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话善恶名言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自知其无知和德即知识这两个思想。
2、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3、他生活的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
4、人文主义西方人文精神初来自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的发展。
5、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6、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
7、苏格拉底把追求善和美德视为人生的高价值,认为善和美德同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他提出一种同特殊相割裂并先于特殊、脱离特殊的一般的善或美德。
8、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9、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10、从''的观点出发,苏踢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一只是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指示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的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只是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11、道德标准亦称“善恶标准”。是指判断和评价人们行为是非、善恶、荣辱的尺度或根据对于道德标准问题,在伦理学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见解:
12、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重要。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13、一、教育场所:就地取材。
14、当时的其他教师,是收取学费的,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他办的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15、其次,“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不仅仅是关于善恶的知识,即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知识,还包括实现善的手段性知识。善恶的知识在一切知识中起到统领的作用。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论证了不管是外在的善(财富),身体的善(健康、强壮),还是灵魂的善(勇敢、正义和节制等)都需要智慧才能真正的实现。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认为勇敢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应该追求什么、害怕什么的知识(即善恶知识),还要有一些手段性知识(在潜水中需要有潜水的知识,在打仗时要有骑马的知识)。
16、柏拉图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理性是人类灵魂的起源,人除了理性以外还有感觉、激情、欲望,导致人的灵魂中的理性的纯洁度较差,属于第二、第三等的理性。理智是灵魂中的理性部分,激情是理智的盟友,欲望是物欲骚动,三者和平共处就构成和谐的旋律,他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是,是人性善的具体表现,体现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与探讨对人性的塑造。反之,则是人性恶。
17、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也没固定的施教场所。
18、他认为人性本恶,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要用理智来进行约束,做到明分使群,推动教化的作用。
19、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20、像所罗门说的:快跑未必能赢,力战为必得胜,智慧未必得粮食,明哲的为必得资财,灵巧的为必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21、他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22、说取决于自己有时也会因为客观原因做错误的决定。
23、培养美德。
24、恶人也会悔改的。
25、善恶论是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来的。
26、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27、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28、教育对象不分年龄,不论贵贱,不论职业。
29、都当向永恒的真理前进那是地球就是所谓的天堂了
30、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苏格拉底话善恶名言
31、在苏格拉底看来,道德不是天生的,人之所以不能为善或为不善,是由于人对于什么是善没有真正的认识。正确的行为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的判断。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相连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同时,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32、教育目的论
33、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无知的人;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
34、善恶论是荀子提出来的。
35、他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36、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37、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认为:人们总是以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社会或阶级所倡导或实际奉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直接作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凡是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行为,这一社会或阶级的人们即认为是善,反之即为恶。由于不同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因此还必须解决道德评价标准的客观规定性。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才是判断行为善恶的客观的科学的标准。
38、后,“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是有实践能力的,是能够支配人的行为的,而不是像奴隶一样被情感和欲望拖来拖去的东西。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会知善不行善或知恶行恶。在论证中,苏格拉底把善与幸福等同,把恶与痛苦、不幸等同,因此,如果某人知道某种东西是恶的,还依然选择它,就意味着人希望获得不幸。而人怎么会希望获得不幸呢?由此推出,人们之所以会知善不行善或知恶行恶,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的善恶知识。
39、苏格拉底经过探寻得出:美德即知识。理解“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知识”。首先,“知识”与“意见”不同。“意见”是主观的、变化的、不确定的、个别的;而“知识”是公共的、普遍的、稳固的、确定的。区别“意见”和“知识”的标准就是看是否经过了论证。也就是说,“知识”是经过证明了的“意见”。一个人拥有“意见”可能也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或应该做的”,但是并不知道“某事为什么正确或应该做”。而“知识”则是要证明某一规范的正确性,追踪行为规范背后的缘由,找到道德的原则。
40、五、教育内容:“美德即知识”。
41、德育论与智育论
42、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都是他教育的场地。
43、所以提出性恶论的是思想家荀子。
44、有的把“义”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孔子、董仲舒、朱裹等);有的把知识和理念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苏格拉底、柏拉图);有的把上帝的意志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奥古斯丁);有的把幸福或痛苦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等);有的把利与害作为评价善恶标准(功利主义者)。上述说法有的包含着一定的合理内容,但都没有对道德标准作出科学的规定。
45、四、教育目的:造就治国人才。
46、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提出了'的命题。
47、伊曼努尔·康德,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拉脱维亚裔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48、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49、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50、“善恶论”是康德提出的。
51、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52、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53、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年—约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创立了具有时代特色、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54、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55、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性本恶是苟子提出的。
56、性恶论则是荀子提出。战国末期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
57、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58、康德的善恶观也像他的理论理性一样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哥白尼武的革命,将神学道德改造成道德神学,这种来自于人的自由本性,人的道德意念的善恶观与他前后的哲学路程都是相关联的.从康德善恶观的独特之处--向善的禀赋与趋恶的倾向。
59、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60、应该是“性善论,性恶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苏格拉底话善恶名言
61、“德即知识”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62、善恶论是柏拉图提出
63、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高目的,如何培养道德,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64、人在不同时间段都能懂得分便善恶,这很难说。
65、三、教育性质:免费义务教育。
66、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67、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所在的时代,正是雅典处于兴盛的时代。由于在希波战争(前500-449)的胜利,雅典成为当时强盛的城邦。战争使大批的学者来到雅典,并在这个城市定居和生活,传播思想。
68、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69、是康德提出的。
70、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曾经担任过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和楚国的兰陵县令。
71、不管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就是世界各地,现在什么都不缺,就缺乏爱,公正。
7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73、所着战争的胜利,雅典的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战争胜利的战利品、领土的扩张,使雅典空前的富有,政治上以希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的伯里克利(前495年-前429年)为主导的民主制政治正是繁荣的时期。
74、这一时期从哲学角度讲以智者流派为主导。智者是指职业教师,收取费用教授思维和辩术,为青年人从事政治活动做准备。这派注重实用,认为形而上的理论不可知,也不承认真理和普遍认识的存在。认为一切是非都是人的主观看法决定,没有善恶的标准。这和当时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巨大冲击有重要关系。这也迫使哲学家们开始思考思维过程本身的正确性,因此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苏格拉底时代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