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动作细腻的句子-摘抄93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08 08:24:48

描写动作细腻的句子

1、特定性。特定动作,只会在特定场合产生,特定场合产生的动作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守财奴》中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箍桶匠葛朗台,他在弥留时,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他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抓”,送了暴发户的老命,也使守财奴至死不改的贪婪本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2、巧用修饰,把动作生动表达。通过增添修饰成分,能显示出动作描写的效果。

3、我打开门走了出去。两个连续动词是:“打开”、“走”。

4、它的颜色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5、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6、例如:“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选至《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动作主体切换法。在写群体动作时,由于动作由不同主体发出,需要对不同主体的动作进行切换描写。

8、熊猫高兴的时候,就在地上翻筋斗,像一个大皮球在地上滚动。

9、如果能灵活自如地将多种描写手法综合起来使用,以动衬静,以静显动,人物形象就可以真正达到“越来越活泼,越实在”的境地了。

10、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一直深得大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

11、特征法:精选富于特征性、个性化的词语简传神地进行描写。

12、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将来,钉钯难举,气力不加。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夢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撸仿嘴脸,一棚垂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朱,听着梆声。一一吴承恩《西游记》

13、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已通过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画笔,是实写,而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但作者到此还没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因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终交代了出来。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说话声。她先是赞美林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凤姐的出场前后做如许皴染,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14、二、前呼后应式

15、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16、由两个乃至多个对象发出。这几个对象可以是同类,如都是人物;也可以是不同类,如人、事、物都有。但不管有多少个对象,都必须表现为顺承关系,对象本身的几个动作是顺承的,几个对象之间的动作也是顺承的,运用时,要以某一个对象为主。

17、典型技法在写作实践中,人们常用以下技法进行动作描写。

18、今天,我和婆婆一起包包子,我小心地拿起一个圆型的面皮摊在手心上,用勺子舀起一小撮猪肉韭菜馅放在面皮的中间,然后滴了两滴水在面皮边沿上。后,我用手把面皮对折,然后用手把对折的面皮的上部分一捏,满以为一个包子包好了,没有料到,那馅偏偏不听使唤,像个调皮的小孩,老往外钻,弄得我满手都是,黏黏糊糊的。

19、以上语段,猫腰,左拐,右冲,虎跳,投篮,一连串的动作,展现了投篮的精彩过程,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20、大象为我们表演了精彩节目。看,它吹口琴了!它用大鼻子把口琴卷住,通过鼻子呼气,口琴就响了。啊!它吹的曲子还挺有节奏呢!接着大象又表演了推车、摇铃、抬筐、抬桶等节目。同学们看了都说:大象本领真大!我家的小红马2岁了。全身紫红,像刚搽过油似的,光滑闪亮,修长的面孔嵌着铜铃似的双眼,十分有神。两耳竖起,前胸宽阔、臀部滚圆,四腿健壮有力,四蹄白如霜雪,蓬松的大尾巴像仙人用的拂尘。

21、如下面描写小姨下溪抓鱼的语段。小姨将双袖向上一挽,裤脚也被卷到了大腿。她在小溪水里慢慢移动着,左脚轻轻地抬起一点,向前迈了一小步,右脚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着千斤重的鞋。她把帽子扭了扭正,躬着背,低着头,眯着眼,双手做出捧东西的样子。这时,她停下脚步,不再东张西望,对着右边的一个地方目不转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将一条小鱼捧在手中了。整个过程,挽双袖,卷裤脚,抬左脚,拖右脚,猛扎,捧鱼,一系列慢动作,配合神态神情,一个生动活泼的抓鱼情景跃然纸上,让人难以忘怀。

22、用一个比喻“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修饰动作“闪”,再用“脚底像抹了油一样”修饰动作“飞奔”,把“他”的顽皮、机灵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了。

23、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24、先用手把前面(靠自己这面)捏拢,再把后面分为两份折皱,分别倒向中间部分折捏,捏好后接着捏左边部分,左边也是一样捏,这样一个饺子就算完功了,放在桌上怎么也不会倒的。

25、如:小表妹看见了几只飞舞的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躬着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双手一捧,可蝴蝶却飞走了,她气得撅起小嘴,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26、点评:“一溜”“不分好歹,一顿钻进”“一棚垂倒”等动作描写只能属于猪八戒,其自私可笑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性惟妙惟肖。

27、当然,在主体切换过程中,要注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对于主要描写对象要多着笔墨,彰显特色。

28、他掏出一支笔迅速地写了一个地址。两个连续动词是:“掏”、“写”。

29、(饺子皮对折后应分为三部分捏:中间、左边、右边)首先把中间部分捏拢,接着捏两边,用左手提住中间捏拢部分,右手食指托住饺子右边开口处,使其分为前后两部分。

30、舞台的柔软的舞姿像杨柳一样随风摇摆

描写动作细腻的句子

31、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32、这段文字共用了7个动词,涉及两个人物:一是“他”,即作者父亲;二是“我”,即作者自己。父亲共发出了4个动作:“攀”“缩”“倾”“显出”,其间是顺承关系;作者共发出了3个动作,“看见”“流下”“拭干”,其间也是顺承关系。这两个人之间的7个动作,前4个在前,是主要的,后3个在后,是次要的,是顺承关系。二者互相配合,共同作用,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二人此时此地相爱相怜的情景。

33、生动性。使用适当的词语修饰动作,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都可以增强动作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34、连贯法: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连贯地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

35、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对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么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36、小明打开书认真地读了起来。两个连续动词是:“打开”、“读”。

37、夸赞柔软的舞姿有婀娜多姿,轻盈曼妙、飘飘欲仙

38、在这次比赛中,他们整齐和谐的节律,铿锵优美的舞步,舒展灵活的动作,舞出了青春的活力,舞出了时代的风采,呈现出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

39、连续动作是指两个或连个月以上的动作是同时发生的,可以说是表示一个状态。连续动作的句子就是一个句子的表述需要出现多个动作词才能表述完整。

40、动作描写贵在确切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动态,而肖像、表情等描写则主要是描绘人物的静态。

41、“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

42、这个语段,通过动作描写,把小表妹的调皮、可爱生动化了。

43、“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一直深得大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

44、所谓前呼后应,就是前面有某种动作描写,后面又出现了这种动作,从而形成前后呼应的关系,这也是动作描写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呼应的内容,可以是情节方面的,

45、一是要体现人物特点,

46、如鲁迅《故乡》“我到了自家的房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话里有两个动词,一个是“迎”,一个是“飞”,这两个动词在这儿是不能互换的。

47、我走出教室打篮球。两个连续动词是:“走”、“打”。

48、每当傍晚,狐狸要出洞觅食了,出洞之前也总要在洞口听听外面的动静,一旦确信无异常情况时,它们便像子弹出膛一样从洞中窜出去,以防不测事故的发生。

49、在进行动作描写的时候,很多人也只能想到一两个单调的动词,无法把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若能积累和善于使用描写连续动作的句子,可以使人物刻画更细致,文章描写更精彩。

50、自然界的熊猫,毛色光亮,一身雪白间有几处黝黑的毛色,仿佛是特意设计的。它那竖得圆圆的黑耳朵,像戴着一顶风雪帽;猫似的面庞上又戴着一副墨镜;四肢穿着黑绒绒的尖皮靴;肩披匀称连接的黑披肩,真是神气十足,令人瞩目。更吸引人的是熊猫吃竹子,它折下嫩竹,先将竹茎及叶咬下来,攒在嘴巴里,再用爪握住,左一口,右一口,有条不紊地吃着,一束杂乱的竹枝,咬得刀切一样齐。

51、由某一个对象来发出。这个对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事物。通过对这个对象一系列承接式的动作描写,来达到某种目的,或体现某种发展。至于动作的多少,可根据写作需要和对象变化情况来定,但至少要有两次,而且是连续性的;可以用于一句话中,也可以用于多句话中。一般情况下,动作频率越多,顺承的体现就会越充分。

52、一、顺承连接式

53、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象戏曲舞台上角色还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他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着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

54、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选至《背影》)

55、一峰峰骆驼,在大漠的孤烟中慢慢移动着身影,像小舟在大海里航行,乘着风,迎着浪。骆驼的眼睫毛是双重的,当风起沙扬的时候,双重的眼睫毛像卫士似的,将沙挡住,不使它吹进眼里。

56、动作逐步细化法。按照动作描写的思维过程,我们一般可以先构思一个大动作。

57、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58、优秀的动作描写,往往有以下特点:

59、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60、要做包子,首先就是和面。倒在盆里的面粉又白又细,就像银滩上的沙子,洁白、细腻。周围荡起了阵阵“白烟”,有几分仙境的感觉。开始和面,爸爸先倒了一点水,然后将这些面往左压一下,往右压一下,再来一个“当头一棒”。。我也迫不及待的下了手。接着爸爸的,又来了第二轮“攻击”,继续加水,揉搓。可是这面还没和好,我就快成了“白人儿”了:胳膊上、脸上、手上落满面粉还不算,就连衣服也遭了秧,被撒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灰”,还有鼻子上的一“点”,令我简直是哭笑不得。经过我的一番努力,面粉明显“败下阵来”被“打”成了面团。不过我也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接着这个大面团就被“关”在了醒面的大锅里。与此同时,妈妈那边早已将卤好后晾凉的酱肉切成丁和香菇、荸荠拌在一起备好,韭菜馅儿的也已调好。现在就是万事具备,只欠面好了。

描写动作细腻的句子

61、二是要符合生活实际。

62、如:到了宿营地,事务长找房子,炊事员支锅,电话员架线,指导员找村干部了解情况,连长看地形……该语段,用“主体+动作”格式,逐一写出群体的动作,形成了一个动作群。有的主体不明,也可以这样写:只见七八个男同学提着铁锹,争先恐后跳上汽车,撮的撮,甩的甩,推的推,扒的扒,七手八脚地干起来。还有的是两者之间的交互动作,如打架斗殴、武侠剧里的打斗,我们要不停地切换主体,才能使读者感受到动作描写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63、如: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她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经过逐步细化,“贴、打量、摸、揭、伸、沾、数”这些动词写出了老太太的吝啬、精明,更表现出极度贫困的她对每一分钱的重视和谨慎。

64、我拿起一个苹果递给他。两个连续动词是:“拿”、“递”。

65、只大公鸡竖着鸡冠怒气冲冲地扇着翅膀,伸着长长的脖子箭似地冲向前;突然,怪叫一声,弓着腰,腾空而起向小公鸡扑去.我甚至不知道他回来了。

66、再如下面的语段。近了,更近了,组长终于来到他的身边,像一座泰山定在他面前,嚷道:“快交作业,快交作业!”他“嘿嘿”一笑,表情是那样滑稽,又是那样神秘,猛然,他把头一扎,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从组长胳膊旁闪过,脚底像抹了油一样飞奔逃走了。这里的“他”,“把头一扎,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从组长胳膊旁闪过,脚底像抹了油一样飞奔逃走了。”

67、燕子飞行的时候,漂亮极了。那狭长的翅膀,那分叉的尾巴,都像由高明的画家画出来的,没有一个姿势不美。

68、化大为小,把动作分解出来。就如电影播放的“慢镜头”,把一个大动作,分解细化为若干的小动作,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展开描写,可以使用“先……再……接着……然后……后……”等词语进行连接,从而写出动作的细节、生动和情感。

69、如“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里“小心翼翼地伸出”,通过增添“小心翼翼”这个词语,表现“我”的谨慎、紧张的心情。

70、连贯性。一连串的动作,有序展开,错落有致,犹如一连串的音符,连接成一首优美乐曲。如:只见他,猫下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弹跳着,两眼滴溜溜转着,寻找突围的机会。忽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冲,冲破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不偏不倚,落进了蓝筐里。

71、注意:运用这种动作描写的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写多个对象的时候,要注意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顺承要明显,联系要紧密,不能松散脱节,要以某一个对象动作为主,频率可多一些,文字应详尽一些,顺承的体现应充分一些。

72、终于,面醒好了。开始做包子!还是老规矩,我负责揉面团,爸爸负责擀面皮,妈妈负责包。只见我熟练的拿起爸爸交给我的面团,开始“工作”。先是压,把它们的“皱纹”、“疤痕”什么的统统压掉,然后拱起手让它再转几个圈儿,一个怪模怪样的面团经过一番按压,就变成了小圆饼是。爸爸那边已经开擀了。我看着爸爸边用手托着面皮的一边,便把擀面杖在上面滚来滚去,觉得很简单,就也想试试看。爸爸先示范了一遍,然后又告诉我手的位置应该在哪,擀面杖应该怎么擀。哎,这可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我擀了好多个,可都是歪七八扭的,不是这儿有一个豁口,就是哪儿有一个鼓包,只得让爸爸再翻工。干脆不给爸爸添乱了,去瞧瞧妈妈包的怎么样了吧。妈妈先向面皮里塞了一勺又一勺的馅儿,然后一手兜着些面皮,一手转着圈往里捏褶子,不一会儿,一个肚子圆溜溜的大包子就包好了。看的我手直痒痒。但妈妈说:“这种圆的比较难,我建议你还是先学那种像饺子包法的吧!”这种很简单,只用把面皮摊开,把里面塞满馅儿,两边对齐照着饺子的模样封好口,一个大号饺子就出炉了。没两下我就学会了。

73、基本方法要写出优秀的动作描写语段,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74、她看见了一只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两个连续动词是:“看见”、“奔”。

75、如上语段,通过“大虫”与“武松”之间的主体转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虎大战的精彩凶险,由此武松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76、白熊外表蠢笨,但它却是动物中的“游泳能手”和“赛跑健将”,你看它在海水中能一下子游上20公里,在陆地上跑起来,狗拉的雪撬也追不上它。

77、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78、、“提起似灯笼。放下象菊花。皮薄陷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

79、使用连续动作描写的意义:

80、他不慌不忙地走过来,踢踢腿、甩甩臂、弯弯腰,只见他眼睛注视着沙坑的位置,片刻之后摆起两臂大踏步助跑,越跑越快,当他跑到踏跳线上的时候,左脚猛地用力一蹬,身子像飞燕一样腾空而起,向前跃去。

81、描写包包子动作的句子:

82、“白白嫩嫩的,浑身散发着一股诱惑人的香味,又好象是婴儿的脸蛋,让人忍不住想捏一下”。

83、所谓顺承连接,就是几个动作之间具有承接相连的关系,是动作描写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动作描写,就其对象来看,分为两种:

84、我屏住呼吸,猛扑过去。两个连续动词是:“屏住”、“扑”。

85、左手掌上摊放一张饺子皮,右手用筷子放上饺子馅,然后右手用一个手指蘸一点水在饺子皮周围抹一圈,之后饺子皮对折,用右手大母指和食指用力捏一下饺子皮边缘的中间部分,两边还是开的。

86、如“老太太拿出钱。”然后,再把大动作细化,如:老太太打量着上面的秤星。她从腰里摸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细读之后,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动作再作细化,还加入人物动作时的神态等。

87、下课铃响了,我匆忙收书急急跑出了教室。两个连续动词是:“收”、“跑”。

88、因为“飞”字写出了孩子的活泼、灵巧。而母亲年事已高,用“迎”字更符合她的年龄特点。“迎”表明母亲对长年飘泊在外的儿子的思念,所以早早就在门外迎接了,而小孩比较好奇,因此看到亲人回来,他就“飞”过来了。

89、合理取舍,把动作准确呈现。什么叫准确呢?

90、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描写动作细腻的句子

91、这段文字不足80字,就用了8个动词(不包括鸟雀的3个动词),它们都是人的动作,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发出的,其间明显表现为顺承连接的关系,一个接着一个,不能易位而用,共同完成“捕鸟”任务,富有浓郁的情趣。

92、含有两个表示连续动作词语的句子有:

93、动作描写的特点,有弯下腰,拿起来跑过去走过来等一系列描写,这样的描写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