刚经》:“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9、佛告诉我们,学佛不要着相,真的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和寿者相,修一切善法,才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的理解,就是要去除分别心,不着一切相,同时还要修十善,诸恶莫作,终才能证得佛果。

10、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11、通行版本鸠摩罗什大师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2、十方菩萨共归依 我今宿植善因缘

13、执着分别,是我们凡夫的通病,如果还有分别执着,那就算不上菩萨了。我们凡夫之所以有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因为我执我见,有分别心。无论别人对我如何,无论遭遇什么境界,如果能把“我”去掉,只作为一个旁观者,那就跟看电影电视剧一样了,还有什么需要计较的。

14、一切有情众生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着,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我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这句“无住生心”而明心见性、开悟成佛。这句话可以说是整部金刚经中具有代表性的偈语,突显了《金刚经》所要表达的“无相”思想。

15、如果我们能把世间一切法,从体性上作平等的观照,则能入佛知见,将分别意识转为平等性智,把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把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

16、他自己经常把原因和结果相混淆,却误以为这是修昔的底斯与他共同的长处。

17、可以说《活着》这本书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同时也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18、从认识一种“道”,并为其命名,和“道”的本身一样,这个名字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没有特别之处。没有名字的事物,在天地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等待我们去了解和认识它的原本面貌。已经有了名字的事物,本来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老子的下一句是这样写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19、如果有幸深入三藏十二部,尚未入门之时,已感觉到无尽浩瀚之学海,一片璀璨的宇宙有无数珍宝,任我们选取。

20、即使我们不太了解《金刚经》中精深的义理经义,但时常在手边翻阅念诵,也同样有功德不可思议,去除烦恼,调理内心,收获快乐。

五、修心禅语

1、四句偈,《佛学大词典》:“四句偈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

2、在世间的如来,只不过是如来的方便示现,并非真的如来。所以才说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然没有来到,哪里有什么去哪里呢?

3、所以真正的清淨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用我們常談的這兩句話,勉強來描寫,就是此心無事,像個鏡子,心如明鏡臺,有境界來就照,用過了就沒有。當年我有個朋友,學佛有點心得,那個時候剛剛有打火機,人家問他,佛是什麼?他說就像個打火機一樣,卡達!用它就有,不用就沒有。

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7、欢迎您关注加入我们,共同学佛!

8、吉祥云中。为阎浮提苦众生。

9、9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六祖慧能

10、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为受持《金刚经》,因悟透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证得空性、破迷开悟、解脱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所以佛经是我们修行路上开悟的一大助缘。佛经是佛陀和高僧大德思想的汇集,能够帮我们开发智慧、清净自性。

1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3、又鉴于篇幅有限,加上下笔之人的才疏学浅,后文就以“名”为引子给大家“说道”“说道“。

14、26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15、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6、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

17、不要对布施的对象有某方面的执着。不要因为他曾经跟你结怨就不布施,不要因为他长相不好看就不布施,也不要因为他有没有回报你的潜力来判断是否布施。只要有缘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众生,我们应该一律平等布施。

18、学佛要清楚,我们学习的佛法,并非佛法,但也是佛法,我们要把佛法,当成佛法来学,但不能执着佛法,因为终,佛法也是空的,也要舍弃的。

1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0、菩萨所做福德,不应贪著

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2、《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上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法,都如梦幻泡影般无常虚幻,这一点我们应该看破。既然一切终究是空,何须将其挂怀,何须将其住在心头。

3、小溪横。枝上绵蛮,休作断肠声。

4、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着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

5、“道”和“名”的存在是一样的道理,根源相同只是称谓各异。但两者同样玄妙深奥,玄妙到什么程度呢,《道德经》上说,可以玄了又玄,妙了又妙,玄妙深邃,是通晓宇宙万物奥妙变化的玄妙之门。

6、空身方面解释较简单,只从理念上去抛弃色身认为不干净、假合、虚幻不实在,但要藉此幻身来修空身。

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8、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9、「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10、有個網友如是說,半年持誦《金剛經》1080遍,我從地獄走向天堂。今天下午,念完了第1080遍《金剛經》。半年的時間好快,但我卻體驗了從地獄走向天堂的感覺。其間有很多強烈的感應,痛苦還有驚喜。

11、“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12、当你为任何一件事痴迷的时候,放不下的时候,乃至任何一个人为任何一件事痛苦的时候,这句话都可以派上用场。

13、23好丑现前,心安如海,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磐。

14、中年人看名人传记,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如《》传记书中,记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d宣传部付职,帮助改组国民d,准确判断资本家不是真正的革命者,而是来投机取巧利已分子,并把这些资本家从国民d组织名单中去掉,导至国民d部长和资夲家很不满,借口资本家不捐经费,不发共产d员工资。也有办法对付,发动共产d工人组织罢工,使得资本家自愿捐经费才恢复生产。认真工作并善于工作的精神,直得中年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学习。

15、古刹里面,还有一部《金刚经》,据悉是清朝宋思仁到此一游后,专门赠送的,后来古寺庙也就改名为“石经寺”了。金刚经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凭借这一点,使得寺庙在巴蜀大地名气大作。

16、般若即空性的大智慧,把般若比作金刚,你可以想象下,你挥舞着金刚杵,能断万物,利刃斩无明,破除世间一切所有虚妄执著,明了一切现象的本质为空性。

17、6心若有尘天地窄,眼中无物众生亲。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

18、“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

19、四 此章句被曲解的原因孔子第一个把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将其贯彻始终,这一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人格与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特别强调立德树人,把道德教育一直摆在了首位。

20、这个世界要不是黑白颠倒,那还叫众生吗?那该叫天国了。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以下经句更是其中精华,读通此经,即可开悟。(文中部分释义来自南怀瑾先生)

2、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3、为了让人脱离无尽的苦的折磨,佛陀让人先去保持心无所住的状态,意思即是“假装”你现在就是如来,已经认识到了所有的相都是假象。

4、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5、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智慧音里。

6、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7、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8、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9、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大智度論》

10、你所需要的是从他人回到自己,终找回自己。

11、一首偈子,阻止了一場家庭悲劇的發生,我們能不信四句偈的功德能出生三世一切諸佛嗎?

12、释义:小溪流的不断,在纸上缠绵,不要怕伤心的声音。还有火烧云。

13、菩萨修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不但能够利益他人,并且能够破除对于“我所拥有之物”的执着,能够将自己的好东西分享给大众,对治自身的悭吝习气,所以修布施能够获得巨大的福德。

14、无论心法或色法,其体性都是毕竟空。万法皆有其性(本体)与相(外在表现),相是缘生法,缘生则无自性,即是空。空即无相,无相即一相,一相即平等,平等即无高下。

15、16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

16、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足矣。万物之灵的人,更知道懂佛敬佛。: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17、道不尽的道,说的头头是道,不如《道德经》一句话概括。

18、尤其是财布施,很多是为了面子,看别人去寺庙都布施,自己不放点钱不好意思,别人布施的多,自己布施得少,觉得没面子,都是分别心在作怪。其实佛教讲的是随缘布施,钱不在多少,关键在发心,心越清净,心里越无所住,功德就越大。

19、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20、简单的解释法即是法门,方法,办法。佛教中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意思就是佛祖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根器,悟性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金刚经》中讲道:“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祖在此告诫众比丘。佛法不过是渡人去彼岸的筏子,上了岸不能还背着筏子。应舍弃筏子轻装前进。解脱悟道之后,正法都该舍弃,何况不正的法更不应该有。

1、21存平常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2、11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3、32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4、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5、棋道:专指围棋。艺,品,理,规,礼之道。

6、在佛家享有崇高地位的“得道高僧”,就是指在参禅悟道方面,已经充分认识佛法宗门,达到了见道位的地步,被尊称为得道高僧。

7、游学网站:www.chongzousilu.com

8、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9、悟道的根本是从万物的本相到表象之间的变化过程,经过我们的思考和分析,得到一个合乎科学逻辑的结果。有和无,真和假本身是矛盾对立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个整体,这是事物本身的玄妙之处,唐代王伟的诗句“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就是很好的佐证,洗心是为了什么?因为心底有悬而未解的疑惑。悟道又是为了什么?因为需要一个正确的答案来解释眼前的迷津。因此上道的涵义就是有和无,真和假,虚与实的循环论证,悟道就是参悟彼此之间的变化规律,然后发现其中的玄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