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变形记主要内容
1、每周荐书第17期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
2、连演三百场,但是却没有情节,没有戏剧冲突,甚至没有人物形象塑造,有的只是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
3、卡夫卡伴随我们这代人成长……年轻时看一遍,中年看一遍,我想我老年还要再看一遍。
4、每周荐书第29期 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卡夫卡的变形记主要内容)。
5、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所谓高效的好课,常常会在假设学生很熟悉文本的前提下,用所谓“牵一发动全身”的总问题来整合教学过程,结果把作品切割得支离破碎。
6、?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你真的了解吗?
7、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
8、每周荐书第49期谢默斯·希尼《希尼三十年文选》
9、你们要注意卡夫卡的风格:它的清晰、准确和正式的语调与故事噩梦般的内容形成如此强烈的对照。没有一点诗般的隐喻来装点他全然只有黑白两色的故事。他的清晰的风格强调了他的幻想的暗调的丰富性。对比与统风格与内容、形式与情节达到了的整合。
10、这种精神上的感觉影射到文学艺术上,自然形成了荒诞不经的艺术流派“荒诞派”。这种思潮进入文学领域后,不难看出其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
11、因此,在《变形记》中,的具有标志或纹章意义而不是象征意义的地方是对于三的强调。它的确有种技术上的意义。三位一体,三连音符,三和弦,三幅一联的图画或雕刻等,显然是艺术形式,比如说,由青春、成熟的岁月、老年组成的三幅画,或者其他任何三重的题材。三幅一联是指由紧连着的三部分组成的画或者雕刻,而这正是卡夫卡利用,如故事开头的三间房间—起居室、格里高尔的卧室、妹妹的房间,以格里高尔卧室为中心—所取得的效果。而且,三重的形式暗示了一个由三幕组成的戏剧。后,我们必须注意卡夫卡的幻想是相当有逻辑的,还有什么比正论、反论、综合这三步更具典型的逻辑性呢。因此,我们只把卡夫卡“三”的象征限制在美学意义和逻辑意义方面,而对在那个维也纳巫医指导下的性神话分析的任何空话置之不理。
12、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始终把家人放在第一位,无论变形与否,他一心一意地爱着自己的父母和妹妹。为了给自己的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他一直起早贪黑、忍气吞声地工作。在自身突然变形为甲虫的情况下,他首先忧虑的不是自己身体的变化,而是上班会不会迟到的问题,因为他深知自己对家人的责任,他不能失去工作。这种心理恐慌把他对家人的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他对家人的亲情是真挚与发自肺腑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主要内容)。
13、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纳博科夫195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欧洲文学,其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编辑成《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出版。彼时正逢新批评理论在西方文评界盛行,纳博科夫以注重文本分析(有时具体到了几乎逐字逐句讲述的地步)、独特的艺术观和批评方法,丰厚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昆虫学研究训练出的逻辑性和严谨风格,使《文学评论》成为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作家和文学作品具体研究的典范之作。
15、每周荐书第43期A.S.拜厄特《论历史与故事》
16、卡夫卡生前发表作品很少,不为世人注意。《变形记》(1915)是他生前发表过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起,卡夫卡开始受到西方评论界的重视,形成“卡夫卡热”。中国大陆对于卡夫卡的介绍相对较晚。《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介绍卡夫卡及其作品,早被译成中文的是《变形记》(李文俊所译),以后这篇小说又有了张荣昌等译本。中国对这篇小说的研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并且从一般介绍逐步进入对这篇作品的多侧面的较为深入的研究。
17、ISBN: 7533917067 索书号: I5/1056(12)
18、A小说采用极其客观、平静的语调描述人变成大甲虫后的经历,暗示了异化的普遍性,激发读者进而思考人的存在境遇。
19、纳博科夫在这本书里讨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尤利西斯》等七部名作,相当于带领学生做了七次艺术侦查和解剖,皆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极为鲜明地表达他对作品的看法,同时从文本而非观念出发,细致地捕捉和艺术特点,点明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
20、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他以冷峻的笔调叙述小说主人公各种绝望的挣扎,由此揭示世界的荒诞、异己和冷漠。
21、以下为纳博科夫的讲稿中与教材相关的解析内容。
22、从一个家庭经济支柱,瞬间变成一个不能自主还到处添麻烦累赘的怪物,是不是暗示我们的亲人,比如说父母爱人,如果也突然一天遭遇类似的倒霉事,病重了,残疾了,植物人了……亲人们照顾她,几个月下来,或者几年下来,还能如以前那般悉心对待吗?
23、A格里高尔为了家人而忙碌工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就是家人也在其变形后充满了对他的厌弃,他的存在完全被外在的世界和命运所主宰。
24、“一个人突遭不幸,成了别人的累赘时,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变化,这种变化撕掉了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25、A小说虽描写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但表现作者对现代西方社会和人们生存与精神状态的清醒认识。
26、每周荐书第10期 彼得•盖伊《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27、一九二四年春,他去了维也纳附近的一个疗养地。同年六月三日病逝于该地,死于喉结核。他被葬于布拉格的犹太人公墓。去世前,他曾要求他的朋友麦克斯·布罗德把他写的所有的东西甚至已出版的东西都烧掉,幸而布罗德没有遵从他朋友的意愿。
28、而家人对待甲虫的态度怎么样呢?变形之初,家人的态度是分化的,母亲恐惧,一见到甲虫就会晕倒;父亲只是大怒,追打儿子,居然把一个苹果砸进甲虫的背壳里,任其腐烂;格里高尔疼爱的妹妹格蕾丝开始还尽心尽力的照顾甲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妹妹也越来越不那么尽心了,更可怕的是,在发生了吓走房客的事件后,格蕾丝终于愤怒了,甚至绝情的宣布:“对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和家人对待甲虫的态度相比,格里高尔对待家人的态度在变形前后是完全一致的。
29、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自己垂倒在地板上,他的鼻孔呼出了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30、? 他们被命运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也要从尘埃里骄傲地开花:《在深渊里仰望星空:魏晋名士的卑微与骄傲》
31、对卡夫卡影响大的是福楼拜的文学创作。福楼拜厌恶过分讲究词藻的散文,因此肯定会赞赏卡夫卡的创作态度。卡夫卡喜欢运用法律和科学方面的术语,给这些词汇以讽刺性的精确,而且从不介入作者个人的感情;这正是福楼拜的手法,福楼拜运用此法达到了一个纯粹的诗的效果。
32、我想,也许格里高尔的离去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否则,生活在这个被异化了的世界,留给他的也只会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被社会压的喘不过气的他,在这个恐怖的社会只会承受更多的折磨。
33、? 一部被誉为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一部苦心孤诣、感人肺腑的教子篇章,启发灵魂从这本书开始:《傅雷家书》
34、起初,只有妹妹时常地来照顾他。格里高尔也逐渐地适应了虫子的生活,不过他仍然保留着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并且为家人的生活烦恼而感到不安和痛苦。
35、第三个主题线索是关于萨姆沙家庭境况的盛衰,以及他们的兴旺状态与格里高尔的绝望和可怜状态之间微妙的平衡。书中还有几个次要的主题,以上几点则是理解这个故事所必须弄清楚的关键。
36、才华横溢的纳博科夫对名著的解读也极富个性,他甚至对格里高尔到底变成了什么虫都进行了深入考证,并画图示意。
37、起初,只有妹妹时常地来照顾他。格里高尔也逐渐地适应了虫子的生活,不过他仍然保留着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并且为家人的生活烦恼而感到不安和痛苦。
38、家中不用的房屋被出租了,生活的压力倾泄在这个家的身上。尽管格雷格尔的人体已经变成了小虫子,但是他依旧有人类的意识,这也是他痛苦的事情。可是,这一家对格里高尔的心态出现了改变,她们开始觉得格里高尔就是一个压力,由于格里高尔再也不会挣钱养家了,爸爸甚至开始严厉打击他。有一次,一个苹果被砸中了格里高尔的身上,从那时起,苹果公司就一直留到它的身上,渐渐地烂掉,人人都想尽早解决他。
39、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
40、内容简介:《变形记》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41、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人对他日渐厌恶。后来父母为了增加收入,将空出的几间房出租。一天晚上,妹妹在客厅里拉小提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格里高尔,他不由得想起从前的愿望——通过努力地工作,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学习,格里高尔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客厅,他的出现吓坏了房客们,后者借机嚷着要退租。这时,妹妹终于表示无法再忍受这种情况,要求父母设法将眼前的怪物——格里高尔弄走。于是,格里高尔终于清楚了自己的处境和家人对他的态度,一时间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要强烈,当天夜里,格里高尔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在空虚而安谧的沉思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42、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43、《变形计》的主人翁格里高尔可谓是一位心地善良、工作勤奋的优秀青年,由于他的工作出色,有了经济来源,他的父母可以尽情享受生活,他的妹妹也可以追逐音乐梦想,一家人可谓其乐融融;
44、卡夫卡几乎一生供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写作对于他更像是“业余爱好”,但他凭着“业余爱好”影响至今。
45、每周荐书第19期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
46、每周荐书第28期 迪迪埃·埃里蓬《米歇尔•福柯传》
47、每周荐书第32期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48、外交译闻|耿爽说的“合则两利,邪不压正”,如何翻译好?
49、弗兰兹·卡夫卡于1883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出自一个农村家庭,在服完兵役后,在布拉格开始慢慢累积财富,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他对自己的儿子却没有半点温柔可言,他只关心自己的生意,对儿子的写作事业并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赫尔曼对子女威严的管制方式对本就内向孤独的弗兰兹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50、于是,当他们的飞船被迫停留在地球上,接下来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51、这部作品主要提示了:如何再现作品,取决于对作品的理解,忠实于原作不等于复述原作。
52、《城堡》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53、B借由大量真实的细节描写,小说将这个荒诞的故事叙述得真实可感。如格里尔高变成甲虫后的内心体验,其日常生活,深重房间的陈设等,都描写得细致入微、具体真实。
54、“变形”的实质——关于《变形记》的思想内涵
55、美国诗人奥登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56、《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57、这个故事的批判意义,至今在我们身边也一样发生着。我们的食品安全、空气和水污染、医疗信任关系……是不是很多都是扭曲的、荒诞的?
58、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醒来变成了甲壳虫(寓意主人公失去了挣钱的能力),这一变故,给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被父亲赶到了自己的卧室。
59、? 毒舌男写给充满“小确丧”的年轻人的一本书《刀锋》
60、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6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博尔赫斯评论卡夫卡:“初我认为卡夫卡是文坛前所未有的,的。看了他的作品以后,我觉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的作品都能辨别出他的声音,或者他的说话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