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守仁心学四诀
1、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因其曾筑室于阳明山中读书,学者又尊称为“阳明先生”。研究者们将其定为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当时是对占学术界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之一大反动,它的产生与明代中叶政治黑暗、危机四伏的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
2、白天做功夫觉得烦扰,就静坐;如果懒得看书,就去看书;这是对症下药。
3、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说:欲速则不达。尽管我们想快,但心理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感到艰难和痛苦,就会以更糟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的心灵本来有着惊人的能力和智慧,在没有外物干扰、宁静平和的状态下,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确的方式来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4、宋明理学家把“格物”讲解成“格楚物欲”,这让很多人对儒家的学问望而却步。格物就是心里不装东西,随时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归零状态,什么事情不要和自己扯上关系,这个过程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不是动机纯正,而是忠于自己内心,把心里的东西表达出来,讲自己心里话。讲出来后达不到,则又回归“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或者内心归零的状态。
5、这两种理解都有偏颇。真正理解了其中道理,就能知道王阳明的提法,正是恰当。其中的关键正是“善恶”的概念,即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6、“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廉耻忠信的行为吗?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吗?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固然不可以不极力悔过,但是也不应当因此自卑,以至于没有了充分改过就善的心了。只要能有一天完全除掉旧有的恶习,即使从前做过强盗贼寇,今天仍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君子啊。如果说我从前已经这样坏,今天虽能改过而向善,别人也将不会相信我,而且也无法补救以前的过失,反而怀抱着羞愧、疑惑、沮丧的心理,而甘愿在污秽中沉迷到死的话,那我也就绝望了。”
7、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
8、心里总有一种忧虑、焦急的想法,这样脑海里浮现出的必然是生活艰难、钱很难挣到的心理图像。
9、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10、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11、不好的方法,就是超越了限度的责善:
12、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
13、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
14、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守仁《传习录》
15、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16、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17、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守仁
18、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19、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20、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
二、王守仁心学口诀名句
1、按理,下一段应该是说如何勤学,勤学什么。但王阳明说的却是人对学的态度:
2、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守仁《读易》
3、“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4、通观王阳明的著作,君子之学,又叫圣学、圣人之学、圣贤之学或正学,就是学为圣人或君子的学问。王阳明认为,常人只要明白自己本有良知,通过读书学习致得自己的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在王阳明看来,掌握了圣人之学的秘诀,只要立志去求,便能达成目的。
5、阳明先生的"四句教",也称为"心学四训"。其中包含着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是阳明心学的一个高度概括,姑且谈谈浅见。
6、第二句,是人的原本的思维,思想,二元的认知判断。
7、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守仁
8、第儒家四圣是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第明太祖为同一思想巩固皇权,连孟子都请出庙堂,大肆修改《孟子》一书,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而心学相对于《孟子》更为激进“人人可以成尧舜” 得,人人都能是尧舜,那皇帝放哪。“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不得了,皇帝要杀人啦。实际上在严嵩时代,心学就被极大的打压,大多只能私下授学,连《孟子》原书都被销毁,更何况心学
9、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记喧哗
10、这是王阳明的句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1、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12、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守仁《传习录》
13、王门四句教阐述了心体、性体和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内涵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等同的,并通过心性“无善无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阳明所说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恶的不可执之善。后,通过对本体与工夫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内含的潜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学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守仁
15、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月明飞锡下天风。——王守仁《泛海》
16、“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厌恶他,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他,如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如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愤怒他,兄弟怨恨也,族人乡亲轻视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
17、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守仁
18、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内心普遍受到各种压力的侵扰,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19、这段话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的:你30岁时能在学问上登堂入室,四十岁时可建立完善的思想体系,50岁左右,就能将思想体系运用到实践,由此人生圆满。
20、应该是心学四诀吧,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具体内容包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劫,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三、王守仁学说的精髓有三
1、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
2、由此可知,王阳明所谓的“立志”其实是学做圣贤常行善事,“念念存此天理即是立志”,也就是致良知的志向。
3、心灵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悠游自如,从容不迫,应变无穷。
4、步步前进,稳住营盘,才是做事的办法
5、真正的高手,从不寄希望于险中取胜。反而是那些中规中矩的招数,看似笨拙,却了整个棋局的安全
6、这是怎样一种心灵境界呢?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7、四事规原名为《教条示龙场诸生》,是王阳明初创心学后在贵州龙场为弟子们立下的训诫,它包括四方面: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8、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9、选D。心学四诀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具体内容包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10、但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和心情愉悦的事?除非是好逸恶劳,娱乐享受。
11、朱宸濠久攻安庆不下,气急败坏,突然听到王守仁已攻下南昌,大为惊恐。谋士李士实等人劝其千万不可回师,应离开安庆,直攻南京,如能在南京即位,江西自会归服。可是朱宸濠忧心如焚,执意不从,命撤安庆之围,以大军回救南昌。
12、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13、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
14、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守仁
15、王阳明的四句教是在去世前两年前悟出的,也是后人认为是他心学的核心,是其一生学问的精义。这四句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告诉世人,想有正确的世界观,就要消除我们和外物的对立,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他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总之就是心安理得,人的心灵安放了,世界也就美好了。
16、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17、虽然佛家也讲慈悲,道家也言道德,但那只是人在到达成佛得道境界时,而自然生起的大悲悯,并顺之而行。因为那时已经我是万物、万物是我,所以能对万物众生的喜乐悲苦感同身受、一体同悲。这与根本之理有分别,因为人有情而天地只是任自然,这就是人之为人而天之为天。这与根本之理又没有不同,因为人的大悲悯,正是得自和秉承于心的深邃与博大,而博大深邃则正是天道之征,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与人,亦一亦非一非二。
18、致知。无的善恶,只是相对而已。
19、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
2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四、王守仁四句教
1、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时节,牢房里就四处漏水,地上被冲出道道沟沟坎坎。
2、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追求的人生境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耐心的去听去看,分辨善与恶,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本心。
3、言阴阳之道|论大本大源
4、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王守仁名言名句摘抄,希望喜欢!
5、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这内耗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会思虑做得好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这就是计较,内耗也就开始了。
6、俗语云,宁愿做真小人,而不愿意做伪君子。如果真小人,就是不掩饰自己的真正意图,不谋害、算计他人,也可谓真君子的开始。君子是具有理性人格修养的人,包括格除物欲望,但这个格除物欲,是渐修的过程,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格除物语的目的是正确处理物欲,而非视为洪水猛兽给予屏蔽,否则就不符合人情了。如果儒家和世俗社会有共通之处,就是诚。诚于心而形于外,如果还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则借助儒家七政修身。如果格除物欲目的不是正确对待物欲,则理学难免成为吃人的礼教,其后果可怕。理学流毒不清,儒家文化难以复兴。
7、释义:我的心,我的良知已经光明了,没有杂念邪念了,那还求索什么呢?我已经满足了。
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守仁
9、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守仁
10、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守仁
11、“凡是当面揭发他人的短处,攻击揭发他的隐私,用来换取正直的名声的人,都不能和他谈论要求规劝为善的道理。
1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守仁《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4、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伟大的“心学”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位居第一阵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1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传习录》
16、消息传来,王守仁又召集众将商议。有人建议:鉴于朱宸濠兵马强盛,我援军未至,难与其相对抗,不如坚守不出,以待四方之援,叛军久攻不下,必然不战自溃。王守仁以为不然。他说:“朱宸濠虽然兵势强盛,但所至之处烧杀掳掠,并未逢大敌与之鏖战。朱宸濠鼓动士气,必以即大位后富贵荣华相许,现在进取无门,老巢又倾覆,众心离异,沮丧而归。我军乘胜击之,定获全胜。”当天,又有抚州知府率兵马来援。王守仁犒赏三军,准备与叛军决一雌雄。
17、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王守仁《王守仁》
18、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
19、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
20、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