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前二十句)
1、使智巧狡诈之人不敢妄为,
2、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贤明)。
3、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4、(翻译):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若有人想在万民之上,先得自谦为下;要为万民之先,先得自卑为后。圣人正是这样,他在上,人民没有重担;他在前,人民不会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热心拥戴而不厌倦。他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5、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7、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8、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
9、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10、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11、上 德 若 谷 ﹔广 德 若 不 足 ﹔
12、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1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14、(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15、(圣人顺应天道),
16、非 以 其 无 私 邪 。故 能 成 其 私 。
17、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8、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19、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20、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道德经全文(前四十句)
1、(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2、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3、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四 章
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5、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
6、出生入死(从生到死),
7、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解释)上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践;中士听了道的道理,觉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没道理;下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说过: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浊。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道”幽隐而无名,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
9、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纍(léi)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10、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11、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12、万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辞 , 功 成 而 不 有 。
13、(解释)大道被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狡诈虚伪。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忠臣。
14、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15、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16、道可道,道;名可名,名。
17、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
18、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9、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疑五十六章错简混入)。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20、因而,我们总是从“无”(无极)的角度,以观照“道”的微妙;
道德经全文(前六十句)
1、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2、(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3、使民众没有智巧心机,没有贪婪欲求,
4、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5、果 而 不 得 已 , 果 而 勿 强 。
6、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7、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8、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0、不 笑 不 足 以 为 道 。
1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2、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13、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tiǎn)袭为上,勿美之,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则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4、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15、第这个世界是由道创造出来的,然后由德来进行供养;
1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7、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
18、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19、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20、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一 章
道德经全文(前八十句)
1、生之徒十有三(活人有四肢九窍);死之徒十有三(死人有四肢九窍);人之生动之死地(活生生的人死于非命),亦十有三(也有四肢九窍)。夫何故(区别在哪里)?以其生生之厚(就是对生命的感悟境界)。盖闻善摄生者(传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入军不被甲兵(进入军队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兕无所投其角(犀牛没有目标用它的犄角),虎无所措其爪(老虎没有目标用它的利爪),兵无所容其刃(敌人没有目标用他的兵刃)。夫何故(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以其无死地(就是他没有进入必死之地)。
2、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3、(解释)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4、天 下 之 至 柔 , 驰 骋 天 下 之 至 坚 。
5、(解释)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这不正是它不自私吗?所以能达到自私的目的。
6、人 之 所 恶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为 称 。
7、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8、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9、(解释)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沟溪。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终的真理。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10、君 子 居 则 贵 左 , 用 兵 则 贵 右 。
11、(解释)五光十色,使人眼花;过多的乐声是人耳聋;过多的美味使人口伤;纵情的起马打猎,是人心放荡发狂;保存珍贵的东西使人提心吊胆。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抛弃那些取得这些。
1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13、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14、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15、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16、不 出 户 , 知 天 下 ﹔ 不 窥 牖 , 见 天 道 。
17、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辩 若 讷 。
1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废fèi),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谷gǔ)。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致舆(yù)无舆,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19、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20、对文章有任何感想欢迎写留言
道德经全文(前一百句)
1、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2、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3、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4、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5、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6、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7、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
8、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9、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10、大道清静湛然,似有若无。
11、(翻译):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1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13、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14、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5、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16、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17、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18、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9、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
20、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