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入世【文案18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15 09:03:05

儒家入世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2、静,对立面是乱;乱的根由,是欲。佛家能入静,就是因为能够无欲。无欲是因为看得透,看透的便是《金刚经》里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如一梦,诸事皆梦境,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言: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因为看得透,便能放得下。

3、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著名的,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高境界对照参悟。

4、“圆”元素被运用于此处,浓浓的中式风背后,体现的也是传承,对“圆融、圆满”精神原型的传承。

5、虽然儒家也讲过“无为”,但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还是儒家的“无为”,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儒者本身也积极入世。

6、“体悟”一词中的“体”本身也包括前面所讲的实践,即身体力行。在体悟中,儒家更强调悟,悟就是通过学习知识去把握事物内在的精神,并灵活地运用它。

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8、大意: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9、  那些抛弃社会与自身的责任义务而隐逸山林、完全不问世事的避世者(出世者),为庄子所不齿,因为他们借“净心”之名,抛弃了基本人伦,把作为人起码的责任与义务都推卸得干干净净,事实上是一种极度自私的行为;另外,这样过于刻意,甚至更有人将其作为一种沽名钓誉的工具,后讽之“终南捷径”,实属虚伪。

10、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11、“内圣”就是自己的修养要高,那么怎样提高修养呢?就是以君子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但是,仅仅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外王”。

12、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13、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4、大意: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15、所以,儒者热衷于做官,而对民间的入世持消极态度,更有甚者当了官反而为虎作倡,与当权者一起压制百姓。如此以来,儒家的入世成为了权力场上的角逐和官本位社会的奠脚石。

16、两宋之后,有感于宋之灭亡,儒门学者对于“凭空蹈虚、高谈性命”更为深恶痛绝。明之宋濂便宣扬“真儒在用世”,主张“生有补于世,死有闻于世”(方孝孺:《送方生还宁海》);黄绾、方孝孺等更直接提倡“经世之学”,主张“以经纶天下为己任”,明言“儒者之道……无有不达乎世务而可以为儒者”(方孝孺:《庞统》)。明清之际及清代的一大批儒门思想家更大讲“经世致用”,明确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响亮口号。顾炎武主张:“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与人书二十五》),“愚所为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与友人论学书》),把“为学”与“天下国家”、“明道”与“救世”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认为“文不关于经术政事者,不足为也”(《国朝汉学师承记》)。朱舜水则提倡“经邦弘化,康济时艰”(《朱舜水集》)。清之汪中,承傅山、王夫之传统,“有志于用世,而耻于无用之学”(《与朱武曹书》)。龚自珍、魏源更大声疾呼: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探世变者,圣之至也。

17、三是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