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农民节气谚语歌
1、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2、长夏:长夏时,麦苗长势平稳,稻苗种在平地上,中耕除草保护土壤墒情,大棚防风要管理好。(24节农民节气谚语歌)。
3、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4、冬节在月初,卜寒在岁末。冬节在月初,年底的时候很冷。)
5、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
6、落下闳想到了二十四节气,既然二十四节气是按太阳历的“节拍”在走,那它们当然就是检验阴历月“节拍”的好标准。
7、节气和我们的生活若即若离,但实际上,常常是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润泽着我们对万千气象的体验。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所以,二十四节气要继承和发展,需“本地化”和“现代化”。
8、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9、在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古人有这么一个难题:一个回归年约是365又1/4天,而12个朔望月约是355天,少10多天,所以每过3个阴历年就要差到一个月,必须插进一个额外的月——闰月来补齐。
10、十二月初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11、“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12、民谚之中,有着一个凄婉的传说:传说在唐高宗年间,有位叫谷雨的年轻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乡曹州发大水,他凭借着这个本领救出了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颗牡丹花,并拜托一位花匠师傅好好地栽养。几年后,谷雨的母亲得了重病,谷雨一边要照顾母亲,一边要做事,很是辛苦,这时有位美丽的女子出现在他的家里,并每天都来照看他的母亲,谷雨与这位女子日久生情,就在谷雨想提出与这位姑娘成亲的时候,却得知这位美丽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几年前他救起来的那颗牡丹。
13、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14、每月两节不变更,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下半年是八廿三。
15、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16、谷雨4月20日前后,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佳时节。谷雨是春季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
17、口诀四: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18、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曾著有《物候学》一书。他在书中解释道:“植物既不能走动,而内部又无调整温度的机制,所以必须有抗御严冬的准备……而动物,尤其是种类繁多的昆虫,对于温度的高低感觉灵敏。有人曾做过试验,不用温度表,仅凭蚂蚁、蟋蟀的动作测量气温,其精密程度可达华氏表一度。”
19、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中国人在思想当中牢牢地烙印着守规矩,并由此变成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不是法令制度约束而成,而是对自然界的尊重,发现观察把握其规律,合理利用而成。不管是中华民族的先人,还是当下之中国人,毫无例外都在骨子里深埋着规矩意识。这种规矩意识是二十四节气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精神财富。
20、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21、 从字面上看,吉利或不吉利都是打雷引起的,功过归于打雷的节气不同。深究其原因,雷声间接反映了天气气候的变化,每年天气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开春以后,天气气候日渐变暖,暖到一定程度,高空有了雷雨云,便有可能打雷。
22、“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