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经典的一句话(前二十句)
1、所以,康德强调,所谓权利它核心的问题不是说权利或者法为什么和自由是有关系的,为什么说它是外在的自由,它这里不涉及到怎么采取一个道德的行为,怎么来为自己的行为作出一个决定,而是涉及到你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一个人的自由的行为,或者你的一个理性存在的自由如何能够和另外一个理性存在的自由并存的。
2、康德在三部批判巨著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类,分别对应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他认为凭感性可以认识数学,凭知性可以认识物理学,而凭理性却无法认识“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现象世界,而“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自在之物”。现象世界是世界的显现,可以认识;“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体,无法把握。他还提出了四组著名的“二律背反”,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所谓上帝、灵魂和自由都是无法确知的,或者说是无法证明的。“形而上学”不能作为一门真正的学问而存在。
3、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
4、放低姿态,不自以为是,才能认真过好这一生。
5、“有分寸感,并且会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朋友。”
6、古语说:“有所取必有所舍,一味强求兼取而不知舍,则无一物可取。”
7、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气势磅礴的名言之它刻在康德德墓碑上
8、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9、有人说,读经典,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与文人大师,更是与当下的自己。
10、对康德的星空观和道德律的理解
11、问题1被动的时间与主动的时间是否同一?
12、康德法哲学的基本内容我分为两个部分来讲,一部分是公法,一部分是私法。
13、在当下和你称兄道弟的人,也许转过身就向别人诋毁你;
14、图为哥尼斯堡大学的一座建筑(后毁于二战),康德曾在其中教书。
15、人们通常说批判哲学是从理论哲学谈到自然的问题开始的,实际上康德是从道德的问题开始的。康德认为,道德应该是一个命令,但是为什么,它的根据是什么,他想不通。
16、即使黑夜还很漫长,前路依旧崎岖,但终会翻篇,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17、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18、这里我要做一个结论,究竟什么是法的形而上学基础呢?康德,法就是有一个先天的条件,这些先天的元素构成了一切法或者权利密集的形式和条件。权利当然有经验的条件,经验的条件是康德所不研究的,他研究的是先天的条件。
19、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20、自己的路,自己去闯;想要的生活,自己去争。
康德经典的一句话(前四十句)
1、有时候,机遇就像流星转瞬即逝,一次错过便是一生。
2、16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3、不高估自己,不低估别人,保持谦卑低调,人生才能走得顺畅。
4、理性主义认为,我们的知识是天赋的,就是我们脑子里有一些现成的概念;经验主义认为,这是没有的,我们知道经验主义有一个名言,我们的大脑像一块白板,是从经验里面得到印象然后产生观念,后形成了我们的经验知识。
5、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能够通过单一(einzigen)的物体被表象的东西就必须是被直观的,所以他是把“一”和直观联系起来。康德通过“一”性区分两种表象方式,从而论证了时间是直观而不是概念的观点。将时间与直观联系起来,以及把它与概念断开,是康德在第四个阐明的开头想做的事。他具体做的方式是第二句话,第二句话把时间的“一”性突出出来,把“一”性跟直观联系起来,隐含的观点是:对于概念来说,它不是只对应于一个物体,比如说红的概念可以对应许多个红的东西,“红”不是只能通过单一的对象被给予。而比如说你们对我这个人的直观,虽然是一个感性直观,但仍然只能通过我这个物体被表象。
6、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7、“终决定我们成为怎样一个人的,正是日复一日坚持的事情。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8、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张灏先生于《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之外,专门写了《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足可见他对梁氏的重视。梁启超去世时,胡适所作挽联为“文字收功,神州革命;生平自许,中国新民。”他认为梁氏“一生著作可传世不朽者”“颇难指名一篇一书”,他的结论是《新民说》可算是梁氏一生大贡献。张灏先生在其著作中有专门一章讨论梁氏的新民说,且份量极重,评述也极为复杂,可谓与胡适先生慧眼同具。简略地说,应该怎样认识梁启超的新民说,它对我们今天的公民思想有何影响?
9、你拥有青春的时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
10、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11、“当道德惩罚不再有效时,人们才付诸身体性惩罚,但是良好的品格却不可能通过它来造就。”
12、生命本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而很多事一旦犹豫,便是终生。
13、大陆文革开始后,张灏开始反思革命,因为他是做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他思考的问题也是史华慈研究的问题:中国革命何以发生?乌托邦理想何以如此吸引人?在冷战时期,国外学者们普遍认为是中国革命是从苏联输入的,,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了中国,好像与中国历史没有关系。史华慈和张灏要做的工作是试图发掘革命的历史源头。张灏对中国革命的思考是从晚清开始的,他后来那很有影响的关于中国思想史中转型年代的文章,讲晚清面临着两个危机——社会政治危机和心灵秩序危机,危机之下诱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革命激情与理想主义,从晚清到民初,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中共革命,这三大革命有着内在的发展脉络,不是外面输入的革命。
14、刘任翔:应该可以表象吧?这里的论证说的就是我们可以表象的时间。如果这都不能表象的话,后面怎么“切”它?
15、阅藏知津丨通识讲座丨讲习班丨博雅沙龙
16、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17、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这些人目光狭窄,情操低下;他们的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当我们了解到这些以后,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的评论淡然处之了。
18、第二个问题,康德实践哲学的内容
19、什么是对时间整体的直观?
20、“你可以永远不喜欢别人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的存在;
康德经典的一句话(前六十句)
1、天上星空和道德律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2、黄裕生:问题是你怎么会有个文化世界?
3、康德的观点和这两派的观点都不一样,康德认为,我们人是一个理性存在者,所谓理性的存在者就是,他有一些先天的能力,这个能力在进行认识的时候或者在指导我们的道德希望的时候,他会变成一种规则或者一些概念,变成一种先天的形式。
4、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这样进行的:五时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烟。七时康德去教室上课。课后他又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十三时康德再次更衣,与朋友共进午餐。饭后十三时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条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道,哲学家开始散步了……
5、人这一生,所走的每一步,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其独特意义。
6、刘任翔:这个文本稍后处说:概念的规定都是在分割。比如说,我要规定出一段时间出来,就要从一个时间里切出来。但是本身被切的东西、大的东西,不是切出来的。只有有了大的、被切的东西,才能切它。所有概念都只对应于切这个动作。但是在所有这些动作之前要有一个东西被切,而被切东西只能直观。
7、人生也许会有不公,但幸运永不会缺席。
8、也许生命就是这样,有苦有甜,有平淡,也有浓烈。
9、私法。康德认为,私法或者私人权利讲的核心问题就是你的和我的,而你的和我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占有的问题。
10、所谓道德,从不是用来要求别人,而是拿来约束自己。
11、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12、直观在主体中作为主体的形式性状,主体受到客体的刺激,由此获得客体给予的直接表象,这也就是“直观”,也就是外感官的一般形式。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13、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边,你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
14、黄裕生:提到了形而上学的地位。也就是说在康德这儿,可以说时间是我们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是科学的基础(前提)就更不用说了。从我个人理解来说,海德格尔应该是特别重视这一点,而且他接受了这个思路,这也是我现在为什么有个想法,想从时间问题出发来解释许多东西。还是延续康德的思路,但这个很难。
15、理解这一点对理解康德的法哲学重要,先验唯心主义的一个核心、关键,他和当时康德之前所有的哲学都不同,在康德哲学之前我简单说有两派,一个是理性主义,一个叫经验主义,这两派在近代哲学里面他们关心的问题是知识从何而来的。
16、看看《纯粹理性批判》的结论,人们必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此书要求将人的认识严格地限制在经验范围之内,但这个要求是否就是终的要求呢?还有,既然这样,人为什么又要如此虽九死其犹未悔地总想超越这个界限呢?这不恰恰说明,单纯在这个现实世界上活动,还不能满足人的根本愿望吗?实际上康德也坚信,人的本质已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这个有限的世界。缺少这一点,人将不成为人,必然坠入野蛮与混乱之中。
17、比如你去救火,你不是为了上中央电视台,也不是因为你听了某一场报告很感动而去救火,康德认为这些都不是道德的,行为可能是合乎道德的,但是行为不能称为是道德。
18、”还有一句话,叫“即使是井底的蛙,也拥有的权利。
19、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20、只有当两个人将自己完全交给对方,而不是仅仅将自己性能力的使用交给对方时,性行为才不是对象化的。只有当伴侣双方互相分享他们“无论好坏以及各方面的人、身体和灵魂”时,他们的性行为才能导致“一种人与人的联合”。
康德经典的一句话(前八十句)
1、来源丨有书(ID:youshucc)
2、难道你的人生你的幸福,真的在于装出你没有的身份,花费你担负不起的金钱,浪费你宝贵的求学时光,去见识那个社会吗?
3、“人是万物的尺度”
4、康德说“在这个世,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律。
5、刘任翔:后面有一段跟这里的观点直接相关: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后面那个也能成立;如果这个不成立,后面那个论证也不成立。后面那个是说,如果我们把时间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抽掉,还会有一个纯粹的形式留下来。这个观点跟黄老师刚刚说的,我们必须先有时间才能够往里填东西,是等价的命题,只不过从两个方向说了同一件事。
6、后面康德在一个脚注里面提到了形式的直观和直观的形式。关于这个区分,他举了一个关于几何学的例子。几何学研究空间本身,对空间本身进行规定。只有在几何学中,我们研究的是形式的直观,不是直观的形式。在什么情况下研究的是直观的形式?感性论里面研究的是直观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的是形式是如何整理杂多的,这里面形式也暗含着一种统一性,但这种统一性不是形式本身的统一性,是它发挥的整理杂多的统一性。康德在那里说:这种统一性,我在感性论里把它归给感性,但是实际上统一性终的来源是知性对感性的规定。
7、如果你掉进了黑暗里,你能做的,不过是静心等待,直到你的双眼适应黑暗。
8、愿你走过山高水长,尝尽人间百味,依旧能守护内心初的童真。
9、拿破仑曾说:“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10、知性先天的可以做到的,永远无非是预先推定一般可能经验的形式,而既然不是显象的东西就不可能是经验的对象,所以知性永远不能逾越感性的界限,只有在感性的界限内部对象才被给予我们。
11、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伟大的贡献。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它将以其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12、康德在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形而上学的范围与任务:人生中、无条件的东西是什么?现实存在中无条件、的东西是什么?普遍、的东西是什么?
13、所以,他的一个原则或者法则就是,我的意志自由与每一个人的自由之间,在关于对象的意志方面,应该有一种和谐。康德说,在法律上,占有概念一定要扩大到超越感性条件以外的东西,这就是说,我的自由意志活动的对象可以在法律上被认为属于我的,或者别人的意志自由可以被认为是别人的,这是占有的一个核心的思想。
14、所以,康德作出一个结论,他的道德学和伦理学的一个重大的区别,一种行为与法律一致或不一致,而不考虑他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把这个称为行为的合法性。
15、★浙江大学國學智慧與管理應用總裁高級研修班
16、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17、康德认为,永久和平之所以能够实现并不是因为别的理由,就是说,一个国家是公民权利的,两个国家之间能够实现和平,也是他们能够各自国家内公民的权利,整个世界如果能够实现世界公民主义或者世界主义也是公民的权利能够得到,这样永久和平就是能够实现的。
18、生活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我们人自己。
19、从康德思想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后来黑格尔的《法哲学》里面有很多思想也是来自于康德,包括一些重要的概念都是来自于康德的。
20、放出大光明的是人心;
康德经典的一句话(前一百句)
1、所以康德认为,在法律里面一些重要的概念都是应该有一些先天的东西来规定的,不能从经验的手段来规定。比如他对亚当斯密对货币的定义就认为定义的不好,没有从先天的方面来定义货币。下面我们要讲到康德法哲学的两大部分,就是私法和公法。
2、很多人不明白《觉醒年代》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人的喜欢,我想,一位网友的留言,也许是对它好的回答:
3、绝大多数人的脸上都被打上平庸的印记,都有着俗不可耐的表情,这其实是因为从这些人的脸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的认识活动严格地服从和受制于他们的意欲活动
4、我在想是星空的美丽和深邃给人震撼并激发人们探求未知的冲动对它了解的越多对它未知的也越多令人不禁赞叹造物的神奇由此而充满敬畏和感恩的情绪这是人们对自然应有的态度统一而良好的道德准则给予群居的人类以便捷文明的相处之道它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形成和完善成为人类。
5、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
6、相比较而言,我个人更喜欢他的《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他的其他几本书呈现的都是思想观念,这本书更有活力,活生生写出了谭嗣同这个人。他研究知识分子,除思想情景和历史情景之外,还特别提到生命情景。生命情景即人生背景特别是早年经历。关于心灵秩序,张灏是受到了西方思想史研究沃格林的启发,沃格林认为,在社会政治秩序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心灵秩序,张灏先生受他影响,把政治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心灵史结合起来,他从思想情景、历史情景和生命情景三个方面来论述谭嗣同,精彩。
7、这样一种思想在今天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看到,康德在他的公法部分就谈到了欧洲联邦的思想,大家一定要想一想康德是在两百多年以前,两百多年之前欧洲是天天打仗的,欧洲人打仗一直打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大国之间不打仗,但是他们经常和别的国家打仗,或者打一些小的国家。康德那时候就提出永久和平的思想,就提出欧洲联邦的思想,我们看到现在欧盟这个思想受康德的影响大。
8、有两样东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是感到敬畏,一是头顶的星空,一是内心的戒律。
9、若干年后,我们终将老去。功名利禄,都只是过眼云烟,唯有与所爱的人共处的点点滴滴,才是永恒的回忆。
10、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原则出处:《实践理性批判》
11、如果你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你得让它自由,如果它回到你身边,它就是属于你的,如果它不会回来,你就从未拥有过它.
12、康德毫不含糊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说,碰到这类问题就会“混乱与矛盾丛生”,思维便陷入了“多义与自相矛盾的永恒循环之中,引起了一场场“丑闻”。更有甚者,“对于人类的理性来说,这些问题全是无底深渊”。意思是说,恰恰在关于上帝、自由及灵魂不朽这类人的精神感兴趣的关键问题上人的思维必然误入歧途。后,康德形象地将人的精神在形而上学方面的努力称作是“在浩瀚无际、波浪撼天的大海中的航行。……远方时而出现的雾峰和很快将要消融的冰山,使那些狂热地四处寻找新大陆的海员们觉得目标就在眼前。他们一次次地被这种虚无缥缈的希望所驱使,所迷惑,陷入了一场场的生死冒险之中。他们从来不会放弃这种冒险,而这类冒险却永远也没有个完结。”
13、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14、黄裕生:所以如果你已经在线上了,那所有人都在线上?
15、想到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得彻底。
16、后来进入到批判时期实际上就意味着康德已经把这个问题想通了,康德的实践哲学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主要实践哲学的著作有三本,《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
17、10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18、“生活中,什么样的朋友,值得我们深交?”
19、人们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20、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