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曹刿论战原文130句文案集锦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20 07:21:28

一、曹刿论战原文

1、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3、翻译: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4、♬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解放双眼

5、(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6、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7、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8、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9、(主要参考网页:http://gwgz.5000yan.com/zuozhuan/117html)

10、创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11、B、公问其故故虽有名马

1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13、翻译: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14、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同:徧)

15、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16、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此战鲁军大获全胜。

17、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把曹刿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18、(译)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19、《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

20、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二、曹刿论战原文

1、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4、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6、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7、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

8、译文: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9、(6)孚:为人所信服。

10、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11、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12、也就是说,曹刿本身就和鲁国国君是亲戚关系,加上他又是鲁国大的贵族之自然有资格让鲁国国君和大臣们听他高谈阔论。

13、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14、(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15、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16、(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17、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8、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19、⑧[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0、(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2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三、曹刿论战原文电子版

1、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其中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出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5、治理国家,还必须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用德政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邪恶,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邪恶才能消除。

6、(4)对……感到惊奇。(每小题0.5分,共2分。)

7、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9、(4)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10、(17)驰:驱车(追赶)。

11、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2、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翻译: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14、(3分,每个分句1分。)(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5、(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16、(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17、①[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18、徧:一作“遍”,遍及,普遍。

19、(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

20、(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曹刿论战原文抄写图片

1、情:实情,也可解释为真情、诚心。

2、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3、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

4、②[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5、(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九年级语文语言运用题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7、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8、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翻译: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10、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11、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

12、再回到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第二段的写作都是按着严格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的。先是①战于长勺,其次②齐师败绩,后是③遂逐齐师。这里用简短的16个字就描述了整个战役的全部过程。甚至是可以说抛开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不谈,这仅仅16个字就已经可以载入史册了。

13、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三段。

14、(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15、翻译: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16、原文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7、(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18、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1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20、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五、曹刿论战原文抄写

1、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讲信,还要讲义。卫大夫石砏大义灭亲,将参与叛乱的儿子正法,左丘明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纯臣”。让,就是谦让,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3、神弗福也:一般“福”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4、”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5、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6、翻译: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7、(轼):车厢前的横木,作扶手用。

8、(2)曹刿(ɡuì):人名,鲁国人。

9、①[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10、这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文中的内容。不难看出,文中也就是《曹刿论战》中的第二段,主要是围绕着鲁庄公和曹刿2人之间对于战役经过的具体叙述来写的。

11、(逐):追赶,追击。

12、──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13、C、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

14、于是(进朝廷)拜现(鲁庄公)。曹刿问道:“凭借什么作战?”。

15、(1分,若只答“夫大国,难测也”,或只答“惧有伏焉”得1分;若只答“夫大国”则该题不得分。)(4分)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16、鼓:敲打的乐器,此处意为击鼓。

17、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18、败:失败,此处意为大败。

19、(乃):于是,就。

2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说哪些地位高的,目光短浅,未能深谋远虑。

1、《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2、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6、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7、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8、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9、译文:这才是尽了本职以内的事情。

10、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11、(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2、曹刿论战: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13、(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14、(9)人:这里指一些臣子。

15、(9)轼:古代车厢前面供人手扶的横木。

16、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

17、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18、回到春秋战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通常一番精彩的说词,就可以让自己身居高位。

19、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0、(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1、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2、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

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4、⑦[间(jiàn)]参与。

5、汉典论坛:bbs.zdic.net

6、(徧):同“遍”,遍及,普遍,普及。

7、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8、福:福气,此处意为赐福,保佑。

9、《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为可信的史料。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10、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