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知识的名言
1、孔子有关名言
(1)、◆初二|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重点知识,可打印!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为政》
(4)、(翻译)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5)、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选自于:《论语.述而》
(7)、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8)、1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翻译: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选自于:《论语十则》
(11)、“温、良、恭、俭、让”选自于:《论语.学而》
(1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为政》
(13)、比如外面行业如火如荼,人类渐渐走向了颓废堕落的年代,不知道五十年后,还有多少人会做饭,除了厨师为了职业生存以外,估计都不会做饭了。再比如现代人对环境的破坏,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破坏,对同居住在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破坏,都是不贤者所为,看似为人民谋福利,但利小于害。放长远去看,人类如果不停止步伐,不过是周而复始,万象更新的结局罢了。
(14)、子曰:“君子道者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1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16)、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7)、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思想上提出“仁”和为政以德的主张,被后世统治者确立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18)、翻译: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19)、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0)、翻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2、孔子有关的名言
(1)、翻译: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2)、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3)、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4)、白话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说:“思无邪”。”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选自于:《论语.里仁》
(8)、翻译: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9)、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0)、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学而知之”与“利而行之”,简称“学知利行”。同样是前者说“知”,后者说“行”,“学”与“利”相呼应,是次一级的境界。
(12)、(翻译)孔子说:“处在上位而不宽宏大量,举行礼仪时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不悲伤。这种表现,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啊!”
(13)、解读: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
(14)、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孔子这样的语录,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15)、译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16)、“生而知之”与“安而行之”,虽分一下“知”“行”,也只是一个,“生知安行”对应阳明所言“知行的本体”。
(17)、解释:孔子学习名言我教给你了很多的知识,如果你学会了知道了就是知道了,如果你没有学会不知道那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智慧
(1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19)、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0)、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3、孔子关于的名言有哪些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释义: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3)、子曰:“吾十有五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过程。
(5)、一个如果能做到取长补短,那么他一直这么保持下去,以后肯定会有一番作为的。一个人如果看到了一些经常犯错误的人,知道反省自己,那么他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个很难犯错误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会成为别人的榜样。
(6)、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
(7)、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卫灵公》
(8)、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
(9)、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释义: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解释: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12)、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13)、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1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选自于:《论语十则》
(15)、过去的一切就好像这流水一样,每天不分昼夜的流动着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释义: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19)、白话文:孔子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孔子关于知识的名言有哪些
(1)、翻译: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释义: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4)、(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5)、但“生知”既是功夫,也是本体,本体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故“生知”在“学知”之上,也下贯到“学知”中。换言之,“生知”是“学知”成为可能的内在根据与逻辑前提,凡是在“学知”中,必然也在“生知”中,故阳明先生说“众人也是生知”,这就把孔门所言“学知”——为己成德之学,与博学多识区分开来。阳明先生反复叮嘱:学问功夫须晓得头脑。头脑是躯干的主宰,阳明所谓“头脑”,即是以“生知”本体来提撕“学知”功夫。
(6)、商品大潮下,教师的心旌开始荡漾,但终不悔,还能坚守师德,不离教坛。
(7)、听其言而观其行。——释义: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释义: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1)、翻译: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12)、(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13)、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4)、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用其力于仁”,正是以“生知”之本体为“学知”或“困知”开示一个“头脑”。以“生知”来提撕“学知”、“困知”,修学功夫晓得“头脑”,就不须用力了,故曰:“我未见力不足者”。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孔子《论语十则》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释义: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