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经典的一句话121句精选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27 09:57:20

王守仁经典的一句话

1、点题:用尽一生,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2、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3、这是王阳明所说的一句话,在正德年间,王阳明赶往江西等地平定匪患,在途中,他就写信给自己的弟子。

4、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5、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好的诠释和证明。

6、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7、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8、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无需钱。

9、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10、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11、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12、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13、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14、有了想要努力变更好的想法,一定不要再光说空话,而要尽快付诸行动,做实事才好。

15、点题: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便能无往而不胜。

16、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反而是王阳明这种修养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有用,你只是还没等到有能力欣赏你的人。

17、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18、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19、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20、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21、王阳明是在归乡的船上病逝的。那时船到了离江西南安不远的青龙铺,距他的故乡浙江余姚还很远。时间是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公元1529年1月9日上午8时左右,弥留之际的王阳明,让家童把在身边的弟子周积叫进船舱,然后徐徐睁开眼睛对他说:“吾去矣。”周积泣不成声,问先生有何遗言,王阳明微笑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便阖目而逝。

22、王阳明经典的十句话,每一句蕴藏着涵养与智慧,令人受益无穷。

23、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24、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25、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6、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27、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28、王阳明:他一疑,事就成了。

29、王阳明: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30、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好磨砺。

王守仁经典的一句话

31、王阳明: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32、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33、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34、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35、王阳明:光不仅在烛上。

36、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37、人生感悟:

38、为什么“此心不动”是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39、王阳明: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40、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41、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42、仅仅一句话,既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修养,也说出了教化世人的好方式——以身作则,感化世人。所以别再怀疑和抱怨了,你只是修养不够深,做得不够好。不是这个世间亏欠你,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43、行者知之成。

44、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

45、现代很多人都有一种空心病,这种空心病本质上就是来源对世俗功利的追求。一个人一旦以这个为目标,很容易陷入到虚无的境地。

46、简单、广大的是复杂的,只在吾心,只为吾心。

47、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48、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49、【出处】《静心录之六·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50、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51、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52、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53、点题: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动,如何都是安然。

54、点题:真正的光明,只存在于心中。

55、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56、源于《静心录之七》。【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57、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58、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59、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60、点题: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王守仁经典的一句话

61、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62、点题: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

63、而实际上,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是有三个版本的,且都有的出处。其中缘由,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这三种遗言,当我们细细体会去,全都指向心学的极深处,每一个都堪称心学的绝唱。

64、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65、王阳明: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66、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67、王阳明为人熟知的话,也许就是他在临终之时说下的那八个字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68、点题: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69、原句: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70、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71、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72、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73、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74、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5、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76、知者行之始。

7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78、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79、点题: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80、信中便有这样一句话:“即日已抵陇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81、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8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83、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84、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85、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8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87、点题: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88、对于做事,人往往要么怯懦,要么只有血气之勇。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攻心为上,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89、故事背景:

90、——《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

王守仁经典的一句话

91、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92、坦荡必光明,光明必坦荡,所以说坦荡荡光明磊落。生当如此,死亦如此。阳明先生死时都已经做到了,而我们连生时都还做不到,这就是差距,也是方向。他的学问是心学,他帮我们指出的方向,则是光明磊落的心地。

93、源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题灌山小隐二绝》。【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94、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95、王阳明曾在自己离开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心光明,夫复何求。在王阳明看来,自己的人生已经做到了内在大的光明呈现,而他也达到了大家眼中的成功,对于王阳明来说,他的追求并不是要辉煌腾达,而是追求自己无怨无悔的一生。

96、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97、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98、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99、点题:这个世界不欠你的,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100、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101、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02、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03、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104、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105、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6、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好磨砺。

107、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108、王阳明: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09、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110、真心诚意想做王阳明心学的信徒,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也就够了。

111、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112、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13、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114、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115、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116、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117、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118、做事是靠谱的修炼

119、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是在讥笑王阳明。

120、一个人好的活法不是辉煌腾达,而是无怨无悔‍‍

王守仁经典的一句话

121、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仅仅台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