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精选117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08 07:11:22

一、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

1、就像农历在中国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样,缅历对缅甸人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缅历和农历一样,一年分为12个月,且每个月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节日。这十二个节日分别为泼水节、浴榕节(浴佛节)、考经节、结夏节、抽签布施节、赛船节、点灯节、光明节、作家节、赛马赛象节、糯糊节、拜塔节。下面我们就来对它们作一些简单介绍。

2、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3、除夕,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4、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5、缅历十月——赛马赛象节

6、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7、中秋,农历八月又叫“拜月节”、“团圆节”。逢此佳节,家家户户都团圆在一起,赏月聊天,给孩子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

8、农历每年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历腊月廿九或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一年的后一天叫“岁除”,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除夕这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9、腊月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开始扫尘迎春节了。

10、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11、刘禹锡这首诗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12、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13、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14、“一年将尽夜,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因为诗人已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

15、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16、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17、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18、腊八年味愈浓,然而南宋开禧二年的襄阳城或许感受不到”过了腊八就是年“这热闹的节日气氛了,战乱中,不是有人馈赠腊八粥,作者哪能想起来是过节。

19、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

20、这套《幼儿园传统节日主题课程》在内容上,五大领域相互融合,六大板块清晰呈现,能够贯穿园所全年的教育计划,适合用于园本课程的优化与丰富,逐渐打造园所传统文化特色。

二、

1、全世界的节日构成了宏大的文化史诗

2、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3、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4、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5、元宵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6、中秋节: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日。习俗有家人团聚、赏月、祭月、吃月饼、燃灯、花灯会、观潮、喝桂花酒等。中秋节象征家庭团圆和幸福。

7、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8、除日,又称”除夕“、”除夜“、”岁除“、号称”百节之首“,是看见交替、除旧迎新的时刻。

9、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菊虽是“孤丛”,好似“白头翁”,但是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然充满青春活力。

10、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清明冷食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11、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听着织女的配环叮咚,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我和伊人的离别是不会停息地一年复一年。怅然间抬头望去只见到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我的哀愁啊,就渐渐的不那么明显。

12、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13、中秋节习俗,赏月:

14、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

15、这套传统节日主题课程,覆盖12个中国传统节日,让幼儿园从此有了12个传统节日主题周:

16、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春节前要备年货、添新衣、贴春联。春节是亲人亲人团聚的日子,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除夕守岁,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春节中放鞭炮、走亲戚看朋友,一些地方还有祭祖、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17、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1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后一天)等。

19、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2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三、

1、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2、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3、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吃香肠,腊肉看春晚(近年来才有)

4、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5、正月初就是元日。元日,还有元旦、岁日、岁旦、朔旦、正旦、正日、新年等多种称呼。

6、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7、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8、正月初春节,古称岁首、岁始等。传说是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

9、缅历四月——结夏节(坐夏节)

10、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

11、中国节??中国人,过中国人的节日

12、正月初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13、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14、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15、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16、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17、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农历三月初三的“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18、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

19、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20、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二九不出手,三四九冰上走,五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四、

1、重阳节习俗,晒秋:

2、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4、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

5、传统的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民情风俗,更是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我们从古诗中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继承下去。

6、正月初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7、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炎黄子孙共同的记忆。勤劳勇敢、祀祖敬长、和睦邻里、热爱生活……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这些节日文化依然在沿续。

8、  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9、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立春、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10、缅历十一月又被称为“德波端”(Tabodwe),在缅历十一月,有个热闹的节日糯糊节。因为缅历的十一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时候缅甸的新稻已经成熟,农民们为了进行庆祝和纪念。从缅历十ー月初到十一月月圆之日,缅甸各地区都要举办糯糊节,舂糯米糊。到了缅历十一月十五日早上,就将糯米糕分给寺庙里的僧侣和邻居品尝。

11、正月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的诞辰

12、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初七夜或七月初六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1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国,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14、  腊八节,俗称腊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15、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16、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17、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18、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19、寒食节习俗,拜祖:

20、苏味道的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正月十五夜热闹繁华的景象。

五、

1、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想起那相隔遥远的亲人,都会暗自神伤吧。

3、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

4、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5、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6、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8、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9、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二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10、《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11、重阳节是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1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13、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14、  上巳节俗称三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15、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

16、送你一朵小花花,祝你幸福又美满。

17、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18、重阳节:时间为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秋游、祭祀鬼神、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19、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20、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图书特色:本书精选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既介绍了节日的由来及影响,还展示了部分与节日相关的名家经典画作和活泼生动的学生习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名家与童作的相映成趣,让人们从新的角度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4、七月一日:中国共产d建d日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元日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初二寒食节清明前一两日清明4月5日前后端午五月初五七夕七月初七中元节七月十五中秋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腊八腊月初八除日农历年尾后一天。

7、中元节习俗,祭祖烧纸:

8、冬至:时间为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习俗有祭祀先祖、吃饺子、吃汤圆、喝羊肉汤等。

9、第二天是正月初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10、腊月后一天,称为除夕,又称该日为大年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11、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3、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14、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15、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1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7、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