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虚极静笃和光同尘131句文案集锦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09 07:50:50

一、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1、(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2、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3、心的秘密:听清灵魂的声音,找到"心能量"

4、“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

5、“踮起脚跟,无法站得久;跨步前进,无法走得远。”(傅佩荣)一个人的才华展示就像用脚尖跳舞一样。用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创造出美丽的芭蕾舞来,可是也只是在跳舞的时候才用脚尖,日常行走还是要遵循自然。“企者不立”,意味着我们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哪怕是才华横溢,也要修炼基本功,使它自然充实,从而做到“企者不立”而时常可以立,关键的时候可以立。

6、入全国第二届行书展作品局部

7、该成语出自《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又见陆游《秋思》:“虚极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可忧。”

8、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9、我从中静观:我天高,不能出道之外,我天大,依然存于道之中,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发,由道运斡,我天之德,既是道德。故曰“天乃道”。

10、相信自己所走的路,就是。

11、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12、炫耀手上五克拉的定情戒,其实心里想要的是两人真心独处。

13、我从中静观:不论飞、潜、动、植,万物无不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之规,生生灭灭,循环无己;虽然世上万物,不计其数,但总难脱大化制约。

14、意思是做人要与光合二为能够化为尘土一般,随着时代的变化顺应自然改变,同时实现自身的才华;要像鱼儿一样收敛鳞甲,像鸟儿一样收起翅膀,随着风雨形势的变化伺机而动,适当隐藏自己的锋芒。

15、其实,每一个终点可以成为新的起点,

16、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要尽力探索草木的本源,沐浴于光和尘,只有爱一直在。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八字语出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枚乘(公元前140年),字叔,西汉辞赋家。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古籍《汉书》记载为淮阳(今河南淮阳)人。原为吴王刘濞郎中。枚乘因在七国之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后拜在梁孝王帐下,汉景帝下召升枚乘为弘农都尉。枚乘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18、“笃静悟初”和“虚极静笃”的意思接近

1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章)

20、老庄及后道家心性修养的意境是“致虚守静”。

二、和光同尘

1、不要再为别人的眼光做牛做马了,

2、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4、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意思是:陈说山川原本,尽名草木之所出”和光同尘,唯爱常在:意思是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5、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它就在当下!

6、《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此“虚”亦可理解为大山,“至虚极”意为达成大的山。万物之大者,在人所能接触到的,当为山、海。“至虚极”当合下文“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万物旁作,万物大的作,就是山与海了,古人认为沧海桑天,循环往复。“守静笃”合下文“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笃”即笃行,可用“周行而不殆”来解读,归根再生,循环往复。

7、战国时期的蔺相如,由于渑池大会再立新功,被赵王任命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这让廉颇耿耿于怀,异常不满,他到处扬言,如果让他碰上了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8、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大败于吴王夫差,被困在会暨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听从臣下文种和范蠡的建议,装作向吴国求和,夫妻俩自愿入吴宫为奴。

9、“致虚极、守静笃”之我见

10、这句话的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1、乙本没有“归根”二字,为“曰静,静是谓复命”,甲本“曰静”二字残损,王本多“归根”二字。

1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3、高明注:“此节经文每句皆作连缀重语,今本则将‘静’、‘妄’等连缀重语删去,虽然用字从简,则经义不若帛书甲乙本详实,从经文内容分析,殊觉删之不当。今据古今各本勘校,此文当作:‘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14、“至虚极”,万物都趋向极处发展;“守静笃”,万物笃行成、住、坏、空、生之生命轨迹的循环往复。

15、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16、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7、母亲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角色,却不是的标签。

18、此庙保持清境。庵是小庙。守静为保持清静,无所企求之意。语出《老子》:致虚极,守静笃。这是一首禅诗的题目。流水下山非有意, 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 铁树开花遍界春。——宋·此庵守静

19、《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20、“没身不怠”,天物各复归其根,是自运动,永无懈怠。

三、致虚极静和光同尘

1、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对事物要有容纳之量。在佛教中,明心见性,超越了凡夫的认识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常规思维去理解。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2、“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3、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

4、在一场场幸福富足的心灵宴飨里,

5、追索历史,探寻过去。大家好,我是本文作者,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关注一下我,会持续更新这方面的内容,谢谢大家支持了!

6、道家修养的高境界就是“静”,归于婴儿,甚至胎儿状态,无欲无惧,就是回归自然,解脱人生的忧烦。人之守静,就是保持婴儿状态,因此老子倡导“贵食母”“能婴儿”“复归于婴儿”“比于赤子”。

7、 到了衰弱的极点,保持初生的本色不受外界干扰 ,马行顿迟。 植物同时生长,我用来观察他们的往来,之所以植物中多年生草本植物能死而复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养分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根部,从养分返回根部说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从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说到它们重新获得生活能力,从多年生草本植物重新获得生活能力说到这种现象是时时的不只一次的规律,从知道规律说到明白事理按规律办事,不知道规律,胡乱生长庄稼收成不好。

8、点击上方《学道与修真》关注我们

9、 按规律办事就会房子里有稻谷,房子里有稻谷就会得到大家承认,得到大家承认就能成为首领,首领就是自然生成的,自然生成的就是道,有道就能长久,身体死亡灵魂不会陷入困境,受人怀念祭拜。

10、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11、与真实的自己相遇相知的惊喜。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

1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4、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15、“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陈鼓应)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17、入全国第二届临帖展作品局部

18、其卑躬屈膝的奴才姿态终感动了吴王。三年后,决定放他们回国。为了牢记亡国之痛、石室之辱,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贤才,发展生产,君臣同心同德,奋发图强。

19、“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世间万物始终处于“归根”和“复命”过程,在一个特定时刻,不是处于从“道”出生的过程,就是处于回归“道”的过程,或者说两个过程在同时行进,比如:我们出生就开始向死亡迈进。了解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为“知常”。“常”即规律、常识,或者称之为宇宙法则,还可称之为“道纪”。看清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掌握它们的运行法则就是“明”。即:能够知晓万物、理解万物,内心达到彻悟通达、圆满无碍的状态。达到“明”的境界遇事、遇人都想得开、看得透,不被“我执”所缚,不被外界所迷,当下的自我以及外界只是整体的一部分、一个瞬间。只有心“明”后,才可能“悟道”,才可能接近“天人合一”的道境。

20、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原句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含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四、虚极静笃,和光同尘[爱心]

1、孙四海,生于1966年,北京市人,供职于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为中国民主同盟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绿色建筑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

2、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3、总的来说,在集美大学访学的一年时光里,我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访学的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段独特的值得铭记的经历,这得益于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我们在集美大学访学的良好体验也是双方学校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应向所有负责访学,帮助我们,照顾我们的老师们表示感谢。我认为访学是一段有意义,有收获的经历,希望学弟学妹们积极参加。

4、太多的虚华,让我们忘了自己是谁,

5、笃静悟初的意思:像虚极静笃、笃静悟初、致虚守静这类词都是佛家用语,大意都差不多,就是要守得住静,才能顿悟。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6、只要德境道同,就能宇宙万物一切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尽在道中明。而人类一切外沿的手段都只不过是这种状智能中极有限极局部的区区。因为只有道才具有一切和相对智能为,舍此都不可能是真理能力行为。一切欲的创造都越超不了自身因果的惩罚,即是核能超核能都不过只是宇宙存在还可欲为的一部分。这种欲为再先进总要在前沿的终止极限内,至到目前还没有见证五行的本体,更不用说太极体、太极三态了。

7、更多神奇有趣的精彩干货持续更新中

8、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坚定。唐玄宗曰: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

9、转向内心找到真实的自我,

10、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11、 生活的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张虚靖

12、老子关于“归根复命”的修炼方法主要有三:一是意守,曰载营魄抱。二是调息,曰专气致柔。三是入静,曰涤除玄览。此三者大体可归纳为现代气功修炼的“三调”,此外,还须辅以“无为”、“为雌”、“无知”、“啬神”,等等。

1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14、笃:马行顿迟也。——《 说文》

15、(草木之根,谦卑处下,安静柔弱,是生物之源,立物之本,归根以蓄聚能量,躲避严冬萧杀,以待来年春暖花开,正是复命之时。)

16、天地有此虚静,故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象动于上, 故万物生;体交于天,故万物成。

17、王弼本作:“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帛书本与王本主要的不同是:“致”为“至”,“并作”为“旁作”,“夫物芸芸”为“天物云云”,“复归其根”多一“于”字。“静笃”甲本为“情表”,乙本为“静督”。甲本“情”字,楚简《老子》作“中”。楚简《老子》释文(甲24简):“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待复,天物员员,各复其根。”按:取帛书本“云云”比“芸芸”好,“芸芸”是多意,“云云”可指多,也可指变化无穷。

1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9、上善若水、天长地久和光同尘出自于《道德经》。“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天长地久”出自《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意思为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和光同尘”是一个成语,一般理解为一种不露锋芒和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也有人将其理解为“与光合二为化为俗世的尘土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来施展自己的才能”。《道德经》中的原文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体现。

2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五、虚极 静笃

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知白守黑让我们明白:人生在世,要懂得圆融变通之道。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此句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4、后,用我喜欢的文案女神李欣频的一段文字,作为结语共勉。

5、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6、由此可见,知雄守雌,是一种低调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占着理儿却仍然替他人着想的一种高尚的姿态。

7、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世上没有什么,幸福就是,

9、木心说,中国的哲学家只有一个半,老子,姓李,名耳,是一个,参透了天,参透了人,思考宇宙,思考生命,一部《道德经》讲出了无数大道理。那半个哲学家就是庄子,他是老子的继续,是老子哲理的艺术;中国的文学源流都从庄子来。

10、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

11、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

12、虚极静笃、笃静悟初、致虚守静这类词都是佛家用语,大意都差不多。

13、这章讲的是天道,天道可给人道以启示。

1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15、复:本义:返回,回来,太阳重生,往来也。

16、“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天物”就是指物理世界。“云云”可指纷纭复杂,也可指变化多端。天物不管如何变化,不离一个根本:“各复归于其根。”从哪里来,仍到哪里去;怎么来,怎么去,循环往复,不离其本。从始点再回到始点。如日出日落,如春生秋落等等自然现象。这种归根的自然现象就叫静。

17、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认为,人要使自己的心性达到与宇宙之道接近的虚空寂寥的无极状态,也即宇宙的本体美之境。这就首先要持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平和,不受物欲诱惑,不受尘世干扰,持一守中,心如止水,也即人性的静观审美境界。

18、熟悉或不那么熟悉我的伙伴、朋友大概都知道一个关于我的基本信息:以文字与这个世界建立连接是我的重要存在方式。与世界连接其实也是与人连接,与万物连接。喔,“连接”,这是我近两年重新认识的一个关键词;另一个关键词甚至更重要,它就是——“感受”!这两个词为何成为我的关键词?有待今后和朋友们分享。对了,“分享”也是我的一个关键词,也许,说“分享”是我的基本行为模式更确切。

1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0、在他因守父丧居家的日子里,终于悟透了:做人要学着外浊内清、外黑内白。表面上的妥协,其实更有利于事情的顺利开展。

1、得知真相的廉颇顿感羞愧,他主动背着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2、意思是:清心寡欲,一心坚守清静无为。

3、“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4、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低调退让、谦卑自守、忍辱守分,才是安全无忧的状态,也才是接近于“道”的状态。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

6、点个赞,鼓励一下再走吧!

7、“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四十七章)

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9、《老子》第十六章归静复命殁身不殆

10、此章谈的是天道,是物理之道。后人多解为修炼之道。

11、选择了就用心去做,做好的自己,你会发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12、2017年2月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到书法艺术之中。在强化技法训练的同时,注重理论研习和文化修养,技道相济,并通过投稿检验。先后入了中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临书展、第二届行书展、第三届册页展,参加其他全国性的书法展获奖或入展20余次。花甲之年还这么活跃,确实少有。除了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刻苦努力,还有一段心路历程鲜为人知。退休后他客居钱塘,似乎水土不服,也难一下融入当地的氛围,从未有过的孤独感,促成了他沉浸到书法艺术之中,独享那份寂寞与快意。

13、新书结集待发:预订新书500元以上,赠送植入广告宣传;预订新书1000元以上,赠送植入广告宣传+书中正文鸣谢;预订新书6000元以上,赠送书中正文鸣谢+量身定制广告软文撰写和发布。

14、自然造化之规,须在虚静空明的状态下,才能体悟!让我们把精神回归到亘古太虚之始,把意念放逐到宇宙天脐之处,如此一意静守,勿忘勿助……

15、其中,虚:无物。和道家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静:同“净”。干净,纯净。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的内在趋动因素。

16、一个善良的人即使不小心为恶就会自责、忏悔,终回归善良;一个丑陋的人无论如何伪装,终会将自己丑陋的嘴脸暴露在众人面前;一个专制的暴君无论如何表演仁义,后都会视百姓为草芥;一个自私的人到处宣扬自己的无私和公正,后还是脱不掉“伪善”的外衣……。我们一旦看清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我们与之交往就不会纠结;我们一旦看清事情的问题症结,我们处理就会得心应手;我们一旦看清宇宙万物,我们就可能接近“道”……。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教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地观察认识世间万物,看清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如何才能“知常”以“悟道”?

17、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

18、译文: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19、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20、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致虚极守静笃”是《道德经》的精髓,所谓“虚、静”可简单理解为“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是一种大定的状态,也是被神化后的道教人士进入所谓“气功态”的高境界。

3、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4、此章文字当作天道来解,是老子谈“物理变化”。

5、“白”是清楚、明白,“黑”是糊涂、暗昧。谁都希望自己是个明白人,而不愿意被人看做是糊涂蛋。可是真的就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那是为什么?那其实是洞察一切之后的大智慧,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人慈意尽和仁慈意尽都不对,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仁至义尽。

8、(而普通的人,本性早已迷失,才不管什么归根复命,只是心迷幻境,贪高慕贵,追名逐利,肆意妄为,如此流落欲海,永陷沉沦,终生灭无常,天生天杀。)

9、总上十二法,虽未能概道家静坐心法之全,然大要者皆已简述无余。惟于静坐做工夫时,十二法无须全体采用,亦不必循序渐进。择心性资质夙根之所近,任取一法修之,均可使心入于“虚极静笃”之大定境界,而得顿超圣地。在修链过程中,有不少神秘经验、神秘现象、与神秘境界之产生。有者不必惊惧,无者不必灰心。一味平平常常,默然静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怠无荒,无忘无助;自是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月有一月之功,一年有一年之功,日积月累,自有进境;不用功而不达者有之矣,未有用功而不达者也。惟须因其自然,不加丝毫勉强,不着丝毫意念,久久纯熟,则妄心自息,妄念自除,昏气自清,俗染自净,而得与天理相应矣。

10、“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后完成,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陈鼓应)这几个词为人们所喜欢所熟知,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有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相信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11、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