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哲学的定义(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24 08:14:02

二十条精选哲学的定义

1、三是当代中国的复杂社会现实。

2、下面一节讲“和”跟“悦”,庄子把“德”解释为“和”,大概有三次界定。“和”是什么意思?其中一个解释是刚柔济中,但不是我在这一节要重点论说的。“和”有“悦”跟“和乐”的意义,在《故训汇纂》里有,在“才全而德不形”的命题里有讲到兑卦,“兑卦”的“兑”,就是“悦”的意思。这跟佛学中的“在禅定之中,有一种新的喜乐”的说法,也是很接近的。

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们这一场会议现在正式开始,这一场有3位教授讲演,每位教授有30分钟的时间。首先让我们掌声欢迎来自台湾大学哲学系的苑举正教授!

4、第二个题目是“中国哲学概念的概念”,就是说对概念本身进行思考。怎么操作呢?我的初步想法是做一个文本性的历史性的研究。以中国哲学的诞生为起点,严格说是以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的诞生为起点,我去考察一下那些研究中国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比如谢无量、王国维、胡适、冯友兰等,他们写中国哲学史著作的时候,是怎么去处理概念的,我可以对他们进行梳理、比较。这是个有趣的工作,我已经开始做了,但发现工作量大。

5、哲学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古代奴隶制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能力的较大提高,人们开始思索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

6、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普遍和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7、第三是境界上的一体无明显的例子就是禅宗的论述。比如慧思的《大乘止观法门》讲到“智是心用,心是智体,体用一法,自性无故名自性体证也”,“照寂寂照故,照寂顺体,寂照顺用,照自体名为觉,于净心体自照即名为净心。自觉故言二义一体,此即以无分别智为觉也”。这里,体用的不二可以说就是“智”“心”不二。《六祖坛经·定慧》里所讲的也是如此,“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这些都是从修养境界上来谈的体用法。

8、宗教和哲学区分标准是怎样的呢?比较流行是按照解决问题的方式,哲学通过理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宗教则是通过信仰和灌输的方式。这种标准来自西方,对中国可能不太适用,因为中国的哲学貌似不太依靠理性,而更加依靠强大的汉语言,各种暗示,修辞和诗词层出不穷,靠着汉语言出神入化的应用,不用信仰和灌输,也足以对我们的灵魂造成冲击。所以说,虽然中国哲学缺乏理性,但是更有诗意。

9、还有没有其他老师要回应汤老师的问题?中国哲学有没有必要建构概念体系?

10、二是中国的悠久文明传统

11、(哲学翻译)对相关领域经典作品或前沿研究的翻译

12、蔡老师好像也有问题,那就先请蔡老师提问,之后统一回答吧。

13、李老师好像是建议我们开第二届研讨会,叫做“中国哲学的目的与方法”,哈哈!下面请郑老师发言。

14、所以,不同的提问方式就会有不同的解答方式。对这个问题,我也说一下自己的浅见。

15、张天杰(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16、回到刚才讲的七条里,第一条和第三条也比较奇怪。另外,第七条“无道天子微弱,不得任自由,故礼乐征伐从诸侯出也(皇侃《论语义疏》,清知不足斋丛书本)”,我实在无法理解这里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意思,应该好好想一想。还有,这七条能不能这样引?我没有用过搜神,今天第一次知道。我以前用过中国基本古籍库,它会把你要的词提取出来,放在中间,词的左边和右边出现的文字长度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你引的时候,不能从检索的那个字开始引,而要把那一句话完整地引出来。你的引文前后都是省略号,在论文里是不应该这样引的,要把整句话写出来。

17、好的,那我们先请郑老师回应。

18、好,那我们第二轮的问答到这里就告一段落,接下去我们请苑老师提问。

19、关于这个题目,其实我也不太能解释为什么要研究“德”,或者说“德”有什么值得研究。对庄子的研究,现在都研究“道”,并且把“德”放到“道”里去谈。我曾经想研究庄子的“道”和“德”在使用上有什么差别,但后来也没去弄清楚,所以文章的导论也是未完成的,只是先说明一下“德”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的情况。

20、好的,谢谢劳老师。讨论很精彩,但时间有限,从整个会议的安排来说,我们要对这次会议做一个整体性的总结,当然我们的讨论还可以继续,但如果哪位有整体性意见的话,可以优先发言。

四十条精选哲学的定义

1、之后这个距离在中国是如何演变的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所以,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富有理性,易于理解;也各具特色,万紫千红,且常常文辞冗长。此外,西方的智者,喜好探讨各种哲学问题,而不大关心实用与否;恨不得将“人”拿来“解剖”,把每一个细节都弄明白。

3、若中国的读者,将国学经典视如草芥,而把西方哲学奉为珍宝,甚至尽心竭力地研究后者——即便收获再多,也不过是给哲学家提鞋的佣人,终究上不得台面。

4、谢谢杨老师的提问。其实我讲的体用不是指实体性的体用,而是说依照对道的存有者性的理解,形成一种“用”,再以“用”去体认主体。当然,儒释道在这一层面上是不一样的,我也说了,老子有老子的体用,孟子有孟子的体用。另外,工夫上的体道为用和不即不离,其实只有形式上的意义。也正因为只有形式上的意义,所以王龙溪说“以良知范围三教”,这种说法其实是无法成立的。方以智以“圆一三点”来建立新的体用观,这种新的体用观既肯定了三教的说法,也避免了三教在教法形式上的僵化倾向,我觉得这是一种创新的体用观。谢谢!

5、对哲学的主题亦存在许多看法。一些人认为哲学是对问题本身过程的审查;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实质上存在着哲学必须去回答的哲学命题。

6、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7、感谢关注“大道不离万有”

8、如今的哲学家,思想之高深,远不及中国的圣贤;思维之宽广,也难以逾越西方的先哲。所以,斯人要么靠研究前人的著作而立身,要么凭后者忽视的细微补丁而成名。

9、(1)全年时政热点考题大串讲

10、斯多噶哲学有一个观点很重要,就是“不为圣贤,必为禽兽”。我刚听到时,很惊讶,但刚听到若晖问这个问题,突然豁然开朗。为什么中国哲学这么容易污蔑先圣先贤,比如周星驰拍的那些电影?原因就在这里。如果你领了这份哲学家的薪水,大家就认为你应该马上变成圣人,否者你就徒劳无功。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徒功无劳,因为都在捞好处。中国哲学中,一面有圣人,另一面圣人又是被污蔑的对象。刚刚讲章太炎的时候提到孔子想做官,为什么年轻人一听到孔子想做官就格外兴奋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的道德学术要求有不近情理的地方,无法把一个人努力的过程跟他要努力的目标分开。没有人是完人,说自己是完人的人是大有问题,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

11、殷代出现“得到”的“得”,但还没有“道德”的“德”,不过,有去掉心的“徝”字,是巡行察视的意思,可是这个字到西周的时候就很少了,现在的字典把它和“道德”的“德”编在一起。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省去彳旁的直心的“悳”,但这个“悳”在西周时还比较少,西周时期比较多的是我们现在的“德”,出现频率已是“悳”的五倍以上了。到了战国时代,直心的“悳”比较多,“德”字比较少。汉代以后又改成我们现在的“德”,“悳”字不再使用。

12、今天中午参观章太炎故居,看了太老师,很感动。一路走来,想到我们学术的养成过程。我们的学术养成当然是从义理、训诂开始的,文字训诂方面除了我们刚刚讲到的部分,其实还有声韵的部分、音读的部分。这是个庞大的传统。然后我们还有文献传统、文艺传统,等等。这两天听下来,看到各位老师都努力在哲学上寻找突破,我自己也在反思,像我们这样的哲学思考,它能引我下一步走到哪里,就像李老师说的,我的目的是什么。当我的目的来了,我的问题意识就明显了,当我的问题意识明显了,我就要努力地去搜寻前进的道路。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每一个人的方法都是我的方法,都是我要学习的。谢谢大家!

13、郑吉雄(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

14、所以,中国的哲学,比较务实,功利性明显;其主要内容,便是对天人之际与为人处世的探讨。

15、宝宝们:明晚21:30石老师直播???

16、蔡振丰(台湾大学中文系)

17、其实关于体用问题,已经有很多人写过文章了,我今天讲的可能也只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谈到体用,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两种用法:一种是伦理学的用法,一种是本体论上的用法。从伦理学上说,如《荀子·富国篇》,“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这里的“体”字可训为“形体”,“用”可训为“功用”“作用”,主要是伦理学意义的。再比如,宋代儒者有讲到“明体达用之学”“有体有用之学”,这里的“体”“用”主要讲的是伦常典制在政治上的“运用”,也属于伦理学上的用法。而我们所熟知的体用论,大多是就本体论而言,下面我想对本体论意义上的体用类型做一个初步的考察,看看它在宋代以后有没有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18、与《历史基本概念》不同,《哲学历史辞典》全然排除了概念嬗变的社会史视角,主要关注见诸各种经典哲学理论的概念,所以时常受到那些注重政治和社会之维的史学研究的质疑。不过,我们不能不顾该著的性质做出判断,不少哲学概念史的研究者似乎也不在乎外来批评,他们坚信许多哲学概念或理论的形成,并不受到理论之外因素的左右,亦无需诉诸社会史和心态史等史学方法。对他们而言,哲学概念史研究的旨趣,并不在于重构过去的哲学家进行理论思考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而是如何借助概念,在过去和现在的哲思之间建立联系,在一个概念的当代定义与历史起源之间考察思想的发展。

19、再说一下刚刚蔡教授提到的“自由”概念。我在看您的大作时,有两个疑惑。一是我很怀疑您的检索能不能称为“大数据”,因为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刚好有机会和匹兹堡大学的一个研究统计学的教授交流,我问了他一些现在美国研究大数据的情况,他详细地给我做了讲解。所以我有点怀疑你这样的检索工作能不能称为大数据检索?另外就是你检索出来的结果,我可能不会一一去说,但我会建议你,应该稍微去检查一下是否出现截断上下文的现象,有没有截错?“自由”是不是那个人说的?是不是出于那个文献?

20、感谢劳先生的精彩讲演。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因为这一场是后一场,所以,如果大家想要对此次会议做一个全面总结的话,我们可以把时间稍微延迟一点。好,那我们先讨论吧!

六十条精选哲学的定义

1、我再说一下,其实我不是说不重训诂,我的意思是要回到存在脉络去验证。刚讲“中”的时候,我就在想,“中”本来是“种地”的意思,它的语义本身并不唯因为像我们这样的图像性文字,意义来源多。比如说“人”,加上个头就变成了“元”,很多字可以拉在一块儿。但我并不是说可以乱放在一起,放进去以后,我们还是要回过头来,到经典里去查找,重新厘清。

2、大家好,我是这场的主持人,这是后一场了,我们这场有三位发言人。先有请香港教育大学郑吉雄教授,他的题目是《“名”、“字”的范围——方法论的检讨》,我们欢迎!

3、谢谢郑老师的提问,我们先请蔡振丰老师回应一下。

4、第二篇是蔡振丰教授的论文。蔡老师讲了“体用”在魏晋南北朝、宋代、明代的使用情况,在工夫论、本体论、境界论、心性论上的不同含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思考,同样是“体用”,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体会?工夫论、本体论、境界论、心性论,它们使用了同一个概念,那么这些“论”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来反思中国哲学。

5、苏格拉底自己呢,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认识你自己!”

6、按照初的字义,我的论文大概是把庄子的“德”做成这样的意义分支图。

7、再者,我要跟苑老师要插科打诨了。您在文章后谈到奥里略的自己对话,但是如果我们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看,就有一个很好玩的问题。我们知道罗马帝国的衰亡就从他开始,当时大家公认他是道德第一完人,但是他的道德已经成了一个笑话,比方说他老婆通奸,在他老婆死后,他还请求元老把他老婆封为神,在元老院痛哭流涕,大家在窃笑之余,也只好勉强从之。同学们可能不了解这个背景,但你们应该看过电影《角斗士》,里面那个被康莫度斯杀掉的就是奥里略。我想问的是,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说,奥里略虽然有了自我对话,但践行如何?结果怎样呢?

8、中国文化,崇尚厚重,不事浮华。因而,古代的圣贤,注重“有利于人,有功于世”;对于不大实用的哲学问题,谈论较少——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此类典籍乏人问津而难以流传。

9、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

10、“人”的哲学定义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自然人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形成系统的外在矛盾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其总体的都是通过人的内、外矛盾关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体矛盾关系。人的自然本质是动物的进化产物,人超越自然的创造是人本身。人性就此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1、我也算是抛砖引玉吧,把读完这四篇论文后的想法提出来,供大家思考。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请大家踊跃发言。

12、好,今天我们的讨论,就到此结束。

13、我很高兴大家向我开炮。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所意识,但我好像不会说“自由”是freedom还是liberty,我说的是中文的“自由”。当然,这有点狡辩,躲过一炮。谢谢!

14、在《真理与方法》的“导言”中,伽达默尔就已强调概念史的核心地位,从厘清概念的源流切入哲学研究,并将概念分析与论题研究结合起来。他认为当代哲学与他所要接续的古典哲学之间的历史距离,“首先在其变化了的概念关系中表现出来”。而要消除哲学中的语言困惑,寻求合理而有根据的理解,就“必须面对整个一堆词语史和概念史的问题”。而要真正把握概念,必须对早先发展、前见和前理解具有敏感性,这是哲学训练的重中之重,伽达默尔说他自己“在概念史上所下的苦功就是这样一种训练”。鉴于“我们借以表述思想的概念好像一堵黑暗的墙”,哲学的任务就是概念史研究,或曰哲学即概念考察,追问思想的真实表述和意图。

15、对象不同: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

16、我觉得,我们从西方哲学、从他者的角度反观中国哲学,发现那些不够清楚的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努力的,把中国哲学原有的体系彰显得更清楚是必要的。为什么呢?我认为文化本来就是在不断地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的爆炸,将来很可能会形成所谓的“世界哲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哲学必然要跟西方哲学对话,所以,你要让别人了解你在想什么。从方法上来讲,我觉得有必要设计一套他们能够接受的合理性标准,让他们理解。对一些比较模糊的地方,可以通过概念定义,使之变得更清楚。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17、后想问下劳老师,你说“逍遥遊”的重点在“遊”,不在“逍遥”。关于“遊”字,你解释了很多,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你的论文题不是“庄子的‘遊’义”?另外,你说别人用“自由”来解释“逍遥”,对你来讲没有意义,可是你又说这种方式是用义理抹杀了训诂,那这是不是表示你认为“自由”是一种义理的阐释?我觉得这与你后面讲的有矛盾。你能不能稍微再阐释一下?

18、历史上,很少因为哲学观点的不同而发生战争,顶多是一些个人恩怨和学派争斗。但是宗教冲突就不一样了,您瞅瞅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和近中东那边的伊斯兰国。爱和拥有两种态度是有很大区别的,看那些狗血爱情剧也可以看出这种区别,当男二和男一同时(爱)女一的时候,如果是(真爱),那男二和男一一般打不起来,但是如果男二和男一都是想(拥有)呢?估计早晚得打一架。

19、(3)后10天如何快速调整生物钟

20、那到底如何区分哲学和宗教呢,俺斗胆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如前文所说,关于智慧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是(爱智慧),第二种是去(拥有智慧)。爱智慧的方式,是认为智慧没有结论,只能不断求索,去爱,这种方式是哲学的方式。如果是拥有智慧的方式呢,认为智慧在某位神明的手上,或者在某个典籍里边,这种是宗教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哪种更靠谱呢?个人认为还是前者,因为如果认为智慧是有结论的,那和这个结论相反的,就可以称之为愚昧,于是智慧和愚昧的二元对立产生了,偏见也就不远了,而一旦产生了偏见,就早已背离了智慧。

八十条精选哲学的定义

1、第三个问题,我文章中已经写到,谢谢!

2、好的,感谢林先生。那么对于林先生提出的想法,三位有什么回应吗?

3、好,谢谢!接下来请苑老师来回应。

4、“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在《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形而上学的中文名称取自《易经·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

5、感谢蔡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体用观在不同朝代的情况及其不同用法。下面我们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的蔡志栋副教授作报告,掌声欢迎蔡教授!

6、定义的第一句指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7、不知道该写点啥好了,可又不能总不更新,得写点东西。一直想写点关于哲学的文章,可又怕写不好。不过有句话说的好(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这句话说得好啊,可俺突然想再给这句话加几个字,(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怕丢人更丢人)。豁出去了,丢人就丢人,反正隔着网络,也没人打得到我,嘿嘿。

8、刚才讨论的问题我觉得很重要,和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关系密切,我自己也很感兴趣。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来表述,则一个是训诂的问题,一个是义理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古人的想法,依据常识,好的方式当然是听古人讲,这样比较直接,也比较可靠。说来简单,但由于我们是现代人,听古人讲话就很容易带入我们的成见,这是没有办法的。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就牵涉到理解语言文字本身的意思,即所谓的训诂义,如果在这个层面上搞错的话,我想误解恐怕是难免的,也许是个创造性的误解了。即使我们当下用同样的语言,面对面地交谈,也常常会出现误解,这没什么奇怪的。关键是你要透过说话人的语言、文字去了解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成见、偏见,不要让它来干扰整个理解过程。

9、宋代以来的理学家的体用义大部分和上面所讲的是一样的。比如朱熹讲太极和阴阳的问题,以“不离不杂(即)”来阐释具有形上实体义的“太极”“理”与“阴阳”“气”之间的关系。朱熹在使用体用一词时,也有取“体道为用”之义。如朱熹将邵雍谈到老子和孟子的两段话合在一起,认为康节所说“老氏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的这句话是不对的,老子自有老子之体用,孟子自有孟子之体用。他这里的体用,我们一开始也讲了,取的是王弼的体用义。我想朱熹的特别之处应该是他的心统性情之三分说。

10、好的,谢谢!接下来请蔡志栋老师来回应杨老师的问题。

11、好,谢谢!下面我们请蔡志栋老师回应。

12、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的追求。“哲学以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

13、乾坤能容我,万事皆益我

14、好,下面我们有请詹康教授提问。

15、时间:2017年5月6日下午

16、所谓的“西方”,并不局限于西欧,也包含以西欧文化为主流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并且,整体而言,西方更为注重“独立”与“自由”——所以,西方文化,更显丰富多彩。

17、汤剑波(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18、中国哲学的概念与方法论

19、第二个就是西周出现的德行的意义。庄子认为“道”和“德”都是仁义礼乐的根,没有根,只有仁义礼乐,就会出问题,反之,有根而没有仁义礼乐,就没关系。这就是说“德”要行于内而非行于外,这个命题我后面会讲到。

20、明晚21:30分,石老师微博等你!

一百条精选哲学的定义

1、谢谢!下面我们请蔡老师回应。

2、第二个问题是说以“自由”解释“逍遥”,是用义理抹杀了训诂。我这只是从方法上来谈的,如果你要这么解释,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必须交代清楚什么是“自由”。如果你说“逍遥”是“自由”,然后把“自由”的意思列出来,我想我们还是可以去讨论,但你只停留在前部分,不去解释自由,只告诉我逍遥是自由,那我根本就无法知道你想说什么,既谈不上反对,也说不上赞成,只能说我听不懂。一个词的用法很多,你必须交代清楚你在什么层面上去使用的,这是你的责任,如果你没履行责任,那我怎么能明白你的意思呢?从这个意思上说,就是用义理抹杀了训诂。

3、我在论文开头提到了一个法国哲学家——法兰西学院的阿杜(P.Hadot),他其实是很有名的。法国有名的哲学家是MichelFoucault,就是福柯,影响福柯《性史》的就是斯多噶哲学的精神练习。我讲的东西跟若晖刚刚讲的有一点类似,但我讲的基本是西洋哲学的风味。其实,我讲这些的主要目的就是,中国哲学可以借用斯多噶哲学的发展经验,提出自身的诠释空间。

4、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5、早提出有无范畴的是老子,他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天地万物起于“无”,“有”从“无”中生发而来,这是老子关于天地起源和万物源生的哲学观点。而后庄子言:“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并且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也者,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齐物论》)这段话可以看做是庄子对老子的有无论的进一步深入。宇宙生成于“无”,而这“无”又从何而生的呢?

6、至于“哲学”,思来想去,我也无法给出的定义,姑且理解为:对天道及人较为深入的领悟与认识。显然,道学与哲学,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7、英语词语Philosophy(拉丁语:philosophia)源于古希腊语中的φιλοσοφία,意思为“爱智慧”,有时也译为“智慧的朋友”,该词由φίλος(philos,爱)的派生词φιλεῖν(Philein,去爱)和σοφία(Sophia,智慧)组合而成。一般认为,古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先在著作中引入“哲学家”和“哲学”这两个术语。

8、哲学源自西方的传统,但许多文明在历史上都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论题。东亚和南亚的哲学被称之为东方哲学,而北非和中东则因为其和欧洲密切的互动,因此常被视为是西方哲学的一部分。

9、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10、蔡振丰老师讲到“体用”是儒道佛都有的。这里,我们可以反省一个问题,同一个词可以被不同学派使用,表现出一种共通性的哲学思维,明体才能达用,用要返归于体,这才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儒道佛都有这种思维,这是中国哲学中一种共通的思维模式,这很重要。但是它会不会影响到儒道佛的不共通性?我是说共通的思维方式如何能够使他们维持各自的不同?

11、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1—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12、一连十六卦,卦卦皆为吉

13、再者,西方哲学山头林立,思想复杂,篇幅巨长;若对于世事人生,没有深刻而正确的感悟,则缺乏强大的思辨能力,容易在浩瀚的烟海里迷失自己。

14、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15、倒计时10天教你如何跨越70分

16、定义的第二句指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7、在罗马法里,议员、元老们的自由可以不负责任,就是说我可以无罪诽谤。作为元老,我可以把诸位臭骂一通、造谣污蔑,因为我不负任何责任,你们拿我没辙。Liberty强调的是责任,作为一个公民、自由人,你要负责任,承担后果,没有这个,就是奴隶。而我们现在动不动说“自由散漫”,就有一个麻烦——意思好像是说,你们只有元老的自由,不配做公民,只能做奴隶。这就成了一种奇怪的逻辑,我觉得现在有人刻意利用翻译当中的隐含歧义来制造思想混乱,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

18、谢谢,接下来有请詹康老师。

19、对于西方哲学,鄙人涉猎甚少,只能谈谈肤浅的印象。

20、我补充一下。刚蔡老师也承认体认的重要性,我再提一个建议。之前,我参加过一个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会议,有一个美国学者和你做了同样的事情。他发现1915年《新青年》出版后,在整个社会的出版物中,“民主”和“自由”这两个词的使用大幅度上升,但他想说明的是,大家在不明就里、以讹传讹的情况下,就自称自己姓“民”叫“主”,根本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就随便抓过来用。他的资料检索可以显示这种现象,但他只是做了负面理解。但你要正面了解的话,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