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诸葛亮的著名典故(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5-15 03:37:20

诸葛亮的著名典故(一)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古往今来,我们这片古老的华夏土地,曾经涌现过多少的仁人志士,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令人折服,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去感受人生的五味杂陈!

3、《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当时刘备驻屯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④三往,乃见。《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就是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想让徐庶叫上诸葛亮一起来,但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大才,不能随随便便呼来呼去,必须亲自前往去请才行。

4、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诸葛亮等人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

5、其五丈原为一葫芦形台塬,中部窄处,其宽度约为五丈左右,故称五丈原。

6、诸葛亮的祖祖辈辈都很勤俭,因此生活也还过得去。一天,一个脚有点跛、满脸白胡子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到他家要求施舍。诸葛亮的祖辈把他盛情地领到客厅吃饭。可是,老人吃过饭连谢字都没说一声就走了。诸葛亮的祖辈都是淳朴的庄稼人,也就没有介。可是以后,每隔一个月老人都要来他家吃饭。走时,总是一声不响。几十年老人都是这样,诸葛亮当时正好五岁,他看见这个满脸胡子的老人,来去总是那样神秘,总想解开这个谜。

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对蜀汉大业的全部深情,但更多的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的感怀和报答。此时的蜀汉已经人才凋零,老一辈的虎将关羽、张飞、赵云等已经造作云烟,只剩下年迈体弱的诸葛亮呕心沥血。

8、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9、故而,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一共运用了13个顿挫手法,用来表现诸葛亮的傲慢,以及刘备的真心求贤,乃至第三次刘备拜访诸葛亮,才有了“益州疲弊,天下三分”的隆中对。故而,诸葛亮后来初出茅庐,便帮助刘备大显身手。此处的两个典故都在极力渲染诸葛亮的出场过程。

10、据《汉晋春秋》记载,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该史料后被《资治通鉴》引用。

11、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刘备二顾茅庐,还是没有见到,因为诸葛亮不想见嘛。

14、草船借箭是极力凸显诸葛亮智慧,贬低周瑜胸怀的一个典故,并且为民间所谓“三气周瑜”奠定了基础。诸葛亮利用大雾和草船,完成了军令状中的任务。在火烧赤壁中,更将诸葛亮的极端神化,竟有改天换命之能,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对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浓墨重彩描写。

15、据《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裴松之注引《吴书》知,诸葛亮的元祖本姓葛,原来是琅琊诸县(今山东省诸县)人,后来迁移到阳都县,而当时阳都已有姓葛的人,为了区别原居住在阳都的葛姓,在来自诸县姓葛的姓氏之前取其县名加一“诸”字,而被称之为诸葛,遂成为复姓,诸葛复姓就是由此而来的。

16、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17、归根结底,诸葛亮还是想出来做事。至于说被感动,这不是没有一点成分在里面。但诸葛亮出山,主要还是理性的选择,而不仅仅是情感的选择。

18、公元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诸葛均来到了隆中,过起了“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居生活。耕作之余,群览博书、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世、深思治策。虽隐居,却以博学多才、远见卓识、胸怀大志受到世人器重,因而被江湖名士庞德公誉为“卧龙”;称起侄儿庞统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从此诸葛亮被号称为“卧龙先生”

19、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20、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的著名典故(二)

1、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2、地址:岐山县蔡家坡五丈原

3、出于礼节,诸葛亮应该回访才是,可诸葛亮没有哦。

4、诸葛亮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周瑜设计三天造十万支箭,而且把造箭的材料都封锁起来,结果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三天内有雾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空城计是诸葛亮的得意之作,流传千古,过五关斩六将是孔明善用能人关云长,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5、只要把榕榕姐姐设为星标,

6、《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

7、话说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49个人头祭祀,次日诸葛亮用面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头状顶替人头用以祭祀;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时除了猪,牛,羊外多了馒头;另表:馒头原来是指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8、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9、否则就是,刘备再也不会来了;将来有一天诸葛亮落到刘备手里,将会很难看;架子太大,以后谁也不会再来拜访了。

10、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各船扎草人千个。

11、第十五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暨首期生命教育指导师高级研修班邀请函

12、自此以后,鹅毛扇一直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诸葛亮去世以后,鹅毛扇作为陪葬品也一直抱着他。

13、诸葛亮的士兵道:“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15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14、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诸葛亮却接下了这个任务,还说:“不用十天,我三天就给你。”

15、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

16、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7、但是不管怎样,三国魏、蜀渭滨大战之时,五丈原名称已定,此后至今,延续未变。自从诸葛亮第五次伐魏驻军于此,病卒于斯后,五丈原从此就闻名于世了。

18、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19、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20、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诸葛亮的著名典故(三)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杰出化身。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历史典故记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3、手摇羽扇头扎巾,经天纬地腹满伦。

4、《晋书》则记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俘获斩首数万。而陈寿所著《三国志》里,两种说法均无记载。

5、运筹帷幄决千里,谈笑樯橹化灰尘。这是对诸葛孔明相貌与智慧的概括与总结。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6、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7、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8、诸葛亮要用什么计谋,才能在三天里弄来十万支箭呢?

9、而且马谡仗恃南山的地势,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马谡的士兵败逃四散。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只得攻取西县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汉中。

10、诸葛亮的故事是指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人物,蜀国军师、丞相诸葛亮身上的一些故事,诸葛亮以聪明、机智而闻名,善于用兵。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著名典故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11、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12、诸葛亮兵出祁山,收姜维后继续向魏国进军,魏国派司马懿抵挡蜀军,在街亭打败马谡,而诸葛亮城中空无一人,兵都出去解围去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残,诸葛亮心生一计。

13、但这是演绎的一生,这些典故也并非全都真实存在过。要想弄清这一点,需要了解刘备政权都经历了哪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因为诸葛亮再有能力,其一生也是绑在刘备身上的,或者说绑在刘氏父子身上,其功业也自然依附于刘备之功业。然后我们再看诸葛亮具体在这些节点上,有哪些是他真的参与了的,哪些是被东拉西扯上的。

1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5、得不到诸葛亮的回复,刘备再次上门请教也是可能的事。

16、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17、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18、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张氏兄弟高呼“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间狼烟四起,刘家朝廷宛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鲍国安饰)、公孙瓒、袁术、袁绍、吕布(张光北饰)、刘备、孙策、关羽、张飞、诸葛亮(唐国强饰)等各路豪杰不断涌现,从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战,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三分归一统,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本片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

19、诸葛亮之所以有勇气摆下空城计是因为他对司马懿了解,司马懿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所以他大开城门让司马懿犹豫不决,有城却不敢攻。同时我们读空城计让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0、概而言之,有关诸葛亮的典故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如下:

诸葛亮的著名典故(四)

1、孔明巧布八阵图(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2、《初出茅庐》、《火烧博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七擒七纵》、《六出祁山》等

3、刘备从织席贩履,到改为走向仕途,之间的跨越节点是桃园结义;

4、诸葛亮善用火攻,他出山的第一仗就是火烧博望坡,打败了夏侯敦。打过的有名的一仗是赤壁之战。他借东风用火攻打败了曹操,当时庞统用连环计骗曹操,让曹操把所有的战船锁在一起,这样再大的风,船也能平稳,当时曹操急于打胜仗就听从了庞统的建议,可是曹操忽略了这一点,如果敌人用火攻就不行,但是曹操想冬天就不会刮东南风。就是诸葛亮算准了曹操会把战船锁在一起,他借东风杀了曹操的战船,所以这一仗曹操失败了。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赤壁。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也被人传为神话。

5、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6、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

7、但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哦,三顾茅庐的时候,再不朝面就说不过去了。

8、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9、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来到,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返回来的意图,近来虽然整天谈话,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又来听取决定了。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李福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如您面年这后,谁可以担负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可以继任。“又问费祎之后怎么样?诸葛亮没有回答。

10、细数岐山历史名人,你知道几个?

11、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12、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到了草屋,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13、预伏锦囊计《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标题是“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说的是诸葛丞相预测自己去世之后魏延会造反,为平定魏延的反叛而留下了锦囊妙计。

14、也从司马懿的失败中,让我们知道做一件事一定有勇气,如果他的性格不是那么多疑有足够的勇气冲进去,那么历史的发展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1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6、水镜先生对诸葛亮的品德赞赏,就将平生的学识都传授给他。后来,诸葛亮能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主要原因是他博学多才,但更重要的还是诸葛亮的人品让人敬重。

17、有一天老人又来了,诸葛亮故意撒娇对老人说:“爷爷,我玩玩你的拐杖行么?”老人说:“你们的祖辈都对我不错,拿去玩吧!”诸葛亮拿着拐杖,用刀子在拐杖底下挖了个洞,里面装上了石灰依旧还给了他,老人还像以前一样拄着拐杖走了,但是却在背后清清楚楚地留下了一点一点的石灰印儿。

18、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19、关于诸葛亮的著名典故就是《三顾茅庐》的典故了,刘关张三顾茅庐,请出旷世奇才诸葛孔明,辅佐刘备创定三分天下的蜀国。

20、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诸葛亮的著名典故(五)

1、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

2、主词条:三顾茅庐、隆中决策

3、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4、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5、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6、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7、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

8、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9、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10、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11、刘备从荆州到入蜀得益州期间,法正、庞统、张飞、黄忠甚至赵云、严颜、李严等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终入成都城说服刘璋投降,并与刘璋一起乘同一辆车开门迎接刘备的,是刘备的“发小”简雍。这一系列过程中,诸葛亮与关羽守荆州;得巴郡靠的是张飞;击败孟获得南郡靠的是诸葛亮;夷陵大战刘备赴死,诸葛亮依然没有参与。

12、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13、从县尉到接替陶谦成为代理州牧,之间的跨越节点是刘备的人品(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演出来的);

14、主词条:刘禅、诸葛亮南征

15、空城计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16、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17、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

18、周瑜就职南郡太守后,便想报仇,遂上书孙权。要鲁肃讨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前往荆州。

19、祭七星坛借东风(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20、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