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5-27 01:03:33

二十条精选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1、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心理

2、▲“打工人”表情包/图源:网络

3、语言与人、社会不可分割,网络流行语也是如此。不容否认,目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差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涌现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否相关,与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心态是一种什么关系,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与现实社会表达机制和话语权的分配有多大相关度,这些还需要运用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怎样促进表达渠道畅通和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减少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功能,从而发挥积极功能,有效治理虚拟社会,这些都亟待研究。

4、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网络热词必然会不断创新、不断演变、不断发展。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网络热词也必将符合这个规律。不管网络热词是语言的一个分支,还是流行语在网络时代的变体,它都会不断地持续发展下去。

5、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具备相应的个性鲜明的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

6、“屌丝”初用作称呼“矮矬穷”(与“高富帅”或“白富美”相对)的人。“屌丝”显著的特征是穷,房子与车子对于屌丝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相对于屌丝初的定义,如今“屌丝”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自嘲现象,“屌丝”一词与当代的现实特征实现了合拍。

7、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8、如“真香”就是解困型文化的代表,大多数人都在沿着固有的一套路径和习惯生活,并且倾向于不打破它。特别是现在的互联网文化和社交网络的影响下,人更容易和持有相似观点的人抱团取暖,强化原有的认知方式、增强安全感,导致人们更容易变得“固执己见”,坚持某个路线不动摇。

9、(5)胡疆峰.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

10、(GN)考察网络流行语,不能从“流行”来看,要纳入时间的纬度。索绪尔说,语言总是起源于言语的,因时间而起作用。也就是说,语言总是以人的表达为开始,一个人临时创造出来一种“说法”,即言语,然后传播出去,直到成为习惯。只有成为习惯,才是语言。许多网络流行语被人临时创造出来,虽然被广泛地传播、反复地使用,却没有成为习惯。比如“给力”,这个词在几年前常常被人使用,而现在却很难见到了。从这个维度看,网络流行语能不能被认为是“语言”,可以说本身也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

11、洪荒之力,撩妹,友谊的小船,套路,一言不合,葛优躺,吃瓜群众,小目标??

12、周期设定为50天主要是参考了有关网络热词周期的相关研究。有研究者(钱兵,徐庆红,2013)以百度事件类热词着手,对五种类型、三种性质的事件热词热度、周期、与媒体报道数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分别对五种类型的热词周期、热度进行预测,通过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1预测这五种类型热词的热度和周期,并得到了如下结果:

13、黄碧云(2011).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柝《新闻与传播研究》,(2),17-44.

14、普遍的焦虑和压力。在表达心态与情绪的流行语中,有关压力、伤感、矛盾、窘态等灰色情绪的词语出现频率高、流行范围广。从“鸭梨”“杯具”到“伤不起”,再到“悲催”“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时间都去哪了”,表达了网民感受到压力、又不愿被压力所迫的焦虑、自嘲和感慨。而“心塞”“累觉不爱”“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则更传递出一种压抑、疲惫的无力感。

15、(WHO)从流行语的诞生来看,我想我们可以回到语词本身的创造历史,在这里我首先借用仓颉造字的过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16、利用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规律

17、注释:ARIMA模型是指将非平稳时间序列转化为平稳时间序列,然后将因变量仅对它的滞后值以及随机误差项的现值和滞后值进行回归所建立的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将预测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数据序列视为一个随机序列,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这个序列。这个模型一旦被识别后就可以从时间序列的过去值及现在值来预测未来值。

18、网络流行语的控制

19、形象传神。网络交流中可以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表情和动作、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心情。

20、陈万怀(2013).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意义和功用解析.《新闻界》,17X47-50.

四十条精选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1、这一变量主要考虑流行语创造主体,即流行语是由当事人自主创造还是由网民杜撰产生。在进行舆情研究时,舆情事件的主体和客体往往是基本的参考变量(陈璟浩,2014)。流行语是本文的研究关键词之那么流行语的出处即创造主体也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可选变量。在一个公共事件中流行起来的流行语到底是事件当事人创造的,还是网民杜撰的或者是沿袭旧有语句发展而来的,这在每个案例中都可以做出比较明确的判断。比如“23动车事件”中的流行语“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就是事件当事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话,随后被网友频繁引用成为“铁道体”流行语。而“杨达才事件”中产生的流行语“表哥”就是由网民杜撰又广泛传播的流行语。

2、除了上述词汇与句子层面的缩略语之外,汉语网络流行语中还存有少量的非典型缩略现象。一是受方言的影响,有些音节之间会连读,出现语音层面的紧缩现象。如在“表酱紫”中,“表”与“酱紫”分别代表的是“不要”和“这样子”。二是受外语,尤其英语的影响。如我们常用“厉害了,word哥”来代替“厉害了,我的哥”。这一类缩略语主要利用了语音或语义上的相似性,同时也符合网络流行语标新立异的主要特征。

3、年轻人自知难以承担高额的房价,于是干脆不去背起归宿的梦想。

4、这三种组合中,除了事件属性和流行语创造主体这两个直观变量之外,还涉及到了情绪变量和诉求变量这类深层变量。网络流行语是受到丰厚的现实土壤和意愿表达渠道特殊性的制约而产生的,是网民的思想以词汇的形式的呈现,反映出他们的情感心理和生活需求及对现状的不满(张玉萍,陈孟,2014)。而此前的研究也印证了情绪变量对流行语传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就有研究者发现,多数网络流行语来自引起网民强烈共鸣性反应的负面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这种另类的民意表达方式具有广泛的民众认可度,从整体基调来看,其黑色幽默以及反讽的词汇风格折射出对强势群体、官方定调以及说法的否定或抵抗,体现出明显的亚文化传播特征(李铁锤,2015)。

5、在事件发酵6天后,澎湃和界面作为第一批大胆质疑的媒体,对事件的种种疑点进行推理,判定这是一则假新闻,但原因主要指向营销炒作。直到2月21日,江西日报公布了官方调查结果,假新闻的真面目才被公众知晓。

6、在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世界,人人都是传播者,公众成为新的新闻生产过程中的组成部分,网络信息如泥沙俱下,难以明辨真假。发言主体“开放性”与“隐蔽性”共存,难以获知舆论主体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意图。

7、政治事件备受关注、公众参与、表达不满、特定诉求纳入官方话语场,都成为流行语高热度传播的组合因子。这一条件组合与前两种有重合之处,这也恰恰印证了单因素难以解释结果变量的发生,但是某些因素会在结果变量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从三种条件组合中可以看出“政治事件”“大众杜撰”“戏谑调侃”“特定诉求”“不满情绪”“纳入官方话语场”都重复出现,说明这几个变量对于结果变量的发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8、从语言视角看流行原因

9、“我爸是李刚”,反映了一种对权力阶层的声讨

10、从“我爸是李刚”“hold住”到“疯狂打call”“扎心了老铁”,十年来网络流行语潜移默化地融入大众生活,并以其惊人的传播能力和强大的适用性改变着大众传媒和大众日常用语,成为真实反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变化的晴雨表。

11、造句:且把“压力”当鸭梨,啃下它,你就是胜利者!面对生活,至少还要有“笑熬糨糊”的勇气!

12、如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将传媒娱乐功能平民化,是近年来电视传媒的新宠,但前段时间报道《跑男》这类真人秀节目导演安排了台本,各明星在节目中的表现并不是本性显露是按照设计好的台词而表演出来。

13、说个段子吧:同样两个人,看到海上明月的美景,一个人会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另一个人只会说“卧槽”。差距就在这里。

14、面对着阶级固化的现实,年轻人开始和自己和解,乐天的丧,愉快的放弃,自甘甜蜜的隐形,毕竟,人生一旦看淡了,就会发现:人间不值得。这样一种看似毫无斗志的表达,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抗争,是年轻人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排解自己紧张、茫然、被迫放弃时的情绪出口。

15、媒介产业是内容产业,它的核心产品是做内容。

16、❷第网络大V、媒体传播的推波助澜

17、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不用太过于沉迷,每个人还是要经营好自己现实的朋友圈,与他们在一起沟通交流。

18、所以,既然大家早就知道:大多数流行语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它们很快就会过时。那为什么还要去用呢?生命如此短暂,时间如此有限,为什么要浪费在这些注定昙花一现的东西上面?

19、我一直对别人说:如果你想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那么第一步,就是多看一些严肃的文本,少看这些乱七八糟的热点词、流行词、和网络用语。

20、网络流行语为何流行

六十条精选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1、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内涵界定,学界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界定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网络流行语被定义为新新人类网络闲聊使用网络语言中比较流行的部分,即流行的“键盘语言”,有“沟通你我、屏蔽他人”的作用。另一种是随着大量的与社会热门事件相关联的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研究者从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热门事件相关联的角度入手,考察其产生、传播规律,将网络流行语定义为“随着社会新闻事件发生而产生的,迅速风行于网络内外、短期内生命力强大却并不持久的热门词语。”

2、该条件组合的含义是,当某公共事件的流行语是由事件当事人自主创造,而且被官方话语所釆纳,又采用了戏谑调侃的情绪衷达方式时,该公共事件的流行语容易高热度传播。

3、“城会玩”是“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的缩写,使用场景多为当遇到新奇、前卫的事情时表示感叹、惊讶等情绪。“城会玩”的出现或许恰好印证了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深入人心,以自嘲的口气来自谦是村里人而看不懂,潜意识里仍然是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身份隔离。

4、网络流行语为何昙花一现

5、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当代的社会文化。

6、再如,“酷”、“囧”,都是旧瓶装新酒。“酷”是在它原有的义项上再引申;“囧”是利用它的“形”(从“义”的角度看,我以为倒是相反的),它们已经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

7、网络流行语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针对其功能与影响研究者有以下代表性观点。华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适应网络传播特性、彰显草根文化、引发社会思考等正效应,同时具有形成网络语言暴力、影响语言规范化等负效应。甘露在《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一文中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和语言文化的影响,认为其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推动了新闻事件的发展和信息公开,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在语言文化方面,活跃了民间语文生活,影响语言文化发展方向,容易给部分人群造成理解障碍。盛若菁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树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反映了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和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对个体社会化存在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8、在这种狂欢娱乐背景下,消解主流文化的网络流行语就不断涌出。如“触景生情”,即看到朱一龙演绎的公子景,就会对其产生难以抑制的感情,无论性别种族;“不进而退”即形容在看视频时候想快进5秒,结果卡了15秒。新媒体语境下,在语言的游戏中,传统语意的多变和消解已成为现实。网络流行语的无深度感、多变性、混杂性的特征使人们在其中建构起模糊和漂移的身份认同,人们以娱乐的态度对待网络空间中的文化,进而达到不在乎原本语意和未来语意走向的想象式狂欢。

9、陈阳(2015).《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神马都是浮云: 出处:“神马都是浮云”乃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而这一句式的流行则源于国庆期间红遍网络的 “小月月”事件,“小月月”以极其诡异的言行雷倒众生。“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则是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便可组成句式,推之四海皆可用,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

11、反映民生社会诉求。如“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苹什么”,反映出民众对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的惊讶无奈。“被就业”“被捐款”“被代表”“被自愿”等“被XX”系列,反映了公众对知情权、参与权被剥夺的不满。类似的还有,“农妇、山泉、有点田”,显示在追求“成功”的快节奏时代,一些人对小富、安稳生活的向往;“十面霾伏”显示对严重空气污染的担忧,“逃离北上广”流行的背后,是进入一线城市的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缺乏归属感等复杂感受。

12、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流变

13、其实很简单。我们所追逐的不是流行语,而是一种认同感和优越感。一个词火了起来,立刻把它用到日常生活里,很多人正是凭借这一点来表现:看,我是一个多么紧跟时代潮流脉搏的人。

14、围墙:自我认同与他者区隔

15、另一方面,在本研究中,公共事件中衍生网络流行语涉及到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社会情绪复杂化等因素,导致公共事件产生高热度流行语的因素是多重并发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组合产生的结果,而QCA分析的前提正是认为导致某种结果发生的因素组合是多样的。

16、从形成原因看网络流行语缩略

17、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原因并不能合理预测网络流行语缩略的发展趋势,因为颇有一部分缩略语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此,我们还需要找到其兴起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即是何种认知因素制约了其发展趋势。

18、据此,本研究发现了网络流行语高热度传播的三种微观路径:

19、“新生”:人人皆是仓颉

20、自从网络普及,流行词汇的出现就没有停止过。它像一个火苗从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为燎原之势。有一些人对此视而不见,有一些人就像追求时尚一样出口成章,还有一些人本着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强烈抨击网络词汇的流行与泛滥。

八十条精选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1、(WHO)我后再开个不严谨的脑洞吧,方士徐福携数千童男女扬帆东渡,埃及法老存木乃伊以求灵魂归位,东方的道士和西方的炼金师竭尽心力只为一粒“长生不老丹”,“长生不老”似乎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幻梦,而网络流行语似乎拥有了这个机会——一种穿越时空的社会场景再现。

2、在具体操作中,首先根据研究的目标确定一定数量的样本案例以及针对研究目标的结果变量;然后基于前人研究经验和材料分析,提炼出可能影响结果变量的影响变量(解释变量)在解释变量和结果变量都确定后,以单个的样本案例为单位,统计出每个变量的编码数据,将这些数据汇总起来就得到了影响变量(解释变量)和结果变量的所有组合,这些组合用图表的方式体现出来就是“真值表(truthtable)”真值表是QCA分析运算的起点。

3、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信息蓬勃发展的产物,也是网络交际对语言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志。按照D.Crystal的说法,这是一场重要的语言革命。随着聊天工具的兴起,在线交际越来越普遍和高效,人们经常通过尽可能地减少字数、用经济的表达方式实现信息的大化,这就是网络流行语的缩略现象。

4、还有,像“美眉”,既是谐音,又具借代和双关的意味,也没有必要拒绝使用。

5、同时,我们要看到,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背后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话语体系的变化,其中也难免存在着大众的盲目性下无意义的推动,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流行语的热衷与追捧,呈现出了青年群体对于同辈压力的盲从。

6、一方面,偏重社会因素的流行语指向的部分问题或难寻源头、或在短期内难以撼动解决,但民众加诸的负面情绪是真实存在的,且日积月累汇集成不容小觑的“情绪洪流”。面对高涨的社会情绪,社会亟待一个泄洪口以防决堤之险。而网络流行语可能就是一种相对无害的情绪发泄途径:当我表达了,原本隐形的社会问题被语言“捉”了出来,至少问题能够引发共鸣与讨论,从而也蕴含着解决的可能。退一步而言,即便不抱什么期望,自我解嘲下也能部分地疏解不满、慰藉自我。

7、讯息——内容分析的研究领域

8、美国传播社会学家鲍尔和德弗勒在《大众传播媒介效果的依赖模式》指出媒介系统依赖论。在媒介系统和社会系统以及受众系统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媒介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越来越强,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就越大。

9、网络流行语在受众心理诉求中产生和盛行。黄海波认为,以新颖性和幽默型为主要特征的娱乐心理、追求时尚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寻找刺激的求异心理、打破世俗的逆反心理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心理动因。

10、从社会文化视角看流行原因

11、(CPG)抵抗也好,“狂欢”也罢,这种对社会情绪的“调节”之用,我想可以回到语言和思想的本质关系上来谈:正如索绪尔所说,我们的语言是由历史与我们自身的思想所决定,但另一方面语言也能够塑造我们自身的思想。或者更确切地说,它(语言)能够将我们的某种潜在情绪转变为现实的思想,并且使得这种思想的交流、传播、成为社会的某种普遍关切成为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很有可能是某种群体情绪的开端。

12、网络流行语的开始时间是可以推测的从中国进入安定社会后。人们便大多喜欢娱乐。这应该是90后、说出的。2008年的时候正式开始流行大概2010年的时候。是流行语走向高峰的时候了!wow吧也爆出了许多流行语。。。

13、今天由互联网所引发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革命,正以极其迅捷的速度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全方位地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改变着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倾向、社区形态以及自我认同。

14、来源:社会学吧(ID:sociologybar)

15、(声声)补充一点,就新媒介的特点而言,现在这样的语言它作为对情绪的反映,在新媒介上的出现方式和存在方式本身就不太具有或者说不常具有一种深刻性。媒介的娱乐化(即时、碎片)特性消减了这种信念或思考的本身的力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注定了它的寿命必然是短暂的。同时,人们需要随时随地的信息更新,在高速的信息洪流中,注意力周期迅速衰退变短——如果从更大的历史维度上梳理,和时尚的易逝结合起来,人类本身对新奇的事物的注意周期就有限,现在可能更短了。

16、传者——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

17、(WHO)谈过了出生,谈过了成长,似乎自然地就会聊到网络流行语死亡的问题。不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中部分语言体系的消亡,网络语言内部不断上演着新陈代谢。试想,当某人在聊天中依然使用着“元芳你怎么看”、“伤不起”时,往往会被人评价out(=outoftime,指过时落伍),而“out”这个词本身似乎也在步向过时,尽管这些流行语的诞生距今不过十年。

18、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这点基本形成共识,但这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就涉及两种逻辑方法:明确内涵的逻辑方法是定义,明确外延的逻辑方法是分类。笔者以为,按照“属加种差”的方法来下定义,如何在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和表现形式等维度上找出“种差”关键。在分类上,语言学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作为分类基准,但社会学不能忽略“人”的存在不能忽略使用网络流行语族群的存在,言语共同体理论是分析界定网络流行语外延的重要工具。

19、我认为从某种程度可以被理解为是社会矛盾的产物,网络流行语亦是如此。这个矛盾不是冲突,而是一种社会事实的存在。我们在心理上感受到了这种事实,这一事实在思想中先萌芽,随着事实的发展,矛盾的激化,表达这种思想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环境也愈发成熟,因此我们就创造了一种言语来表达这种思想。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了广泛传播这种言语的便捷工具,人人的言语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扩散开去,所以网络流行语所以“流行”,只是因为因为互联网媒介的存在让言语更容易传播、被更多人看见。或者说,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传播,是社会矛盾被互联网强化表达的结果,是表达的思想、环境成熟的结果。

20、年轻人用的比较多,比如说:再见,用网络语言就是:漂亮:漂酿…。

一百条精选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1、由于网民群体在性别、阶层、种族、教育、收入等方面存有的差异,异质化的人群在同一词语上的投射也千差万别,原本不平行的光线在触及镜面后,又无规则地反射向各个方向。在“后浪”中奔涌的浪花有贫富差距、代际差异、青年精神、消费主义、选择权利,“打工人”在积极和消极、自勉和自嘲、得意和失意中来回拉锯。相对包容的解释力本身又延长了流行语的生命力,使得相对多元的群体能在同一社会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并相互竞逐。

2、一个热词过气了,同样也是这些人,率先将其抛弃,并嘲笑、揶揄那些还在使用的人,来获得信息差的优越感。

3、如:“王宝强离婚事件”发酵而来的捉奸视频、给孩子验DNA、马宋机场被抓、马宋偷情视频等等子虚乌有的案例,竟还有网民因为‘宝强离婚事件’双方观点不合而导致离婚。上海女逃饭门事件让众多网民雾里看花结果虚惊一场。

4、鸭梨:出处:“鸭梨”是“压力”的谐音。百度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引得贴吧中无数人模仿。而“鸭梨山大”也逐渐走红。

5、坑爹则是来自于山东济南的方言,就是坑害我,陷害我的意思。

6、王永贵|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7、一些大V通过与网络推手、水军合作,形成一个利益链条,是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重要渠道。

8、二:虽有吐槽成分,但也表示了人们的真实感受。

9、(GN)接着你说的“镜子”的看法追问为什么网络流行语会诞生这个问题的话,我想我们可以回到语言和社会思想的关系上看。语言是思想和声音的媒介,是形式,而不是实质。也就是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要探索语言,就要先探索思想,要探索网络流行语,就应该探索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后的思想基础和思想背景。

10、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产生于网络社会中的交流互动的语言的狂欢。巴赫金指出:“狂欢是人们逃避日常限制、颠倒权力日常关系的时刻,狂欢让人们暂时从普遍真理和既定秩序中解放出来。”互联网特定的狂欢化语境为狂欢体验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其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与社会控制力减弱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宣泄情感。其当下的传播语境下网络流行语共通的意义空间,意义的模糊性和多样化的特征。其新媒体的匿名性传播使得人们在摆脱现实的社会身份的束缚同时,也获得了畅所欲言的渠道。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书写也不需要在乎身份的限制及利益的追遂,是一种完全自由自在的自我表达。网络流行语的组合和形式便不再收到原有语意主流文化的约束。

11、这个段子乍一看挺好笑,但试想一下:倘若你看到夕阳,看到高山,看到大海,看到夜幕下不停翻卷的浪花,看到博物馆里的司母戊鼎和蒙娜丽莎,你心里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全部都是:“卧槽,好美!”你还会觉得这是一件好笑的事情吗?

12、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以一句“你懂的”红遍中国。吕新华在全国两会首场发布会上即将结束时被香港媒体问及案,吕新华答说:“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同法,都要受到严肃的追查和严厉的惩处,这不是一句空话。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澎湃,2015)。这一句“你懂的”蕴含的政治智慧成就了近年来中国新闻发言人经典的回答,“你懂的”显然是直接由当事人自主创造的,之后成为火爆一时的网络流行语言。对于吕新华的发言,大量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如《京华时报》、中国青年网、彰湃新闻、环球网、网易新闻等。

13、2008年前后至2010年前后,主要体现作为“社会舆情表达”载体的功能。尽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不可阻挡。2008年前后,伴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在中国的兴起,网络流行语也日益被大众所接受,并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两个维度的世界中显示了蓬勃的生机。在这一年中,重大公共事件频繁发生,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南方冰雪灾害、华南虎事件等接踵而至,伴随着这些热门事件,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从“我是来打酱油的”“俯卧撑”“叉腰肌”,到“囧”“雷”“槑”等等,这些伴随网络热门事件产生的流行语,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中迅速传播,并在传播中表达着人们的看法与关切,传递着大众的呼声,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的口头禅和反映社会问题的“多棱镜”。

14、同样,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在被各种浅薄、通俗、低幼的信息和语言所包围。要想不被同化,基本的方式,就是尽量不看它们。多读一些严肃的文本,少看、少用乱七八糟的流行语。它们正在潜移默化之中,摧毁你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5、流行词就像钞票,用的人多了,就会变脏。反倒是传统的、基本的词汇,有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16、(WHO)如索绪尔所言,语言状态始终是历史因素的产物。而早期的网络流行语更多遵循“语言经济原则”(languageeconomicprinciples),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讲求语言表达的效率、简洁和省力,多表现为缩写形式,如:GG(哥哥)、MM(妹妹)、omg(ohmygod)、lol(laughingoutloud)。而伴随线上与线下空间的交织愈发密切,网络流行语逐渐发展为社会议题折射的象征,主要原则由经济省力性逐步让位于公共社会性,其背后往往彰显了网民对当下社会议题的认知与态度。“躲猫猫”是对司法公正的隐忧与叩问,“996”和“打工人”呼吁的是劳工合法权益的归位,“PUA”则反映了职场或亲密关系中的霸凌行为。

17、对青少年主流文化认同的影响及路径

18、网络流行语:一种特殊的舆情载体

19、围绕“网络流行语的死与生”这一主题,本期观察由几位同学就网络流行语的“出生、成长到死亡”共同展开探讨,以下为讨论纪要,与诸位读者共思。

20、由于网络流行语缩略现象飘忽多变的动态特征,还需对其形成与发展进行持续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充分利用网络语料库,我们就可以合理预测网络流行语缩略的分布与发展规律,并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提供借鉴和指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