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1、例如,在教学完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走到室外,亲自去观察一下桂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发现。这种发现鼓舞了孩子们,他们也会变得好奇和活跃。
2、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3、“兴趣是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的使学生发现学习的趣味进而享受学习。而“学习成就”又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找出学生擅长的地方,让其树立自信,进而拥有学习的尊严。在学习中取得的成就,是点燃孩子们梦想火种的初的火苗,而我们必须努力地爱护这火苗。
4、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接触到苏霍姆林斯基觉得新鲜,有意义。当时的外国教育研究所,就是现在的比较教育研究院,懂俄文的人比较多,所以我们马上组织人翻译。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以后,立即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面向世界引进了许多教育思想,如布鲁纳、布卢姆、皮亚杰等,而唯独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经久不衰,深入人心。
5、(1)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
6、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7、参考文献:(1)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王家驹,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
8、用眼去看孩子的世界,用心去听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做他们的好朋友。
9、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10、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1、只有将学到的东西通过去实践,孩子才能真正成长起来。(顾欣)
12、苏霍姆林斯基深入地研究了马卡连柯在若干问题上做出错误判断的历史原因。他指出:“深入阅读马卡连柯的著作,我总能感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当时,为反对旧世界的残余力量,争取社会主义在生活的各方面取得胜利,展开着十分紧张的社会的、政治的、思想的斗争,而这种斗争不会不给马卡连柯教育著作的内容和思想等方面留下痕迹。当时,教育学特别关注社会学因素。我看,这就导致马卡连柯对一系列教育问题展开了社会学的调查研究,并作出了某些错误的结论。”
13、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个纯真无暇的世界!(阮庚梅)
14、道德谈话也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谈话“是对年轻人的心灵施加影响的无可替代的有用的工具”。他要求作为家长要经常同对孩子进行道德谈话,应注意以下几点:
15、他强调道德教育要从童年抓起。童年时代由谁来引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今后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16、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精神空虚是人的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17、同时,由于把培养积极分子也看成了目的,集体中便形成了一种病态现象,“一方面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学生,他们崇尚空谈,常常废话连篇,另一方面则是面目模糊的‘群众’。一些人总是积极分子,另一些人只是服从而已。”
18、(4)杜殿坤.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观点简介(J).教育研究,1980(5):
19、在教学上,苏霍姆林斯基身体力行,亲自为家长们讲课。而且“尽量地做到,让每一位父亲和母亲能把在家长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跟自己孩子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注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什么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20、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做怎样的教育
1、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来发展教育科学的光辉典型。他的教改经验和他的教育思想是符合苏联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要求的。
2、个人与集体发生矛盾是怎么办
3、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就叫做《要相信孩子》。这是他的教育信念。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创造条件使这些学生能充分地发展这些长处。”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种信心。
4、“平行影响原则”的局限性
5、对孩子来说,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榜样,一个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英雄。(张海涛)
6、在学校里,智育当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获得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创造性地工作,造福于人类,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他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
7、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充分备课。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
8、他讲过,一个叫尼娜的孩子在九岁过生日时,妈妈、奶奶为她做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然后请小朋友来庆贺生日。那天,妈妈特意铺上了一块新桌布,小朋友们陆续来了。这时,小尼娜对母亲说:“奶奶吃饭手老是颤抖,勺子总放不到嘴里去,会把汤洒在新桌布上,小朋友会笑话我,今天是不是别让奶奶与我们一桌吃饭了。”
9、家长的以身作则,遍及生活的每个方面。这里着重谈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10、孩子的心灵犹如白纸一样纯洁,既容易受真善美的熏陶,也容易受假丑恶的污染。(张于义)
11、“温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教育理念
12、与道德教育紧密相连的是美育。他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的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从周围世界(自然界、艺术、人与人的关系)的美里,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从而在自己身上来确定这些美的品质。”
13、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他提出,要防止教学与教育脱节,道德教育应渗透到教学中;道德教育也要有自己的独立大纲。
14、他写道,是的“集体影响的力量是无可争辩的……但不管其如何强力,它也不是的。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有这一工具强力、尖锐——因而它有时甚至也很危险,尤其当它掌握在新教师手中时,即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是如此。当教师使用集体这一工具越趋成功,它越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过火行为”的危险就越大,越容易把集体舆论演变为‘摧残人’的工具……将集体变成要求学生把‘灵魂示众’的工具……”
15、为了维护集体中这种“斗争的纪律”,“克服的纪律”,马卡连柯在工作中采用了所谓的“暴怒法”,这是一种教师突然发怒,以迅速而果断的行为,实行心理上的紧逼,以维持纪律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佩服马卡连柯那么善用此法。但是,如果客观地、连续不断地加以研究就会发现,正是这种暴怒,它才会‘压抑原始的活泼欢闹’……我们只能在紧迫的情况下才可以运用马卡连柯所用的‘暴怒法’。在普通的学校里,我看它是不可取的,或者只能是极少采用。但很遗憾,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们却常用此法,结果是:学生们逐步习惯了各种‘暴怒’、‘发作’,以致再也没有什么能打动他们。”
16、他告诫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他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
17、他还提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18、 李老师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学生。
19、关于教育,我有四个建议
20、苏霍姆林斯基杰出的思想,是提出了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人的学说。他的教育思想全面,包含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苏联教育界人士把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成是几十年来的“先进教育经验的完整总结”,是“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教育思想的泰斗”。
三、苏联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
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由于教育界开始盛行教条主义,人们渐渐转了向。虽然很多的哲学的、社会学的、政治经济学关于集体的理论原理很正确,但它们“与教育并无任何共同之处,或者与教育之间再多也是间接联系”。生搬硬套的严重后果,就是给教育原理套上了经典的框框,教育实践和研究变成了注经;把学生集体等同于生产集体;把集体生活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在集体背后看不到人”。
2、打开书本,用墨香浸润心灵……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作为新入编的教师,只凭教育热情是不行的,还有很多需要学,为此我买了几本书,《给教师的建议》《一线带班》《低年级这样教》等,首先我先看了《给教师的建议》,分享一下自己感触深的句子。
3、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及为亲人做好事。家务劳动是家庭中“人们相互关系修养的基础”。孩子在家庭中也应分担其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学会关心、体贴亲人。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孩子们这一天要在父母的宅旁园地栽种几丛玫瑰,“创造一种美的环境,好让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看了高兴。”从这种劳动中,孩子既“感受到为人们创造美和做好事的喜悦”,又“得到了对美的幻想”,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他看到,开花的苹果树,熟了的葡萄串,仿佛沉思着的五颜六色的菊花,都体现着人们的心思和劳力。他不能下手去折断树枝,或是将花揪下,原因很简单,因为‘良心不允许’”。
4、苏霍姆林斯基热爱孩子,他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写道:“我生活中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
5、他说:“我们形成学生的某种品质,并不是单凭某种措施完成的,而是种种信念和实践的结合。因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是由某个螺钉装配起来的,而是和谐教育的结果。”
6、慎重评分。他说:“对孩子来说,教师大的不公平是不公平地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而且还要让家长来处罚他。”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善意相信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激发起积极的智力劳动的推动力。“绝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来束缚住儿童的思维。”
7、让他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进而进行深入的探索,获得学习思索的信心。阅读会打开思考的源头。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鼓励“后进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可谓教育的一些成就罢!
8、要让孩子认识父母的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是努力使儿童注视父母亲的劳动,”使之产生一种“惊奇和激动的感情,确立起从事劳动的愿望”。“其目的是,使之通过劳动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欢乐和自豪。”父母的劳动,“在孩子们面前揭示了这样的真理:父母亲生活中的劳动一一这是他们对许多人尽的义务,只是由于尽了这种义务,一个人才能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他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敬仰和珍视。”从而使孩子尊重劳动进而热爱劳动。
9、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我这里只举出其中几点。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充分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的。
10、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家长要对孩子采取平等的、商量的态度。讲话要有分寸,特别要让孩子信任,跟你说真心话,把他的欢乐、痛苦都向你说出来。假如意见不同,你要耐心听完,同他商量,甚至可以做出适当让步,这会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对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家长尤其要注意分寸,决不能粗暴干涉。如偷看日记、信件等,这都是不允许的。要尊重年轻人的人格,决不能说你是我的孩子你必须什么都告诉我。
11、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概述
12、他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
1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把集体作为目的,那么教育一开始就是残缺的教育,教育者就只会关注集体,关注其组织结构及内部的领导和服从的关系,即关注积极分子的培养,关注怎么善于领导,怎么教会服从”。此时,教育者就可能把每个活生生的学生及其精神需求置于视野之外,就往往会忘记真正的教育真谛:“教育的目的是人,是全面发展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