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的全诗是什么意思【文案89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7 07:19:24

敏而好学的全诗是什么

1、敏而好学的好的解释

(1)、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3)、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4)、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6)、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9)、孔圉掌管着卫国外交,属于卫国的实权派人物,他能够做到不耻下问,这正是身居高位之人的学习之道。孔圉本身聪敏,却还能够虚心接纳别人提给自己的意见,这种行为就可以得上“文”了,因为善学者,文必成矣!

(10)、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11)、今天的探讨正是他的这个谥号,子贡并没有看出他哪一点称得上“文”。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历史上得到过“文”谥号的都有哪些人,著名的有: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曾文正公,曾国藩;知行合立德、立言、立功三不巧的王文成公,明朝的王守仁,在春秋之前有大名鼎鼎的周文王,由此可见能得到“文”谥号的人都立下过不世功勋,而孔圉显然无名多了,不过孔子却不这么看。

(12)、孔子说:“冉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4)、今天这段话评论的人叫孔圉(yǔ),又称仲叔圉,孔文子是他的谥号。

(15)、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1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17)、子路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践的时候,便害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1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于《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一句谦虚的话,说这种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默默记住学习的内容,学习知识不厌烦,教导他人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0)、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2、敏而好学的全诗是什么意思

(1)、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

(2)、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3)、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4)、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6)、《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9)、《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日常言行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

(10)、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各自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就算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

(11)、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14)、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5)、孔子谈论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与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16)、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1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8)、“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19)、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0)、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3、敏而好学这首诗怎么写

(1)、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2)、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3)、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那帮学生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文采尚可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4)、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孔子说:“他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5)、孔子评论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入仕为官不会被罢免;国家黑暗的时候,他也可以不被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6)、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7)、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8)、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0)、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11)、孔子说:“晏平仲擅长与人交朋友,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尊敬他。”

(12)、翻译:子贡问说:“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这个谥号呢?”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然称得上‘文’这个谥号了。”

(13)、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5)、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刚强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孔子说:“申枨的欲望太多,怎么能刚毅不屈?”

(16)、“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17)、子张问孔子说:“子文几次几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人。你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算得上是对国家尽忠了。”子张问:“算得上又仁德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

(18)、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都丢弃不要,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再到了一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还是离开了。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很清高。”子张说:“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有仁德呢?”

(19)、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2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4、敏而好学中的好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4)、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是一句经典名言,这句话对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尤其重要,人往往身处高位,便会飘飘然,不在意别人的见解,认为自己比他们强多了,这就断绝了自己的学习之路。

(7)、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往日仇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很少。”

(9)、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1)、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2)、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14)、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15)、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6)、见得思义。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17)、子贡说:“老师关于《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方面知识的讲述,我们能够听得到;老师关于天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听不到。”

(1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1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20)、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5、敏而好学 全诗

(1)、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2)、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3)、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子由,你到底知道不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6)、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7)、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9)、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