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作品【文案66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03 18:38:51

卡夫卡的作品

1、本书还收录有其他作家撰写的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文章。

2、通篇就是围绕主人公K要进入城堡却横竖进不去,看似能进去了却又来个人横插一脚搞得无法进去来展开。这是卡夫卡的一个未完作品,但并不影响它的魅力。

3、于是,卡夫卡就这样从与父亲「共识」的美好想象里,毫无反抗余地地陷入了「污秽」之中。

4、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着就行。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这世界将会在你面前蜕去外壳,它不会别的,它将飘飘然地在你面前扭动。

5、将父亲视为至高的卡夫卡,始终与父亲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迫的),他们无法敞开心扉交流,卡夫卡只能默默地用自己的软弱自卑来一次次反衬父亲的强大与正确。

6、然而,塞壬们如今有了一种比她们的歌声更令人可怕的武器,那就是她们的缄默。虽然这一招尚未试用过,但可以想象,那些逃脱她们歌声诱惑的人,恐怕难以逃脱她们的缄默。不过,只要人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塞壬的信心,以及由此产生的那种所向披靡的气概,那么,以上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卡夫卡的作品)。

7、卡夫卡所写的一切,都想表明自己忧郁、软弱、孤僻的性格,以及生不如死的绝望和痛苦,都与象征着至高「」的父亲有关。

8、表面看来,办公室里的人要高贵一些,幸运一些,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他们更孤独,更不幸。相反,手工艺把人引向人群。可惜我不能到木匠铺或花圃里干活了。

9、卡夫卡的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卡夫卡的作品)。

10、卡夫卡作品主要是以小说呈现的,他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一生写过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小说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伯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的态度,所以卡夫卡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1、荒诞运动……归根到底,是爱。所以,我们在荒诞作品一团漆黑的世界背后,总能看到一个反抗绝望的英雄,或者一个痛苦挣扎的灵魂。

12、▲卡夫卡与他的未婚妻菲利斯,因种种原因他们终解除了婚约。

13、在《地洞》中,那只鼹鼠过着不见天日的日子。虽然鼹鼠有坚固的地洞和丰富的储粮,但仍然每日生活在巨大的恐惧当中。它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 当面对敌人的时候,它会想:「也许他对我的了解和我对他的了解一样少」。这只鼹鼠一生都在矛盾与自我否定中奔波,耗尽生命。

14、所以他尝试寻找尚未被父亲的阴影笼罩到的缝隙与角落。其中他勇敢的尝试,莫过于婚姻了。

15、光线也许会把人从内心的黑暗中引开。如果光征服了人,那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16、卡夫卡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荒诞戏剧成分,但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夸张和怪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种种生活化的细节都透露着真实性。从他的心路历程来看,一个为了家庭奔波的拼命三郎,始终将家人放在第一位,这便是人性中真实又美好的一面;从家人的态度来看,妹妹对他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关心变成厌恶,母亲从一开始的避而不见到吓得晕倒,父亲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后的抛弃,都展示了人性中真实却黑暗的一面。卡夫卡用格里高尔与家人的关系来说明工业文明下,资本主义的腐朽将人们包围,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这种疏离的人际体验让人倍感孤独和煎熬,其中体现出的西方现代人的思想和精神层面是真实的。除此之外,《变形记》中的生活情节和心理描写也都处处透着真实。

17、人的境遇(这是一切文学的共同场所)经受着表现为一种基本的荒诞和表现为一种严峻的伟大。两者天然地同时发生。两者表现为可笑的分裂,把我们心灵的无限性同暂时的肉体的欢乐分裂开来。荒诞的是,心灵竟然属于一个肉体,它原本超出后者不知多么远。谁要表现这种荒诞性,必须使它在平行的对立面的运动中活跃起来。卡夫卡就是这样用普通事物表现悲剧,用逻辑性表现荒诞的。

18、第二段话,承接第一段话,强调的是荒诞小说荒诞是表,真实是里,荒诞小说有两个世界,阅读荒诞小说要善于在荒诞中寻找悖论,在悖论中体悟真实,找到两个世界的联结点。

19、卡夫卡的作品主要集中于一战前后,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专制和家庭的压迫的使他的内心痛苦不已。再加上他的性格孤僻忧郁,这些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荒诞,但他并不是用夸张写着一切。纵使他的世界里有千百般黑暗,他也能从中寻得一丝生机,借着一丝活力找到光明处。

20、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21、我请求您,衣饰华美的先生,告诉我,人们跟我讲述的这些是真的吗?在巴黎,是否有些人身穿靡衣,有些房屋仅有巨门,夏日掠过城市的天空是蓝色的,只点缀着心形的白色小云朵——这是真的吗?那里是否有座门庭若市的珍奇物品陈列馆,馆内仅有挂着小牌子的树木,上面写着著名的英雄、罪犯与情人的姓名?

22、这封信后来常常附在卡夫卡的作品集中出版,有一些小说集,因收录此信而直接以「致父亲」来命名。这封信可以说是人们窥探卡夫卡「父亲情结」的一扇窗。

23、当时我第一次读到卡夫卡的文字:我是如此麻木,他在我看来纯粹是很温驯的样子,有点平淡;因为它周围是表现主义者们各式各样的词语华彩(笑)。呃,其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也就是说,卡夫卡会成为我们这个备受折磨的世纪的经典伟大作家。很可能在未来他还会被人阅读,那时人们不会特别清楚他是在二十世纪初写作的,他是表现主义的同时代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时代人。所有这一切都可能被遗忘:他的作品可能是匿名的,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配得上是这样。那是一个作品能够要求的高奖赏,不是吗?呃,只有不多几本书能达此境界。当人们阅读《一千零一夜》的时候,人们便接受了伊斯兰教。人们接受那些世代编织的寓言仿佛它们是出自单独一个作者,或者不如说,仿佛它们没有作者一样。事实上,它们既有又没有作者;因为某件由世世代代如此雕琢,如此打磨的东西已经不归属于任何一个个人了。现在,在卡夫卡这方面,很可能卡夫卡的这些寓言已经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了。很可能发生在《堂吉诃德》身上的事也会发生在它们身上,不妨这么说:人们可以失去《堂吉诃德》的所有版本,无论是卡斯蒂语的还是翻译的;全都可以失去,但堂吉诃德的形象已是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24、理由如下:01卡夫卡的这两部作品的阅读体验都不是很好,有人读得昏昏欲睡、有人读得头昏脑涨、有人读得异常痛苦,为了能够顺利地将全文读完,我建议选择字数少一点的。《城堡》四百多页,《审判》两百多页,只有前书的一半。

25、因此本文有必要按照他的基本原则谈谈他的荒诞作品。例如《诉讼》,我可以说,它的成就是圆满的。肉体胜利了。这里什么也不缺少——不缺少尽在不言中的反抗(它就是作者本人),也不缺少看得透、说不出的绝望(它就是创造的因素)。更不缺少不可思议的行为自由,小说中的人物一直到死都生活在这种自由中。

26、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犹太人,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27、这种似曾相识的无力感与羞耻感让他发现,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始终未能打破这种可怕的循环。而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相互渗透联结,引爆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黑暗空间。

28、(3)巴罗克风格(baroque),18世纪欧洲盛行的一种建筑、音乐和艺术风格,以华丽的细节为著称。——译注 

29、  老实说,心底纯净之人到处都会发现这种人性与非人性交汇的几何轨迹。如果说浮士德和堂吉诃德是艺术创作的杰出代表,这是因为他们用尘世的双手向我们指出了无限崇高之处。而总有一刻,心智将否认这双手所触及的真实。那一刻起,这一创作就不再被看成是悲剧之作:人们仅仅会严肃地对待它。于是人们思考希望的存在。但这并不是他应该做的。他应该远离欺骗与谎言。然而我在卡夫卡对整个宇宙发出强烈诉求的结尾之处发现的只有这么多。卡夫卡的裁定也难以置信:在这个丑陋而颠倒的世界,即使是鼹鼠也敢去希望。(10) 

30、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d视之为同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31、德语:“行动”,1911-1932年出版的德国文学与政治刊物,推行表现主义文学与左翼政治观点。

32、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勃罗德(Max Brod)在为卡夫卡写的传记中,摘取了一段卡夫卡的日记:

33、例如,我相信哈姆雷特,但我不是很肯定地相信……我可能要作出一番努力才能相信,哈姆雷特的鬼魂。但我不是很肯定地相信丹麦的宫廷,相信那些诡计;我不相信。说到麦克白,我相信麦克白,我相信麦克白夫人;我愿意相信那些帕西——她们也是女巫——但我不知道我是否相信那个寓言。呃,这大概是一个例子吧。至于所有的作家,一个人必须这么想:他们是在那样的时代,在那种状态下写作的;他必须把他们放到文学史里面。这样他就可以,呃,原谅,或者容忍某些事情了。然而,在卡夫卡这方面,我相信卡夫卡是可以超越他的历史环境来阅读的。我们看到重要的两点: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是在一四年战争期间完成的。曾经发生过的可怕的战争之一——肯定令他饱受了折磨——。而且,他又是犹太人;反犹主义已经成形。他住在奥地利,呃,在波希米亚,当时还是奥地利的一部分。他死于柏林,我相信。所有这些情况,生活在一个被围困的国家,一个起初获胜而终战败的国家。这一切应该都回响在他的作品里,然而,如果读者对此不了解的话是注意不到的;因为这一切全都被卡夫卡改头换面了。然后是另一件事,更稀奇的事;就是卡夫卡是表现主义者的私人朋友。那些表现主义者主导了本世纪重要的美学运动;比超现实主义,或立体主义,或是区区未来主义,区区意象主义要有趣得多。呃,那可以算是文学艺术的某种全面革新。也是绘画的;我们可以想到恩斯特·巴拉赫1或科科施卡或其他人。卡夫卡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写作;他们在持续不断地更新语言,编织隐喻。或许可以说表现主义伟大的作品是乔伊斯的著作,尽管他不属于这场运动,他写作也不用德语而用英语;或者说用他的英语,那是一种非同凡响的英语——一种地以复合词语构成的英语。呃,也就是说,我们掌握了这两件事:表现主义,伟大的文学运动,卡夫卡曾在两本刊物之一上发表过;我不知道是在DieAktion3还是在Sturm4上,那是两本表现主义刊物。我当时订阅过它们,我说的是191917年。

34、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一次在与死神的一次遭遇中获胜,会使你强壮起来的。

35、言语、感受和怀疑的世界: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

36、博尔赫斯×费拉里著陈东飚译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37、同样,或许《城堡》一书就是某种信仰的实践产物,但它首先是一个灵魂追求它的优雅而走过的历史,也是一个人向世界万物追问他们高贵的秘密,向女性们诘问沉睡在她们心中诸神的记录。当然,《变形记》进而代表了清醒的某种准则所具有的恐怖意象。而当人意识到他可以轻易变成野兽时,他所产生的这种难以预料的错愕和震惊也成就了这本书。在这种本质的模糊之下就隐藏了卡夫卡的秘密。在自然和超然之间、个人与宇宙之间、悲剧与日常生活之间以及荒谬与逻辑之间,人在其中的犹豫和摇摆贯穿于这部作品之中,并回应和赋予了这部小说以意义。为了理解这部荒谬的作品,我们必须一一历数这些似是而非的悖论,强化其中的对立矛盾。 

38、卡夫卡的许多作品都带有自传色彩,《判决》也不例外。然而根据他本身经历的父子冲突写出的这部作品却具有典型的荒诞性。格奥尔格尽着儿子的责任和义务,照顾和关心父亲。父亲的感情却进一步爆发,由质疑变成愤怒,后毫无根据的宣判儿子投河。更为荒诞的是,以父命为尊的主人公竟然真的投河自尽,父子二人令人震惊的行为正是卡夫卡笔下非理性的体现,是荒诞色彩的具体表现。

39、坦白地说,纯洁的心灵到处都能找到人和非人性的这个几何学的位置。如果说《浮土德》和《堂·吉河德》是杰出的艺术创作,那么这不过是由于它们以其无限的人间双手给我们指出的那种无限的伟大罢了。但是,艺术品不再是悲惨的,而只是被认真对待的,这个时刻必将会到来。到那时人才谈得上有所希望。但这并不是他的要务。他的要务就是避免任何遁词。而在卡夫卡向整个宇宙所提出的激昂的控诉的末尾,我正碰见了这种遁词。他难以置信的裁决就是这个丑恶的革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连鼹鼠都想有所希望。(11)

40、《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41、《判决》是卡夫卡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但是作品的内涵显然不是仅仅表现父子冲突,在深层含以上他是想埋葬父亲,以确立自己作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说在体现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式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

42、不过,庆幸的是,卡夫卡还有另外一个「逃生」的可能,那就是写作。这一次,他成功了。

43、对于父亲这种「强迫感恩」的行为,卡夫卡不愿接受,更无法理解。但是面对「」的父亲,卡夫卡除了忍受之外,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44、卡夫卡作品中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另一个是充满极度不安的世界。

45、02《城堡》是卡夫卡的后一部长篇小说,它主要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外乡来的土地测量员到某城上任,开展工作,却一直被阻挠,他花了无数时间与精力却无法与城内的人取得联系,他的努力一次次以失败告终。故事虽然简单,但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城堡》有太多的隐喻,它没有结局和答案,只有无尽的问题,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困扰。

46、他们拥抱上帝,上帝吞噬他们。在屈辱上面悄悄爬进了希望。因为这种生存的荒诞更向他们了一种超自然的现实。如果这种生活道路通向上帝,那么就没有出路可言了。而且,克尔恺郭尔、舍斯托夫和卡夫卡的主人公们重复他们道路的那种顽固的执拗,正是不断增强这种确信的力量的。(9)

47、「我所写的一切都是关于您,我在那里抒发的不过是不能在您面前抒发的感情而已」,并一度想要将自己的全部创作题名为「逃出父亲的范围的愿望」。

48、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家人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

49、而这场注定失败的「逃生」中那些琐碎的细节,借助卡夫卡精湛的叙事技巧,在过去与现实之间自由转换。卡夫卡的文字也在拥有近乎无限丰富叙述资源的同时,具有了强大的张力。

50、「您的干涉让我们很不愉快,因为我们的需求完全不同。深深吸引我的东西,您总是无动于衷,反之亦然;您认为清白无辜的事情,在我这儿可能就是一种罪过,反之亦然;在您那儿毫无作用的东西,也许就是我棺材上的后一颗钉。」

51、这就是希腊悲剧的全部秘密,或者至少是这个秘密的一个方面。就是说,还有另一方面允许我们借助相反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卡夫卡。人心有一种恼人的倾向,仅仅把某种摧毁人的东西称之为命运。但是,由于幸运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按其方式来说也是不合理的。虽然如此,现代人只要认识到它的话,就都把它归功于己。此外,关于希腊悲剧所偏爱的命运,还大有可谈之处,古代传说中受人喜爱的角色也是这样,他们(如奥德修斯)在凶险的遭遇中又重新自行得救了。找到绮色佳(2)的归途却不那么容易啊。

52、纵观卡夫卡短暂的一生,无论是以顺服换取同情和认可的尝试,还是在巨大隔阂中找寻「共识」的努力,甚至是被他视为生命意义之所在的写作,无不源于他与父亲和解的渴望。

53、(8)阿玛丽娅是《城堡》中不抱希望的人物。她和土地测量员K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原注 

54、  书中不缺乏任何荒谬的元素,有无法表露的反抗(这显现在文字之中),有清醒的神志和无言的绝望(这表述在内容之中)。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均展示了各种自由的风尚,他们把这些风尚一直保持到了的死亡来临之时。 

55、但是它怎么可能是格雷戈尔呢?如果它是的话,那它早就该认清人类跟这样一种动物共同生活是不可能的事,它该自愿走掉才对。我们可以没有哥哥,没有哥哥我们还是可以继续活下去,然后把他当成珍贵的怀念。可是这只甲虫却跟踪我们、迫害我们,把房客驱逐出去,它显然是要吞掉整个房子,让我们露宿街头。看啊,父亲。它又开始了!

56、在他的小说《判决》中,格奥本格·本德曼是一位即将订婚的年轻商人,他以为自己有能力接手父亲的生意,进而摆脱父亲的阴影。可当他把病弱的父亲卷在被褥里放到床上时,老父亲却猛地掀起被子,「直挺挺地站在床上」,他「一只手轻巧地撑在天花板上」,大骂格奥本格为「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并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判决:「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 !」

57、根据卡夫卡的叙述,父亲虽然表面上不对他的婚姻过多干涉,可那仅有的「并不多」的干涉,却在摧毁卡夫卡婚姻这件事情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58、这段离奇的父子关系无疑为卡夫卡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灵感与素材。他用写作的方式祈祷,并在祈祷中,见证着世间荒谬与悖论的对抗和消解。

59、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卡夫卡与他父亲的关系,我们就很难真正理解他的作品。他反抗理性,而且是以「儿子」的身份,反抗象征着理性的「父亲」。

60、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但这些思考及探索,至死都没能给出令他自己满意的答案和结论。因此他不是去复制、摹写、映照现实,而是独辟蹊径用非传统、反传统方式去构建了一个悖谬的、荒诞的、非理性的现实,借助细节的真实和内在的逻辑力量,使这个现实比形而下的现实更为真实。卡夫卡借以告诉世人: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管是自由、公正还是法律,都是存在的。但这个荒诞的世界给人们设置了种种障碍,无论你怎样努力,总是追求不到。

61、卡夫卡、克尔恺郭尔和舍斯托夫(8)的意气相投的作品,简言之,存在主义小说家和哲学家的作品,完全转向荒诞及其后果,后却以这种强有力的充满希望的呼喊结束,这无论如何是令人叫绝的。

62、03《审判》比《城堡》写得要早一些,讲的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有一天主人公醒来发现自己被捕了,也不知道犯的什么罪,就这么被审判,后被处死了。《审判》同样有很多的隐喻,这部小说审判着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灵魂。

63、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64、  更为重要的是,这位土地测量员为了接近巴纳巴斯姐妹而与弗丽达分了手。因为,巴纳巴斯一家是村里一个同时被城堡和村庄彻底冷落的人家。大姐阿玛丽娅(Amalia),回绝了城堡里一位官员的猥亵请求,随之便被一种不道德的诅咒缠身,失去了上帝的宠爱。因为人无法将人的尊严完全依托给上帝,所以这就意味着他与他的高贵优雅不相称。这里,你会发现一个存在主义哲学熟悉的主题,即真实与道德的对立。从这一点上看,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无论是弗丽达卡还是阿玛丽娅、这些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所追寻的道路正是那条从相信爱情到把荒谬奉若神灵的道路。卡夫卡的思想于是再次与克尔凯郭尔的交汇到了一起。所以作者把“巴纳巴斯的故事”置于了书的后,这一点毫不奇怪。土地测量员后一次尝试就是想通过否定上帝的方式来发现上帝、取信于他。他没有通过我们概念中的美德和善行打动上帝,而是以发掘上帝空洞而鲜为人知的一面,如他的冷漠、偏袒、愤恨,以此来认识上帝。此时的他已被疯狂的希望支配,为了竭力进入那神性优雅的荒漠,对自己不再忠诚如并放弃了道德、逻辑和知性。那个曾要求城堡接受他的陌生人在他旅程的尽头反而离他的目标更加疏远了。(5) 

65、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