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1、这句话出自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中的《不懂就要问》。
2、不懂就要问,让人们明白了知识是无限的,人生是有限的道理。人来到人世上,是一张白纸,一切从零开始,知识或学海是浩瀚无垠的,不要也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就会被淘汰的。
3、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生前的为人配得上那样的谥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说:“孔圉勤奋好学,聪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4、不耻下问,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形容谦虚好学。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下面是不耻下问的寓言故事。
5、不耻下问是历史故事不是寓言故事。
6、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为:
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虚心求教,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并不是耻辱的事,请教别人不要觉得不好意思。
9、不耻下问好。因为,不懂就是不懂,不懂并不可怕,怕就怕不懂装懂,瞎胡编乱造一顿,大发奇谈怪论,扰乱民心。
10、不懂就要问》给我们的启示:知识是无限的,每个人都会有不懂的地方,而不懂就要问,这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捷径;不能因为怕挨打,因为面子不懂装懂,不能让心中的疑问永远成为疑问;只有时时问,我们才能做好学问。
1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2、不耻下问的典故:
13、子贡(1)问曰:“孔文子(2)何以谓之(3)文也?”子曰:“敏而好学(4),不耻(5)下问(6),是以(7)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14、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为什么孔文子能够成才的原因。孔子回答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缘故。这2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因此不耻下问成为了劝学的寓言故事。
15、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心中不服,就询问孔子为什么孔圉可以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于学业,不因为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因此,才可以用这个‘文’字作谥号啊!”
16、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谦虚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17、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18、不耻下问的寓言故事
19、敏儿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祖宗已经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当然不懂就问。
20、【故事阐述】
21、春秋时期,孔子被世人尊为圣人。他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学识渊博的,一定要好学多问。
22、一次,孔子去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礼仪式时,他不时地向人询问。有人嘲笑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后,毫不在意,并且说:“遇到不懂的事便问个明白,这才是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当时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耿直,并且谦虚好学。
23、启示:不耻下问给我带来的启示是,不耻下问,在学习上就是求知,说对待学习虚心严谨。在其他方面不懂就问,是为了获取所需的信息。
24、是寓言故事。
25、不懂就虚心学习,请教老师,学懂学会,不耻下问,增加自己的知识,说话做事,要紧跟实际,符合实际,做一个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做一个能理论联系实际的人。