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包括(精选好句67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29 10:17:36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1、世界九大哲学体系

(1)、按地理位置而言,我国东北的哈尔滨是北纬45度,可是在欧洲,巴黎是北纬48度,伦敦是北纬51度,柏林是51度到52度之间,均比哈尔滨还要靠北,而伊斯兰世界的生存环境则是沙漠居多。

(2)、这种观点认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原因的梵与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的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梵是大我,是宇宙的灵魂,不生不灭;我(小我)是个体的灵魂;小我不是大我,但不离大我,是大我的不可分部分,二者在本性上完全同一。我(小我)有多种形态,但梵是其根本,是真正的实在(高本体)。认识到这点,即可获得精神上的极乐和解脱,达到至上的智慧;而认识不到这点,把梵与我看作是有差别的两种不同的东西,则是无明(无知)。梵我同一说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3)、邬达罗迦的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他是印度早的唯物主义者。传说他是拘卢般迦罗国的婆罗门,做过祭司教师。他提出富有唯物主义色彩的"物活论"。他把世界高本体和原因归结为一种称为"实在"的细微的东西;他反驳了从无生有的理论,认为无中不能生有,有不在无中;他认为从"实在"产生火、水和土,火、水、土消散时又回到"实在"。邬达罗迦一方面承认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火、水、土三种原素构成的,同时又认为这些物质原素是由诸神"欲增多"的意志流出的,因而具有灵魂,这是一种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物活论的说明。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物质产生的,是物质的精细部分。他说:"吃了的食物变成三个部分:它的粗的部分变成了粪,不粗不细的部分变成了肉,细的部分变成了灵魂;同样,喝了的水变成三个部分:它的粗部分变成了尿,中间的部分变成了血,细的部分变成了气息。"(《歌者奥义书》Ⅵ。1-2)他还反对吠陀祭祀的意义,宣传乐生的伦理思想。

(4)、作为自然人,人本身就存在阴阳两种属性,即人性和兽性。作为社会人,教育得好,能够“克己复礼”,就会发扬人性的一面;教育得不好,就可能放纵放浪,兽性的一面就会不断释放。孔子所以被称为圣人、奉为“万世师表”,究其原因,就是穷其一生“设教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倡导“中庸”,倡导“仁义礼智信”,着力诱导人性,遏制兽性,推动形成一个“大同世界”。现在,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是有着充分的继承发扬的。所以,综观整个地球,中国人是充满人性光辉的一群。

(5)、奥义书,梵文Upanisad,音译"乌婆尼沙昙",原意为"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在吠陀文献中,奥义书居吠陀、梵书、森林书之后,所以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终结"。现存的奥义书共200多种,它们是在长期内出现的,早的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迟所见是公元16世纪的作品。据学者们考证,奥义书中年代较早、与吠陀传统有关的不过13种,它们包括:《广森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憍尸多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由谁奥义书》、《伊莎奥义书》、《石氏奥义书》、《秃顶奥义书》、《疑问奥义书》、《白骡奥义书》、《慈氏奥义书》、《蛙氏奥义书》等。这13种奥义书中,又以《广森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憍尸多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和《由谁奥义书》6种为古(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形成)。

(6)、在奥义书时期,印度才真正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7)、其目的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终走向的是一条科学理性之路。

(8)、依佛教(小乘)经部宗的内容解释:事物只在当下是存在的,过去、未来没有任何实体性,属于不存在,当下的存在仅是一个点的状态,没有过程与变化,也没有所谓的静止与运动,开始就是结束,静止就是运动。所以事物在根本的这个当下,不存在所谓的动静、起止之类的对立与判断性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事物都是空的。  依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容解释:事物是不存在的,仅是心内的一种影像幻觉,本质上如同我们想象中的事物或梦中的事物一样,都是我们心的波动所产生的一种虚假的表现,从这个角度说,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当然“心也不是实有的”,但是有。  依佛教(大乘)中观宗的内容解释:无法语言描述,仅能以一种错误但近似的方式说明,即一切事物是不存在的,是心的反映,但心本身同样是不存在的,表现在表现本身是可见的,但实际表现并不存在,空本身也谈不上空,仅是为了听者有可听才说一个空,这个谈不上空的空中,没有任何可存在的。之所以说不存在,不等于说就真的什么都没有。存在不存在,有与无等于一般人可理解的意象都对应不上这个真实的空性,所以无法用人类可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述。 

(9)、不过,古代印度哲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共有4部,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的年代为早(其编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至9世纪)。吠陀中的颂歌、经文和神话,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宗教及思想情况,其中蕴含着不少对世界的本原和生成的推测。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些颂歌宣称,世界是由水、火、风等所构成的,有些认为是由思维(巫师的直观能力)、无(非存在)、原人等产生的;有的认为在众多的现象之上有一种永恒的、抽象的原理或存在,称为理法、太一等。

(10)、第二个,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记得我们不是单向的接收,而是与作者对话(或者称为主动式的阅读),不能只看文字,要想象成作者坐在你面前和你对话。把阅读的过程转变成跟作者的对话过程,作者会抛出观点,你会提出问题,作者会回答你的问题,作者会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扩张并且给出论据,这些论据有的人说服你,有的不能说服你。对话过程第一你要理解作者,充分的理解作者它是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论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第二是扩展自己?把作者的观点、论证方式和原有知识网络挂钩,每读一本新书,你是在增加知识网络的容量,使网络变宽变大。

(11)、● 科学的本质是怀疑,而宗教的本质是相信.

(12)、既然这本书里30~50%内容跟原有知识背景是重叠的,这内容意味着是可以不怎么需要花时间阅读,甚至可以完全不读。剩下50-60%里,有一半是简单看看就能够理解,而且完全赞同作者观点,这个部分也不用太花时间。剩下还有20%,这是你不太懂、不太赞同或者说、全新的,这是真正要重点阅读的。但是,这20-30%里面还有一半是作者在做两件事情:举例说明和心理动员。让你不管从理性上去接受,而且从感情上什么也能接受,所以这个部分也不是要点。

(13)、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孕育和产生的璀灿的文化,对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

(14)、中国哲学,可能与本人是中国人,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点当局者迷之感。中国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代表,先秦哲学又以诸子百家为代表,诸子百家又以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为代表。从诸子百家到焚书坑儒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更好的统治社会,稳定社会发展,再辅以伦理道德的约束和绑架。其本质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15)、不过总的来说将世界分为四大文化体系更准确一些,除非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视为一个斗争的整体。

(16)、中国文化体系我们都很清楚,大约可以用“和”字来概括。

(17)、25课:“广义哲学”与“狭义哲学”的天壤之别

(18)、其目的主要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儒家),终走向的是一条个人修为和政治关系之路。

(19)、世界的本来是道,大道无形无对、元一象先、无始无终;但是,当世界诞生后,矛盾就成为世界的显著特征,阴阳相生、前后相随、高下相倾、有无相成。所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因此,只要讲哲学范畴,就很难脱离矛盾论。我这里的三对哲学范畴,实际就是有关社会发展规律的三对矛盾。

(20)、印度哲学都赋予宗教的性质,任何思想与观点如果不披上宗教的外衣它们都会站不住脚。他们讲究唯心主义,所作所为,也只是为了给心找一个去心苦,不起苦的理由。

2、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包括

(1)、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把社会与自然分开来看,中国人认为人有伦理观念,而自然没有,动物不会考虑这些东西。而社会正是依靠这种伦理关系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规律比自然规律更广、更深,人类完全服从自然等于退化。这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漏洞,即自然科学被正大光明地排斥到了哲学研究的大门之外,被西方推崇的自然科学到了我们这里,都被扫地出门、遗忘和遗弃了。这正是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虽技术众多但却得不到长远发展的思想根源之所在。

(2)、以古代哲学为代表,以思维为出发点,以瑜伽为核心方法。  

(3)、印度文化不是实用性的,也不靠实证,只要内心得到满足即可,大致可以算是属于心灵享受性的,或是说非理性的浪漫主义性的,至于这种文化的根源、为什么在西方、中国与印度产生如此大范围的不同文化、哲学类型?估计可能初期和地理的自然环境有关,后来应该属于于一种习惯性,再到后来则完全是有意识的自然形为了。 「色即是空」是《心经》中著名的一句话,全句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历史上对其解释也多如牛毛,个人理解的内容更是不计其数。  

(4)、汉语里的“哲学”一词出自日本学者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的对“philosophy”的翻译,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里将“哲学”一词以回溯的方式应用于中国思想。1950年代起,中国的学术研究受前苏联影响,对思想史的研究,都套用“哲学”一词。

(5)、第三道四生。人死后,他的灵魂根据不同的"业"可以分别入"三道":如果他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规定,死后可以入"天道"(神的地位);如果奉行差一点,死后可以入"祖道"(人的地位),转生为高等种姓的婆罗门、刹帝利或吠舍;至于不信奉神明,违逆种姓义务的人死后则要永劫沉沦于"兽道"(天与人之外的恶道,即地狱之中),转生为低等种姓的首陀罗或动植物等。奥义书还根据轮回的教义把有生命的物类分为胎生(如人、兽)、卵生(如鱼、蛇)、湿生(如蚊呐)、种生(如草木)。

(6)、哲学(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7)、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龚云表示,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回答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时代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界加强“三大体系”建设。

(8)、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感知具体到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体。“理知抽象性的具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智慧”或“哲知”。

(9)、平常阅读300页书,我在300页上平均花费时间,这是低效的关键问题——没有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到精华上。

(10)、什么是聚焦?在一段时间应该聚焦在不超过3个主题作连续阅读。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个月,在这时间内你要有一个主题,不能漫无边际地读,比如这段时间里我专门想阅读的是时间管理,那就把时间管理这个领域里好的书都读一遍。这个叫做主题阅读,回到高效阅读的一点——融合,你要明白读每一本书是基于我们原有知识背景读的,也就是说如果在一段时间做高效阅读,就像上台阶一样,每一本书都会扩展原有知识网络,使得在读下本书的时候变得更容易。因此你连续做主题阅读,阅读效率会变得之高,而且知识网络的扩充速度能够大化。

(11)、所以对于欧洲和伊斯兰文明而言,和大自然斗争,和人斗争贯穿了整个文明体系,自古至今战争不断。

(12)、剩下的10分钟要干什么呢?再次快速浏览全书。就是刷刷地一页页往后往后翻,只看标黑、图表的部分和各个章节目录。快速浏览全书的目的是重新理解作者的思路,在整个脑子里面把作者的思维脉络以及核心观点再理一遍,看中间有没有什么不通畅的地方、你理解不了的地方,重新再读一遍。

(13)、梵是奥义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高范畴,被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本体或高实在。奥义书哲学家对梵的论证分为两种:

(14)、耶若婆佉的活动年代也约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他出身婆罗门,曾任毗德诃国王阇那迦的的祭司,是当时公认的祭司和祭祀理论家之一。他是邬达罗迦的学生,但提出了与其老师全然对立的唯心主义一元论学说。他宣称世界高的本原是梵,梵又和作为人的主体的我联结等同起来,从而建立了"梵我同一"的原理,把梵、我等同于人的灵魂,认为"我"(灵魂)是宇宙万象的根源。他说:"象蜘蛛出丝,火中爆花一样,从这自我里产生出一切生命,一切世界,一切神天,一切东西,此中奥义乃是真中之真。"(《广森林奥义书》Ⅱ。20)为了使"我"摆脱客观世界的实在性,他提出了"我的四位说"。按照这个学说,人的精神状态即自我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四种,即醒位、梦位、熟眠位和死位(大觉位)。在醒位时,"我"受着外界事物的束缚,是不自由的;在梦位时,"我"虽然成了主宰,但仍未摆脱在觉醒时所受的外界经验的印象,因而还是不自由的和不纯粹的;只有到熟眠和死位时,"我"才能彻底摆脱外界事物的束缚,超越主客观的对立,成为纯粹的状态,与梵合从而达到后的解脱。耶若婆佉还把"梵我"学说与业报轮回思想结合起来,认为在人死后,肉体归于地中,精神进入月中,宣称轮回业报是和人的行为、欲望互为因果的,"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人有何欲望,就有何决心,有何决心,就造何业"(《广森林奥义书》Ⅲ。13;Ⅳ。5)如果人们要断绝业报,获得解脱,就要按照婆罗门教的种种规定行事,学习吠陀,举行宗教仪式,供献祭品,实行苦行,亲证梵我,除去无明。

(15)、”哲学“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和对社会、万物、宇宙的认知的社会意识形态注重启迪智慧,引起人思维上的升华。

(16)、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暑期专题研讨班圆满结束

(17)、中国哲学不关心自然问题,一切研究的现象都会被赋予社会性,如:围棋的理论就是谈人生与兵法;对天地等自然的探讨要与人事相结合;等等。正是这种对社会的关注,使中国的史学异常发达,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而研究社会的走向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正统哲学家无一例外也兼是史学家。

(18)、印度文化的特点是宗教性,在印度,宗教一词完全失去了它在西方的传统定义,一种思想、观点,如果不以宗教的面目出现,在印度是没有市场的。甚至如果你是唯物论者或是无神论者,都要以宗教的外衣包起你的思想,才能被人聆听。印度人不关心自然与社会,可能是因为这些都人自己太远了,也是人终都无法真正控制的。但人自己离自己近,离得近应该容易掌握,快乐与痛苦说到底都不过是人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样的事物,你感觉美而人家未必感觉如何,所以一切美好终的源泉是人的“心”。

(19)、表现的目的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较近。

(20)、它的特点是主要提倡以“科学数据”为我们做事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或道理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或承认。不管理论如何,只要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就是好的,本质上讲,西方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虽然也含有实用主义,但不以实用主义为主),而是实证主义。

3、北大哲学系研究生有多难考

(1)、印度哲学开始从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探讨世界的根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死后的命运等哲学问题,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在《奥义书》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古代印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初的对立和斗争。

(2)、西方注重实践,因此产生了近代物理学,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注重思想,因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

(3)、但是,由于西方教义存在“异教徒”之说,加之实行“羊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西方国家展现更多的则是“兽性”的一面。凡西方列强,无不嗜血好杀、穷兵黩武,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纳粹主义、霸权主义,都产自西方,绝非偶然。

(4)、第四个,输出。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如果觉得确实不错的话,一定要输出,简单说是能够去画自己关于这个领域的一个脑图。比如说现在关注的是健康饮食,好是自己有个健康饮食的脑图,读完书之后去扩展脑图。我并没有要求大家去画这本书的脑图,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叫拆书,让你把书的脑图画出来,这个做法是无效的,因为你把书的脑图画出来,好的脑图就是它的目录,所以你画这本书的脑图是没有意义的。高效的定义是能够终能够和原有知识体系融合,所以做自己的脑图好是完全把这本书关上针对主题重新画,充分融合。另一个办法是什么?把这本书讲给别人听,但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讲,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讲。

(5)、中国哲学存在一个隐藏的特点——实用主义。中国文化实际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用主义文化。中国古代科学界在这里表现中国这种实用主义文化为明显,中国的发明创造很多,但直正被持续发展的技术并不多,就是因为很多发明在当时看来并不实用。这与西方人不同,一种科学成果被证实以后,如果现在没有用,西方人也会想办法为以后可能的实用性保留它。但中国人是选择放弃,原因就是它现在没有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实用主义的文化。

(6)、与西方人以自然规律为社会、人生规律依据不同,中国人把社会与自然分开来看待,中国人认为社会与自然大的不同,是人有伦理观念,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而人的社会正是依靠这种伦理才得以存在与发展的。伦理不是原子,父与子、上与下的关系无法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规律来说明。更明显的说,社会规律应该是包括自然规律的更广泛、更高级的规律系统,所以在自然中可以找到社会规律中存在的东西,而在社会中不可能找到所有自然规律能包括的内容。完全服从自然等于退化。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通过自然方法无法完全认识的社会,人有必要摆脱顺应自然的方法,另辟蹊径,于是自然科学被正大光明的排斥到了哲学研究方法的大门之外了。这也正是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但技术发明众多而又得不到发展的深思想根源。

(7)、中国哲学存在一个隐藏的特点——实用主义。中国文化实际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用主义文化。中国古代科学界在这里表现中国这种实用主义文化为明显,中国的发明创造很多,但直正被持续发展的技术并不多,就是因为很多发明在当时看来并不实用。这与西方人不同,一种科学成果被证实以后,如果现在没有用,西方人也会想办法为以后可能的实用性保留它。但中国人是选择放弃,原因就是它现在没有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实用主义的文化。  

(8)、约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铁器的使用,古印度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发展;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也导致了社会的进一步分化,雅利安各个部落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也已形成。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古代印度开始出现较系统化的哲学思想。因为早的奥义书约在这一时期产生,所以我们称这一时期为"奥义书时期"。

(9)、第一个是标题。第一一定要看标题,看标题的时间3-5分钟。标题也就是4到10个字,为什么要看那么长时间呢?你看完标题一定要问问自己,作者想透过这本书讲什么,他会怎么讲呢?猜这个作者观点会是什么?以及他会怎么去说服?

(10)、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以“科学数据”为理论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不管理论是否实用,只要是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的就是行,所以从本质上严格的说,西方的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证主义的。

(11)、小乘有部:外境过去当下未来,三时皆实有存在。  

(12)、但令人庆幸的是,中国哲学和文化里有一个强大的支点,就是可以大限度的保持社会的平衡和和谐,拥有着兼容并包的特质。一个国家被灭掉但胜利者却被同化(如清军入关、金兵灭宋)这种事在西方人眼里简直就是难以置信的,但在中国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西方人通过战争把英语和西方文化推进到了全世界,但是到中国却丝毫不起作用。而这正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厉害之处。

(13)、印度的哲学追求的是美好的东西,但与西方人和中国人不同,后两者始终认为内心感受必须靠外界刺激才能生起,而印度人则认为感觉可以受心灵的控制任意生起,所以不必关心自然与社会,人一样可以得到终的美与解脱,有时甚至对自然与社会的关注会妨碍人对自己的认识。于是出世思想与瑜伽的自我修行,成为印度文化中大的万分。

(14)、印度哲学以印度古代哲学为代表,注重思维和自心,以瑜伽和修佛为核心方法。

(15)、古代时期(从公元前第一千年初到公元头几个世纪)、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早期,10—12世纪和中世纪晚期,17—18世纪)、近代(包括现代)。

(16)、依佛教(小乘)有部宗的内容解释:事物是存在的,过去存在,现在、未来也存在,事物是时刻变化的,不存在任何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正因为变化,所以事物没有可静止性,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空在这里包含有变化、运动的意思。

(17)、劳莘:我是一个高效阅读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很快的时间读完一本书,每年的阅读量大致上在100本左右,而且对读过的书基本上能够理解跟记住作者的主要观点,而且我能够做一个比较完整的复述。很多朋友都问过我说是怎么做到的,那这就是今天我想跟跟你分享的题目,就是如何做到高效阅读。

(18)、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

(19)、回望历史,当1964年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时,中央赋予的任务就是,开展对世界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揭示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趋势及规律。55年来,世界历史研究所几代学人始终遵循d中央要求,筚路蓝缕,开拓前行,很好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全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队伍配置大体合理,撰写出版了以39册《世界历史》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确立了我所在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和引领作用。

(20)、与西方人以自然规律为社会、人生规律依据不同,中国人把社会与自然分开来看待,中国人认为社会与自然大的不同,是人有伦理观念,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而人的社会正是依靠这种伦理才得以存在与发展的。伦理不是原子,父与子、上与下的关系无法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规律来说明。更明显的说,社会规律应该是包括自然规律的更广泛、更高级的规律系统,所以在自然中可以找到社会规律中存在的东西,而在社会中不可能找到所有自然规律能包括的内容。完全服从自然等于退化。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通过自然方法无法完全认识的社会,人有必要摆脱顺应自然的方法,另辟蹊径,于是自然科学被正大光明的排斥到了哲学研究方法的大门之外了。这也正是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但技术发明众多而又得不到发展的深思想根源。  

4、50个经典哲学问题

(1)、此书疏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孔子、孟子、庄子、列子、董仲舒、王阳明等之几大流派。

(2)、印度哲学的大特点就是跟宗教的融合,在印度,一种思想、观点,如果不是以宗教的面目出现,那是没人理会的。无论你是无神论还是唯物论,都要以宗教的外衣包装你的思想,才能被人聆听或学习。印度人很少关注自然与社会,他们关注的是自己。他们认为快乐与痛苦说到底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你觉得美的事物可能别人未必有这种感觉。所以,一切评判的标准来自于人的“心”。(这点倒是很类似于王阳明的心学观)

(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不是全盘否定中国以外的其他学术体系,也不是用中国的学术体系取代他国已有的学术体系,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汲取他国发展中的有利经验,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诉求和发展需要为导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问题意识,立足中国实际、根植中国实践、聚焦中国发展、正视中国经验、围绕中国问题,解释中国发展逻辑,并且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造出标识性的概念、原理、方法,凝练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创新学术话语和学术表达,着力提升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能力。 

(4)、首先,如果一本书里能够顺畅阅读,这本书里面至少有30%、甚至是50%左右的内容是跟你的知识背景是重叠的。但如果说这本书对你来说是全新的,跟原有的知识背景完全不重叠,实际上是无法阅读的。

(5)、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心的关系。与宗教的关系较近。

(6)、贯穿13种较早奥义书的主题思想,虽然是"梵我同一"的客观唯心论,即把梵作为万有的本原或根本,但是,奥义书中仍有一些朴素唯物论及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在一些奥义书中提到了有物质本原意义的概念,如地、水、火、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金卵、质料等,认为世界由它们聚合或变化而产生。例如:在《广森林奥义书》(V.1)中,认为"太初这个世界仅是水,那水产生实在""……这个世界只是水凝结而成的"。在《歌者奥义书》(Ⅳ。1-2)中,认为"风确是一摄入者。火熄灭时归于风,太阳落时归于风,月亮没了地归于风。……因此,它是至上神"。在《歌者奥义书》(Ⅲ。1-4)中,还系统地提出金卵产世说,认为金卵包藏宇宙,孵育宇宙;金以往是物质,物质为万有之本。其中写到:"这个世界,初是无,由无变有,再从有中成长,变成一个鸡卵,周年成熟,破裂成两片卵壳,一片是金的,另一片是银的,金的为天,银的为地,表为群山,里为云雾,脉为河流,液为海洋"。在《鹧鸪氏奥义书》(Ⅲ。1)中,认为"万有是由质料所产生的;当它产生后,依质料而存在;它毁灭时又进入质料"。一些奥义书哲学家还提出世界是由某些初的物质元素结合而产生的。

(7)、在奥义书中,明显可以看出,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内容。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邬达罗迦,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耶若婆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