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十句(其一)
1、原句: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2、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3、感悟:君子之交淡如水,随缘,惜缘,不攀缘。
4、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5、纵然将天底下一草一木的道理全部掌握,又如何能反过来使得自家的意识活动正确无误。
6、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7、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8、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象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9、王阳明,被《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
10、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1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1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13、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5、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2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明代影响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16、原句: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7、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8、王阳明先生晚年始终再强调一句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纪录片项目叫“事上练”百发展基金扶持作品他说品人须再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做事是靠谱的修炼,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炼自己,在过程中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淀的境界。五百多年过去了
19、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20、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王阳明名言十句(其二)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2、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3、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4、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5、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6、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7、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8、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9、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0、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卡莱尔
11、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颗纯粹真诚的心,拿玉石来做比喻,就是纯,无瑕疵。心无瑕疵,即心中无贼。能看透世事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无疑惑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地坦然者,心中自然无贼。
12、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1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4、知行合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
15、点题: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16、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
17、(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18、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19、王阳明名言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0、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王阳明名言十句(其三)
1、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2、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3、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4、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5、唯物主义者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常从各自经历的事上追求自然规律。其实不然,朱熹学说就是提倡大家格物致知,凡事从事上去寻求。殊不知朱熹晚年时幡然悔悟,觉得之前的做法是颠倒了,学习万物其实终还是从内心去寻求,内心自有真理在,心中有道,主宰万物。
6、举个例子,有些人认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心中埋藏着复仇心理,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江湖恩怨终究是解决不了的。
7、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8、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法之必不宏。
9、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10、烦恼大多来自于心中的私欲。稻盛和夫曾经建立第二电电(KDII)的时候,经过半年的心理问话,到底是出于私欲还是大公无私,终认为自己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才决定涉足电信行业,以至于又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诞生。
11、真心诚意想做王阳明心学的信徒,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也就够了。
12、因而心中默念道:“如果圣人在此,将有何言说?”忽然有一天深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意,睡梦中仿佛有人在耳旁说话,不觉欢呼雀跃起来,侍从们都很惊讶。于是始知圣人之道就在我的性中,向来求理于事物的做法是错误的。
13、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14、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15、▲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讲一生俯首拜阳明,可见阳明先生心学影响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16、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17、王阳明,被称为“千古一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作为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8、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19、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仅仅台阶。
20、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王阳明名言十句(其四)
1、点题: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2、▲王阳明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3、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4、高级的聪明,是厚道!
5、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原句: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7、(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8、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9、“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0、出自《王阳明全集》。孔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11、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2、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3、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14、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15、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16、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17、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18、感悟:所谓对症下药,正是在摒除私欲上下功夫。
19、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素食菜谱大全”。
20、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王阳明名言十句(其五)
1、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2、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3、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4、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5、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6、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7、这辈子,守三个“情人”到老!
8、点题: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9、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10、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1、感悟:欲望少了,快乐就多了。
12、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1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14、《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15、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16、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17、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18、王阳明:我以落第动心为耻。——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19、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20、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