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条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1、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2、这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狂人见“月色”而发疯(觉醒),遂有对周围“吃人”现象的发现:赵家的狗、赵贵翁奇怪的“眼色”、人们甚至小孩子“交头接耳的议论”。由此,引发相信“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的狂人的探究,于是有进一步的发现:“女人”的指桑骂槐、村子里“大恶人”被杀之后心肝被“用油煎炒了吃”,及至这样的发现:
3、生活本来可以很明朗、很简单、也很舒服,人们本来不必生活在如此复杂、恐惧的人际环境中,改变也并不是那么艰难,只要跨过“一条门坎”、“一个关头”!但是,“吃人”的生态一旦形成,就尤难改变。
4、“狂人”常指在生理和心理都与普通人有异,看世界的视角和出发点也不同的人,常有惊世之语。而这“惊世之语”正是道破了某些我们想说又不敢说的真相,它使清醒者惊觉,使麻木者害怕。
5、徐锡麟和秋瑾在1905年加入该会,分别在安徽和浙江准备起事。徐锡麟花费重金从腐败的满清政府中买了一个官职,成为巡警学堂的主要负责人。因徐锡麟精明强干、勇敢豪爽,深得安徽巡抚恩铭,将他列为心腹之一。
6、《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一个患有被害妄想症的人。他时时刻刻都害怕被人吃掉。在这部小说中,”吃人“暗示的是中国摧残人性的封建礼教。鲁迅借用”狂人“的眼睛反思中国文化中糟粕的一面,以此来号召人们反抗腐朽衰败的封建文化,为中国文化迎来革命和新生。
7、平均每170字出现一次,可以说,“吃人”作为核心语词支撑和统领了全文,成为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那么“吃人”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8、有些人认为,不应该用野蛮对待野蛮。端方残杀徐锡麟,不代表革命d应该残杀端方,这道理是没错。甚至除了光复会以外,绝大部分革命d不主张采用暗杀的手段。
9、日本时期开始的一系列文学行动遭遇挫折后,鲁迅陷入长达十年的隐默,这就是其人生中的“第一次绝望”,(vi)北京绍兴会馆的六年达到顶点。《狂人日记》的写作,打破了十年的沉默,开启了鲁迅的第二次文学行动。
10、鲁迅《狂人日记》中说吃人,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人的戕害,如同吃人一样。也有一层含义是指在中国历史上的吃人现象。对《狂人日记》中有关“吃人”的理解:中国“古来时常吃人”而被“仁义道德”遮蔽了的,这并非就是礼教“吃人”。鲁迅笔下的“狂人”在其“日记”中,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吃人”的例子。是那些“吃教”的人,借礼教之名“吃人”,这也不是礼教“吃人”。这样的人,也就是吴虞在《吃人与礼教》一文中说的“一面会吃人,一面又能够讲礼教”的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有“礼教”本身吃人的一层意思。
1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12、谁都无法逃脱吃人的命运,大家都吃人,但又要防范被人吃。
13、大哥恼羞成怒,公开称弟弟为“疯子”。狂人因此又有了新的发现:
14、《狂人日记》这是一本读起来很怪异的书,文中的主人公似疯非疯,他是一个“狂人”,也是一个从这个封建社会清醒过来的人,是一个启蒙者,一个革命者。文章以“我”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这个病态的社会。从对“吃人”的社会的反对,到发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再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中对自己的反思和自身的迷惘。文中每句话都十分有深意,都需要细细品味。整本书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的忧虑和希望推翻封建礼教的期盼;对当时中国的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对当时的中国和人民的未来表示深深的忧虑。
15、有什么样的秩序,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也就有什么样的秩序。我们需要制度层面的批判与建设,也不可缺少鲁迅式的国民性洞察与持久批判,在中国,后者更为艰巨,也更为重要。终其一生,鲁迅的焦虑,是对国民性的焦虑,鲁迅的批判,是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的绝望,是对国民性的绝望。
16、现在许多人有大恐惧;我也有大恐惧。
17、随后,新军士兵用马刀,将端方活活砍死。不仅仅是砍死,还是乱刀分尸。行刑时,马刀不快,连砍多刀才斩下头颅。端方兄弟的头颅,被泡在煤油里,装在木桶中去武昌示众。鄂军都督黎元洪下令将两颗头颅游街示众,武汉万人空巷,围观此头。
18、那么,原则上,以后就不应该有这些酷刑了。
19、(2)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第215页。
20、真的吃人意思就是真的吃人肉,这层含义从哪里得知呢?
40条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1、疯子说封建,疯子“荒唐”,封建荒唐。
2、投稿方式:后台回复“投稿”关键字
3、在“吃人”生态中,有些事可以做,但不可以说。
4、凌迟是中国古代独有的酷刑,在清末用的却也不少。凌迟几乎都是针对反清分子或者丧失人伦的重大罪犯。
5、其实徐锡麟就是今天所谓的卧底,战斗在敌人的心脏。
6、“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7、如果说,“真的吃人”是表,那么“礼教吃人”就是里,两者并不是截然无关的,而是互为表里,“礼教吃人”是其核心内核,“真的吃人”则是其变态、极端的体现。两者共同构成对于整个封建专制落后愚昧思想文化制度体系的强有力的批判。
8、“新”就是好,这就是“五四”的现代性和主流意识形态。“五四”文学从鲁迅开始便形成了一个思想潮流,假定“新比旧好”,“西比中好”,“城比乡好”。这个历史潮流有它积极的意义,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形态凝固太久了,矫枉必须过正。《狂人日记》的后一句话出色:“救救孩子……”因为鲁迅的确相信希望在青年。
9、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已产生以文艺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付出了许多实际的行动。他在十年前所发表的几篇文章,如《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和《摩罗诗力说》等,其意旨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基本契合的。
10、1925年,有感于“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在《灯下漫笔》中,鲁迅引鹤见佑辅《北京的魅力》,将中国文明吸引力归于“生活的魅力”,“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2)并由此揭示了“吃人”生态的内在秩序:
11、该会和孙中山的同盟会是所谓革命同路人,但有很大的区别。它的政治纲领即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主张除文字宣传外,更以暗杀和暴动为主要革命手段。
12、“每一句台词都像历史考点”、“镜头具有‘电影质感’”、“台词令人热血沸腾”……近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掀起收视热潮。
13、本书用了巧妙的创作技法,拿序言来说,它是用文言文写成的,用叙述的方式交待了“日记”的由来,而小说的主体却用白话文,并以“日记体”这种创新的方式写成,营造出逼真的氛围。序言用文言文的方式,代表“我”已经被封建思想同化,暗示革命的失败。
14、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但在狂人日记中的孩子,都“恶狠狠的瞪着我”,这一切,自是他们的父母所教给他们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如他们的父母一样,成为一个吃人者,而后,他会把这种吃人的思想教给他们的孩子,从此以后,“吃人”便根深蒂固的扎根于这个社会之中,这样的社会永远只能成为一个吃人的社会。那些如狂人一般在黑暗中呐喊“救救孩子”的人,或许终也会被他所要救的孩子们而吃掉。吃人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社会。
15、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这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并在次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轰动了国内文化界,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檄文。
16、可惜,就中国历史来说,很多时候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17、满清亲贵如此之多,为什么单杀端方?
18、《自序》回忆了《狂人日记》写作的缘起,不可忽略其中的细节。
19、在第一阶段的写作材料收集锻炼与写作思维训练之后,王美芸老师带领农学202班的同学们对《狂人日记》进行重新解读,还原历史的现场,重塑作家的形象,在丰富历史的资料中,同学们重新结构了《狂人日记》的写作意义以及“狂人”形象的多重性。
20、对于“吃人”的方法,狂人有两个发现:
60条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1、一直深处被“吃”恐惧中的“我”,终发现自己也无意中“吃”过人,即使没“吃”过,也因共同的历史,具有“四千年吃人履历”!被吃者无意中也成为吃人者,本来几乎站在审判者位置的“狂人”,一下子落入被审判的位置。这是“狂人”的终自觉,达到这一步,小说的深度才真正显示出来。
2、家丁陈老五拖狂人回家,狂人一边挣扎,一边大声呼吁:
3、《狂人日记》中提到“狂人”因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就要被吃。“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代表中国的封建历史,狂人踹了簿子意味着对封建制度的反抗,而反抗封建制度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也就是“狂人”口中的“被吃掉。”扩展资料:《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一个患有被害妄想症的人。他时时刻刻都害怕被人吃掉。在这部小说中,”吃人“暗示的是中国摧残人性的封建礼教。鲁迅借用”狂人“的眼睛反思中国文化中糟粕的一面,以此来号召人们反抗腐朽衰败的封建文化,为中国文化迎来革命和新生。
4、大哥请医生来看病,老中医眼神不好,在狂人看来是“满眼凶光”、鬼鬼祟祟;把脉诊断,却是“揣—揣肥瘠”;“静静地养几天,就好了”,却是“养肥了,他们自然可以多吃”;医生对大哥说“赶紧吃(药)罢”,却成就了狂人的大发现:“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5、这两种不同观点的矛盾,才是作者写作的策略。文中的“狂人”,无疑象征着早一批思想觉醒的人,他们清楚的明白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本质上压抑泯灭着人性,所以他想从人群中逃离。而在其他人眼中,狂人无疑是一个另类,是疯子,需要给他“治病”。双方的矛盾与冲突正是对当时社会与矛盾的隐喻性批判。
6、(xiii)鲁迅:《书信·180820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第353页。
7、《狂人日记》的奇妙之处,是一篇小说,两个文本。所谓两个文本,不仅仅指人们常说的“日记”的白话文和“小序”的文言文,而且是指两个不同的价值世界。造成这两个世界的“翻天妙手”(《狂人日记》语),就是“狂人”。
8、《狂人日记》里,很多人都觉得主人公是傻瓜,可实际上他是对的,只有他才看到了历史的潮流。当然,他后也自我否定。但是,在群体与个人对立的情况下,《狂人日记》站在了“个人”的立场上,是个人向庸众宣战,这是鲁迅早期的思想。
9、该文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10、但洞见后的焦灼与绝望,依然托于“狂人”的“荒唐之言”,就像《皇帝的新装》里说真话的孩子,不合时宜地说出了真相,更像一个偶然发现杀人小屋的小孩,在大街上奔走相告,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11、底层的被吃者也往往感觉不到自己被吃。
12、后来有人问鲁迅,“你研究这些拓本有意义吗?”
13、桀纣是两个人,他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桀是夏代亡国之君,纣是商代的亡国之君,他们都曾宠信小人,残害忠良,终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也正因此,这二位便成了暴君的代名词。
14、刚才讲的这些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其实已渗透到每个人的脑子里,不仅在中国内地,也在香港和台湾。同学们看今天在香港的街上,新鸿基、新地、新时代、新世纪、新光、新世界、新同乐……一大堆“新”,很少有哪家店以“旧”命名的。“老”还有一些,“旧”罕见。香港虽然很重视文物保留,愿意保护旧建筑,但在语言上改得彻底。
15、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小说发表时,正值“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16、对于一元秩序中的人们,合理的秩序,就是当下的秩序,每个人首先选择的,就是适应这个秩序。争存于一元秩序中的人,视自己与秩序为唯故正常,如果说他们不正常,一定无法相信,反过来说你不正常。在一元秩序中,觉醒者是痛苦的,一方面,他发现了自身的孤独,另一方面,又无法在一元秩序中找到拯救的资源,就如同《风筝》里的“我”,终于找到机会向“弟弟”道歉,希望得到宽恕,然而,对方却全然忘却!谁来拯救?在一元秩序中,不可能有拯救者,但无论如何,发现自己不正常,对自身有罪的自觉,才有可能打破“吃人”的循环。
17、封建礼教吃人恐怕是如今为大众所认可而广为流传的说法了,其实封建礼教“吃人”的含义来源于周作人,周作人曾经解释说:鲁迅是通过阅读中国古书,获知吃人史实,并归结为“礼教吃人”。而这个含义一方面确实是文中所蕴含之意,另一方面,它之所以流传如此之广,还有背后深层次的政治关系:即当时的新文化运动。通过对于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阐释,来达到对于旧道德的批判,对新道德的提倡的目的。那么,撇开这层政治上的目的来说,我们是从哪里看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呢?
18、“狂人”半夜三更睡不着觉,翻开历史书,他发现字里行里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暗示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是人被封建制度压迫和摧残的历史。
19、文化,不仅指论语老子、唐诗宋词、甲骨青铜、故宫长城等成就态的存在,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存方式,文化不仅在过去,更是在现在,真正的文化传统,就在正在进行的群体生存方式中。因此,与其将《狂人日记》所揭示的“吃人”,指向“封建”、“礼教”、“文化”等等抽象名词,不如指向现实的群体生存方式,一种群体“生态”。这一群体生态,表现在隐在的生存秩序中。
20、《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80条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1、此外,徐锡麟作为革命d人,被清廷杀于安庆抚院门前,心肝被挖,用于炒菜,时年35岁;鲁迅作品《药》也写过人血馒头调节痨病。如果我们再继续查看历史,诸如“易子而食”、“蒸醢剖心”(“醢”意味把人剁成肉酱)等等事件也是比比皆是,可见“吃人”本身就含有生理上的“食人”之意。
2、先说历史事实吧。易牙把自己的儿子蒸了,这是事实。拿给别人吃了,也是事实。但吃了易牙儿子的,不是桀纣,而是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著名的齐桓公。易牙把儿子当成美食献给齐桓公,换来了齐桓公对他的信任。虽然宰相管仲劝过说,烹掉儿子以讨君王欢心的人,决不可能是真的忠诚。但还是不能除掉齐桓公对易牙的信任。终,齐桓公晚年因为易牙在内的“三小”作乱,被困宫中,活活饿死。
3、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法。这表现在作品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重视人物性格的统一性等方面。读者在阅读时,如果把狂人的“错觉”加以矫正,就可以发现,无论是路人对他的态度,还是何先生对他的诊断,都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
4、“吃人”的写实和象征
5、(15)竹内好著,李心峰译《鲁迅》第44页、第46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6、“吃人”的生态一旦形成,就尤难改变。
7、《狂人日记》,对于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读者,是再也熟悉不过的文本,长期以来,文学史家、评论家、文学老师大多是这样在描述和评论着:“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鲁迅的第一声呐喊——救救孩子”“狂人是个´´形象”等等,这几乎成为有关这篇杰作的常识;学界从叙事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诸多主义等视角的轮番解读,也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8、(i)围绕“狂人”形象问题,曾分为若干观点进行论争,如“反封建战士”(又分为有成熟思想和尚未具备成熟思想两种)、“真狂人”、“既是狂人又是革命者”等等。
9、鲁迅这样写有很多妙处。首先,这话是文中的主人公“狂人”说的。狂人就是疯子之意。既然是疯子,当然就要说疯话。张冠李戴,胡言乱语,不合逻辑也就是正常的了。如果说起话来事实准确条理清晰,那还算是疯子吗?
10、当然,这篇狂人日记里的吃人者,也让大哥做了。
11、(vi)相关论述,详见拙著《十年隐默的鲁迅:论鲁迅的第一次绝望》(《理论学刊》2009年第12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0年第4期)和《鲁迅的又一个“原点”:一九二三年的鲁迅》(《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12、投稿邮箱:2050894710@qq.com
13、(x)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9页。
14、这一段可真谓鞭辟入里,直切中封建礼教的核心要害!“仁义道德”作为封建礼教的直接表现,在封建社会被诠释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悌友善”的面孔,然而撕去他们的伪装的面孔,内地里却都是要“吃人”!实则一个个都是食人血髓的恶魔,却偏偏要披上“仁义礼教”的外衣,装出一副仁德服人的表象。
15、汉学家葛浩文,是莫言小说的主要英语翻译者。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功不可没,有人甚至说他翻译的英文比莫言的中文还漂亮。(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葛浩文有一次演讲,就是讨论“吃人”的文化。究竟人类文明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吃人”呢?
16、这是“吃人”者必将被消灭的紧急呼号。只要与“吃人”有关,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如果于“无意之中”吃了人,甚至只不过是“吃人的人的兄弟”,那都与“吃人”脱不了干系,终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这是一个民族整体的命运!“吃人”,被描述成这个民族的原罪,因而也注定了这个民族的宿命。“狂人”对“吃人的人”被淘汰的忧心,远远大于自身被吃的恐惧,这第一声“呐喊”,是发向整个民族的呼吁。
17、鲁迅通过“不正常”的“狂人日记”,在这个密不透风的一元“正常”秩序中,撕开了一个缺口,树起了一个“他者”,为反思一元秩序,埋伏下一个可能。穿越世纪的隧道,我们听到了“狂人”的话外之音吗?
18、小说里的“吃人”是一个比喻,读《祝福》就知道,礼教会把一个人害死。
19、“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狂人”经过研究后的一大发现。历朝历代,字面上大多信奉“仁道”、“仁义”、“仁政”,实际上实行的却是基于武力的“霸道”和基于阴谋的“厚黑”之道。春秋时代,真诚笃信仁义礼信、将“仁义”绣上大旗的宋襄公((?―公元前637年),后不是落得惨败的下场,为后人耻笑?
20、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100条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1、书中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则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的启蒙者。然而他在抨击众人“吃人肉”的同时,随即想到自己或许也是吃过妹妹几块肉的“加害者”,产生了一种关于自身罪过的觉醒,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因此鲁迅先生在文末呐喊“救救孩子”,因为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的,要想建立一个美好的新社会,却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2、徐锡麟的暗杀名单中,端方赫然排在第一位置。仅因一个革命者被捕,导致徐锡麟仓促提前起义,这才让端方保住性命。
3、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4、“吃人”生态,就是人性的状态。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基于长期的文化传统与习俗而形成的人性,就是国民性,国民性劣根性,是“吃人”生态的基础。
5、“吃人”生态中,没有固定的“吃人者”与“被吃者”,只有固定的“吃”与“被吃”的位置,“被吃者”只要处在可以“吃人”的位置,也会有意或无意地成为“吃人者”。
6、清末,赫胥黎《天演论》译成中文后,中国人慢慢接受了一个新的时间观,就是把脸转过来了,以前看前人、先人,现在要进歩,看未来。
7、何谓“吃人”?其意深切。鲁迅所揭示的“吃人”,极为抽象,也极为具体,极为宏深,也极为切近。“吃人”,不能由任何抽象名词来承担,“吃人”既在观念中,也在现实中,既在过去,也可能在现在。抽象的“吃人”,就在具体的日常经验中。
8、端方既然自己开了杀戒,落到这样的下场,就中国来说也并不稀奇。
9、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10、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文集《呐喊》中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11、(ii)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第239页。
12、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13、从开始发表到现在,将近一个世纪,《狂人日记》在中国,始终是一篇熟悉的陌生文本,一个尚未开掘的话语矿藏,一颗尚未引发的思想炸弹。
14、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15、那么,如此残杀徐锡麟是什么道理?
16、相比徐锡麟的慷慨赴义,端方魂飞魄散,苦苦哀求饶他一命。
17、期间,武昌起义爆发。端方麾下的新军,恰恰是从武昌拉走的,里面有大量革命d。很快,新军发生哗变,将端方和他的弟弟端锦抓住。
18、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
19、所以,鲁迅讲的“吃人”,既是象征,又是写实。既讲实际上的吃人习俗,又讲礼教怎么限制人的灵魂。在文学手段里,单纯的象征容易,单纯的写实也容易,难的就是把象征和写实结合起来,浑然天成,这是高的文学手法。
20、“狂人”半夜三更睡不着觉,翻开历史书,他发现字里行里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暗示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是人被封建制度压迫和摧残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