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条精选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
1、诸葛亮在汉中做了近一年准备工作,魏国上下仍然麻木不仁,一点戒备都没有,陇右地区无重兵把守。
2、关键的一点是,想借他人之手杀掉关羽,必然会使军事要地荆州失守,如此大的代价,不符合一个思维缜密的军事谋略家会做出来的疯狂举动。
3、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赵云拈弓搭箭,立于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奉令特来接军师。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教你知我手段!”言讫,箭到处,射断徐盛船上篷索。
4、孙权行动了,吕蒙白衣入荆州,袭取了荆州。试想,如果此前诸葛亮派赵云来守荆州,十个吕蒙来也是白给。
5、不论是正史还是演义,三国的故事总是令人津津乐道。其中,挥泪斩马谡无疑是为精彩的桥段之一。
6、理由之一是诸葛亮作为谋士远见卓识,足智多谋,擅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此一个颇有远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怎么可能看不出关于所面临的危机,但他知道关羽的危机却不设法救他,显然是有别的考虑,因此章太炎认为,诸葛亮料想如果关羽不死,将来一定会成为他的竞争对手,阻碍他在朝中主政,因此想借机除掉他。
7、这里只讨论演义,按照先后顺序排列。
8、他就是靡芳,是徐州富豪糜竺的亲弟弟。虎牢关之战不久后陶谦把徐州托付给刘备,原本刘备不想接手,但糜竺和陈登这些徐州士族愿意资助他武装十万军队。刘备有了他们的支持之后刘备正式入主徐州,糜竺靡芳两兄弟也成为刘备的手下。后来吕布趁着刘备不在徐州的时候强行夺城,刘备的家眷成为俘虏,于是糜竺又把自己的妹妹糜氏嫁给刘备,于是靡芳成为刘备的小舅子。
9、诸葛亮害死赵云的说法是野史的说法,正史上对于这个说法只字未提。
10、同样是因为赵云武艺高强,名声太响,加上办事周密,遇事冷静,很有头脑,又服从命令,相比关羽和张飞,赵云是佳人选,同时,也显示了诸葛亮对赵云的偏爱,胜过关羽和张飞。
11、《三国演义》九十七回:正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
12、从长安沿渭水到郿县,大约130公里,再从郿县沿渭水经陈仓狭道到列柳城,大约170公里,这条路难行,只适合较小的部队行军;
13、如此的惩罚,固然可以看得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个赏罚分明的贤相,但也不免有些过重,尤其是在面对蜀汉的人才稀缺的情况之下。
14、你们以为当一名疑兵真的很简单吗?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旦所伪装的疑兵真的起作用,它就会吸引敌人所有的火力。然而,可疑的士兵毕竟不是主力,不可能有大量的军队。如果怀疑士兵的负责人能力不足,即使他能吸引魏军主力,他也不能支持太久。相反,他很快就会被消灭。
15、受上述可知,蜀军要想达成攻取陇右的战略目的,关键不在于攻克陇右各郡县,而在于牵制阻击魏军长安方面的援军,为快速夺取和稳固陇右地区创造条件。
16、诸葛亮提前离开南屏山,让赵云来接自己。丁奉和徐盛见诸葛亮已走,立即乘船追赶,赵云在船尾,一箭射去,射断了徐盛船上的篷索。东吴将士们忌惮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也不敢再追击。
17、想来是罗贯中太过于喜欢诸葛亮,才会不断地将其他人的一些智谋强行揉入到诸葛亮的生平之中,导致许多只看过《三国演义》而未曾看过《三国志》的人对诸葛亮用兵推崇至极。
18、诸葛亮“借风”成功之后,周瑜忌惮诸葛亮的才能,派大将丁奉和徐盛来杀诸葛亮,以绝后患。
19、据史料记载,李严是被自己作死的,重大的一个原因是,蜀军北伐时,李严本负责粮草押运,因碰到大雨天道路泥泞,他怕耽误工期受到处罚,就怪罪诸葛亮北伐,迫使诸葛亮退兵,转而又在刘禅面前说,军中粮草充足,不知为何诸葛亮要退兵?在此情景下,诸葛亮将李严给他的书信拿给刘禅看,并趁机弹劾李严,结果李严被废。
20、后做出令关羽攻打樊城的决定,结果樊城未下而荆州失守,关羽败亡。刘备听说关羽被杀,执意出川讨伐不该讨伐的东吴,破坏联吴抗曹战略决策,诸葛亮仅点到为止也没有拒理力谏,以致刘备之败。本来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诸葛亮应建议立即调整兵力部署,加强荆州的防卫力量,才是执行隆中决策的正确方针。诸葛亮战略失误,使荆州地失人亡,因而夭折了隆中战略。
四十条精选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
1、许多人都曾记得《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其中无不表露出诸葛亮惊人的才识,可这件事却是与诸葛亮毫不相干的。
2、这都是对诸葛亮军事上的肯定,他是有才干的。而之所以在后期表现出一种无以为继,不断挫败也不能全部怪他。
3、可抛开演义,翻开史书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到,赤壁之战的主要贡献者根本就不是诸葛亮,反而是那个被戏谑为“心胸狭隘”的周瑜。
4、诸葛亮害死赵云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历史上记载赵云是寿终正寝,没有被任何人迫害。赵云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可以说是一位人物,身材高大,姿颜雄伟,有勇有谋,被人称为常胜将军。
5、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也是由于当时督办粮草的重臣李严,因为运粮不继,而被诸葛亮贬为庶民。
6、人们认为诸葛亮杀赵云是因为赵云在后阶段被降职,但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马谡失街亭,整个战争都失败了。之后诸葛亮将自己降职三级,成为右将军,赵云也受到牵连,降为镇军将军。次年,赵云病死,与诸葛亮关系不大。根本没有诸葛亮害赵云这回事。
7、然后是诸葛亮,虽然说诸葛亮对赵云并不算多亲近吧,但是我感觉他还是十分看好赵云的,也十分欣赏赵云。可能在诸葛亮眼里,赵云比张飞还有关羽更好一点吧,因为赵云对他很尊敬,不像关羽他们还是不是地冲撞他。
8、只是,如果蜀国不主动出击曹魏,而等着逐渐势力更加强大的曹魏来出手的话,只怕到时候更加难以抵挡。
9、在此判断基础上,诸葛亮把手中5万人兵分4路:
10、马谡的任务是什么?就是抢在魏国援军到来之前占领陇山隘口,堵死魏军进入陇右的通道。只要成功,只有数千魏军又无援兵的陇右必将归蜀国所有,此次北伐将大获成功。此战正是整个战役的关键。
11、相比袁术而言,有一人虽然没称帝,但是他的日子比皇帝还快活,可以说是三国一个传奇人物,为什么要说到“传奇”二字,因为此人确实是活出了高度。
12、仅以一对手司马懿为例,诸葛亮自知有了司马懿,出师必不利,故听说曹睿封了司马懿后大惊:“必为蜀中之大患。”后听说司马懿被罢官又大喜。司马懿被封为平西大将军后,诸葛亮则“顿失跌足,不知所措”。
13、陇右平均海拔在1000多米,其与关中分隔的界山——陇山海拔更是达到2000米,对海拔仅500米的关中平原成俯视之势。蜀国一旦夺取陇右,一能与汉中连成一片,对魏国形成包围,并呈居高临下之势,战略态势将极为有利。
14、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赵云去世后,于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被广为流传。
15、影片讲述了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传奇的一生。
16、在三国里,赵云是一个忠心且英勇的大将,诸葛亮出兵的时候都会有赵云跟随,两人配合得很默契,但是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不再重用赵云,赵云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为何诸葛亮不再重用赵云?两人之间有什么矛盾?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17、陈平、诸葛亮是当时的高官,作为领导者,一个重要职责是“授权原则”,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下属获得一定的职权和责任,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而在于具有调动下属积极性。不授权的领导不仅对领导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属还会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独立创造力不能得到发挥,因而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这种领导方式还会失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会。
18、而且他的忠心也是由此可以看出,他为了救阿斗让自己置身于险境。而且有人向刘备说赵云已经投降曹操了,刘备愣是不信,就是因为相信赵云对自己的是十分忠心的。
19、但诸葛亮展开的阵型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人在千里之外,完全预料到魏军机动的路线,主次进攻的方向,各个方向动用的兵力;在双方总兵力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却在各个作战方向都获得兵力优势。
20、早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时候,便有不少人劝谏,留下马谡的性命,毕竟人才难得。即便是后来的东晋史学家,也曾直言:“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
六十条精选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
1、关羽突然北伐,而当时刘备刚从汉中回到成都,并且关于北伐的前期势如破竹,看起来并无危机,等到突然兵败,千里之外的刘备根本无法对关羽施以援手,诸葛亮尽管料事如神,但战争中个人的行动也并非他所能掌控的,并且当时诸葛亮并没有蜀军的兵权,他无法调兵。
2、不久赵云荣升为翊军将军,成为蜀汉五虎上将之而此时一事无成的罗平安却是心中百味。时光如梭,蜀国名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先后辞世,两鬓斑白的诸葛亮再一次策动歼灭曹魏大计,不服老的赵云坚持要做先锋。
3、因为当时刘关张结义以后认识的赵云,于是又和赵云结义为四个兄弟后人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桃园三结义,很多人都忽略了后来的赵云其实赵云是结义兄弟里面小的后来刘备在成都称帝,按照中国的习惯,皇帝是万岁,皇帝的兄弟也就是王爷称为千岁。这样关羽是二弟,所以是二千岁。张飞是三弟,所以是三千岁赵云是老自然就被称为四千岁
4、关羽出兵取樊城,随后水淹三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曹操是吓坏了,甚至准备迁都。可是司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魏蜀吴三家都不希望关羽走得太远的情况下,他一定走不远。
5、只是事与愿违,虽然在后期诸葛亮也开始采用屯田的办法来解决粮草不济,以此来对曹魏施行更为猛烈的攻势。
6、这是从关羽自身的情况来分析,那么刘备为何选关羽独自镇守荆州呢?当时刘备的营中还有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他终选定关羽,显然是因为关羽是他放心的人。其余几个人没有被刘备选中,都各有其原因。
7、诸葛亮和赵云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在军事上有一定的建树,但民间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杀了赵云。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杀赵云呢?有野史记录说是诸葛亮害死了赵云,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8、在中国古代,君王想要成就霸业,那必须先要搞定一件事情,到底是什么事情呢?很简单,就三个字,“得人心”,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自古以来都是这道理,倘若得不到人心,终究与霸业无缘,终也只能沦为冢中枯骨,就像三国时期早称帝的人袁术一般!
9、只可惜张苞、关兴没能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完成任务反糟大败后被杀,没了援兵赵云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
10、赵云没有自己的部下,并且,赵云不像其他武将有勇无谋,赵云心思细腻,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对于这样的一个角色,刘备和诸葛亮都很会利用,将其放在一个保镖的位置,因此有什么重大的会面,刘备和诸葛亮都喜欢带领赵云前去。
11、赵子龙,虽然人品好武功强,但是仍然抵不住糜芳的坑害,这个故事便发生在博望坡之战后。我们都知道,当年诸葛亮用计帮助刘备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不过后来曹操亲自带队为扫除耻辱,刘备此时虽然得孔明,但实力却是水到了!怎么办?不想被吞并,也不想被灭?到底怎么做?刘备无奈,只得逃命!
12、诸葛知道刘亮怕刘备夺权,临死前向刘备表示忠心,救了他一命。为了诸葛亮死后能为蜀国尽心尽力,刘备在诸葛亮身边安排赵云做眼线,观察诸葛亮的一举一动。诸葛亮看到赵云就觉得不舒服,就像看到刘备的疑心一样,所以很反感赵云。
13、长年战争难得一时平静,而诸葛亮却要连年北伐,也是逆天而行。其次,诸葛亮对自身认识不足。在五次北伐失败之后,六出祁山之前,谯周又奏种种不祥,劝其谨守待时。而诸葛亮不顾一切,坚持出征。六出祁山是他后的北伐,成功寄托在上方谷,然而又是“天不祚汉”,司马父子濒死而得救,诸葛亮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他之后,姜维继承遗志,九伐中原,后也连连失败,三国“分久必合”,一统于晋,诸葛亮和姜维都没有改变蜀汉的命运。
14、在当时,诸葛亮和赵云其实在能力上根本没有任何的冲突,一个文将,一个武将,两者之间只要配合的默契,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赵云,因为是武将,所以没有太多的心思用在勾心斗角之上,可是诸葛亮就不一样了。
15、他在文章中是这样论证他的观点的:
16、昔日楚汉之争,刘邦也处于汉中之地。那时汉中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及蜀国,刘邦不是照样以弱谋强,终一统天下么?凭什么较弱的一方就不能有所作为呢?
17、马谡这样一个善出奇计的谋士在街亭惨败,从表面看是马谡无知所致,而实质上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马谡虽然跟随诸葛亮多年,却一直仅是“高参”,从未担任过主将,他精于战略,拙于战术。而诸葛亮却把他推到了主将的位置,而且事后还反省自己,斩马谡后哭曰:“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他想到的仍然只是把庸才当成了人才用,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用人失当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
18、在赤壁及至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中,诸葛亮运用多的却不是关羽、张飞,而是赵云。前往拜风台带赵云,是看中他武艺超群带来的威慑力;选派陪同刘备去东吴相亲,是因为赵云谨慎小心,能依计行事;就连后从孙夫人那里夺回阿斗,诸葛亮还是用了赵云,因为他原则性强,不怕得罪人。
19、赵云字子龙,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好的战果。
20、赵云在场,震慑住了江东诸将,没人敢动手,可见,赵云的武艺令江东诸将感到恐惧。
八十条精选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
1、当初关羽被曹操俘获后,曹操惜才,特地派了张辽作为说客来劝降关羽。一番好说歹说,关羽向曹操约定了三件事:
2、首先,未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三国志》之作者陈寿评曰:蒋琬、费一“咸陈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3、因此,只要蜀国出兵,必能出敌不意,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4、建安十八年,孙权与曹操再次对峙在濡须,初次交战,曹军便败下阵来了。只好坚守不出,而孙权则是乘轻舟穿入曹操军队前沿,观察起来曹军的部署。
5、看到这,大家要问了,你不是说马谡3万张郃4万吗,怎么是优势兵力了?卖个关子,后面再说。
6、说到袁术,此人能力不行,姑且帐下人才一般,就连人心他同样没得到。像这样一位愣头青,竟然敢公开称帝。据《后汉书》记载:建安二年,因河内张炯符命,遂果僣号,自称“仲家”。袁术虽然称帝,但是他的王朝却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终落了一个众情离叛,自己也被饿死的尴尬局面!
7、可是这个时候没人敢说,只有糜芳站出来指认,可刘备一开始很信任赵云,直到赵云把刘阿斗带了回来,刘备当时糊涂之下信了糜芳的话,倒霉的就是赵云了。
8、我们都知道,在关羽阵亡之后有两个人不淡定一个是张飞,一个是刘备。张飞主张伐吴,不过还未等到他上战场,便死于自己人之手,这从根本原因上讲,张飞遇害是糜芳所害,倘若糜芳不投降,关羽不会死,当然张飞也不会被下属所杀!而刘备就更恼火了,带着蜀中精锐,还向蛮夷借了1万人马,全部都被陆逊所烧,终老命也丢在了白帝城,若不是诸葛亮担当军政大权,刘备这次真的是险些亡国了…
9、在赤壁大战之前,曹操曾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带领了八十万大军要亲来吴地,曹操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10、关于诸葛亮害赵云,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赵云跟刘备是死党,从小就跟着刘备打天下,而且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桃园三结义,后续赵子龙”。况且赵云又是一员猛将,诸葛亮出于忌惮不得不害他。还有一种说法是赵云不常带兵,他担任的角色其实是保镖之类的,没有自己的嫡系亲信,在三国时期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基本所有人都是关系户或者很多人之间都有亲戚或者其他关系。而赵云只是孤家寡人,所以在一次战败后被贬了官职,后抑郁而死。历史已经过去,真相我们也不可能了解,只能通过一些记载或者信息来推断,所以大家也不必或许纠结这个问题。
11、公元227年,诸葛亮写下脍炙人口的《出师表》,而后辞别后主、进屯汉中,为北伐做后准备。
12、“以逸待劳,以饱待饥”,这无疑是对曹魏好的选择。只要固守要害,坚守不出,任你有近妖的才智,也终将会因为粮草断绝的问题退兵而去。
13、诸葛亮到了柴桑,果然,东吴将士们痛恨诸葛亮,认为是诸葛亮害死了周瑜,纷纷要杀诸葛亮为周瑜报仇,但是,因为赵云跟随保护,都不敢下手。
14、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中,上演了这样的一幕。周瑜因为虽然定下了火攻的计谋,但是欠缺东风,而诸葛亮自告奋勇地提出自己曾习得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
15、赵云比诸葛亮提前7年投靠刘备,虽然双方早在公孙瓒处就认识,但赵云投靠刘备的时候,正是刘备投靠袁绍的时候,之后成为刘备幕后的骑兵队长,为刘备在外面私自招兵,一直到刘备投靠荆州刘表,赵云都紧紧跟随。
16、洛阳经豫西通道到长安,大约370公里;
17、在能够自保的前提下,谋求在局部对魏国形成战略优势,进而扩充自己实力。
18、从地缘上看,关中虽然号称沃土,但之前曹操与西凉马腾韩遂的战争在此造成的破坏严重,还在恢复之中,养不了重兵。
19、此时,在祁山诸葛亮主力,已经完成战役第一步目标,准备执行下一步计划。
20、长安经陇关道至街亭,大约420公里,再从街亭至天水约130公里,这是三国时期关中到陇右的主要通路。
一百条精选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
1、而且现在是在山间道路,山地战正是蜀军擅长,因此地形又对蜀军有利。
2、其赵云是刘备时代到现在资格老的大将,元老之是五虎上将中的硕果,现在去世了,和诸葛亮同时代的人,基本没有了,诸葛亮北伐感到孤单。
3、可等到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就仿佛是换了一个人一样,败绩不断。那么真实的诸葛亮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真的是用兵如神吗?
4、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赴巴丘吊丧。于路探听得孙权已令鲁肃为都督,周瑜灵柩已回柴桑。孔明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因见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
5、诸葛亮复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孔明,有一天,赵云死了,据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目击证人指认,是诸葛亮害死的赵云,而且诸葛亮还当场公布了他为什么要害死赵云,就是因为他闲着没事干了,没事找事做!
6、既然,曹魏与蜀汉之间的战争是必然要打起来的,还不如将主导权拿捏在自己的手中,以攻为守,但这也并非以弱抗强的根本之策。
7、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8、由此可见,赵云之所以不被诸葛亮重用,不仅仅是因为赵云不争不抢,还和他的处境有关系,主要的原因还是诸葛亮嫉妒他,害怕赵云顶替自己的位置。赵云一直没有什么黑历史,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忠心耿耿,这样的侠义之士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他身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9、只可惜诸葛亮所托非人,参军马谡街亭失守,导致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其后数年,诸葛亮又对曹魏发动了多次北伐战争,只是都难以完成他光复汉室的心愿了。
10、司马懿曾从上庸之地出兵攻蜀,但由于道路太难行,走了一半就走不下去了。(《晋书•宣帝纪》: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
11、赤壁期间:诸葛亮用激将法通过鲁肃破解偶尔周瑜的“借刀杀人之计”(见《三国演义》45回)利用大雾借箭化解周瑜的蓄意谋害(《三国演义》46回),预先安排赵云前来接应打破了借东风后周瑜“过河拆桥”计划(见《三国演义》49回)
12、曹真到达长安后,发现赵云所部不过是疑兵。但是,长安位置重要,魏明帝也即将前来,曹真不敢离开。
13、其赵云这个人很低调,不善于抢功劳。赵云不是关羽张飞,遇事总要讨个说法。赵云是个顾全大局的人,长坂坡单骑救主、截江救阿斗,立下那么大的功劳,连个名号将军都不是。赵云计较的不是这些,而是早日实现灭曹兴汉的大计。
14、刘备死后,诸葛亮加大了工作量,由原先的政事,变成现在的军政。对于叛徒糜芳,刘备在生前没有对他采取措施,就连诸葛亮后期也没有对糜芳采取锄奸行动。为什么?一来,孔明要走联吴抗曹之路,二来顾虑到刘备面子…
15、次年春,诸葛亮大举攻魏,史称“首出祁山”,占尽天时地利。
16、诸葛亮是文臣赵云是武将,本身是没有任何冲突与矛盾的,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谋略家想法与一般人不一样的。他认为赵云的出现以后会影响到他的地位,长久打算诸葛亮确实小肚鸡肠了。诸葛亮知道自己对于刘备说只是看中他的才华,若是出现一个更有才华的自己就会被代替,但是赵云不一样,赵云是和刘备出生入死的兄弟,是救他儿子的恩人,所以诸葛亮对于赵云就一直有着防备。
17、赵云被称作常胜将军的称号在民间广为流传,早的出处难以考证,明清一些学者在自己私撰的个人作品里有说到过,但也并未直接说“常胜将军”四个字,而是用诸如“身经百战未尝败”、“之将”等来表述。
18、在三国时期,忠义之士层出不穷,赵云和刘备的情义,当时有这样的民间说法桃园三结义,后续赵子龙。看过三国的读者应该都记得,刘备在和曹操打仗时,不慎战败。而当时刘备的老婆和孩子都被困于曹营当中,而这时是赵云单枪匹马闯入曹营求出了被困的刘备妻儿。
19、其次,赏不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与邓芝为疑兵,因诸葛亮错用马谡,北伐失利。赵云、邓芝在兵弱敌强的形势下,“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退军无损失,却被诸葛亮贬为镇军将军。
20、杜牧的《赤壁》之中曾有两句诗,用来调侃周瑜“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罗贯中大概也是受到了杜牧所提供的灵感,又给诸葛亮安排了一场借东风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