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经经典十大句子
1、想要执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
2、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3、上善,善的人。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却不与万物相争。
4、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译文)不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盲目乱干、胡作非为,就会出现凶险。
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next88),不道早已。
9、点击文章上方“谈笑过往”加关注,点击查看历史,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1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1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2、《道德经》全文——数数看看,有多少耳熟的句子第一章道可道,道。
1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14、道德经的内容的写作,是用两千多年前的字音,字意和词性写作的。在经内一个字就可能成为一句话的含义,并且始中运含着玄门之术,哲学性的道理,称之道并非一道之论,而是整个宇宙中的一切道理,这种道理绝不会与德分开,从道中论德,以德论道,这些都是按兩千多年前观念认识而阐述的。现代人永远不会真正合理的解释。这是本人的拙见,且勿认真。
15、(翻译)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1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7、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老子·五十八章》
18、这几句话要人不可固执自己主观的成见,执著了自己的主观成见。成功固然很难,人不自以为是,才能开彰大业。有了功劳的人爱表功,差不多是人们的常态。真正有修养的人要不自伐,有功等于无功。傲慢的人不能成功,所以要不自矜才能成长。
19、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译文)事物强壮了就趋于老化。
二、道德的经典句子
1、我只能帮你搞到第一章: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明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夫唯弗居,是以弗也。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滴,善数不用筹策。(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说话的不会给人留下话柄,善于计算的人不用任何工具就算得很精准。
4、(译文)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5、的道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新的状态,从而产生了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在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下形成新的和谐。
6、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老子讲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句话同样体现了老子对奇妙的生殖之母的崇拜,他指出女性是天地所由出的根源。它连绵不绝却隐而难见,但它的功用却是永远用而不竭的。在这一章中,老子把道比喻为雌性的生殖本能,他认为“道”是一个“能产”的女性(玄牝)。
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8、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德经 第七十五章》
9、《道德经》经典名言名句篇4
10、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12、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诞生。
13、道,是悟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真有点“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其实,从全书来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规律,引申为事物的原则、方向等等。不管怎么样,遵循自然规律、把握事物的原则和方向总是没有错的。
14、致虚,极;守静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道经·第十六章》
15、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16、第10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8、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19、学会低头与转弯
20、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三、道德经经典名句10句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不知道出处原来在这里。有些道理说说很容易,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译文)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仁义”。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困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做一丝努力就在困难面前认输。成功的人,不是没有经历过困难的人,而是在困难面前撑住并熬过来的人。
8、回复数字120聆听《道德经》部分章节的唱诵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1、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知足。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一家有一家的日子。
12、堵住欲望的出口,隐藏锐利的锋芒,消解纷扰的争论,和光同尘,大隐隐于市,有点“深入人民群众内部”的意思,这样才能做成大事。反之,高高在上,只在乎自己的欲望,过于锋芒毕露是很容易遇到挫折的,这是玄而又玄的道理。
1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4、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15、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6、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道德经》
18、生活中听人吹捧不如听下真诚的建议。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1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0、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四、道德经经典十大句子摘抄
1、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道德经 第十六章》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道无,育孕发生万事万物,可,是肯定,见也,有,利于用也,成万事万物也。道,也同時,非,有之后过去之废道,否定万事万物,过也化无也。生者是道,成也道,败也道,死也道,物质转化也是道,就这个规律,道不变容万事万物变,永远不变的常(恒)之道理。修道,从古至人们一直在研究长生,反其道而行之,守空无生道。名可名名,就是解释道字是假设之名,名文字音也。不可矩拟文字之意,字外大有文章。言外之意是真经,悟到真经心透明,大远逝反是小微,化生化无道中行。
7、选自《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大意)老子说:人少些贪欲就可以安静,人一安静,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8、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9、0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修身养性离不开“清静”二字,“清”是一种心灵状态,“静”是一种生活状态。遇大事不要慌张,静下心来才能想到解决办法;遇烦恼事不要生气,生气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知足。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一家有一家的日子。
10、注:人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11、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2、(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也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例如,仁慈者在战场上,心肠软便不会勇敢,但老子说仁慈所以才能勇敢,这不是说反了吗?
13、行善者不巧辩,巧辩者不良善。——《道德经 第八十一章》
14、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16、感悟: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终,坚持不懈,那就不会失败了。
1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18、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话能不能说,背后议论人的行为不要做。说的是别人,痛的可能是自己。
19、天下柔弱的东西,往往可以驾驭刚强的东西。比如水和空气,还有女人和男人,男人虽然很阳刚,但往往屈服在温柔的女人面前。所以做人要懂得能屈能伸,这才符合天道。
20、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五、道德经经典十大句子图片
1、(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小聪明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3、智者改过而迁善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大善既是大恶,道德经没有这样的表述。有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好的的道德,就是不要刻意去行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天天想着表现道德,结果适得其反。
6、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7、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译文)众人都很聪明睿智,唯独我却显得糊里糊涂。众人都很精明,唯独我看着很笨的样子。
8、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9、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0、老子在道德经七十八章中以水虽柔弱,攻坚强却莫之能胜的超常特性,说明要想成大业,就要以水为榜样,勇于藏污纳垢,勇于承担责任!原句是:天下莫弱于水,而故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者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11、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译文)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认同道德沦丧。
12、道德经经典语录,“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是老子大胆、勇气、智慧的体现,他认为创造世界万物的不是神而这“道”,那“道”是天下之母”,那“道”是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则是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规律。也就是客观世界、自然。
13、(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14、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5、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17、(感悟)“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一是圆满的东西。
1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19、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
20、上等资质的人在听闻知晓了道以后,立刻会勤勉地去学、去做;中等资质的人听闻了道以后,会半信半疑,认为可有可无;下等资质的人听闻了道以后,就会大声嘲笑,大加讽刺。但如果这等人不嘲笑的话,就不算是真正的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