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知人之明的意思精选
1、(知人则哲):指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谓之明智。
2、牵:牵挂。形容忧虑不安的心情。
3、[产生年代]古代。释义:认识自己不容易做到,但是能认识他人就更加可贵,如果一个人有知人之明,就可以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将人看清。“自知之明”的意思是: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4、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5、(屈己待人):委屈自己,以礼待人。形容谦虚、忍让的好品行。
6、变化: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化学变化;变化多端;情况发生了变化。
7、(出自)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8、(顽皮赖骨):①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②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
9、明:看清(明白)事物的能力。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10、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
11、(拼音): zhī rén zhī míng
12、乾隆的时候,一次殿试,有两个人的文采难分伯仲,于是这皇帝亲自出了一上联,让他们对下联。此上联是:烟锁池塘柳。
13、(解释): 明:指眼光。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14、眼光。知人之明的意思是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品行是指人的行为品德。才能指天生的爱好或先天的潜在的能力。能力指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才能,还指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15、(示例)他对这个任务很感兴趣,有心主动接过来,又怕别人笑他不自量力。
16、(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1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准确了解一个人,应该从细节、小处入手,时间会告诉你谁是你真正可以信赖的人。知人之明是一种成熟,是经验的积累。有知人之明的人不会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词、自己的一面之缘就对他人下判断。
18、(人以群分):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19、(知人之明):明:指眼光。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20、(铜臭熏天):铜臭:铜钱的气味。充满难闻的铜钱气味。常用以讥刺有钱人品行丑恶。也指贿赂公行,败坏风气。
40句知人之明的意思精选
1、(无赖小人):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2、(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4、(砥节厉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
5、(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
6、(好汉惜好汉):惜:爱惜。指才能品行相同的人互相敬重。
7、(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
8、[近义词]知人之明、知人之鉴。
9、牵扯感情的事情在心头缠绕.形容挂念;不放心.
10、(顽皮赖肉):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也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同“顽皮赖骨”。
11、(猪狗不如):连猪狗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12、(拼音)bùzìliànglì
13、(志洁行芳):志向高洁,品行端正。
14、解释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前任督宪是兄弟同门世好,有知人之明。阁下不以兄弟不才,时加教诲,为幸多矣!”
15、(误杀好人):好人:品德好、行为端的人。过失地杀掉品行好的人。
16、(市井无赖):指城市中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17、(失身匪人):失身:丧失自身应坚持的节操;匪人:指品行不正的人。指丧失节操而依附于邪恶的人。也指女子失节于品质恶劣的人。
18、(释义)具有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19、(方正不苟):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20、(德浅行薄):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浅薄。
60句知人之明的意思精选
1、(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主观不虚心。
2、(示例)阁下既无知人之明,现被众叛亲离,也属理所当然!
3、(邪魔外道):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4、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5、(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6、意思是指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知人之明,汉语成语,拼音是zhīrénzhīmíng。。(近义词):知人之鉴。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示例:前任督宪是兄弟同门世好,有知人之明。阁下不以兄弟不才,时加教诲,为幸多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
7、(经明行修):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8、(文人无行):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9、(无赖之徒):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10、(清正廉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
11、◆查看更多:关于品行的意思、品行的成语。含有品、行的成语。
12、(善人能受尽言):品行好的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13、(译文)“凡是争斗的人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
1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15、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知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苏轼曾说“欲立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在日常生活中,知人之明有助于帮助我们在茫茫人潮中找到心灵相契的朋友。
16、(释义)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17、(顽皮贼骨):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
18、(拼音)zìzhīzhīmíng
19、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0、知,知道,认识,完全了解。人,指的是对于我们有大用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之,的。明,聪慧,聪明,思路准确。知人之明,意思就是他有着洞察发现人才的聪慧头脑。属于褒义词。
80句知人之明的意思精选
1、[典故出处]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治天下者,曹贤考功则治,简贤退功则乱,诚审思知人之术,论才选士,必称其职。”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近义词): 知人之鉴。
4、(译文)“这可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姓名,我怎么可以不估量自己的能力呢?”
5、(行比伯夷):行:品德;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拟。形容品德高洁。
6、所以这个去谗就是要摒弃谗言,凡是有人来向你进谗言的话,就是你不听他的话就好了,甚至还要远离这些邪佞之臣。远离就是驱逐他,把他赶走,不让他在身边。
7、(狗彘不如):彘:猪。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同“狗彘不若”。
8、(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9、(篱牢犬不入):篱笆编得结实,狗就钻不进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10、(蕙心纨质):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
11、(知人之鉴):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同“知人之明”。
12、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13、(释义)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14、(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15、(拼音代码): zrzm
16、(出处)宋•范仲淹《上吕相公书》:“是则系国家之安危;生民之性命;某岂可不自量力。”
17、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自明。
18、人生路总是布满荆棘,先见之明可以帮助你趋利避害,寻找机会,减少路上的阻碍。先见之明是一种智慧,有先见之明的人能够见微知著,通过蛛丝马迹推断出事物发展的大致方向。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二人进行了一番对话,这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19、(挂肚牵肠):
20、(志高行洁):志向高远,品行端正严肃。
100句知人之明的意思精选
1、释义:对别人的了解要达到清楚,才能清楚的了解自己,才能有大的作为。
2、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解释)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4、(取友必端):取:选取;端:端正。正派的人选择朋友必然端正。形容选择朋友必须是品行端正的人。
5、(译文)“能看出别人品行才能的人,是睿智的;能了解自己优点缺点的人;是明白人。”
6、解释:牵,牵挂;萦,萦怀。某事牵动灵魂,萦绕于梦中。形容思念情切。也作"魂牵梦绕"。
7、(文行出处):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8、(知人之术):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能力。
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0、知人之明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11、考生甲一看就脸色大变,然后快速离去。考生乙皱眉思索一会儿,也怏怏的离开了。后来考生甲就被钦点为状元,乙为榜眼。众臣不解,皇帝说我这个对联看似简单但却包含了金木水火土(偏旁),实属难对。甲一看便知,才高于乙。
12、(品貌非凡):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寻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
13、知人之明拼音:zhīrénzhīmíng简拼:zrzm近义词:反义词: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解释: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吴祐传》:“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例子:前任督宪是兄弟同门世好,有~。阁下不以兄弟不才,时加教诲,为幸多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
14、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5、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16、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7、(方正不阿):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18、(狗彘不食汝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19、(拼音)zìyǐwéishì
20、(芒寒色正):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