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原文致儿书
1、项羽年仅20多岁便当上了西楚霸王,号令群雄,分封十八路诸侯,威风八面。但骨子里的那种傲气,使得他变得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认为自己天下第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一意孤行。终,项羽成了孤家寡人,被各路诸侯围剿,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前。
2、第一部分:养心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1)
3、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曾国藩家训原文致儿书)。
4、1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5、1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6、1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7、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曾国藩家训原文致儿书)。
8、 兄弟,是同一父母所生,血缘关系极为密切,在幼年时期,父母左拉右扯,兄弟前偎后依,同一个桌上吃饭,同一件衣服传递着穿,读书使用同一本书,游玩同去一个地方,即使是无理昏聩之人,也不能不相互友爱。但等到成年以后,分别娶了妻,生了子,即使再忠诚厚道之人,对兄弟之间的感情也不能不有所衰减。因为妯娌关系和兄弟关系比较起来,毕竟要疏远淡漠多了,现在让彼此疏远淡漠的妯娌来制约深厚的兄弟感情,就像用圆盖去覆盖一个方底的物体一样,必然难以完全吻合。只有那种友爱之情特别深厚牢固,不为妻子所动的人,才不会受到影响。
9、因为创建湘军并平定太平天国,又首倡洋务运动,曾国藩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也被认为是“三不朽”的圣人。曾经编辑曾国藩家书、日记为《曾文正公嘉言钞》的梁启超就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曾国藩在同时代士人之中则被称为“钝拙”,又“终生在指逆之中”,何以成就其立德、立功、立言而震古烁今?梁启超指出:“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也就是说,曾国藩一生的成就,在于其有着“立志自拔于流俗”的精神,有着“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的精神,以及“不求近效,铢积寸累”的渐进,“植之以刚,贞之以恒”的固守,这种精神体现在湘军的崛起之中,也体现在其家训之中。
10、 这事给曾国藩很大刺激,他在另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对客人有怠慢的样子。面对这样的良友,不能产生忌惮的心情,拿什么来吸取别人的长处?这是拒友人于千里之外啊!接待宾客尚且如此,不必再问闲居的时候了。偃息烟火,静修容颜又怎么说呢?
11、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12、 对于曾国藩的不幸逝世,我的内心感到很悲痛。不但时局大可忧虑,而且在交游和情谊方面也难无动于衷。我已经致赠费用400金,并撰挽联一幅说:“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如金,攻错如石,相期无负平生。”这说的也是实话。我看到江苏巡抚何景代恳请皇上加恩,抚恤曾国藩的奏折之后,感到对于曾国藩的心事很中肯地作了叙述,阐发其中内容不遗余力,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也能有父亲那种实际作风,可以说无愧其父了。君臣朋友之间,居心宜于正直,用情宜于厚道。从前我与曾国藩彼此之间的争论,每次写好奏折送到朝廷后就立即抄录稿子咨送给曾国藩,可以说是除去世事的变化,一点也没有待人处事富于心机的意思。在这感情悲伤没有闲暇的时候,还有理由与他负气吗?“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句话也久见于我写给朝廷的奏章之中,并非我从前对他诋毁今天对他赞誉,你应当知道我的心思。曾国藩的灵柩经过湖南时,你应当前往吊丧,以敬重父亲的朋友,祭祀用的牲畜和甜酒以及丰盛的菜和饭自然不可少,进而如能作祭文表示哀悼,申述我不尽之意,尤是道理。……我与曾国藩所争的是国事与兵略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争权竞势所能比拟的,同时对那些心术不正的读书人对曾国藩妄加评论之词,何不一笑置之呢?
13、 1915年6月25日在致湘生信中,曾这样谈到治学方法:
14、 在这里所说的,是曾国藩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曾国荃信中的一段话:“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这些话,以为是金玉之言。而在曾国藩的日记、家书中,这一类的至理名言是很多很多的。
15、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16、“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一个人越是有点本事,越是喜欢骄傲嘚瑟,认为其他人都不如自己,继而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但他们熟不知,“天欲灭人,必令其狂”,上帝欲使你灭亡,必先使你疯狂,等你积累足够多的“骄傲”凶德后,灾祸就会降临。
17、 同治三年八月廿日为曾国荃41岁生日。曾国藩从八月廿五日至九月初三日在安庆特地写了13首寿诗,并把它写成手卷,赠送曾国荃。他写信给曾国荃,说他写这些诗,“一则以纪泽寿文不甚惬意。一则以近来接各贺信,皆称吾弟为古今仅见”。他坦率地说:“若非弟之九年苦战,吾何能享此大名?故略陈众人所颂者,以为祝寿也。”又说:他写这13首七绝,是欲“使儿曹歌以侑觞。盖欲使后世知沅甫立功之苦,兴家之不易,常思敬慎以守之”。故全诗极力为曾国荃评功摆好,说他“一剑须臾龙变化,准能终古老泥蟠”,称颂他于咸丰八年十五日攻占吉安,是“书生初试大功时”;称颂他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日攻占安庆,“上感三光下百神”;称颂他攻占金陵,是“昆阳一捷天下悦”、“正赋周宣六月篇”。此时,曾国荃肝气尚旺,抑郁未平,所以思虑深沉的曾国藩,在第一首中劈头便说:
18、 但是,在九月初五日的廷寄中,咸丰帝却埋下了一个伏笔:“曾国藩虽系署任巡抚,而剿贼之事重于地方。”聪明绝顶的曾国藩接到署湖北巡抚的任命后,立即于九月十三日(10月3日)上折,陈述了一通署湖北巡抚“于公事毫无所益”、“于私心万难自安”的道理,说自己将率后帮水师即日启行,转瞬出鄂入皖,“鄂垣善后事宜,既不能一为兼顾”,因此恳请另“简派贤员接任湖北巡抚,以重疆寄”。他在同一天给诸弟的信中说:“兄意母丧未除,断不敢受官职。若一经受职,则二年来之苦心孤诣,似全为博取高官美职,何以对吾母地下?何以对宗族乡d?方寸之地,何以自安?”又说:“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业。其名震一时,自不待言。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而远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他一点也不掩盖自己的“好名”,然而他却想到,一旦成名,将得罪于名教,受讥于乡d,见嫉于友僚,因而深痛“功名之地,自古难居”,忠孝两全,真是难啊。
19、 曾国藩既有邵蕙西这样的诤友,也有吴竹如那样的挚友。同年二月的一天,吴竹如与曾国藩促膝谈心,谈到他平生的交往,把曾国藩以知己相许,他说:“凡是阁下您所有的以期望许诺下的言语,信了它就足以滋长您自以为是的私念,不信它又恐怕辜负了您相知相许的真情,我只好自始至终怀着恐惧的心理。”几句话,不温不火,不恼不怒,字字力若千斤。曾国藩曾记下了他的感受:听了吴竹如的几句话,我悚然汗下,竹如对我的敬重,简直是将神明收敛在内心。我有什么德行能担当得起呢?连日来安逸放肆,怎么能成为竹如的知己?实在是玷污竹如啊!
20、指好汉的意志坚强、坚韧不拔,困苦挫折面前不低头。牙齿都被打掉了,满嘴是血,将牙齿与血一块儿吞下肚。
21、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22、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23、 凡子之孝父母,必作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族赖之,远近服之,然后父母愈爱之,此孝之大者也。若作人毫不讲究,办事毫无道理,为亲族所唾骂,远近所鄙弃,则贻父母以羞辱,纵使常奉甘旨,常亲定省,亦不得谓之孝矣。敬神者之烧香酬愿,亦犹事亲者之甘旨定省,实无大益。若作人不苟,办事不错,百姓赖之,远近服之,则神必鉴之佑之!胜于烧香酬愿多矣。
24、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25、“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己其身。”所以,读书要读经典、读史…
26、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 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
27、 马皇后认为“定天下在得人心,人心者天下之本也”。她曾多次提醒朱元璋:“用兵焉能不杀人,但不嗜杀人,则杀亦罕也。”战争紧张时,马夫人“亲率妾媵完缉衣鞋,助给将士,夜分不寐”。
28、曾国藩说“读书以训诂为本”。就是说,读书做学问,应该逐字逐词的了解意思,才能正确理解,而不至于曲解误解。训诂就是一种求真求实的读书方法。欲要学而有成,训诂是读书的根本。
29、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人不通今古,牛马如襟裾。
30、 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去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只有孔子才能评判百世。只有学问远远超过了古人,才可以讥评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现在讲理学的人,动不动就喜欢贬评汉唐时的儒家,并排列其高下次序。讲汉学的人,又喜欢贬评宋儒的高下。这都是狂妄而又不自量力的陋习。就好比文理未通的童生,让他去阅读衡量乡试的考卷,他所确定的高下次序,怎么会恰当呢?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对古人的书籍,逐一虚心诵读,而不去妄加评论,这样做才是恰当的。
31、 “夫兄弟至亲,一体而分,同气异息。诗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又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言兄弟同休戚,不可与他人议之也。若己之兄弟且不能爱,何况他人?己不爱人,人谁爱己?人皆莫之爱,而患难不至者,未之有也。《诗》云:毋独斯畏。此之谓也。兄弟,手足也。今有人断其左足,以益右手,庸何利乎,虺一身两口,争食相,遂相杀也。争利而相害,何异于虺乎?”
32、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33、(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34、 学问之事,以日知月无亡为吃紧语;文章之事,以读书多积理富为要。
35、 静坐而思,心灵坦荡,气血和顺,必须达到“天地位,万物育”的境地,才算效验。默坐而思,心灵中一定要常常充满生意。杂念丛生,靠什么东西来把它们全部排除?一定要勤加努力!
36、1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37、 京城中也有很多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知道了,也就对此发一声冷笑而已。又有那些自认为是名士的人,鄙视科举,如同粪土一般,有的喜欢作古诗,有的喜欢讲考据,有的喜欢谈理学,气焰嚣张,自认为压倒了一切,而在有见识的人看来,他们所做的事,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也只值得发一声冷笑而已。所以我们这些人读书用功,要努力除掉傲气,戒掉自满,不要被人冷笑,然后才会有进步。
38、尔于厚重二字,须立志变改。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39、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40、至于“礼让”,则可以从“孝友为家庭之祥瑞”等说法来看,曾国藩总是告诫其子,“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亲族之间要和睦、宽厚,邻里之间要客气、礼貌。还嘱咐“以‘谦、谨’二字为主”,“力去傲、惰二弊”,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惊动官长,等等。至于女儿们则“不要重娘家而轻夫家”,这些都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礼让”之道的重视。
41、意思是: 一个家庭只有保持俭朴的传统才会兴旺, 人只有保持勤快身体才会更加健康; 既俭朴又勤快的人, 生活上便永远不会贫贱。
42、三乐∶ 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43、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春,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曾纪泽扶灵回籍安葬于善化(今长沙)平塘。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冬,他离开长沙复入京。翌年被袭封一等毅勇侯爵。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六月,奉旨赏戴花翎,派充英国、法国钦差大臣。赴任前,西太后召见他于养心殿东间。西太后说:“办洋务甚不容易,闻福建又有焚教堂房屋之案,将来必又淘气。”曾纪泽答:“办洋务难处,在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事势。中国臣民常恨洋人,不消说了,但须徐图自强,乃能为济,断非毁一教堂、杀一洋人,便称报仇雪耻。”西太后说:“这些人明白这道理的少。你替国家办这点事,将来这些人必有骂你的时候,你都要任劳任怨。”曾纪泽说:“臣从前读到‘事君能致其县’一语,以为人臣忠则尽命。观近来时势,见得中外交涉事件,有时须看得性命尚在第二层,竟须拼得将声名看得不要紧,方能替国家保全大局。即如前天津一案,臣的父亲先臣曾国藩,在保定动身,正是卧病之时,即写了遗嘱吩咐家里人,安排将性命不要了。及至到了天津,又见事务重大,非一所能了事,于是委曲求全,以保和局。其时京城士大夫骂者颇多,臣父亲引咎自责。寄朋友的信常写‘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八个字,正是拼却声名以顾大局。其实当时事势,舍臣父之所为,更无办法。”西太后问:“你现在在总理衙门居住?”曾纪泽答:“总理衙门事务势不能不秘密,臣等从前未敢与闻。现因奉旨出使,须将英国、法国前后案件查考一番。其全案虽在郭嵩焘处,然臣在路上必有外国人交接应酬,若言谈之际全然不知原委,未免不便。”西太后满意地说:“你办事倒很细心。”
44、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存养之道多疏,后来展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残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
45、 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字程式,⼜称制艺,即⼋股⽂。
46、 咸丰四年八月十九日,湘军会师之后,曾国藩向咸丰帝上了一个恭谢天恩折,说自己丁忧在籍,墨从戎,“常负疚于神明”,不敢仰邀议叙,仍荷温纶宠锡,惭悚交增。“嗣后湖南一军或者克复城池,再立功绩,无论何项褒荣,何项议叙,微臣概不接受。”
47、 至于虔诚祭祖这件事,一定要你母亲随时留意,凡是好的器皿,要留作祭祀用;凡是好的饮食,要留作祭祀用。普通人家不讲究祭祀,这样的家庭即使兴旺,也无法长久,所以重要。
48、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49、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50、 第四条,习惯于勤劳,则神都会钦佩。人之常情,没有不好逸恶劳的,不论贵贱、智愚、老少,都贪图安逸,害怕劳苦,这是古今都相同的。人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饭,与他一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称,那么旁人就会认可,鬼神就会赞同,认为他是自食其力了。至于种田的农民,织布的妇女,一年到头勤勉辛劳,不过获得几石粟,几尺布;而富贵人家,终年安逸享乐,一件事都不做,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豢养很多奴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不公平的事,鬼神都不会赞同,这能够长久吗?古代的圣明君主,贤德宰相,比如商汤通宵达旦地工作,周文王无暇吃饭,周公废寝忘食,坐待天亮,都时时以勤劳激励自己。《无逸》这个篇章,推论到人若勤劳,便会长寿,人若贪图安逸,便会夭亡,这是屡试不爽的。为自己着想,则必须习练技艺,磨炼筋骨,遇到困惑,不断地学习,不断勉励自己身体力行,居安思危。这样,才会增加智慧,增长才干。为天下着想,则必须自己忍受饥饿劳苦,只要有一人没有收获,就应当视作是自己的罪过。大禹治水,历尽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为天下人谋福利;都是自己节俭,拯救百姓却不辞困苦。荀子偏爱大禹、墨子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勤劳的缘故。
51、 “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质之吾兄,以为何如?前者已矣,今日为始。昔吾好独立蹊径,今乃知其非。学校分数奖励之虚荣,尤所鄙弃。今乃知其不是。尝见曾文正公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做文章;做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此言岂非金玉!吾今日舍治科学,求分数,尚有何事?别人或谓退化,吾自谓进化也。”
52、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53、 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也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事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后来,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谈到由于改变了处世方法所带来的收获:“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大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54、1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55、曾国藩初到京师时,未免六神无主,导致心神不宁,于是发奋立志,改名国藩,暗寓“为国藩篱”之意,以实现“澄清天下”的宏愿。并做《五箴》以自励:立志、居敬、主静、谨言和有恒。
56、 汉文帝时,齐国太仓令(管理粮食仓库的职官)淳于意清政廉明,为人称道。他生有5女,常以无儿为憾。文帝十三年,淳于意因有失职守被处重刑。淳于意在被押解长安前抱怨:只生女儿不生儿子,在遇到大事时实在没有什么好处!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对其父遭遇不满。于是随父来到长安,给文帝上了一书:“我的父亲淳于意作为齐地太仓令,齐地人民都说他办事公允、廉洁。现在因为犯事而被处重刑,我以为人死不能复生,重刑之下即使侥幸活下来也不能再过平常生活,虽然想要改过自新但也没路可走。所以我愿意为父赎罪,身入官府,作为奴婢,使得父亲能有悔过自新的机会。”书达文帝,文帝为其精神所感动,下诏免去刑罚,并下令免去全国肉体之刑。
57、 这对夫妇的生活很拮据。为了得到文物书籍,他们常常把钱花光了,就典当自己的衣服,务必把所发现的书籍、文物买回家中。他们废寝忘食,相对而坐,把买来的东西反复欣赏、琢磨。后来,赵明诚当了知府,家境稍稍好转起来,但收购文物是耗资无边的,因而他们的生活依然贫困、清苦。有一天,夫妇俩在街上遇到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出售,卖主要价20万。他们历来对徐熙的作品爱不释手,便将画取到家中,再筹措现款。但是,他们绞尽脑汁,也没法凑到20万钱。那幅《牡丹图》在家里放了两天,只好怅然归还了卖主。他们对于文物古籍,对于文化事业爱得那么深,兴趣和爱好以及观点多么一致呀!
58、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游手好闲的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
59、 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润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60、 天地定位后,万物化育。鼎足而配,称为天地人三才,并终诞生了你的生命。你内心不端庄,残生害性。哪个人可以对他傲慢?哪件事可以随意放松处置?处事放松的人会一事无成,对人傲慢的人别人也会对你傲慢,他人即使不加拒绝,也会助长你的骄气。人们终会看不起你,这就是昭昭天罚。
61、“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这句话则可以概括曾国藩所讲的“世泽”之根本。曾氏家族的官运,在曾国藩死后约二十年的光绪十六年(1890),曾纪泽、曾国荃双双去世之后就基本断了,然而曾氏家族的后代却依旧名人辈出,当是因为他们继承了由曾国藩总结的、家族代代相传的耕读、诗礼的良好家风。与曾国藩特别欣赏的颜之推《颜氏家训》、张英《聪训斋语》等中国历代著名家训相比,曾国藩的家训因为取材于通信,故而又有两个与众不同之处。
62、 《曾国藩家训》摘其家书中的精品,运用他修身齐家的具体事例,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从而传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家教传统,并使之有益于现代家庭。
63、译为:但凡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一词一句,都要大力的称赞人家。不能盗取别人的功劳为自己的功劳,就算功劳很小也要归还于人家。
64、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语于汝诸弟。
65、解读:我生平有三件耻事:对于各种学问,都略有了解了,只是对天文、算学,一无所知,即连恒星五纬都不认识,这是一耻;每做一件事,从事一项活动,常常有始无终,这是二耻;小时候写字,不能临摹一家的书法,因为常常变更而一无所成、迟钝而不实用,近年在军中,因为写字太迟钝,常常搁置,这是三耻。希望你能雪此三耻。凡是做一件事,不管这件事大小难易,都应该有始有终。写字时要先求圆匀,再求快捷。如果一天能写楷书一万,或少七八千字,写得越多就会越熟练,手腕也会不觉得费力。将来凭此去学习,就可以手抄书;凭它去从政,案几上就不会有遗留的文牍。这些无穷的受用都是来自写字圆匀且快捷。这三件事足可弥补我的缺憾了。
66、 曾国藩常示儿治家之法。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闰三月初四《谕纪泽》:“昔吾祖星冈讲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故余近写家信,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尔现读书无暇,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而不可不识得此意,请朱运四先生细心经理,八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家训对儿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7、 从此,孟子懂得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并且经过他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学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称为“亚圣”。
68、 牛弘外出回家后,他的妻子向他诉说道:“叔叔喝醉了酒耍酒疯,将牛射死了。”牛弘听了,什么也没问,只是说将牛肉做成肉脯算了。他妻子做完肉脯之后又提杀牛一事,牛弘却说:“剩下的做汤。”过一会儿他妻子又唠叨杀牛的事。这时牛弘才说道:“我已经知道了。”一点没有生气的样子,脸色像平时一样温和,甚至连头也没抬,继续看他的书。
69、 不久,孟母得知了这种情况,并从中得到启发:原来小孩子都有一个特性,接近什么就学什么。她觉得此地也不是教育儿子的好环境,于是又产生了第二次搬家的想法。过了一段时间,孟母把家迁到了一所学堂旁边。此后孟子果然体会出母亲二次搬家的良苦用心,开始进学堂用心读书。
70、 家庭和睦自然就会带来福气。如果一家之中,对哥哥说的话做弟弟的无不听从,对弟弟的请求哥哥无不答应,如此和气蒸腾而家庭仍不兴旺的,还没有见过;与此相反而家庭不衰败的,也还没有过。
71、对于社会亲说,规过有树干社会的进步、个人的进步。批判能社会进步,但对个人来说,有赏识教育。信任激励对心智成熟有作用。
72、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73、对团队来说,扬善于公廷是_激励机制,而规过是防范机制。
74、 曾星冈还常常插手地方事务,武断乡曲,“声如洪钟,见者惮慑”。他自述道:“邻里讼争,吾尝居间以解两家之纷,其尤无状者,厉辞诘责,势若霆催,而理如的破,悍夫往往神沮,或具樽酒通殷勤,一笑散去。”从这篇明显地带有美化痕迹的《大界墓表》看,从曾星冈的儿子曾竹亭后来担任湘乡全县团练总头目,“僻在穷乡,志在军国”的情况看,曾星冈、曾竹亭两代都是地方上的绅士。
75、 读书的志向,一定要困而勉之,奋发向上。
76、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77、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78、 郾城之战刚结束,岳飞又令岳云火速去颖昌(今许昌)增援部将王贵。岳云连续作战,率800铁骑长途奔袭,冲入数万敌兵之中,负伤100多处,人、马都被鲜血染红了。这次战斗,岳云斩了兀术的大女婿,又立大功。以后岳云在父亲严格要求下,征战南北,打了无数胜仗,直至他们父子被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79、翻译:有志向,则不甘心处于底层。有识见,则知道学问是没有穷尽的,不敢以一点点所得为满足;比如用河伯的眼光看大海,用井底之蛙的角度来窥测天空,这都是没有见识的原故。有恒心,则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方面,缺一都不行。
80、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81、 第一部分:养心修身课程——十二条课程终日惕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