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的经典名句图文【文案115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5 07:13:04

余秀华的经典名句解读

1、余秀华的经典名句解读大全

(1)、革命话语的本意(亦即欧阳江河的语言胎教和语言胎记的本意),并非让词语失去热情和重量,恰恰相反,是要它们充血、亢奋、双眼布满血丝,以便在独断性的高音量中,表达革命的疾风骤雨;以便在轰轰烈烈中,开展疾风暴雨的革命。词语不仅仅是述说,述说不仅仅是行动,作为行动的述说原本就是为了生产述说之外的其他行动,后如其所愿地生产了行动(149)。这种性质的词语必定心脑并用:既是对心的净化与荡涤,所谓“灵魂深处闹革命”;又是对脑的管制与规训,所谓“狠斗私字一闪念”。但这种性质的词语过分倾情于直线原则,乐于实施词语的瞬间位移(这词语上作为神功的“乾坤大挪移”(150)),因此,它们能迅速获取有如黄袍加身般的极端化和霸道性。由此而来的独断型句式,尤其是盛纳这种句式的音响形象,将迫使所有的词语在其使用上,都呈现出单一性的面孔,进而破坏词语的一次性原则,词语因此迅速变得空洞和抽象,直至无所谓心还是脑,后,达致既不过心也不过脑的地步。这样的情形或许更应该说成:词语终将以无所谓过心还是过脑为方式,去完成过心或者过脑。在此,主观意图和客观效应之间,拥有一种类似于二律背反的关系;革命话语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上好的反讽:词语更有可能仅仅是一些散落在脑际、出没于唇齿间的符号,不充血、不亢奋,双目痴呆,两眼无神(151)。在下意识间,也在选择何种哲学端看他是何种人的那个层面或意义上,新诗唯脑论碰巧继承了革命话语对词语的规训所留下的遗产:散落一地的符号。搭积木般的词语装置物,正来源于散落一地的符号,这革命话语的遗产。说欧阳江河的诗歌写作是对这种情形的上佳推演,并且在写作时间上越是靠后推演得越极端,仅仅是指他在过脑的层面上极端化地使用词语,跟心没啥关系。此间状况还可以说成:欧阳江河将革命话语控制下词语既不被过脑又不被过心的情形,改写为极端仔细并且算计又算计之后的只过脑,不过心;他在用“心”和铁了“心”地只过“脑”,不过心。如此这般被算计的词语组成或构架的诗行注定冷血(而不仅仅是冷智),还很可能有一种暗藏起来的轻薄和无情,但独断性的语气、口吻和高音量,却处于从不缺席或从不迟到早退的状态当中——

(2)、昨日铜陵新增1例确诊,2例疑似病例(枞阳县);宁波:仅菜市场近距离逗留十五秒,一人被传染

(3)、我说,这样写很低俗。就像是一位妙龄少女,身披薄纱的朦胧美感会带给人无穷的想象,身无寸缕赤裸裸的展示,在强烈的感官冲击后却会给人强烈不适,因为,人类对性的羞耻感是文明进化的本能。

(4)、对于人生中欢乐、痛苦与孤独的体验,是文学作品永远的主题之而通过共情与理解,在大时代寻找创作的力量,进而实现思想的输出,是作家们的责任与义务。

(5)、你可说,他想拍狱方马屁,或想博取囚犯友谊,但我认为他只想重温自由,即使只一刹那。”这一刻他带来的恣意和温暖,也在许多年后仍被无论是否见证这一刻的人所铭记在心,而真正在多年后能享受这份自由的人,也许只有安迪,也许当他在这一刻,就想到了自己在西部开着跑车的样子,并且从未忘记过。

(6)、如果以上都没有了,作品就是白开水一杯,成了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充其量成了一篇散文。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出“信”“达”“雅”的翻译境界。与诗歌创作如出一辙。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7)、托尔斯泰的《复活》如果没有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聂赫留朵夫的灵魂“复活”。在路遥的《人生》中,上帝的位置被实有的土地取代。如果不是种满庄稼的希望的田野抚慰了失去事业和爱情的高加林,我们就不能从他身上得到某种无言的震动,不能产生有效的代入感。上帝所携带的灵魂力量、土地所包蕴的精神力量恰恰是让这些作品历久不衰的力量泉源。

(8)、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9)、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流年,长短皆逝;浮生,往来皆客。

(10)、(147) 李敖:《北京大学演讲全文》,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0dee4d0701f69e31423294html,2017年6月21日13:40时访问。

(11)、(86) 李泽厚很精辟地猜测说:“汉字(书面语言)重大特点在于它并不是口头声音(语言)的记录或复写,而是来源于和继承了结绳和纪事符号的传统……从起源说,汉文字的‘存在理由’并不是表现语言,而是承续着结绳大事大结、小事小结、有各种花样不同的结来表现各种不同事件的传统,以各种横竖弯曲的刻划以及各种图画符号(‘象形’)等视觉形象而非记音形式(拼音)来记忆事实、规范生活、保存经验,进行交流。它不是‘帮助个人记忆而使用的一些单个的标记’,而是集体(氏族、部落的上层巫师们)使用进行统治的整套系统的符号工具。”(李泽厚:《由巫到礼释礼归仁》,第160-16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李先生的高论放在此处则意味着:字词和作为字词之结局的诗,必须针对作为事情的人间世事,才是有效的、具体的,才让抒情特征免于抽象与空洞。

(12)、(60)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订正本),第2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

(13)、活着余华经典语录赏析大全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14)、(97) (英)唐·库比特:《后现代神秘主义》,王志成等译,第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15)、6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16)、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美能拯救世界。”布罗茨基提出:“美学是伦理学之母”。“人首先是一种美学生物,其次才是伦理的生物。因此,艺术,其中包括文学,并非人类发展的副产品,而恰恰相反,人类才是艺术的副产品。”这是从人的精神世界来说,我们想象世界的依据是文艺,我们是根据爱情文学在心中描绘爱情的美好容颜,根据文学的形容来想象远方想象生活应该的样子。

(17)、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他出身于富贵家庭,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他抛妻别子,离开了幸福的小家庭投身了革命。林觉民在起义前就做好了牺牲的充分准备,在攻打总督署的前三天夜里,他给父亲和妻子分别写了一封诀别信。给父亲的信这样写道:“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怀着对爱妻深深的眷恋,写下了这封信。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情怀,牺牲个人的幸福换来天下人的幸福,这才是大的幸福!

(18)、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解读)如果不了解中岛美嘉的故事,很难解读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中岛美嘉是日本著名的女歌手,然而在她事业正盛的时候她却失聪了。2010年,她患上了咽鼓管开放症,因此陷入了无声的世界。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音乐,2015年,中岛美嘉开巡演,一首《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震撼全场。失聪的她以地板为节拍,以鞋跟跺地为节奏,唱一次,跺一次脚,跺一次脚,再唱一句,就这样完成了全场演唱。在使用这一素材时,可以结合中岛美嘉的故事背景引用。

(20)、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

2、余秀华的经典名句图文

(1)、(136) 与徐志摩等人有交往的英国人朱利安·贝尔于1936年某日从武汉致信身在英国的母亲:“中国人不能理解‘现代主义’,但他们却欣然接受浪漫主义糟糕的作品,像沉溺于杜松子酒的黑鬼,这就是仅仅依靠敏感生存的下场。”(转引自帕特丽卡·劳伦斯(P.Laurence):《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万江波等译,第89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这正好描述了新诗主心的非现代性局面。

(2)、(19) 参阅敬文东:《随“贝格尔号”出游》,第27-36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

(3)、(18)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欧阳江河那个年代出生的很多人,即使他们曾经颇为激进地反思过革命话语,但终不少人或暗中或公开拜服于革命话语,典型者比如甘阳、刘小枫、汪晖、王晓明、蔡翔,更年长的比如张志杨、李陀等人。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在革命话语年代因政治问题被判刑坐牢。很多学者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也有过不同的分析。关于诗人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可参考钟鸣、曹梦琰等:《“旁观者”之后——钟鸣访谈录》,《诗歌月刊》2011年第2期。

(4)、圆规之所以能画成园,是因为心不移,脚在走。

(5)、(53) 佚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邮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9/25/c_1237603htm,2017年6月11日15:50访问。

(6)、需要说明的是,食指全部发言3分钟左右,主旨是表达对白话诗发展现状的担忧,认为应回归“大众性”与“民族性”。所谓“炮轰”余秀华,只是对她一段视频中所表达出来的生活态度不满,并非对余的创作评判,不必过度解读。

(7)、(93) 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第8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8)、《秋天》一些羽毛和一些枯叶一起坠入你的怀里像一群无法留下的记忆坠入岁月里发黄的咒语和月光被飘动的树叶牵来牵去在秋浓的夜晚摇动我孤灯一盏而幸福往往象一场白雪在不远处早已等候

(9)、当屈原泛傲骨于汨罗江,大批无病呻吟的诗人死去!当李太白挥袂而飘然于长江,大批没有风骨的诗人死去!当孟浩然杯酒话桑麻时,大批庸俗的诗人死去!当王维拂动琴弦时,大批清高的诗人死去!当高适一杯饮别董大时,娘娘腔的诗人死去!当王昌龄摆动玉壶时,大批谄媚的诗人死去!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大批虚伪的诗人死去!

(10)、〈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11)、安迪开始帮助典狱长洗黑钱,并因此得到了更为宽厚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在唱片中包括《费加罗的婚礼》。

(12)、但是实习生有20人,他们必须无薪工作六个月,后只能有一个人录用,这对克里斯·加德纳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这时,妻子因为不忍穷苦的生活,独自去了纽约,克里斯·加德纳和儿子亦因为极度的贫穷而失去了自己的住所,

(13)、当我从屋后经过一个树林,陷入辽阔的荒原

(14)、(106) 范晔等:《后汉书·李固传》,第2084页,北京:中华书局,19

(15)、(解读)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心态也会不同。尼采这首名为《处世之道》的诗,容易让人联想起林语堂在《谁会享受人生》中一句话: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

(16)、(解读)只要内心足够坚定,生活就会的规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干扰它,一直在平稳地运行。

(17)、(96) 蜀语,意为故意反着来,说反话,反着做事等。

(18)、文学地理:郁达夫曾经感叹“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今天有所谓“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旅游资源常常在盘活漫长的文化传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地坛增辉,作为实有存在几百年了,但是地理的地坛和文学的地坛不完全对等。史铁生让地坛精神化,让它超越地理风景成为精神原点,对那些从未到过地坛的读者发生情感辐射。是实有的地坛成就了名篇《我与地坛》,文学地坛则为地理地坛赋魂,二者相得益彰。

(19)、〈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20)、她诗中的女性抒情者是一个深怀自卑感揽镜徘徊的“傻子”、“犯病者”(《与一面镜子遇见了》),也是极为清高骄傲、爱自己身体里的锈斑胜过爱“你”的自恋者(《我想要的爱情》);是在“你”口渴的时候,甘愿以自己青春的鲜血供奉“你”的奉献者(《面对面》)。

3、余秀华的经典语录

(1)、我希望跨越千山万水握住朋友的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梦中的一样蓝:我希望……在肖申克漫长的监禁生涯中,真正囚禁的并不是监狱的高墙,而是被肖申克渐渐打磨、锻造得失去了自我的内心,失去了正常人对生命本质的欲求,即那些真正支持人们渡过困境的情感支柱,比如说对生活的热情、梦想以及希望。在无数的时间中,正如瑞德所说的,你没有事情也得找事情干,安迪也是这样,他选择重新收集石头,当然是小规模的收集,石英、云母、沙质花岗岩……瑞德是监狱中那种有特殊手法弄到东西的人,为他提供小锤子和磨石布。

(2)、通常情况下,听作家与诗人解释其作品的寓意(或喻意),是一桩危险的事体(66);自近现代以来,不少中国作家和诗人乐于这类引人上“钩”、诱人上“当”的“勾”(“钩”)“当”,比如巴金、姚雪垠、周国平、余秋雨之流但偶尔也有例外。欧阳江河就很坦率地供认:“我是几乎不写抒情诗的人。”(68)征之以事实当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夫子自道在另一处,欧阳江河也传达了相同的看法:他的诗歌写作想要得到的,根本就“不是那种优美和打动人心的诗意。那些对我来说都太简单了”检视其作品约略可以猜测:欧阳江河需要的,很可能是那种反抒情的抒情性;以他之见,唯有这种抒情性,才有资格谓之为“大”。欧阳江河很自信地说:“哪怕是对抒情的克制和回避,嘲讽和批判,都会变成它的大抒情的一部分。”(71)他似乎倾向于认为:那些“优美”的抒情性,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诗意”,不过是少不更事者的课外余事,会因为“年轻人的清纯本身所具有的激动、挫折感和欣喜若狂的东西”,一直处于欧阳江河倡导的“对抗性、批判意识等等之外”,而显得特别没劲,特别文艺腔和文艺“范”(72)——西川似乎更乐于痛快地呼之为“文学嫩仔”在完成《天鹅之死》整整三十年后,欧阳江河依然故我地如此反思——或曰责难——诗歌的抒情特性,至少对之抱以高强度的警觉;而作为起始之作的《天鹅之死》本身就显得抒情稀薄,几近于无,直至成为抒情的极寒和极荒地带——这是欧阳江河乐于承认的事实

(3)、顾随对心脑关系早有比对:“(魏)文帝能以冷静头脑驾驭热烈感情。而六朝多只有冷静头脑没有热烈感情,所以只是写很漂亮的一些话,我们并不能受其感动。”(155)“以冷静头脑驾驭热烈感情”应该被新诗许为知言:冷静——甚或冷智——并不必然导致冷血,就像热情——甚或激情——并不必然会让经验在被转化的过程中大有闪失,“十四行时期”的冯至、晚年的穆旦和昌耀,都是这方面的例证。如果词语只经过脑的计算与算计,不经过心的过滤与抚摸,如果词语只接受直线原则的调配,不尊重自己的自由意志,词语的内部就没有它原本该有的春夏秋冬和生老病死(156),有的只是麻木和无动于衷,只是词语从新诗唯脑论那里感染来的算计与计算,不会带来任何感动和心跳,顶多是顾随所谓的“漂亮话”。比如:劝告、调侃那些既买不起房也租不起的北漂们,把“海水直接画到纸糊的天花板上”,然后,再“裸浴,带电上升,升到第三十三层”。当革命话语渐行渐远,却独独留下它外套般的语气、腔调和口吻;这些口吻、腔调和语气,就有可能被另一套看似新奇的词语所征用。如果出自唯脑论的诸多词语下意识将这身外套据为己有,甚至催促穿了这身外套的词语去描写爱,那也不过是对爱的占有,严重时就是对爱的毁灭(157)。独断性的爱,还配称爱吗?世上当真会有这种音质强硬的情话(158)?好在欧阳江河几乎从不写爱(完稿于1996年的长诗《雪》可能是仅有的例外),他因此避开了这中间极有可能存在的尴尬与危险。但一种冷酷的、枯槁的、硬的,亦即垂直性极强的诗句和诗篇被欧阳江河制造出来,就是理所当然之事。所谓垂直性,就是诗句甚或诗篇因词语的直线原则和瞬间位移,不再是有起有伏、错落有致的心电图,而是心电图的直线形式——一种表征死亡,或者濒临死亡的形式。

(4)、15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

(5)、(94) 对此问题的综述可参阅张松建:《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第77-8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6)、韩寒嘲讽道:“因为它已经不是诗,但诗人还以为自己在写诗。”“这年头纸挺贵,好好的散文,写在一行里不好吗。”

(7)、    枞阳人方洪波,掌控千亿企业美的集团,做营销,谈吞并,搞裁员,大刀阔斧,杀伐果断,但案上常有《读书》杂志,信奉的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书,伴随方洪波度过了一场又一场充满铜臭和血腥味的商战,商战再凶险,内心犹平静,50岁的方洪波,以鲍勃.迪伦的“曾经我无比苍老,如今却风华正茂”自况。今人方洪波,登顶财富巅峰,仍不放弃读书,乡贤榜样,也令人景仰。

(8)、革命年代的语言胎教和语言胎记,至少从表面上看,很容易被1980年代以来的新诗写作有意识地抵制,因为它的戾气和暴力味很容易被发现,毕竟“英雄总是倒在同一棵松树下”(周伦佑:《谈谈革命》)的词语场面,或词语的停尸陈例,很容易让人心生厌恶。但每一个时代——比如说被柏桦称道的1980年代——注定会诱惑、唆使、感染诸多词语,以致于很快形成新的诗歌词语大家族(或曰诗歌词语共同体)。这个大家族(或共同体)的成员,在看似背离时代语言的同时,会在不知不觉间,吊诡性、悖论性地组建新的词语教条和陈规,以作用于整个家族(或共同体);陈规和教条将被这个时代的几乎所有诗家,下意识地分食、蚁聚,终,仍然会暗中抵制直到破坏词语的一次性原则,进而获得一种伪装的新诗现代性。这种偷偷摸摸到来的情形不容易被发现,就像革命年代的语言胎记和语言胎教不容易被革命年代的诗人所察觉——“打倒法西斯”和“自由属于人民”(37)被认为天经地义,地毋庸置疑。欧阳江河在跳出诗歌写作的时候,对此有着可贵的清醒,对得起他的诗学之问。他曾经指控过许多表面光鲜的词语,比如“家园”、“天空”、“黄金”、“光芒”、“火焰”、“血”、“颂歌”、“飞鸟”、“故土”、“田野”、“歌唱”等等。欧阳江河认为:这些词语固然已经尽可能多地挣脱了革命话语的枷锁,却又迅速沦为1980年代新诗写作中“可以无限替换的词语”,突变为他眼中的“假词”(钟鸣更喜欢称之为“熟词”黄庭坚则呼之为“陈言”)。欧阳江河对“假词”有清醒的观察,知晓它们的秉性:这些词语往往会在其“升华状态中,无一例外全部呈现出无限透明的单一视境,每一个词都是另一个词,其信息量、本义或引申义,上下文位置无一不可互换,”因而“自动获得意义”饶是如此,欧阳江河还是来不及指出,这种情况之所以一再出现,乃是因为1980年代和1950-1970年代(甚至新诗史上所有可以被辨识出来的年代),都将分享同一个逻辑:你可以选择远离革命话语,但你不得不暂时并且碰巧信任高于世俗之上的天空,或选择信任抽象却饱含诗性的田野;而所有时代造就词语教条的能力、制造词语陈规的机制,向来如出一辙,并无实质上的差异。在短暂的新诗史上,欧阳江河的诗学之问归根到底是清醒的,是宝贵的:词语的一次性原则是新诗面对现代经验获取自身现代性的,但这个本身,却很难得到。正是自新诗诞生伊始就一直存在的这种宿命性,致使每个时代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熟词”(钟鸣),或“假词”(欧阳江河);这些家族性的“假词”,这些共同体般的“熟词”,不但影响了自己的时代,还会以潜意识为方式,以泅渡为特征,感染接下来的后生时代欧阳江河对此早有精辟之见,但他更愿意从积极的角度入手:“词已是我的亡灵。……好的诗作,能变千年之隔为当下。伟大的诗人,不仅仅给读者一个当下的、实在的词之物象,他似乎将未来一百年之后他所想象的那个幽灵般的读者,也包括了进来。换句话说,伟大的当下写者对于百年后的读者,是一个活生生的死者,被写作深处的某些神秘契约突然唤醒了,回魂了。写,就是对于读的违约。”(41)从消极的层面观察,“假词”和“熟词”也可以在欧阳江河揭示的角度上,反方向地沦为某些人的“亡灵”,直至成为反讽性的“亡灵”,因为并非只有好东西才被保留下来;而泅渡到下一个时代的那些词语,必将成为后人用以分辨和鉴定不同时代的重要指标,是诗歌考古学赖以成就自身的考古学坑口。就这样,一个诗学上宿命性的严重失败,却很可能反讽性地成为诗歌社会学上一个反讽性的重大胜利。

(9)、我十分同情余秀华的不幸,但我对她作为女性,竟然写出如此下流的诗句(她解读唐诗“白日依山近”,“你就白白的日吧”)的确不敢拘同,如此淫词艳句难道没有毒害青少年之嫌吗?

(10)、毋庸讳言,今天不乏有人把财富、地位、享乐、安逸等视为的幸福标准,竭力以功名利禄为圆心画大自享的“幸福”圆。很多人以“自己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为由,以权谋私、疯狂敛财、沉迷酒色、安于享受,被扭曲的幸福观驱入堕落深渊。终,导致的是“乍看惊富贵,凝视即云烟”的人生悲剧。

(11)、题主提到余秀华的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12)、有一个额外的情况不得不详加考虑,亦即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必须面对一个糟糕的局面:它所使用的词语,已经预先被赋予了面具特征。这让原本复杂的问题,立马有了那么一点雪上加霜的味道。对此,耿占春说得很通透:20世纪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大特点,乃是“完成了对现代民族语言的改造,它系统地、彻底地颠倒了语义:公仆就是老爷,主人就是奴隶,民主就是专政,自由就是集中,共和就是压迫,服务就是剥夺,真理就是谎言,宣传就是欺诈,革命就是反革命,政治就是治安。”(113)面对这种性征诡异的词语面具,新诗早早陷入了“敌军围困万千重”(:《西江月·井冈山》)的险境(114);新诗唯有施以自己的面具(亦即经计算而来的冷静及其间接性),才有可能——仅仅是有可能——对词语自身的面具进行消化:这相当于对一种特殊的现代经验进行的诗学转换,展开的诗学对决(115)。到得这步田地,应该任何人都不愿、也不忍心责怪新诗为自己设置面具,以抑制过度抒情,毕竟“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六),更何况如此这般的现代经验根本就不可以、不可能被人赤诚相见(116)。

(13)、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14)、你的命是爹娘给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先去问问他们。

(15)、(欧阳江河:《四环笔记》,2014年)(152)

(16)、一九一○年的秋天,他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一首诗,放在了父亲每天记账的本本里面,用来和父亲告别。

(17)、(77) 对抒情传统的来历、学术谱系的详细考辨、梳理和研究,来自中国大陆青年学者徐承(参阅徐承:《中国抒情传统学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8)、在读者关注渐少、圈内人日益封闭的当下,食指不是居高临下地痛斥读者不关注文化,而是努力反省白话诗创作自身问题,体现了勇气与担当。只是类似声音太少,加之批评正被娱乐所异化,致食指的声音很难不被误会。

(19)、未来几十年,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拜物都将退位成生活的附属品,而探寻可能性、讨论幸福感、为爱好打拼,一定会成为公共空间中不断出现的新风尚。

(20)、(⑧) (奥)卡尔·克劳斯:《以我狭窄的视野》,《倾向》1994年3合刊。

4、余秀华经典诗句,经典语录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2)、直线原则是一种暴力原则:它怂恿词语们彼此强暴,但也鼓励它们相互拥抱、接吻,哪怕它们彼此间并不真心相爱。在不少极端的时刻,直线原则甚至可以将任何不相干的词语强行拼贴在一起,比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53)!“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难理解(只要懂一点历史就行),“的”也不难理解,“全面胜利”很容易理解,“万岁”好理解。但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无论怎样理解,在令人倍感抽象、干瘪、乏味的同时,也令人感觉古怪:它不惜以破坏词语之间的正常秩序为代价来成就自身。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代价,不能无端端地被轻视,只因为“剥夺或改换某个特定语词在母语中习见的位置,消除或涂改它在国人心理积淀中形成的音响效果激发出的惯性情愫,需要冒险,需要胆量和过硬的理由。”(54)在此,让这个著名口号得以成立的过硬的理由是:词语的直线原则想这么干,并且愿意这么干。因为在直线原则那里,根本不存在冒险和胆量的问题,只有老子或者爷爷我想不想做和想怎么去做的问题。但无论给人的感觉如何古怪和瘆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依然能够被清晰地理解,并且所指明确。但词语的直线原则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愿意卖人面情。比如下面这个句子:“在网上商店,我问售货员:/有没有比豹子快的鞋?”(欧阳江河:《黄山谷的豹》第6节)作为词语的“豹子”、“快”、“鞋”彼此间原本没什么关系;依据正常的逻辑(而非语法),要将它们组合进同一个句子,尤其是组合到某个短句中,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此时此刻,让这三个词瞬间位移得以“排排坐吃果果”的,思前想后,只能是欧阳江河的诗歌神器——它来自并不遥远的语言胎记和语言胎教。这个句子的问题,根本就不在于它有意混淆了“坚”和“白”,因为混淆“坚白”在更多时刻,反倒有可能是诗甚至好诗的出源地(5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就曾被无数人交口称赞。它的问题在于:这种跟语法若合符契的词语“拉郎配”不仅没有意义,这种跟逻辑无甚关联的“乱点鸳鸯谱”不仅所指不明,还很无聊,近乎于无话找话——它是词语的无性繁殖,是词语关起门来自我抚摸,更有可能是对语言胎教和语言胎记的创造性使用,但终归是一种词语的装置物

(3)、食指写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名句,但他也写过:

(4)、砥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激扬“中流击水”“奋楫前行”的干劲。对每一个人来说,无论你是车间里的工人,还是扎根乡土的农民,无论你是写字楼里的上班族,还是逐梦前行的创业者……幸福的源泉,就在你的双手间。

(5)、(80)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3卷,第521页,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

(6)、仁不在别处,就在你光明的初心;义不在别处,就在你该走的大道;文明(幸福)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居仁由义的现代中国人。

(7)、小缸窑衰败了,但这块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依然传承着火热的生机。它不仅慷慨地馈赠给农人的禾苗,也同样也传给了水边的柳树。当年,不知何人手植的柳枝,居然长成了水桶粗甚至小缸大缸那么粗的老柳树。某日,老柳树引发了一位醉心于枞川山水的文人遐思,他数出五棵老柳树,想在这里划出一块山水,创建一个五柳公园。

(8)、空心美女杨玉环、才子符号李太白、人格缺失白居易……陈凯歌还要在情节主义中迷失多久

(9)、柏桦在记录过那位诗友的高论后,紧接着,对1980年代的新诗写作有过极为乐观的评价:“如果说‘今天’是对毛语体系作出的第一次偏离(对所指的偏离),那么非非对毛语体系作出了第二次偏离(对能指的解放)。”(33)柏桦的乐观其实并无多少真实性可言。他的运思一贯粗疏、可爱,诗人气十足,根本没有能力把意识形态的阴险之处放在眼里,也没将这种阴险有可能捎给诗歌写作的东西计算在内。真实的情况与柏桦的粗糙估算应当差别很大:时代的语言固然从诗歌的前门被有意识地驱逐,却又偷偷从诗歌的后门无意识地溜了进来,就像窗口爬进的情人,不曾被大门迈入的丈夫所察觉,而那个丈夫还自称幸运。柏桦自己就不曾免于这种敞开后门情形——齐鲁之国的人更愿意称之为“顾头不顾腚”。所以,柏桦才很知趣地自称“时代的抒情诗人”,并以此充任回忆录的书名;而在柏桦的诗作中,极端、急躁、专制、独断的词语和句式比比皆是,快速递进的词语和句式随处可见:“必须向我致敬,美的行刑队/死亡已整队完毕/开始从深山涌进城里……”(柏桦:《美人》)像是要在快速、独断、谵妄和急躁中,再来一次农村包围城市的勾当,或者再来一次渣滓洞集中营里的刑讯逼供。而诸如“谁升起,谁就是暴君”一类的句子,诸如高音量的“永远不……”导引出的句式,还有这一类独断型句式统摄下辛勤劳作的列位词语臣工,尤其是诗词臣工们说一不二的音色与口吻,就算得上从后门溜进或从窗口爬进的可怜者;这些货色很可能被其下意识的炮制者所忘怀、所忽略,却被有心人尽收眼底。因此,大体量的“整个秋天”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势利时代,在效率就是利润的实惠年月仅仅被轻描淡写地用来“救出几个字”,就绝非大言欺人故作慷慨之举,而是清醒的自警、宝贵的觉悟。事实上,欧阳江河非反讽性地借用毛语体,非戏拟性地翻版革命话语,直至破坏词语的一次性原则,就已经给柏桦的乐观抹了黑,像葱、姜、蒜那般,为“柏氏牌”乐观去了腥;而北岛的《回答》无论怎么品读,从声音的角度观察,都给人一股子d旗前宣誓、歃血为盟时喝鸡血酒的感觉更是提前给柏桦的乐观掌了脸,开了光

(10)、这首诗的名字应该题为《荒原》,但是作者莫名其妙的标为《富翁》,翻了一翻,后面还有一首题为《荒原》的诗。这个颇有争议的农民诗妇,还真是让我忍俊不禁。如果我是编辑,会改换诗名,让荒原归于荒原。

(11)、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认为文学有四个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仔细甄别,我们会发现每个要素都是流动的。沿着这几个要素来讨论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与流动性方便可行,因为他们包含着文学生产、流通、传播和消费以及相应的“文学场”等因素。总之,文本的经典化是一个流动性的过程,而流动被鲍曼认为是现代性根本的特征。流动也是全球化时代我们切身的经验,“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

(12)、中国社会正走向多元化,难免出现各种声音,只要不歪曲,不夸大,应平静面对不同声音,也包括对余秀华的、未必正确的批评。食指本可以沉默,他发声,是为了白话诗的明天,这种呼吁与反思必有其价值,即使他还开不出解药。

(13)、(131) 至少龚自珍根本不相信陶渊明是道家诗人。有诗为证:“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龚自珍:《舟中读陶诗》)

(14)、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15)、(相关名句)幸福在于爱,在于自我遗忘。——周国平

(16)、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17)、余秀华出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3)

(18)、我是看不见风的,如同爱是看不见的但是树梢在摇动我在院子里呆了一上午。《摇摇晃晃的人间》

(19)、但是风一定会吹过黄昏,我们同葬于泥土,距离恒定。《月光落在左手上》

(20)、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哪怕只是刹那的停留,哪怕只如一个。

5、余秀华经典语录 长句

(1)、人物:老生常谈小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当我们谈论贾宝玉、林黛玉、葛朗台、安娜的时候,仿佛他们一直生活在我们中间,甚至比隔壁邻居更为亲切。20世纪,像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等慢慢进入了我们的精神谱系,成为不死的精灵游荡在我们中间。阿Q诞生之日,鲁迅受了诸多辱骂,因为我们都从阿Q身上见出自己和历史的某个瞬间。好的小说家都是“魔术师”,让我们信以为真。现代小说试图解构人物,但从留存下来的经典角度看,读者依然对人物抱有强烈的兴趣,所以我们反复谈论“人”的文学。我们愿意从人物身上看见自己,看见族类,看见“熟悉的陌生人”。

(2)、余秀华,女,1976年生,湖北钟祥市石牌镇农民。因为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造成脑瘫,影响说话的口齿,走路摇摇晃晃,影响电脑打字,干活没力气,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

(3)、语言:语言比人物更复杂一些,而且语言乃作品辨识度的重要依据,人物也是通过语言塑造出来的。我国新文学的起点乃是白话文对文言文的取代。我们知道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模仿、修正和抽离。萨义德认为:“每位知识分子都诞生在一种语言中,而且大都一辈子就活在那个语言中,那个语言成为他知识活动的主要媒介。语言当然一向具有民族性,如希腊文……知识分子应该使用一个民族的语言,不只是为了方便、书写这些明显的理由,也是因为个体的知识分子希望赋予那种语言一种特殊的声音、特别的腔调、一己的看法。语言界定着写作家,作家也更新语言、创造语言。

(4)、蓝图已绘就,航船已扬帆:号角已吹响,刀剑已出鞘。亲爱的同学们,走在青春奋斗的新征程上,我们不应被过多纷乱的事情干扰。让我们心怀古贤之志,恪守淡泊之心,脚踏实地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带着满满幸福感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5)、(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6)、(115) 从北岛那一代诗人开始的艰难努力,至今尚不能说已经彻底完成了转换(参阅敬文东:《用文字抵抗现实》,第41-43页,北京:昆仑出版社,2013)。

(7)、(118) 参阅特里林:《诚与真》,刘佳林译,第4-25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

(8)、老大的弟弟妹妹们表面风光,把幸福寄托在金钱、豪宅、权位上,却没有真正的幸福,而憨厚、木讷的老大把幸福藏在心间,不事张扬,用一个小人物的“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诠释朴实、纯粹的幸福观。    

(9)、人的一生,总是在寻找一种平衡,忠贞的人,永远会得到忠贞;勇敢的人后也是用勇敢来结束。

(10)、(⑤) (苏)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李兆林等译,第105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

(11)、老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福克纳终生在讲述“邮票大小的故乡”,这一写作信念对很多中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莫言读到这里就跳起来在纸上写下“高密东北乡”,这五个字仿佛电流通过,这个文学地理对作家本身也具有浓烈的情感强度,是对作家童年的深情召唤。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已经被商家启用,“三味书屋”比很多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书院更让我们怦然心动。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贾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阿来的机村、毕飞宇的王家庄、笛安的龙城、路内的戴城、田耳的佴城、梁鸿的梁庄等等都具有创建文学地理的独特意义。

(12)、她本身就是一个漏斗,光滑,幽冷,附着不了一盏灯火

(13)、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14)、余秀华及其诗歌在2015年年初的诗坛乃至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评论声音众多,却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余秀华"脑瘫"患者的身份,而部分诗人、学者对余诗所做的批评各执一词,在缺乏对余诗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得出了偏激的结论。事实上,余诗源于日常经验,是对其个人体验的坦率书写。面对这些批评,余秀华希望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其诗歌本身,她对自己所经历的人生有着严肃的认知和体察,在当今这个"风"一样的社会流行中,余秀华呈现着一种定力,而这定力的核心就是写诗。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不仅是书写权力的一次彰显,还暴露出了目前诗歌观念存在的矛盾和局限。当然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也存在局限,有待成熟,但其创作的意义却在指向自身的同时,折射到了整个诗坛。

(15)、(111) 孙武撰,曹操注:《孙子兵法·始计第一》,第1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

(16)、大道至简,孔颜之乐。千百年来,这种既积极入世又淡治名利的儒家追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千秋青史,精神永传。当代楷模钟南山、张定宇、张桂梅、叶嘉莹等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是践行了这种精神品质,为我们树立了精神的丰碑。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双循环、新格局”的大背景下,“孔颜之乐”对实现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着重要意义。精准扶贫成效显著,构建“碳中和”宏伟目标:嫦城蛟龙上天入海,5G科技一路领先:一带一路持续拓展,中国疫苗援助全球……东方雄狮的觉醒,它嘹亮的吼声一次次激荡着我辈青年的内心幸福。我们青年一代在命运上与祖国休戚与共,欣逢盛世应当有所作为。

(17)、长诗《泰姬陵之泪》作于2009年早春,是欧阳江河再度恢复写作后,较早出现的重要作品。在《泰姬陵之泪》中,欧阳江河仍然有意识——甚或下意识——地维护了词语的直线原则;但更令人称奇、叫绝的,则是如下句子的出现,让过来人顿生恍若隔世之感:“……年轻时泪流,/老了,厌倦了,也流。/眼睛流瞎了,也流。有眼睛它流,/没眼睛,造一只眼睛也流。”(欧阳江河:《泰姬陵之泪》第11节)这种过分强调直线原则的句式,这种被一个“流”字引诱自动而快速生成的诗行,瘦骨嶙峋、定力不足,却又直接、粗暴、执拗与凶狠,简直就是对红色年代中某种惯常表述的直接翻版——但肯定还称不上升级版。过来人大都清楚地知道,被欧阳江河翻版的,乃是一句著名的话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3)据某些人说,这个表述因其执拗的劲头,也因其性和独断性,暗含着一种既毫不妥协,又不可战胜的革命精神;词语的直线原则不仅自在其间,而且,它原本就是直线原则导致的好结果

(18)、披阅邹合全先生的诗作,它们既有传统的赓续,也有现代的拓展。这点,仅仅从诗歌写作的形式上便可看出。从诗人的一些代表作来看,半是自由体新诗,半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古体律诗。先看前者:“一边是中秋节/一边是二万天生日/就像两个去赶集的人/碰巧走到了一起//一个注定要轮回(当然不是在原来的路上)/一个却是彳亍前行/戴着一串斑杂的项珠/再也没有今天这般圆润//等到三万天生日的时候/这中秋的月啊/或许已经赶在前头/要么就是落在了脚后跟//老天爷——/我不奢望那四万天生日了/我只祈求足下的每一步/踏实、平稳,散着泥土的芬芳(《写给岁月——我的二万天生日》)诗人在自我走到20000天生日即55岁生日这天,由衷发出生命的感慨,他“不奢望那四万天生日”,即人生过百岁,而“只祈求足下的每一步踏实、平稳,散着泥土的芬芳”,就是说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把握当下,就是把握未来。这种观念,比起“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人生观来说,显然是切实可行的,也突显现在人们的生活观更加务实的趋势。“春夜并不安静/一些东西仍在疯长/奔跑的汽车喘着粗气/几只青蛙相互唱和/淅淅沥沥的雨/更像一个人的抽泣//黑色的夜衣呵/你好把一切都遮住/包括孵化的虫、萌芽的草、抽蕊的树叶/还有那些未开的花/它们都会泄露你的机密”(《春夜》)诗句中显然蕴涵着辩证的哲理,即静中有动,生命的涌动,即使在深夜也不会停止,思想也一样,也不会因为夜的裹挟而窒息,它还在奔跑,还在绽放,像黑色的牡丹,在悄然不觉中生长着、美丽着。“有些树/一千年也未必开花/有些花/开一千次也不会结果/有些果/一千次轮回依然没有子实//不是所有的云/都绚丽悦目/只要是风/终将渺无踪迹/而大雨小雨/似乎更像一个人无奈的叹息”(《忽有所思》)世界万事万物皆有其内在的规律,人的命运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只要我们把该做的事情做了,该付出的努力付出了,那就足可欣慰,不必太在意那个所谓的结果。这么想问题,决非无所作为,而是要劝谕人们不要太过功利,对了——这本身就有道家的超然风度,儒家与道家,原本就是互补、互用的关系,都有其人生的积极意义。这首诗其实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既不能消极对待人生,无所作为,也不能过于功利、凡事都想有个理想的结果,这显然也不现实。“热,闷热,热得让人将要窒息/那猛兽的胚胎已在太平洋上孕育/初是低压气旋,飘忽不定/旋转、升腾、加速、漫延……/扩展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以抛物线的方式/加速度向沿海岸边靠拢/凉风、阵风、疾风暴雨/伴着风声、碎瓦声、折枝拔树倒地声/经历短暂的歇息/风雨又换了一个方向/时猛时弱,吹吹停停/直至渺无踪迹……/这,就是一个台风的过程/为什么没风的时候/我们也感觉到它是那么熟悉?”(《为台风立传》)这首诗有点诡异,有些神秘,但细究起来,还有可以发现它的立意的切口:台风也和其它自然界乃至社会上的事物一样,有其自我的固有秉性、形貌、规律、走向可寻的,无论其处在何种状态,都受制于冥冥中的某种命定的规律、定数。只不过,动是静的结果,静是动的某种暂时的状态或形式。此者,正如哲学原理上所言:现象与本质有时是统一的,但常常是背离的、龃龉的。

(19)、(146) 此为中国高的名言(参阅林学启:《人心是大的政治》,《d政干部参考》2015年第20期)。

(20)、“你说我为此荒芜的青春有人偿还不?”问这句话的女人已不止是泼辣,简直是绝望了。由此似乎也可以判断他们之间的交往已经不是一个较短的时间,她对他或许有了终生托付的打算,否则她不可能有如此沉痛而愤懑的一问。

(1)、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qickqickquang(我爱你)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

(2)、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3)、我们不再一己呢喃,也不满足于窃窃私语。我们要让声音在阳光下汇聚。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于我口说我心。这才是民族之希望,也是家与国的幸福之源。

(4)、(101) 参阅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第40-5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

(5)、九棵老柳树中的一棵,倒卧水中,如吸水的长蛇,又仿佛在涟漪中思索往事。在枞阳杂志人的策划中,这倒伏的老柳树,可以让我们坐而论文,可以让我们在一丛碧绿的柳条中读出琅琅书声。而且,柳树前头,还有一座收容野趣雅意的荒岛。

(6)、我全身变得越来越硬,只有一个地方变得越来越软。

(7)、(51) 钟鸣对欧阳江河的回忆,有助于理解所谓词语奔向词语的迅疾性:“瞬息思想是为词语生动过渡服务的,趣味本身也是思想,我听过他(亦即欧阳江河-引者注)无数次讲解从罗兰·巴尔特那里演化的有关词语在描述过程中消失的造句原理。”(钟鸣:《旁观者》,第866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

(8)、(120) 《礼记·曲礼上》,《十三经注疏》,第1231页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9)、(133) 参阅西川:《大河拐大弯》,第50-5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10)、芳华既是回望青春的“失乐园” 也是命运崩塌的“青春祭”

(11)、(155) 顾随:《中国古典文心》,第19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12)、(89)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有人伪托李白而做《笑歌行》,很可能是为了跟太多的悲叹与哀叹开玩笑(认为《笑歌行》是伪托李白之作的古有苏轼,近有钱钟书(参阅钱钟书:《七缀集》,第11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3)、49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荡起的波浪。

(14)、余秀华的回应耐人寻味,她说自己没读过食指的诗,这很可能是一种提醒:食指应先读读自己的诗,再来谈“大众性”与“民族性”之类。

(15)、11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