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那个星期天
1、务虚笔记那个星期天主要内容
(1)、课文插图别具匠心,第一幅插图对应的是第4自然段的内容,呈现的是“我”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和翻看画报四个情景。同一个人,做四件不同的事,不用四幅画面呈现,而是集中在一幅画面中,这种类似于“蒙太奇”的呈现方法,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紧凑感和紧张感,生动地展示了“我”在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形象地表达了“这段时光不好挨”。这样的呈现方式,能够帮助你整体地、关联着看这四个情景,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心情。第二幅插图对应的是第6自然段的内容,描绘了“我”一声不吭地蹲在母亲身边看她洗衣服的情景,人物的表情、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我”内心的委屈和失望。
(2)、课后习题一旨在通过对“我”在这一天里心情所经历的变化的关注,从“心情变化”的角度,把握文章脉络。
(3)、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备课时其实并没有怎么读透文本,大致的规划是:
(4)、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5)、第二课时,我在学生上一课时借助情节鱼骨图梳理课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明:“我”在那个星期天所经历的心情变化,背后其实是被同一股强大的情绪动力所推动的,那就是——对出去的强烈的盼望。
(6)、预设二:我还发现这个段落出现了很多动词:跟、追、看、绊、绞、碰。通过这些动词我也能体会到小男孩的心情。
(7)、师:“从课后习题以及类似的语句我们发现,如何真实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内心独白的直接方式,也有融情于景,融情于动作神态,你们再回看看课文的插图,他在做什么事情呢?”
(8)、“我”是怎样等母亲买菜回来的?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9)、教师总结:这样看来,小男孩的心情真是一波三折,这节课我们理清了小男孩的心情变化,下一节课我们去感受作者是如何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10)、本文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对话很多,但是没有使用引号。细想去读,才发现对话基本就是同样的追问“去吗?去吧,走吧”。妈妈的回答总是在敷衍,而且因为手里的活儿很多,说的多的“什么做完了就去”。如果用了引号反倒显得很累赘。孩子记得的细节是自己一次次的失望,并不在乎妈妈说了什么,只在乎妈妈到底要不要带他去。原来,不是有对话就要用引号的。
(11)、教师出示,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的变化,学生齐读,回忆心情。
(12)、教师引导:你们一定都能发现,这位同学选择了自己心情好的状态,基本可以做到完整地写一段话。但是如果我们将:“阳光洒在我的脸上”改成:“灿烂的阳光洒在我的脸上?”会是同样的效果吗?你们是不是可以这段话中加上更多的形容词?试一试吧。
(13)、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另一篇精读课文,感受到了作者自然的感情流露方式,希望在课后你能继续练习写作方法。
(14)、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过程。
(15)、“那个星期天”主要记叙了:星期天,母亲答应“我”出去,“我”盼望许久,等着母亲做完一件又一件家务,从早晨到黄昏,母亲都没有带我出去,我十分沮丧、失落,在一旁无声的哭泣,母亲安慰我的故事。
(16)、媚:美好;可爱:妩~。春光明~。巴结;讨好:谄~。
(17)、写字指导:本课要写的字中,书写“偎”时要注意右下部分不要多写一撇,后一捺要写得舒展,但不宜过长。书写“吻”时注意不要写成“匆”,后两笔撇的起始位置在“勿”字横折弯钩的横上,第二撇要长于第一撇,但不要托住“口”。
(18)、心情变化:期待——兴奋——焦急——无奈——沮丧、失望——悲伤、失落
(19)、课文真实感人地写出了“我”一天中的心情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不但表现在如前面所说的对“我”动作、内心独白的细腻描写中,还融入对周围景物的具体描写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一句简单的描写,透露着“我”的兴奋和期待。在等母亲买菜回来时,“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云彩的走动,似乎标志着时间的走动。“我”多么希望它走得快些,母亲赶紧回来,可见“我”的焦急与盼望。到了黄昏,母亲还在洗衣服。“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浓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失望;“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之中;“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说的分明是自己“孤独而惆怅”;“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凉”的是“我”内心的沮丧和失落。作者融情于景,在描写景物时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情感。
(20)、预设:我圈画的是“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藏在大门后”,根据我自己的生活经验,我知道此时小男孩的心情的兴奋、激动。
2、务虚笔记那个星期天原文
(1)、布置作业:下课之后再阅读史铁生的其他文章。
(2)、那个星期天》选自《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3)、你的心情呀,那天我看到阳光灿烂,鸟儿在叫
(4)、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从“早晨”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既是“盼望”发生的时间的推移,又暗示了“盼望”的基调一一漫长而昏暗。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看似平静,实则蕴含情感的波澜。
(5)、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6)、细读品味,体会作者是如何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的
(7)、在体会了“我”心情变化的基础上,你就要细读课文,学习表达了。你先想一想: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让你写快乐的心情,不直接出现“高兴”“开心”“快乐”等字眼,你会怎么表达?然后再思考: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表现“我”的心情的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8)、预设一:我选择的是沉郁这个词,我想把它拆分组词来理解,所以我猜它是低沉郁闷的意思。
(9)、教师总结:你能通过作者做的这些事感受到此时他焦急的心情吗?这就是“融情于事”。
(10)、教师跟进:快要看不见了,又能看得见,就是若有若无的意思。
(11)、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12)、(明媚)(景物)鲜明可爱;(眼睛)明亮动人。
(13)、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描写了“我”的情绪郁积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这一自然段中的短句,语气似断非断,表现了“我”期盼落空时的悲伤。而“我”的无声哭泣,终于也惊醒了那个一直忙碌的母亲,母亲惊惶地揽“我”入怀。到这里,一个人的失落和悲伤终于变成了母子二人的难过,一场期盼变成了一场空,其实谁也不希望这样。但是那个星期天就像那正在消逝的光线一样,只剩下一派荒凉。
(14)、36节名师古诗文课堂教学,让您轻松教学古诗文
(15)、预设:作者的心情先是期待、兴奋,后来因为等待母亲而变得焦急无奈,后因为计划的落空而变得悲伤失望。
(16)、部编版六(下)必背内容+背诵闯关表(可下载)
(17)、第三部分(第7自然)描写了“我”的情绪郁积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这一自然段中的短句,语气似断非断,表现了“我”期盼落空时的悲伤。而“我”的无声哭泣,终于也惊醒了那个一直忙碌的母亲,母亲惊惶地揽“我”入怀。到这里,一个人的失落和悲伤终于变成了母子二人的难过,一场期盼变成了一场空,其实谁也不希望这样。但是那个星期天就像那正在消逝的光线一样,只剩下一派荒凉。
(18)、修改好情节鱼骨图之后,学生便能够再次利用板书,将课文梗概讲述得既清楚有条理,又完整无遗漏了。
(19)、预设四:我理解的飘缈是光线越来越远,快要看不见了。
(20)、这句话采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这声音指的是母亲搓衣服的声音,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3、务虚笔记那个星期天读书笔记
(1)、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2)、后,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来得及让学生结合黑板右侧的板书,联系《匆匆》将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方式的异同点稍作交流,未及细化,便就下课了。
(3)、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4)、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叙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5)、在读这部分内容时,你要体会表达特点:有些话是“我”和母亲口头说出来的,有些话是“我”在心里默默说的,这些语言和心理独白交织在一起,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甚至有些“念念叨叨”如儿语,直接而又鲜明地表现出”我“焦急的心情。你在读这段文字时,要读出“念念叨叨”、越来越急、甚至有些不耐烦的感觉。
(6)、A.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急遽:着急的样子。
(7)、教学重在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通过对动作的描写和内心的刻画体会人物情感;作者融情于具体的人、事和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句、做批注、交流感受的方式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激发学习热情。
(8)、(预设:阳光明媚)而到了晚上他很失落时,他对周围的环境的感受又是如何?(预设:光线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原来啊!当我们心情不同时,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9)、(预设:那个星期天在文中共出现过四次,第一次是在课文第一段:“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第二次和第三次在文中的第二段:“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第四次在文中后一段:“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
(10)、启发思考:在那个星期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1)、整篇课文以表达情感为主,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独白、融情入景来表现心情的变化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体会到了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语文要素。课后练习也紧扣单元要素,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变化;抓重点语句,归纳总结表达情感的方法;再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学习表达。
(12)、A.吓唬(hǔ) 耽搁(gē)
(13)、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14)、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5)、 包裹(guǒ) 张皇(huāng)
(16)、②写事情的时候有动作描写,如“踏、拨弄、爬 翻作”表现了“我”无聊的心情。
(17)、嗯,我也会时不时穿插周围景物的变化。“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的。”“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一切景语皆心语。毕竟史铁生是大作家,我虽然也会有景的描写,但是我对景的感知和表达就会逊色很多。我尤其喜欢第二次景色的描写。“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的。”孩子是多么有耐心地在等待着妈妈兑现承诺呀!虽然是孩子,也还是有一种预感,有可能不会实现。为什么院子那么大呢?如果他很兴奋的时候,还会感觉到院子大吗?正是因为那种预感才产生的一种莫名的孤独。
(18)、(设计意图: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顺序,能够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总体面貌,由此聚焦心理描写,为后文分析心理变化作铺垫。)
(19)、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么多,可是这篇文章的在抒发情感的方式还有很多呢!
(20)、教师总结:时间从早到晚发生变化,“我”的心情从早到晚也发生了变化。
4、务虚笔记那个星期天的笔记
(1)、师: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作者运用什么方法,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请看看课后习题的小帮手。
(2)、“那母亲是什么时候出发去买菜的呢?在鱼骨图中,母亲‘早晨’部分的行为如何与‘上午’部分衔接紧密?”
(3)、《那个星期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020年修订版)第9课的课文,这篇课文是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4)、 叨咕(dáogu)唠叨。小声得谈个不停。
(5)、师:在这个片段里,出现了很多个我想....我想....我想,我蹲,我看着,我盼着,正是这种直接的内心独白的描写,就让我们体会出小男孩那懊悔焦急的心情了。
(6)、“那么,母亲买菜部分应该对应课文哪部分内容?”
(7)、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8)、砖:用土坯烧成的(也有用其他材料制成的)建筑材料:~瓦。像砖的东西:茶~。
(9)、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10)、导入:是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感受作者是怎样真实自然地表达“我”的心情的。
(11)、在教学时,我没有来得及发现,学生所板书在上骨中“母亲洗完衣服安慰我”的表述,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从第7段中“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和“母亲惊慌地甩了甩手上的水”中,均可以看出,当“我”伤心流泪时,母亲并没有洗完衣服。
(12)、教师引导:打开交流平台板块,阅读并思考与你们刚才发现的内容是否一致,并在前文中找出例子说明。
(13)、你还记得上学期我们的习作单元吗?课文《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章生动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这篇文章也与“盼望”有关,你也可以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14)、搓: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揉,手拿一种东西在另一种东西上产生摩擦。~手 ~麻绳 ~衣服。
(15)、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