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篇十首【文案106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7 09:33:00

孟子名篇15篇

1、《孟子》著名的一篇

(1)、在这里,孟子通过舜的例子指出,“修身”“事亲”与“养老”关乎人间伦理的确立。帝舜以德报怨,不计瞽叟前愆而奉孝于前,这不仅是帝舜个人德行的昭彰,同时也是帝舜以天子至尊的身份,为社会树立了父子纲常的高标。不是通过法律刑罚,而是通过躬身亲践来确立社会的伦常,这也是帝舜能实现“垂衣拱手而天下治”的原因。

(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3)、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既鲜明地表明了他的观点,又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4)、(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指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三句表明在孟子心中有比生命更高的追求,为了这个追求他不会苟且偷生。

(5)、(2)韩愈在《师说》里指出,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6)、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7)、20 (1)在《庄子·逍遥游》中,汤和棘的对话里描写大棚鸟乘着旋风飞上高空的一句是:“抟扶摇而上者九”。

(8)、(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9)、正在走下坡路的梁惠王,其实根本不具备对孟子傲慢的本钱!这从他急迫地追问“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就可略见一斑。这个“利”字到底指什么?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刺孟》曾说:“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惠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以货财之利也?”

(10)、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④?”

(11)、(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庄子的典故表达美好往事如梦,思念令人伤感的两句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2)、(2)在《赤壁赋》中,客人描写自己与苏子一起在扁舟之中,举杯劝酒共饮的两句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13)、45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设想:能够顺应天地的法则,又把握好“六气”的变化,而遨游宇宙的,那么“彼且恶乎待哉”!

(14)、宋朝 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邹国公

(15)、传统儒家的义利之辨以道义论而不是功利论为特质,以原则政治而不是利益政治为皈依,以理念利益而不是物质利益为关切,但它大致不出《孟子》首章的范围。两宋的儒家学者特别看重、恪守义利之辨。程颢说:“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20程颐说:“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21)朱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张栻说:“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辩。”(23)陆九渊将义利之辨当作人们高尚其志的不二法门

(16)、(3)李煜在《相见欢》中,描写词人在残月之夜,孤独惆怅,寂寞登楼的两句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17)、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18)、(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滁州西南诸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就是琅琊山。

(19)、15 (1)屈原《离骚》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两句,写的是诗人通过加高帽子和加长佩带来突显自己追求高洁。

(20)、36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忆起小时候,两人曾欢聚一起,说说笑笑的两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孟子篇十首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5(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从反面设喻来说理的两句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3)、(2)杜甫《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5)、16 (1)荀子《劝学》中指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借用“流水”来设喻,形象地论述了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

(6)、2 (1)在《诗经·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借写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容颜衰老和被抛弃。

(7)、(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向往与神仙同游、与明月永存的境界,但也知道这不能轻易得到,所以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8)、(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来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两句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9)、16 (1)荀子《劝学》中指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借用“流水”来设喻,形象地论述了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

(1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1)、25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朝廷中众小人嫉妒他有高尚的行的一句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12)、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译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高兴,听到别人有教益的话就拜谢。

(13)、(2)《庄子·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能够确定自我与外物之别,又能“辩乎荣辱之境”。

(14)、東漢趙岐認為“孔子時諸侯問疑質禮,若弟子之問師也,魯衛之君皆專事焉。故《論語》或以弟子名篇。”“孟子亦以大儒為諸侯師,是以梁惠王、滕文公題篇,而以公孫丑等而為之一例者也。”(1)趙岐以為《論語》之“名篇”方式《孟子》“则而象之”而有梁惠王、滕文公、公孫丑等篇名也。清焦循講“趙氏子《孟子》既分其章,又依句敷衍而發明之,所謂‘章句’也。”(2)趙岐“發明”《孟子》題篇次第,以仁義為首,故首篇為梁惠王問以利而答以仁義之事。。

(15)、30 (1)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设喻,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但是,蚯蚓能吃到泥土,喝到泉水,这就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16)、(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三句,描写周瑜年轻有为的风流形象。

(17)、(3)李煜在《相见欢》中,描写词人在残月之夜,孤独惆怅,寂寞登楼的两句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18)、本文由语文日刊yuwenri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19)、(3)刘禹锡的《愁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两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29 (1)《庄子·逍遥游》指出,“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他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拼命追求。

3、孟子精选16篇

(1)、孟子(约前372年至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选自《孟子·告子下》。(译文)忧患能使人奋发图存,安逸享乐可使人败亡。

(3)、接着陈岳博士强调,家门内外是中国古代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不仅关乎私欲和公义的分别,而且也关于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之间的治理分野。与西方不同,西方社会的立足点在“私”,在西方社会,从个体到家庭,再到整个社会国家,它运行的逻辑都是个人之私,但中国不一样,我们在家庭和社会之中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

(4)、(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庄子的典故表达美好往事如梦,思念令人伤感的两句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6)、9 (1)韩愈的《马说》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又有千里马。”

(7)、(2)白居易《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也是主旨句)的两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8)、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①,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

(9)、(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遭贬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滁州西南诸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就是琅琊山。

(11)、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2)《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认为,客人说他比徐公美的原因是客人“欲有求于我也”。

(14)、6 (1)在《诗经·氓》中,女子婚后直接痛斥男子没有准则,感情多变的两句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5)、如果诸侯只是希望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大夫只是希望有利于自己的城邦,士庶人只是希望有利于自己,亦即每个人都只是站在自身的立场追逐物质利益,上上下下都只是一门心思追逐各自的物质利益,那么,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家国同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将分崩离析。

(16)、2 (1)在《诗经·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借写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容颜衰老和被抛弃。

(17)、42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都不以互相学习为耻,紧接着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8)、本讲承接上讲,讲《离娄上》篇的后十八章。陈岳博士指出本篇前十章,孟子通过对仁心和仁政关系的深入剖析,确立了从个体的仁心到普遍仁政的总体规模。这后十八章,便是孟子实现从“仁心”到“仁政”的具体手段,陈岳博士将其总结为:“修身”与“养老”。

(19)、(2)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含蓄表达了词人对春色飘零、时光流逝的伤感和物是人非的怅惘。

(2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4、孟子经典篇目

(1)、孔孟之间有曾子、子思,《论语》《孟子》之间有《大学》《中庸》。唐文治的《大学大义序》写道:“是以《大学》一书以辨义利终,《孟子》一书以辨义利始。《大学》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孟子》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遥遥相印证,盖学说如此,师法如此也。”(18)

(2)、(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但是如果他们只是哀叹但不能吸取教训的话,终将重蹈覆辙,让后代的人又叹息了。

(3)、但是,三十七八岁就被称作老头(“叟”),似乎有违常识。我们再看两种说法。其钱穆的《诸子生卒年世约数》认为孟子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05年,享年86岁据此比照司马迁、司马光的记载,梁惠王将五十六七岁的孟子唤作老头(“叟”),就算得上名副其实。其南怀瑾《孟子旁通》认为“叟”是不敬之词。(2)

(4)、(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指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三句表明在孟子心中有比生命更高的追求,为了这个追求他不会苟且偷生。

(5)、39 (1)李商隐的《无题》中,后来常被人用于赞美献身教育事业之高尚情操的两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49 (1)白居易《琵琶行》中,用“铁骑突出刀枪鸣”一句,描写音乐突然转入高潮,发出了兵器碰撞般响亮雄壮的声响。

(7)、遷都時間。由於史書記載不同,學界對魏遷都大梁説法不一。大概有梁惠王四年說、六年說、九年說、十八年說、二十九年說及三十一年說。詳見《魏都大梁历史地理研究》一文考證,其作者認為“魏惠王三十一年商鞅率秦兵圍困安邑,安邑被圍便降不合常理。且史書並未見到秦還魏國都城安邑的記載,說明這時安邑已不是魏國國都。桂陵之戰孫臏提出直走大梁以解邯鄲之圍,龐涓與太子急忙撤兵援救大梁,說明魏國此時己定都大梁。

(8)、(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写百姓在外族祠庙前迎神祭祀的场面,暗示了词人对国土沦陷日久,民族耻辱渐被淡忘之忧的几句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9)、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0)、(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作者渴望报效国家,急切希望朝廷能重用,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1)、(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听到客人哀怨的箫声,他面带愁容,问客人为什么吹得如此悲凉,客人于是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12)、48 (1)杜甫《登高》中,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由高到低,有声有色地描写了诗人登高的见闻,渲染出一幅萧条凄清的秋江图景。

(13)、★(7)李娟娟.魏都大梁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

(14)、鴻溝水系歷經前後兩次修建,早在惠王十年,而據史書所載魏國是在定都大梁後才開始修建鴻溝。因此魏遷都大梁應在惠王十年之前,按照古曆法推算惠王四年、九年四月均無甲寅,六年四月初九日即為甲寅。且從《七年大樑司寇綬戈》的銘文來看魏遷都大梁的時間應在惠王七年之前,而惠王四年遷都的記載應是周顯王四年,即惠王六年,因此本文認為魏惠王六年遷都大梁。”(7)作者為什麽提到“甲寅”呢?是因為《汲冢紀年》中提到“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

(15)、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16)、24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头设喻,比如木材本来很直,加工成轮子后,它的弯度可符合规矩,接着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7)、(3)刘禹锡的《愁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两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8)、20 (1)在《庄子·逍遥游》中,汤和棘的对话里描写大棚鸟乘着旋风飞上高空的一句是:“抟扶摇而上者九”。

(19)、11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用“走路”来设喻,形象地论述了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

(20)、(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本想说出隐居生活的意趣,却又不知用什么言辞,所以后直抒胸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孟子 名篇

(1)、(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两句是:“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2)、(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两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兵强马壮、气势勇猛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如虎。”

(4)、(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5)、(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作者渴望报效国家,急切希望朝廷能重用,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两句,借鸟鸣和泉流的意象,通过比喻写出音乐时而流畅而凝滞的两种意境。

(7)、(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写百姓在外族祠庙前迎神祭祀的场面,暗示了词人对国土沦陷日久,民族耻辱渐被淡忘之忧的几句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8)、27 (1)屈原在《离骚》中,埋怨楚国君王糊涂荒唐,始终不了解诗人苦心的两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1-7   试题汇编201-31   试题汇编201-30   试题汇编201-31   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11)、(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面对滚滚长江,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

(12)、(2)《醉翁亭记》中,描绘琅琊山春天和夏天花木景色的两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3)、《孟子》首章仅有152字,可谓言简;其义利观层次分明、格局高远,可谓意赅。《孟子》一书能够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大经典,是与“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以及《庄子·人世间》所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密不可分的。

(14)、(2)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两句,描写了妇女儿童一起支援农忙的场景。

(15)、《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16)、51 (1)李煜《虞美人》一词中,借明月抒发词人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一句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7)、47 (1)苏轼在《赤壁赋》中指出,如果从变化的角度观察,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会停止,接着又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8)、明朝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19)、选自《孟子·离娄上》。(译文)人有所不为,然后才有所为。

(20)、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1)、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3)、★(10)司马迁:《史记·魏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847頁.

(4)、(3)苏轼《赤壁赋》中,苏子在畅饮之后唱起歌来,其中借“美人”形象表达出他仍对理想有追求的一句是:“望美人兮天一方”。

(5)、22 (1)《庄子·逍遥游》指出,列子能御风而行,对于求福的事也不在意,但还是认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6)、确定义利之辨的主题后,孟子回答梁惠王的第二番话是:“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里设定三类角色,揭示了只谈各自的物质利益是不对的,粗暴的利益政治是充满危险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所有人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家国天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