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阳明心学的感悟108句文案集锦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07 09:12:23

一、阳明心学的感悟

1、事实上,“心即理”与修行、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是一样的道理。修行的根本是在修心,真正的修行就是去知道自己的“心”。以“心”为入口,不断与世界发生反应的时候,各种情绪起来的时候,“心”被“动”到的时候,去觉察“动”的背后是什么?借由一种方法把“动”的那些能量散掉,直到后哪怕狂风暴雨来临时,心里依然能够平静如水,依然可以义无反顾地去经历人生的各种波澜壮阔,却可以做到心定如大海,鲜活而又不沾不染。真正的修行是明心见性,心明了,才能真正见“性”。

2、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生命由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共同组成的。我们把精神层面叫做“神”,物质层面叫做“身”。生命发生的时候,会由卵子和精子相结合形成受精卵,同时还有神的注入——精神层面的东西。物质层面来源于父精母血,比如说身体好坏、是否有遗传病,是由父母的基因决定的。

4、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5、经世致用之心决,安身立命之法要!

6、“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7、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宁王朱宸濠叛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8、如何才能内求和内明——从觉察自己的身心开始

9、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10、“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11、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12、王阳明小时候上学问先生:“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儒生老师认真回答说:“惟人生登第耳。”王阳明摇头答:“人生的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

13、心学的起源并不是程朱的理学,而是传统的儒学,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14、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15、ID:ymwxyjzx

16、祝聊城邮政心想事成!!谢谢李老师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

17、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1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19、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0、学习阳明心学,就是为了修炼自己的“心”,掌握自己的“心”,而不是被自己的“心”所控制。阳明心学真的就像一面镜子。看吧,那些在课上说话的、搞小动作的,他们的“心”暴露无遗。因为他们被自己的“心”所控制,被“心”里的私欲所控制,被“心”里的私欲所淹没。

二、王阳明经典十句话

1、阳明心学爱好者的集聚地

2、老师的课程从内心唤醒人之初和人的良知,要立志、事上磨,方可明事理,知行合知行一体,用心体会工作、生活和责任的和谐统激发内心自发力去感染身边人自觉自动自发投入工作和生活中!

3、阳明先生在历史中只是个配角甚至是个跑龙套的,但是近几年由于《明朝那些事》和主流媒体的影响,终于在历史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角,备受赞扬。

4、阳明心学经世致用:治心、动心、静心、安心,其要旨直指人心!经营企业、管理团队、家庭和睦、人生开悟,都离不开我们这颗心。

5、李书玲20020

6、(赣州站候车室专注写此文而耽误一班列车。)

7、“只说不做”的人即便是禅修,也只会是文字禅,仅仅停留在大脑上。实际上,文字只是我们表达意思的一种方式。当两个人心意相通时,无需文字表达,一个眼神就能够“一切都在不言中”,文字表达只是一种方便,同时也会存在瓶颈,会有语不达意和词穷的时候。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便以为是‘知’,真正的求知精神,一定要与“行”结合在一起。

8、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9、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10、“致”即是功夫。“良知”是面对事情时的第一反应,但这个第一个反应很快就会被分别掩盖。首先,心里会产生分别,心里会判断喜欢不喜欢、高不高兴、舒服不舒服……;然后会进一步上升到大脑,大脑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分别,比如对错、复杂简单、事情的代价大小、事情耗时长短、值不值得……。

11、不断建立对自己的觉察。我们现在大多数时候对自己的觉察力已经很弱,要靠仪器或医生告知才知道自己生了病。但如果我们足够敏感,就能够随时感知外界的变化。身体的防御机制和免疫系统是在工作的,从内到外是畅通的。所以我们要对身心在状态保持敏感,提升觉察。

12、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13、忙碌是邮政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一定要摆脱烦恼与担忧所累,在分析量裁之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14、相由心生,行为心声,世界是你慼知到的世界,是你认识到的世界,拂心尘,养心性,显良知,发正念,立正德,扬善行,心无旁鹜,专心做好当下,就能成为好的自己。象老师对待授课一样,用心,用责任,用激情做好每一件事。感谢李教授!

15、“良知”指的并不是慈善行为,而是活在本初真实的自己的状态。任何有了分别的状态,都不是第一反应,哪怕这种分别打着大义名分的旗号,哪怕这种分别是对于所谓正义价值观的追求,也都是执着。只有活在内外一致的状态里了,生命的层次才能借由功夫而不断升华,后才有可能抵达究竟智慧。

16、我愿老师带给的精神大餐!能打开我们的内心,理清我们的困惑安心,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做到知行合都能摆脱烦恼和担忧,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让我们心存光明,心想事成!

17、就是平时打坐、持咒或者吐气。一开始坚持不了打坐,但至少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想到持续提升对自己身心的觉察力。每天打坐持咒,相当于通过咒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排出身体里各种比较浊的能量。就像是每天打扫卫生,每天生活中会有不同的沾染,刚开始功夫力量不够的时候,每天清理的不够染的多。随着功夫的深入,清理的能力提升,大于每天染的部分,就会出现所谓的排病反应,把身体内的宿疾逐渐解决掉。

18、这件事上的“诚意”,就是在起心动念处先把内心的“诚”立起来,廓清心体上贪嗔好恶等私欲攀附,去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影响,使练书法这件事的心更为真切,实实落落去做练书法这件事,把书法这一“物”彻底给“格”了,练书法的“知”被致了,那么学书法这个“意”也就被诚了。

19、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20、虽然还是混沌的想法,但我得慢慢梳理出来。要不现在思想会很乱很乱。

三、阳明心学的感悟分享

1、动亦定,静亦定。

2、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3、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4、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5、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6、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7、我们先从《大学》说起。《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就是诚其意,是不自欺。如闻到恶臭立即捂住鼻子绕着走,不是用大脑判断一下再立个心,去恶;见到美色当下就心生喜欢,不是用大脑判断一下再立个心,去好。做到如“恶恶臭、好好色”般不自欺的本能反应,就是诚意。

8、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9、心学的基本理念是修心做事,不能仅仅理解为修心养性。阳明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心学核心思想,既有对自然哲学的思辨,又有对人类知识的体悟,还有对人的精神归宿的深度思考。从阳明心学观察事物的方法、思辨事理的逻辑和对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引导诸方面看,的确是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长处,并把它们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相对强大的思想体系。

10、线下课程时间:5月6日下午17:00~5月8日下午16:00结束

11、工作生活修行是一回事。我们经常说工作生活修行是一回事。因为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经历各种事儿的时候,心才会被动到,才有机会去认识,心不动就不知道心里有什么。每一次动的时候是做功夫的机会,要不断提升觉察力。

12、今天的课程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内心,触动了我的心灵!打开了我的心结。知行合知的到位,才能行持续力,责任越大,良知越大,用思想改变身边的人,心无旁骛,做好当下,无私的奉献,为企业的美好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13、本书收录了一年来各类实修体悟80余篇,基本上为跟随刘长志先生学习的学思践悟群成员撰写。本书收录的文章强调个人梳理,侧重入世治世,学以致用,兼顾各种悟性,同道为鉴、不泥传注。内容涵盖了心学基本概念体悟、心性功夫实修体会、心学入门方法和常见误区、龙场游学论道专辑、阳明心学和我、心性路上点滴荟萃六部分。

14、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5、《传习录》中阳明先生多处强调“诚意”是“头脑”和“主意”。“‘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整个章节核心说的是,“格、致、诚、正”是儒家修身次第,从功夫次第来说,“格物”为实下手处;但从重要性排序来说,“诚意”排第一。

16、所以,真正的“知道”,不见得是脑子的“知道”,而是一种内明。学问走到后都是内明,而不是外在的“明白”,是要向内求。比如,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如果大家讲的都是工具模型,都是听起来都对的道理,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却总觉得不能切中要害,不够鲜活,往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文字只是一种载体,如果真的明白了,是可以游刃有余地换一种比喻、换一种说法,随时举例来说明其中的含义。

17、通过今天李老师一天的精彩授课,对人,对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首先,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心外无事;一切源自于内心,源自于内发,得先有想法,再有行动;第二:致良知。人是有良知的,我们要把良知贯彻到工作和生活学习中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定盘针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利他的准则去做事、做人,只要努力,我们人人都可以是圣人;知行合一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体的,行随知变,要改变一个人要从改变其思想开始,思想是财富的源泉;所以,管理,一定要注意人本管理,努力的帮助人成为人;让人端正心态去做事,也更加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8、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横空出世,自此之后,追随者无数。

19、概括来讲,所谓修心做事,就是通过学习和修养,尽量保持心境的稳定,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勇敢地投入生活,不怕苦、不怕难,胜不骄、败不馁,以清净本心为柱石——纹丝不动,以万事万物为变数——以力操之,如此,则人生豪迈、“三立”可成矣!

20、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四、阳明心学的感悟及心得励志

1、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去着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阳明心学说的是心,是人心,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一个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从每个人的内心当中去出发,也许,仁爱、尊重、诚信、精进、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无一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出发的,感谢李老师!

2、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3、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4、试题答案:(答案)A试题解析:(解析)试题分析:很多学生容易认为“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的说法正确。严格说程朱理学讲求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以感悟“天理”所在,即“格物致知”,所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5、阳明子曰|王阳明:修心,就是为了改变气质

6、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7、做的不到位,源于知的不到位。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指导支局落实好。

8、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9、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10、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良知越大,而不是权力越大,私欲越大,特权越大!世界因你而和谐,因人人而和平。我们要怀着利他的情怀,成就他人,成就企业,终升华自己,良知促善行,知行一体!

11、我们浮躁的内心出世安顿,安顿好后再回到这个世界中去生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中国几千年的哲学都围绕它展开,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难安排的生命(安生立命),解决方案围绕着一条,把出世和入世加以统一。

12、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13、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感受颇深,特别是老师讲授的“知行合一”,让我受益匪浅。知行合一不是“言行一致”不是“说到做到”不是“少说多做”不是“勇于实践”也不是“知易行难”,老师的精彩讲解教会我们“知行合一”是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件事,思想与行为是一体的,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只有把“知”和“行”在思想上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14、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5、A试题分析:很多学生容易认为“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的说法正确。严格说程朱理学讲求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以感悟“天理”所在,即“格物致知”,所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6、但是,王阳明对佛学也不是全盘接受,他对佛教的静修、出家等方法,是有不同看法的。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强调既修心、又做事。王阳明在研究心学的同时,本身承担着繁重的行政事务,甚至连剿匪、平叛这样的事情,也要由他负责,可谓集军事、民政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直至去世,都没有脱离官职,这就给他提供了践行“三立”的充分条件。在王阳明的一生中,一边悟道、一边工作、一边讲学,一刻都没有终止,即使在平叛宁王朱宸濠的战争中,他都利用间隙给弟子讲学。王阳明的一生,既是探索知识的一生,也是建功立业的一生,他本人的行为,就为他的心学作出了好的注脚。

17、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8、所谓的“心”,实际上要通过觉察力的训练,让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不要去消耗它,而是借由一些功夫去补充它。睡眠对“神”的补充是所有人的基本功能,但是由于亚健康,很多人也会不同程度地丧失这种能力。还有人通过工作来补充“神”,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如同接通电源,烦心事都可以暂时被放下,也是某种意义上补充“神”的方式,这也正是“工作即是修行”的意义所在。通过做功夫,心脑合减少消耗,过程中也在补充“神”,反过来转化成物质层面的能量,力量会很大。

19、掌握身心健康自主权的方法

20、与之对照,甚是相符。正是内心每日的忙乱和浮躁,不能平心静气,才造成事倍功半,欲速不达!静下来,调整好,理顺清,道才疏!

五、阳明心学的感悟及心得分享

1、老师一天用心、用情的授课,使我感受颇深三点:

2、图: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明朝扳倒奸臣严嵩,肃清朝纲的阁老徐阶;架空皇权,开启改革,为大明续命半个世纪的张居正;明末清初被誉为中国启蒙之父的黄宗羲,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传人。

4、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5、第四章龙场游学论道专辑

6、“三立”里面难完成的就数“立言”。立言看似只是著书立说,但没有天下第一的头脑、丰富多彩的阅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无法达到此等境界的。中国古代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好是“三立”皆备,这一点与西方人颇为不同。西方人要求学术和从政完全分离,在美国已经变成固定的法律,从政的不能去大学当教授,大学教授不能去从政。因为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亦官亦学,大学者多半出身于官僚队伍,终身研究学问而建立学说的人几乎为零。

7、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8、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9、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10、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1、老师讲:知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知行合一的。如果你是青蛙,井口大的知识,你就把行动做到。如果你是骏马,你就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纵横驰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12、诚意既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那么如何落实诚意功夫呢?《传习录》中给出了明确答案:“意未有悬空的,必著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弊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13、阳明的佛学造诣极为深厚,心学强调心即理,是把本心的认识与宇宙道的认识合二为视为人类知识的本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借助佛家的明心见性之说,拨开欲望的迷雾,直达光明的本心。阳明生前的后一句话:“我心光明,夫复何言!”既表明了心学的核心思想,也表明了自己的修为境界。在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出心学吸收佛学内涵的地方。

14、阳明心学并不是一堆空话,阳明心学实用性强,生活中随处可用。学习阳明心学,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让自己变得有能力去实现梦想。

15、活在第一反应就是“在状态”

16、所谓的“心”,指的是我们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根本的不同。人为什么会有烦恼?为什么会与某个人有缘分?为什么会讨厌某个人?这些所有的感受都是从“心”里出来的,直觉也是从“心”里出来的。所以,在“心”里找到答案,就能找到所有问题的根源。所以,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内求,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

17、“心即理”,比如读书的时候,一开始不用在意文字本身,哪怕不能完全了解文字的含义,心里如同过电影一般,跟着文字过一遍,会觉得内心有安定的感觉,貌似明白了这些文字的含义。然后,随着慢慢做功夫,渐渐地就会发现,心里完全明白文字的意思,而且意思很丰富。再然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灵活地表达和阐述文字的意思。这就是“浸泡式”学习,一种熏染方法的学习。长期浸泡在文字里面,心里就会生出力量。这也正是反复背诵经典的意义所在。

18、如何看一个事物,其实是代表了一个人内心的反向的。这也是识人辨人的一种境界,是所有管理者识人用人的一种境界。李老师教会我们的这个工具确实让人既学到了一种理念,也更具有一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实,不仅仅如此,她也是考验我们每一个内心是否强大的标志,是磨练我们意志的标志,是验证我们胸怀的一种标志。我们在判断、在生活、在工作等等的方方面面,都要牢记这个工具,不做亏心事,不做负心人,做一事,成一事,也许这也是达到事上磨的一种途径。感谢李教授!

19、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20、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1、事上磨,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站高一个层次,不忙乱,不焦虑,坚信此心光明,万事可成!

2、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3、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4、收录进来的心得体悟,虽谈不上妙笔生花,却也不乏真知灼见;见解虽然精粗不但篇篇质朴纯净;文笔虽稍显稚嫩,但来自心底“诚”意,让人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5、学而时习之。阳明心学是感悟启示我们思想的力量。用思想的改变来启发我们的思维方式,来引导我们的思维模式,用思想的改变实现自身行为模式的转变,更好的打破藩篱创新求变。在工作中谨记“事上磨”,调整认识和做事的惯性思维,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切入和评估,更加重视看待事物的本质取向,更加注重价值观的协调统一性和与现实环境的辩证关系,向省市公司提出的幸福山东邮政和幸福聊城邮政快速迈进!

6、叶企孙先生的人生经历也验证了阳明学的几个核心观点:心即理,存善念;致良知,恩世人;事上磨,终不悔;知行合终成大师。德行高尚,功高盖世,感人至深,高山仰止!!

7、如果“诚意”仅落在想学书法这个“意”上,就是悬空;过于关注书法进步的快慢或者笔下字体的好坏,就是流于逐物。

8、2019年12月19日晚20:25——21:25是宁晋二中孔子学堂的年终总结会。我简要回顾了一年的工作:这一年,我们共举办了36场专题讲座,共60多节课时。在全国2050家孔子学堂中,我们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孔子学堂”称号。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做好、能成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