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摘抄【文案81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0 00:19:43

务虚笔记是散文吗

1、务虚笔记是散文还是小说

(1)、   大概正因为这样的“知命”哲学,《务虚笔记》成了我心头“白月光”的象征。从前接触的多是外国文学,日本文学,这些文学大多深入到“人文本身”,或是深入到“社会现状”“人性探讨”,或是如太宰治一般“深入自身”的剖析,少有作家带你像旁观者一般看世界,而又像呐呐自语,又有美得令人惊叹的语言,明明是小说,却美得像散文。

(2)、余秋雨散文(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

(3)、《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4)、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能有成熟的,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的思想,必然来源于他独特的经历以及敏感的性格。一个长在蜜罐里,从小幸福无忧长大的孩子,你怎么能要求他体悟生死,从平常的伤悲中看出点别的东西来?而敏感的性格,也是一个文学家常备,天生的敏感能让他轻易察觉自身情绪的变化,察觉周遭环境的变化,并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情感流转在他们笔下。

(5)、《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6)、《务虚笔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7)、    大家好,我是来自汉语196班的劳雨琪。

(8)、简媜的《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私房书》《下午茶》《女儿红》《胭脂盆地》文笔华美。

(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FliIK1IutFi_W4MWqLIaQ提取码:hnaw 书名:务虚笔记

(10)、   但不管怎么说,《务虚笔记》总是不愧为“白月光”一称号的。

(11)、   《务虚笔记》便是我的“白月光”。作者是史铁生。说起史铁生,大概大部分人只能想起我们学过他的《秋天的怀念》吧,他的文字功底很扎实,运词能力也美,史铁生的文字能让人如入其境,具有极强的镜头感。

(12)、    我并没有完全读完这篇小说,它很长,因此我尚不能分析小说的结构,只是作者连故事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告诉你,只有“O”“F”这样的代号,连在他的故事中,他都只让你当一个旁观者。但是我愿意说说开头,小说以两个孩子的相遇作为开头,一个普通的秋夜,在昏黄幽暗的小路上,作者与两个小孩相遇,只是一场普通的相遇,没有后续,只有相遇中讲的寥寥几句话。

(13)、在男人们的童年附近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不同阶级的人和趣味,那里有书、钢琴、知识分子、一根插在瓶子里的白色羽毛。

(14)、为什么史铁生说“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说人”?

(15)、《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6)、《往事:史铁生作品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7)、《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8)、《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19)、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著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20)、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

2、务虚笔记摘抄

(1)、   于是当我翻开书,伸手触摸他们的思想,耳畔传来素未谋面的智者的呐呐自语时,也忙提起笔来,投进这这涌动的思潮里。

(2)、《务虚笔记》是作者半自传式的作品。其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本书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动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背叛、爱情的意义等来思考虚无。

(3)、今天的我们怎么了?我们必须自问。究竟是一个或几个政策的失误还是我们的认识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为什么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今天却把自己锁在重重安全门内,紧张地张望着陌生人是否投来了不善的目光?为什么曾经的我们中涌现出那么多胆敢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堵住机枪碉堡的男子汉,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却以一种小资的眼光在质疑他们当年的血和泪,仿佛不懂家国涂炭的当年是一种荣耀?为什么我们宣称自己被伸手接住坠落婴儿的母亲感动,在每年一个特定的日子流下全中国感动的泪水,却忽视了那么多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瞬间,甚至在别人为我们挺身而出之后还进行讹诈?我们必须自问如是,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起码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4)、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5)、《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6)、《务虚笔记》是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的长篇小说,叙述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本书是史铁生首部长篇小说,也是史铁生半自传式的作品。我们将默默地凝望,隔着咫尺空间,隔着浩瀚的时间,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他抑或我、不动声色却黯然神伤。他转动轮椅的手柄,轮椅前进、后退、转圈、旋转180度360度720度……像是舞蹈,像是谁新近发明的一种游戏,没有背景,没有土地甚至也没有蓝天,他坐在那儿轻捷地移动,灵巧地旋转,仿佛这游戏他已经玩得娴熟。

(7)、《病隙碎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8)、《以前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9)、《原罪·宿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10)、1《务虚笔记》2《我与地坛》3《病隙碎笔》

(11)、   人的本性倾向于寻找世界的规律和必然性,寻找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掌握了因果,我们便拥有了对抗不确定的武器。因此,当我们解释历史时,我们会去寻找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似乎所有事情的发生都需要有原因,没有一件事会无缘无故的发生。

(12)、开篇收尾的这句话,是史铁生提出的一个经典悖论,也是解读本书的一把钥匙。

(13)、《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广州出版社(2001年出版)

(14)、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8年9月,史铁生所著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具影响力小说。

(15)、    生日在史铁生的认知中与我们是不大一样的。第一次对外界的事物产生记忆的时刻才是他所认同的生日。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史铁生曾经说过:“世界上人很多,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又很小,一个小小的世界大约只在务实之际有所相关,一旦务虚,便有可能老死难相理解。”所以故事的发生大概便也在史铁生的心魂之中,真实与虚幻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真实与虚幻之间穿插着偶然与必然。生活中的偶然也许就是命运注定的必然。而我们的出生年月日对于他来说仅仅只是一个传说,一个别人告诉他而他也不断填写在各种表格上的传说。这有点像唯心主义的感觉,世界中的所有事物只有和自己产生了某种关系后,才成为了我的世界的一部分,否则那便是非我的世界,与我毫无关系的世界,甚至也可以说是不存在的世界。

(16)、《我与地坛》在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为史铁生。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17)、近在网络走红的两篇文章,一篇讲钱理群先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问,另一篇讲北大的一项调查显示为数令人堪忧的燕园学子正滑向“空心病”的泥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老此问提出已逾数载,舆论的主流攻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群体的多而反思如何产生了和该如何避免产生这一群体的少。“空心病”则由一位尚在燕园任教的心理医师根据其多年来对北大学子的观察得出,这是一种症状类似抑郁症却无法用传统物理与生理疗法的痼疾;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病理,是价值观的迷茫和人生目标的缺失。其实这看起来表面毫不相关的两者,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年轻人教育、对社会的政策驱动、对“人”的定义之认识的盲动和形而上并存与诸多失调、失当甚至失控的内在联系。我们的体制培养了这样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明确而功利的目标导向、熟练运用体制的力量也懂得圆滑老到地处理人际关系,他们因接近权力而兴奋、也因受到“上级”的青眼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们难道不是宣称来自人民的授权,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们难道不应该预估到当年自己定下的那些标准与考量将会制造这样一个庞大而可怕的群体并又通过铸造他们的管道终回流到这个体制中来?取消一种信仰而不能及时地拿出替代品用以维护社会基本的凝聚,本来就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对这一点的反思与改进,其意义远胜于攻击那些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种种令人啼笑皆非、大跌眼镜的行为。

(1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JO5zQTe_1A9gSxUySoW6A提取码:7pbn书名:务虚笔记

(19)、这座房子是这部小说重要的道具,不同的人物都要经过这里并且受其终生影响——它的影响超过任何人,超过父母、老师和同学。

(20)、《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3、务虚笔记的体裁

(1)、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曾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2)、《病隙碎笔》是他患尿毒症之后在接受透析的间隙写的一本生命笔记,但是读这本书时,我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

(3)、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务虚者与务实相对,与灵魂、精神、形而上、本质相关。如题所示,小说“务虚”不重实,注重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印象;不注重记忆中的真实,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实;不注重各个人物的完整的形象与历史,而注重与生命同时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点与去向。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

(4)、很多人都曾这样设想、猜测,很多人仍在屡屡设想、猜测,私下里悲怜地对C叹息,对C的爱情乃至婚姻果断地摇头,但都不说,当着C都不说,回避这个人爱情的权力,回避这个话题。回避不仅仅是回避,而是否决。写作之夜我曾听C说过:那是未经审理的判决。写作之夜我曾听见X对C说:“这不要紧,这没关系,我知道我知道,这还不够吗?……”但是,不够。那老太太的表情我再熟悉不过。把那怀疑的表情扩充千倍万倍,把那无言的回避扩充千倍万倍,否决便获通过,便足够C和X天各一方互相思念多年。若再把那同情和摇头转化为对坚强与乐观、无私与奉献的千倍万倍的赞许,便是一个人渴望爱而又不敢爱、指望死却又不能去死的可靠处境了……

(5)、  周国平先生对《务虚笔记》有更为详尽的解读,其中谈到“人生好似轮回”以及“偶然性决定着命运的分岔点”等,更具深入性和哲理性。我尚未完全读完,便已有以上感慨,实在想迫不及待看完,好看看我的解读与周国平先生的解读有何不同,周国平先生的解读好在何处。但是看《务虚笔记》,通常是“一段三回首”,史铁生先生的文字总是能激发我的思考,于是看一段便几次品味、回想,如此便耽误了进度。

(6)、我们必须自问,虽然痛苦,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需要再一次启蒙。

(7)、    篇幅有限,我想说的又比较零碎与冗长,而脑子里想的一旦化为文字落到实处,往往更可能的是词不达意。各位看官如能从这些文字中找到哪怕一丝的共鸣,我也心满意足,当然如若能共鸣强烈,引笔者为知己的话,当浮一大白。

(8)、《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9)、其实更值得关注的反而是另一篇名为《中年人的丑态,是主流社会的精华》的文章。读过的朋友想必已有感触,没读过的朋友也不妨找来一读。只想稍对作者做出一点回应,文中列举的种种其实真的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早在那一批中年人(或者包括年龄再稍大一些的)——坐拥这个社会丰富的资源的一代人年轻之时,不就已经注定了吗?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不一定有信仰、也一定没有什么财产,却可以凭着所谓的一腔热情在那个混乱动荡的年代做出一番大事业。那个时候他们甚至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响亮的名号;伴随着这些,当然还有鲁莽的躁动与打碎一切的莫名勇气。

(10)、我做一个不尽恰当的类比:史铁生写作这部小说的方式就像程序员写代码,而且是使用简单的语句写代码:If……then……

(11)、“让爱,在‘好人’的心里早早死干净吧”是什么意思?

(12)、 而这两天主办方要稿要的还挺厉害,一般在中午就已经发信息催稿了,而且还一再强调好写一些命题的文章。这如同西斜的太阳被乌云遮住了,一点素材都没有,练习册上只有一些方法,而没有题目。这让我的手头空虚了,不知道几天能有一幅文章轮廓浮在我的脑子里、心灵里,触手可及。

(13)、《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14)、    但作为旁观者,他在叙述中又流露出淡淡的悲悯。如那群鸽子,叙述出来好似不过一件平常事罢了,但读来又禁不住去想:不只是鸽子吧,人也一样。大多数的我们,就算是名噪一时的人物,也只是来来往往于历史的潮流中罢了。从整个地球史来看,我们人类群体,在几十亿年岁数的地球上生存,于地球而言,谁名声远扬,谁不值一提,谁臭名昭著,不过如鸽子般,换了一批又一批罢了。这样想来,我们好似超脱了生活本身,我们用更阔远的视角审视自身,才感到生活对琐碎与烦恼不值得费思,也没什么可深陷其中。

(15)、故事从第三章《死亡序幕》才真正开始,女教师O死了,她的丈夫是画家Z,来看望的邻居有医生F。发现、丢失、等待、寻找,就是这些关键词。但史铁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写,他的视野像上帝一样广阔,而他的心却沉浸在每一个人物的心中。

(16)、故事发生的年代从解放前夕开始持续约半个世纪时间,从几位主人公的出生前夕写到他们的中年生活。

(17)、   而那段话里,也可窥见史铁生的“知命”观,他说“死亡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对于他而言,他仿佛站在了命运之轮外面,看着里面的人行行走走,他以超脱的第三者视角,思考着命运,思考着人间,因此,生死并非是急于追求的,而是任其该来时来,该去时去,这并非是消极的生命观,反而是他独特的生命力的展现。

(18)、《我的丁一之旅》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我”、“史铁生”、“丁一”,三者合实乃身器和心魂互相寻找的一人。

(19)、觉得这些很陌生、很遥远吗?如果不是,祝贺你已经获得了逐渐觉醒的公民意识;如果是,希望你前程安好,不闻不问也能在幻境里永远做一头幸福的猪。而要作为一代“知识分子”,要当得起这四个字,就必定不能把学问一味地当做牟取私利的手段,那太过务实。解决以上种种问题,除了在制度的层面打开思路、在信仰的层面尊重多元,我们更应该去寻找一些应该共同尊重的人、一些值得共同尊敬的事;应该在不同世代之间相互学习、分享,学着一起去面对或创造这个世界未来的全新可能,而不是留在原地抱怨。每个世代都有自己的苦难,每个世代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荣耀;苦难或是荣耀,这个选择题的答案,只有我们自己能为自己给出。

(20)、《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

4、读《务虚笔记》有感

(1)、“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

(2)、第二章叫《残疾与爱情》,史铁生一上来还是先说自己的事了,当然这没什么,残疾是苦难之一罢了,或许后续的苦难都要高于残疾的苦难。

(3)、我逐年养成习惯,早晨一边穿衣起床一边听广播。然后,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若是没人来,我就坐在这儿,读书,想事,命运还要我写一种叫做小说的东西。仿佛只是写了几篇小说,时间便过去了几十年。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已经没有了。那天那个女孩儿竟然叫我老爷爷,还是那个男孩儿毕竟大着几岁,说“是伯伯不是爷爷”,我松了一口气,我差不多要感谢他了。人是怎样长大的呢?忽然有一天有人管你叫叔叔了,忽然有一天又有人管你叫伯伯了,忽然有一天,当有人管你叫爷爷的时候你作何感想?太阳从这边走到那边。每一天每一天我都能看见一群鸽子,落在邻居家的屋顶上咕咕地叫,或在远远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飞。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活着,一直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都是那一群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

(4)、他离开我们有十年了,幸运的是,我们还能不断反复阅读他的作品,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5)、我向来认为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好文本,如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就是其中的一座高峰,其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叙述从容且新颖。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人生。

(6)、《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7)、  在这浩渺的宇宙中,这简单的一问一答中,两个毫不起眼的人类从此有了羁绊,像是冥冥中有一根绳子系在他们之间,从此他们都是彼此的执线人,像两只相互缠绕在一起的断了线的风筝,从此在人海里浮沉。爱情对于史铁生来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的,残疾与爱情贯穿了他哲学思考的始终,他不停的在追寻生命本身的密码,终得出结论:是残疾也是爱情。既然是生命本身的密码,那么每个人就都是一样的。我们是人不是神,换句话说我们都不是完满的,残疾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每个人因残疾而向往,而由此渴望爱情,希望借爱情的魔力来摆脱孤独与恐惧,而爱情却更像一针麻醉剂,只能让我们暂时忘却掉我们的残疾,却也无力改变什么,甚至有的时候如烈火烹油,爱情过后只剩下遍地残渣与一地鸡毛。但是爱情又是我们获取温暖的为数不多的方式之让我们不能割舍,让我们显得不那么单薄。以爱情为剑与这个世界的虚无对抗,与我们的残疾对抗,就像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和严阵以待的王作战,这残局持续了上千年,而对峙本身就是胜利。

(8)、《妄想电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9)、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0)、停留在事实,那就是故事会,不是小说;停留在虚无,没有事实支撑,那就不是小说,而是论文或者胡言乱语。

(11)、 这两天的文章素材特别少,感觉像是夕阳的太阳渐渐逝去,只留下了一道金边。素材也是这样,有上顿没下顿的,青黄不接。

(12)、《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3)、《活着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14)、秋天的夜晚,废弃的古园,幽静的小路,一盏盏路灯,满地落叶,树的香味——这是我们熟悉的意境,在史铁生流传更广的散文《我和地坛》里描述过,而每一个读者应该都接触过这样的黄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和怅惘。这样的意境决定了本书的品位,读者自然可以凭借着这个开头决定继续往下读还是不读了。

(15)、全部的内容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很多时候,如果你打开的是另一扇门,走的是另一条路,生活的轨迹可能完全不同,而选择多数时候只是一念之间的偶然。

(16)、《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17)、《宿命的写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8)、散文有:《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我与地坛》。

(19)、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20)、爱情的根本愿望是:在陌生的人山人海中寻找一种自由的盟约。

5、《务虚笔记》主要内容

(1)、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