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诗(篇一)
1、不过二十字的《登鹳雀楼》,给人带来气势昂扬的雄浑意境,令人读罢,叹为观止,尤其是后两句,饱含哲理,更成为千古名言、绝世警句。
2、您把王安石和苏轼的诗混在一起了,“不畏浮云遮望眼”是王安石的诗,“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的诗。“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下一句应该是“只缘身在高层”。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高层”对应的王之涣的诗应该是其《登鹳雀楼》中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只有登高才能望远”,这才是这首诗要讲的重要的一个道理。写景是为说理服务的,全诗的重心不在写景,重在说理,这是中国哲理诗的第二个境界。
4、哪知,王之涣说的话果然应验,轮到那位漂亮的女子演唱时,果然唱起了他的代表作《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白日依山尽”,这个首句,它写了两个意象:一个是“白日”,即落日。
6、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7、一会儿,轮到那个漂亮的姑娘,只听她唱道:
8、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9、这首诗也被后世称为好的“离别诗”之一。
10、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1、《唐人绝句精华》对读者理解和欣赏绝句,能有所启发和帮助。同时,书末辑录了宋代以来历代诗家有关绝句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评论,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有很好的帮助。
12、这首诗我们太熟悉了,熟到只要一提到这首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黄河奔腾、白云悠悠、苍山巍峨、孤城屹立”,一幅苍茫深邃的景象。
13、王之涣的《凉州词》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内容上看都属于抒情诗。
14、不得不说,这首《登鹳雀楼》实在是一首好诗,好在明白晓畅,好在很直接地道出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一份积极进取的情怀,还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楼。
15、我国西北部的玉门关,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非季风地带,雨水偏少,地界荒凉,植被不广,没有鲜花着景的春,也没有草木旺盛的夏。它当时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边锤重地。
16、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17、开荚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18、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19、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20、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王之涣的诗(篇二)
1、该楼位于今天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下临黄河,远处是中条山,想来视野极好。
2、本书对浩瀚如海的唐人绝句细加抉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录编成《唐人绝句精华》一书。凡能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同时又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优秀作品,基本上都已选入;对所选诗篇作了必要的诠释,于阐明诗意、分析艺术、评论诗风、辨证歧说诸方面颇见功力,有不少独到见解。
3、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夏昆老师
4、这座楼根本无法成为“名楼”
5、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6、每个人的启蒙唐诗也会少了一些华丽的诗篇,也许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7、王焕之的诗仅存六首,分别是:《登鹳雀楼》 《凉州词》 《横吹曲辞·出塞》《送别》 《宴词》 《九日送别》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王昌龄微微一笑,“这首我的,哈哈。”
10、公元68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的王之涣,尽管来自于名门望族,但其个性豪放不羁,不谙做官之道,入仕之路也就平淡之极。
11、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于是高适也高兴地引手画壁。
12、这个美丽的女子开口唱道:
13、古人登高必赋诗,因事兴感,触景生情,但凡登楼的诗人,都会留下千古名作,鹳雀楼也不例外。沈括在《梦溪笔谈》说,在唐人众多题咏鹳雀楼的诗篇中,值得吟味的只有三首,其中便有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
14、《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于咫尺,使咫尺有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15、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于咫尺,使咫尺有之势。
16、王之涣作为诗人,在唐诗的朋友圈好友不少。
17、"起"于苍凉的山川,"承"于孤独的守卫边关,"转"于羌笛之声,"合"于耐人寻味的"玉门关",一点没有颓丧之意,却又展现雄阔的意境,实乃一首绝妙的"七绝",历来视为"唐音"的典范之作。
18、王昌龄和高适两人听完后哈哈大笑,笑着笑着,两个人的笑容都僵住了。
19、王之涣自信盛名久矣,如今却一首自己的诗都没有,有点不太淡定,他指着其中一位漂亮的伶人说:她待会唱的一定是我的诗,如果不是,这辈子我都不再和你们争高下;如果是,就请二位拜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
20、就是经典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原来的意思是看的更远的地方,就应该登上更高的楼曾,正好合适积极孩子,只有继续努力,继续发扬优点,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不是取得一定成绩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
王之涣的诗(篇三)
1、王之涣原本不屑于"主薄"之职,便顺水推舟辞官而去,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55岁的王之涣又才补缺出任文安县尉,但任职没多久,就病逝于官舍。
2、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3、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4、以下都是: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5、果然别有一番意蕴,于是,慈禧转怒为喜,还奖赏了那位大臣。由此可见,这首《凉州词》果然不一般,不同凡响。
6、读了其他人的作品后,畅当仰天大笑,然后提笔:
7、而且更有说法称如果没有这首诗
8、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9、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扩展资料:作品赏析:
10、可惜的是,王之涣留给后人的只有6首诗,其他的作品都没能保留下来。
11、就算没去过鹳雀楼的人,读到这四句诗,仍然能够想象出这幅秀丽的景象。
12、背后还有我们所不知道的
13、整首诗并不是讲哲理的,但后两句讲哲理,这是中国哲理诗常见的一种形式。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就是一首比较完整的哲理诗了。
14、王之涣写诗、写景有一个特点,他所写的景都是大手笔的景。
15、来欣赏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
16、今天,这首诗背后的哲理同样给我们以启示:如果你站在更高的平台,更广的格局上去看问题,那么你会看得更远、看得更深。
17、这又是王昌龄的绝句,王昌龄得意洋洋地笑道:
18、有一年,王之涣与大诗人高适、王昌龄在长安相遇,便邀约一起去旗亭小饮,正碰上4个妩媚的梨园女子在演唱他们的诗歌。三人当即来了兴趣,便打赌:他们的诗,这些女子点唱到谁的诗句,谁就在墙壁上划一下,谁划得多,谁就优秀。
19、直到一个猛人,飘然来到鹳雀楼上,王之涣来了!
20、您把王安石和苏轼的诗混在一起了,“不畏浮云遮望眼”是王安石的诗,“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的诗。
王之涣的诗(篇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站上高楼上的李益所见一片云水茫茫。汉魏的霸业有如流水和夕阳,早已不复存在。千年的繁华转眼即逝,当下的愁绪才是难以消除。风烟四起,更激起思乡之情,景色萧条,令人倍感伤怀。
3、说着,王之涣便指了指还没传唱的那位的确是很漂亮的梨园女子。王昌龄和高适想,肯定是好友王之涣找的托词,以便有个台阶下,便都哈哈大笑说:好,期待。
4、后来慈禧太后对这首诗的认可更说明了《凉州词》所带来的艺术魅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盛唐,是唐诗美好的时光,牛人辈出,光芒四射,让人沸腾。
6、王之涣的仕途就这样简单,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颇为不顺。
7、在这个地方相知相熟的朋友本来就不多,明天你又要离开,能我和一起喝酒撸串的兄弟就更少了。
8、这首诗得到后世很多盛誉,清代的王渔洋把它和其它三首推为唐人七绝之,章太炎也誉之为“绝句之”,围绕这首诗民间也衍生出许多故事传说。
9、《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横吹曲辞·出塞》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10、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原文是: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1、他指了指那位美丽的歌女说:“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就认我做老大好了。”
12、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13、王之涣留存下来的诗也很少,我们今天能读到的只有六首。
14、不要去理会催促远离的船浆声,否则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起载到船上,只担心“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
15、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是很好的朋友,据《集异记》载,开元年间,在一个下着小雪的冬天,他们来到酒楼喝酒,正好遇见歌妓在唱歌,唱的都是当下的流行歌曲,于是三人来了兴致,打赌看看这些伶人唱谁的诗多,以分分高下。
16、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1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8、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19、沈括说唐人题咏鹳雀楼有成就的诗篇中,还有畅当的这首《登鹳雀楼》:
20、译文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王之涣的诗(篇五)
1、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高兴地在墙壁上画下一笔。
2、/中国阅读享受悦读好时光/
3、王之涣没有走科举考试之路,在28岁时以"门子"的身份调任衡水主簿。35岁时,得到衡水县令李涤的欣赏,把小他17岁的女儿许配给他。但后来,王之涣还是遭人诬陷,说他出言不恭,有意犯上。
4、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5、说起王之涣,要先从一座楼说起,就是鹳雀楼。
6、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7、王焕之的诗仅存六首,分别是:《登鹳雀楼》《凉州词》《横吹曲辞·出塞》《送别》《宴词》《九日送别》
8、有一回下雪,三人相约去喝酒。
9、《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景象),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感悟)。《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原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话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10、这首诗用杨柳的苦,来反衬人离别的惆怅。
11、一直安静的王之涣表态了,说刚才这几位歌女气质不高,品味一般。
12、接着,又一个歌女开口:
1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yù qiónɡ qiān lǐ mù,ɡènɡ shànɡ yì cénɡ lóu。
14、俗称中国的“四大名楼”
15、有一个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叫畅当。
16、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写了多少不知道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17、眺望着眼前苍茫落日和滚滚黄河,王之涣也忍不住提笔:
18、刚才提到的"旗亭画壁"这个典故,虽说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民间轶闻,但足以说明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的确已配乐传唱,广为流传,颇受人们喜欢。
19、这首诗写得很新巧,通篇都没有离别的场面,只写近来柳树也禁不起离别的攀折,以杨柳之苦,衬托离别之多。
20、四句话很简单,写出了大唐的强盛,也写出了单于的失望,更写出了诗人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